三角洲体系及其相模式
沉积学三角洲教案讲解

一、概述
定义:河 河口作用 轴状喷流 平面喷流
教
2.决口改道作用
(二)破坏作用
学
1.波浪和水流的再分布
2.压实和块体重力搬运
(三)朵叶体的废弃和旋回的破坏
进
(四)影响三角洲形成和发育的因素
二、 三角洲的类型
程
河控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
潮控三角洲
设
三、 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1)流入水密度较高(高密度流)。当流入水的密度大于蓄水体的水密度时,这种
高密度流的流动是沿着水底发生的平面喷流。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大陆坡上,未固结的海
底沉积物因受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而发生滑塌或滑动,其结果可形成浊流。这种浊流能
侵蚀海底峡谷,并沿海底峡谷流动,在峡谷口附近形成海底扇。另外,当冰冷的水流注 入较温暖的湖泊中,或者含有大量悬浮负载的洪水水流进入湖泊中时,也可产生类似的 流动类型,并形成浊流。但一般含泥沙的河水密度很少超过海水密度,故不能产生这种 流动类型。
(2)流入水和蓄水体水密度相等(等密度流)。当河水注入淡水湖泊时,出现这种 情况。其结果可产生轴状喷流类型,两种水发生三维空间的混合作用,而且水流速度迅 速降低。在河口附近,底负载迅速堆积,而悬浮负载可沉积在较远处,形成湖泊型三角 洲(或称为吉尔伯特型三角洲,现称为扇三角洲),这种沉积的分布范围一般较小。
小,大河三角洲面积可达几万到几十万平方千米,如我国长江三角洲的面积约为
51.8×103km2。 由于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实践,发现许多油气田与三角洲沉积有关,而且其中往往
是大型或特大型油气田。如科威特布尔干油田为世界上第二特大油田,;委内瑞拉马拉 开波盆地玻利瓦尔沿岸油田,为世界第三特大油田,它们的主要产油层均属三角洲沉积。 我国也发现了许多湖相三角洲油田,如东营三角洲、大庆长垣三角洲油田等。 二、三角洲沉积动力学及其沉积作用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D 深湖亚相:
多为水体安静的还原环境,暗色泥质沉积,富含有机质,水平层理。
56% Option 2
碳酸盐—膏盐湖泊沉积
形成条件: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区或温暖地区, 内陆湖, 缺乏陆源碎屑物质供给,主要以碳酸盐—膏盐沉积为主。
扇根亚相:冲积扇顶部地带,沉积坡度大,沉积类型为河道沉积和漫流沉积。
01
扇中亚相:冲积扇的中部,是冲积扇的主体,以分支河道和漫流沉积为主。
02
扇缘亚相:冲积扇的外缘,地形平缓,以漫流沉积为主。常为砂夹粉砂、粘土组成。
03
2)沉积亚相的划分
亚相划分:扇根(扇头、扇首)、扇中、扇缘(扇端)
构造特征:河道沉积底部有冲刷面,正粒序,不规则的交错层理,干裂、雨痕等;
(1)海岸沉积环境的一般特征
(2)砂质海岸地区沉积环境划分
01.
沉积物:以砂、砂砾岩为主,分选好,磨园高,
02.
沉积构造:发育平行层理、各种交错层理和波痕,生物扰动现象明显。
(3)海岸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浅海沉积环境
水动力学条件:波浪和海流为主 海地地形:平坦,可有相对起伏,如砂坝和浅滩及沟谷; 沉积物:砂和粉砂为主,化学胶结,特征矿物海绿石 沉积构造:波痕、交错层理、虫孔和虫迹等
三角洲的亚相划分和特征 ——以河控三角洲为例 三角洲亚相的划分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三角洲亚相的沉积特征
三角洲平原亚相: 有河流入海发生分流所形成。 沉积物类型有: 分流河道沉积: 天然堤沉积: 分流河道间沉积(湖泊、沼泽、分流间海湾)
1
2
2)三角洲前缘亚相:
沉积相的分类

1.沉积相的分类:陆相组:残积相、坡积——坠积相、沙漠(风成)相、冰川相、冲积扇相、河流像、湖泊相、沼泽相过渡相组: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海相组: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海相2.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明显变化的地形和大量沉积物供应——构造背景、母岩性质和气候条件3.冲积扇的类型:冲积扇的类型分为旱扇和湿扇旱扇(Arid Fan) 气候干旱扇形清楚主河道或单一河道间歇性水流或洪水以副砾岩为主, 分选差,混杂堆积. 纵向粒度变化快, 常见红层和膏盐类沉积. 无煤层,沉积构造类型少,碎屑流发育相带分布清晰4.湿扇(Wet or Humid Fan) 气候潮湿常年流水扇形不清叠加河道, 辫状平原, 正砾岩发育, 无副砾岩, 分选好. 纵向粒度渐变, 无红层或膏盐类沉积. 可见煤层,沉积构造发育缺少碎屑流, 可发育泥流相带分布不清5.冲积扇亚相的划分:扇根,扇中,扇缘扇根:1泥石流沉积:基质支撑的混杂堆积,块状构造(副砾岩);2河道沉积:砂砾岩,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发育不明显的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递变层理;3筛析沉积:砂砾岩,粒度双峰分布。
扇中:1辫状水道沉积:砂砾岩,发育叠瓦状构造和不明显的递变层理、交错层理;2局部片流沉积:平行层理含砾砂岩、粉砂岩,呈透镜状。
扇端:水道不发育,以漫流活动为主,发育平行层理砂岩、粉砂岩,与泛滥平原或湖泊沉积物呈指状交互。
6.冲积扇中主要的沉积类型:1. 泥石流沉积形成:泥质母岩, 植被不发育, 地形较陡的地区, 遭受阵发性洪水侵蚀, 大量泥砂被携带流动。
流体性质:密度大粘度高, 可呈塑性——重力流。
形态:呈舌状或叶瓣状, 具有陡, 厚的清晰边界。
成分:砾, 砂, 泥混杂, 细粒成分占优势(主要由砂, 粉砂, 泥组成的泥石流称为泥流) 结构:分选极差构造:块状层理, 粒序层理, 一般层理不发育; 扁平砾石呈水平或叠瓦状排列2. 漫流沉积形成:携带沉积物的流水从冲积扇河床末端漫出, 流速和水深骤减, 携带的沉积物呈席状或片状沉积下来, 形成席状砂, 砾岩堆积体, 为浅的坡面径流(漫洪沉积, 片流沉积). 形态:呈透镜体状, 一系列透镜体组合形成席状或片状沉积体. 成分:主要由碎屑组成, 可含少量粘土和粉砂。
分析和识别相带图1

曲流河砂体沉积
曲流河是以弯曲的单一河道特征,比辫状河坡降小,河深大,宽深比小,一 般 发育于下冲积平原(泛滥平原),三角洲沉积之上和辫状河之下。整个沉积过程是 凹岸不断剥蚀,凸岸不断沉积,从而形成点坝。曲流河最重要的沉积过程与河流的 侧移有关。凹岸受到侧蚀垮塌,同时凸岸产生沉积,导致河道弯曲度增大。这一过 程不断进行,变在每个曲流段的凸岸沉积了一个个点坝, 点坝内各个侧积体之间经常披覆一些间洪期的泥质薄层, 这是识别点坝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曲流河沉积 砂体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
河道为达到平衡状所表现 从侵蚀到沉积的过程 (据D.Laing,1991)
顺直河道中流速变化的示意图 (据D.Laing,1991) 箭头表示流支的方向,其长短代表其流速
顺直河的水流结构(据Allen,1964) 箭头表示流支的方向,寮线为主水流,虚线为次水流
不 同 河 型 及 伴 生 的 微 地 貌
沙柳河
布哈河
河道摆动频繁、曲率大
沙柳河的辫状河沉积体系主要可以划分为河床滞留砾
石层(分布于流水河道和干涸河道)、心滩(包括部分地 貌单元的边滩)和河漫滩沉积(主要分布于心滩上部)三 个亚相。
河道宽、浅,水流湍急。主河道流 量大,流速高,常年流水,沉积物粗。 浅河道流量小,流速缓,沉积物以 细砾粗砂为主。 砾石呈定向叠瓦状排列,最大扁平 面指向河流上游方向,倾角较大,长 轴平行水流分布(这一点为判断古水 流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河床砾石呈迭瓦状排列
PI3辨状河剩余油综合描述
辫状河单砂体识别方法
PI3河道砂体和心滩砂体测井响应
辫状河道和心滩的发育模式
(据Fish 和Brown(1972),修改)
相概念及分类

环境(相) 残积环境(相) 坡积-坠积环境(相) 沙漠环境(相)
冰川环境(相)
大陆环境(相)组 冲积扇(山麓-洪积)环境(相) 河流环境(相)
湖泊环境(相)
沼泽环境(相) 三角洲环境(相) 滨岸环境(相)
海陆过渡环境(相)组
潮坪环境(相) 障壁岛环境(相) 浅海陆棚环境组
海洋环境
半深海环境(相)
深海环境(相) 生物礁环境(相)
5
物理参 数
6
化学参数
7
生物参数
8
3.沉积相
相这一概念最早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 引入地质文献。
瑞土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ly,1838)认为:“相是 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 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塞利(Selly,1970)提出:应该从沉积岩体几何形态、 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物构造特征和古流向特 征来限定相或沉积相. 鲁欣(1953)将相定义为“相就是能表明沉积条件 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有规律综合,因此,相是沉 积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
任何级的相均可统称为相环境环境相组环境相大陆环境相组残积环境相坡积坠积环境相沙漠环境相冰川环境相冲积扇山麓洪积环境相河流环境相环境相组环境相大陆环境相组残积环境相坡积坠积环境相沙漠环境相冰川环境相冲积扇山麓洪积环境相河流环境相相湖泊环境相沼泽环境相海陆过渡环境相组沼泽环境相海陆过渡环境相组三角洲环境相滨岸环境相潮坪环境相障壁岛环境相三角洲环境相滨岸环境相潮坪环境相障壁岛环境相海洋环境浅海陆棚环境组半深海环境相海洋环境浅海陆棚环境组半深海环境相深海环境相本章小结重点1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概念2相序定律相律的概念3相标志与相模式的概念
储层沉积学特征

一、储层的孔隙性
储集岩的孔隙是指其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部分。
按照孔隙直径和裂缝宽度以及对流体的作用分为:
◎超毛细管孔隙:孔径>0.5mm或裂缝宽度>0.25mm,其中 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服从水力学的一般规律。
◎毛细管孔隙:孔径0.5-0.0002mm或裂缝宽度0.25- 0.0001mm,只有当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时,流体才能在其 中流动。
◎微毛细管孔隙:孔径<0.0002mm或裂缝宽度< 0.0001mm, 在地层条件下,流体不能在其中流动。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的体积与该岩 样总体积之比值。
有效孔隙度:那些相互连通且在一定压差下允许 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 比值。
二、储层的渗透性
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
沉积及水上红色、杂色沉积
沉积物较前者有较好的
广泛分布,冲积扇十分发育, 分选性,具有
并以含较多的
泥石流沉积为特征。
碎屑流的沉积特征。
不论干旱还是潮湿,冲积扇在垂向上均为多次洪泛砾岩、 砂砾岩的叠加,组成向上变细和向上变粗两种剖面结构。各 次洪泛事件沉积物的粒度、分选、泥质含量的多变性使冲
积扇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很大,属于严重非均质 性储层。
4、按储集岩中流体的性质分为:
稠油储层 常规储层
(粘度μ 地下>50厘泊,μ 地表>100厘泊,比重>0.92)
天然气储层
储
# 储层的概念及分类
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储层的概念
二、储层的分类
的
# 储层的孔隙性及渗透性
沉 一、储层的孔隙性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新生代侵入岩蚀变带油藏地质特征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新生代侵入岩蚀变带油藏地质特征姚洪生;张勇;蒋永平;赵梓平【摘要】The time and spac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enozoic intrusive rock distributions and metamorphic zone reservoirs in the Qintong Sag of the Northern Jiangsu Basin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and patterns were discussed. The rock intrusions started during the Sanduo Movement of Eocene. Vertically,there were bedding intrusions and cutting-bedding intrusions. The intrusive rocks distributed like bead strings on plane map. Magma intrusions accelerated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and metamorphisms formed favorable reservoir spaces. Affected by up-arch stress and upper sediments, a series of related hydrocar-bon traps was formed. The evolution of magma intrus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Qintong Sag.%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新生代侵入岩展布、蚀变带储层以及时空配置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其成藏机理和模式。
沉积相考试知识点总结

1、冲积扇常见的4种沉积类型是:泥石流、河道、漫流、筛状2、河流划分为: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平直河3、海底地形:大陆斜坡、陆隆、大洋盆地4、天然堤的典型沉积层理类型:小型上攀、波状、槽状交错层理。
风暴沉积的典型沉积层理类型:丘状、平行层理5、湖泊的水动力类型:湖浪、岸流、河流、重力流6、三角洲根据河口地区水动力类型和影响程度分为:河控、浪控、潮控7、深水牵引流:重力流、浊流8、有利于河控三角洲形成的潮差较小,形成障壁岛的潮差较中,形成河口湾的潮差较大9、浪底深度对应于波长的1/2A10、相标志:能够反映古代沉积条件和环境特征的标志,可归纳为岩性、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四种相标志类型。
11、横向环流:横向环流是由表流和底流构成的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
在平直河段,主流线居中,水流形成两个对称的横向环流。
在弯曲河道中,受惯性作用,主流线沿河床弯曲偏向凹岸,存在一个横向环流。
12、河口坝:也称分流河口砂坝,位于水下分支河道的河口处,河海交锋最强,沉积速率最高。
13、碳酸盐补偿深度:在此深度,碳酸盐颗粒的沉淀速度=碳酸盐的溶解速度,碳酸盐被完全溶解的截面,此深度称为碳酸盐沉积的补偿(平衡)深度。
14、前滨:平均高低潮面之间。
15、古代风成砂岩的主要鉴别特征:(1)具有规模巨大的交错层理;(2)为数不多的风成波痕、泥裂和雨痕等层面构造;(3)砂岩分选良好,粒间充填物主要为化学沉淀物;(4)缺乏云母类碎屑;(5)石英砂粒表面呈毛玻璃状;(6)缺乏海相化石和煤;(7)缺乏分布广泛的标志层;(8)与蒸发岩或河流沉积共生;等。
16、障壁岛的沉积特征及垂向序列:A.障壁岛沉积特征:由临滨、前滨、后滨、风成沙丘以及越过障壁岛的漫冲积坪组成。
(1)临滨:①临滨下部由非常细粒的砂、粉砂组成,面状的纹层常被生物扰动破坏;②临滨中、上部由较纯净的中细砂及介壳组成,发育低角度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
(2)前滨由冲洗干净的、分选良好的砂砾岩构成,发育冲洗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