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沉积类型及储集性能
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布井方法——以铁边城地区延8储层为例

系 组
以上 , 砂体 垂 向上 未见 吉尔 伯特 =层 结构 . i 为典型 的
浅水 三 角洲 沉积体 系 ,可识 别 出上 三角 洲平 原分 流
三 角 洲沉 积特 征BA。研 究 表 明 , 水三 角洲 是三 角 o1 】 浅
数 条 河 流入 湖 , 水 成湖 , 洪 水 期 汪 洋一 片 , 枯 集 在 在
水 期河 流纵 横 , 湖泊 星罗 棋布 。 进入 延 8 层沉 积期 , 盆
地 持续 下沉 , 流 向湖盆 推进 . 河 形成 大 面积 的浅水 三 角 洲砂 体并 构成 有利 的储 集体 。又 由于盆地 沉 积后 期 的差 异 压 实 作用 口 , 区发 育 大 致 由东 向西 倾 没 2该 1 的低 幅鼻状 隆起 。有 利 的储层 和构 造在 区域 上 的 良 好 配置 区为最终 形成 侏 罗系 油藏创 造 了条件 。
第 1 3卷 第 4期
重 庆科 技学 院学 报 ( 自然 科学 版 )
2 1 年 8月 01
浅水 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布 井方 法
— —
以铁 边 城 地 区延 8 层 为例 储
张晓明 殷 国瑞 胡 瑞 骆 高峻 李章元 苟恒兴
( 庆 油田公 司第八采 油 厂 , 长 西安 7 0 2 ) 1 0 1
区 的主体 。 角洲在 向湖进积 过程 中 , 三 随着 分 流河道
的快 速推进 ,在分 流河 道间 的洼地 不 断发 生着决 E l 沉 积 和越岸 沉 积作用 , 的分 流 间湾形 成 . 口扇发 新 决 育, 间湾逐 渐被 充填 , 三角洲 平 原进 一步 扩大 。在 上
三角洲

2.三角洲前缘相 . 是大型向上变粗的层序, 是大型向上变粗的层序 , 细分为 河口坝、远砂坝及侧翼亚相。 河口坝、远砂坝及侧翼亚相。 ( 1)分支河口砂坝亚相 : 河流带来的 ) 分支河口砂坝亚相: 砂质物质因流速降低, 砂质物质因流速降低 , 在分支河口 处成前方, 处成前方 , 一以前积方式堆积在底 积层上形成的河口砂坝, 积层上形成的河口砂坝 , 坝的前方 和上部受到波浪再改造, 和上部受到波浪再改造 , 砂子很纯 分选变好, 颗粒变粗形成反粒序, 分选变好 , 颗粒变粗形成反粒序 , 曲线特征为中一高幅-斗型箱型的曲 曲线特征为中一高幅 斗型箱型的曲 线组合, 下部齿化, 线组合 , 下部齿化 , 齿中线由缓向 上变陡, 具有外收签特征, 上变陡 , 具有外收签特征 , 前积式 幅度组合, 上部为夹陆式幅度组合, 幅度组合 , 上部为夹陆式幅度组合 , 微齿齿中线于水平。 微齿齿中线于水平。
深湖相的富含有机质的泥岩, 深湖相的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其电阻 率为异常高值,自然伽马高值, 率为异常高值,自然伽马高值,特征 明显,便于识别。 明显,便于识别。 深湖相中发育浊积岩的区域, 深湖相中发育浊积岩的区域,可以 根据相应的测井相应进行辅助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坝
障壁砂坝的测井地质特征
障壁砂坝为平行于岸线分布的狭长形砂体, 障壁砂坝为平行于岸线分布的狭长形砂体,将泻湖与广海 隔开。向海—侧形成弯曲的平坦海滩 侧形成弯曲的平坦海滩, 隔开。向海 侧形成弯曲的平坦海滩,波浪和海流冲刷 海滩,筛选砂粒,并将它们不断向海中而且沿海岸搬运。 海滩,筛选砂粒,并将它们不断向海中而且沿海岸搬运。 向泻湖一侧海岸是不规则的,有小海湾和沼泽。 向泻湖一侧海岸是不规则的,有小海湾和沼泽。障壁砂 坝对着岸流的一端经常受到侵蚀, 坝对着岸流的一端经常受到侵蚀,被侵蚀下来的砂沿向 海一侧搬运, 海一侧搬运,沉积在海滩上或在障壁砂坝的另一端形成 砂咀。障壁砂坝的物源都是陆源成因的, 砂咀。障壁砂坝的物源都是陆源成因的,陆源物质经过 分流河道搬运到指状砂坝, 分流河道搬运到指状砂坝,再被波浪和海流搬运到沉积 场所。 场所。 。
黄骅坳陷官195断块孔一段扇三角洲沉积及储集层特征

( a ) 官4 8- 4- 3 ㊀深度 1 8 8 2 9 7 1 8 8 3 1 5m
1 2 ㊀扇三角洲相标志 1 2 1 ㊀沉积水体环境及岩心颜色 扇三角洲为浅水沉积体系, 岩心观察可见, 岩石 颜色以灰褐色、 灰绿色、 灰色岩屑长石砂岩为主, 夹 棕红色泥岩及灰绿色、 灰色泥岩, 岩石颜色反应沉积 既有弱还原环境又有氧化环境, 说明研究区孔一段 形成过程中具有间歇暴露水面的特征, 为典型的浅 水沉积扇三角洲标志( 图1 ) 。
。国内外学者也相
继针对扇三角洲的分类、 沉积模式、 沉积特征和沉积 。 王官屯油田官 1 9 5断块区域构造位置位于黄骅 坳陷沧东凹陷南区孔店潜山构造带, 构造形态为潜 伏的被断层切割的半背斜构造。新近系孔店组一段 、 枣 Ⅰ、 枣 Ⅱ、 枣 按沉积旋回自上而下划分出为枣 0 枣Ⅳ、 枣 Ⅴ 共 6个油组, 官1 9 5断块孔一段缺失 Ⅲ、 枣 0到枣Ⅲ油组, 含油层系主要为枣 Ⅳ、 枣 Ⅴ 油组。
[ 3 - 5 ] [ 2 ] [ 1 ]
枣Ⅴ油组沉积相类型的 目前, 对该地区孔一段枣Ⅳ、 归属存在一定争议, 认为其可能为冲积扇沉积、 辫状
6 - 1 2 ] 河三角洲或扇三角洲沉积 [ 。沉积相类型控制
砂体展布并影响储层质量, 因此有必要厘定孔一段 下部的沉积类型。其次, 该地区储集层特征的研究 程度仍然很低, 在油田生产上表现为油水矛盾突出、 水淹严重、 产量认识不清以及储集层横向相变较快 9 5断块孔 等复杂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以官 1 一段枣Ⅳ、 枣Ⅴ油组为研究对象, 首先通过岩心分析 确定沉积微相类型, 然后通过大量的物性数据的分 析与整理, 结合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 从岩石学特 征、 孔隙结构以及储层物性等方面分析储层特征, 并 成岩角度明确研究区储集层物性的 进一步从沉积、
储层物性特征

地区层位 砂体类型 砂岩累厚 孔隙度 渗透率 伊 盟地 区西部 东 部西缘逆冲带天环北段陕北中段陕北南段渭北晋西4.3 储层物性特征争论区石炭~二叠系砂岩储层属于一套低渗、特低渗透致密型、非均质性格外强的储集层。
孔隙度一般<1%~21%,渗透率<0.01×10-3μm 2~561×10-3μm 2 之间,争论区南北,东西都具有很明显的差异。
不同的区块,不同的沉积相带, 储集物性差异较大(表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各地区、不同沉积相带物性统计表 表5(m) 〔%〕 〔×10-3μm 2〕 下石盒子组 河道砂体 60~150 7~13 0.3~1.3 山西组 冲积扇砂体 20~80 5.5~8.0 0.1~0.6 太原组 扇三角洲砂体 40~90 6~11 0.1~0.4下石盒子组 河道砂体40~1008~20>0.6 山西组 冲积扇砂体 25~55 6~10 0.3~2.5 太原组 扇三角洲砂体 10~30 5~10 0.1~1.0 上石盒子组 湖泊三角洲砂体50~80 12~16 6.9 下石盒子组 河道砂体50~70 6~16 6.6 山西组 河道、分流河道砂体20~80 4~12 5.0 太原组 扇三角洲砂体 60~90 7~12 15.0 下石盒子组 扇三角洲砂体 50~60 5~8 0.3~2.8 山西组 近海三角洲砂体20~30 2~4 0.1~0.8 太原组 潮坪砂坝10~20 2~3 0.1~3.0 下石盒子组 河道砂体、分流河道砂体 40~80 6~11 0.3~2.0 山西组 分流河道砂体、河口砂坝 30~50 4.5~8.0 0.15~1.3 太原组 潮夕砂坪、障壁砂坝 10~20 5~10 0.25~2.0 下石盒子组 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 40~70 5~10 0.4~2.0 山西组 湖泊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25~50 4~8 0.15~0.12 太原组 三角洲前缘砂体 5~25 5~90.2~1.5 本溪组 河口坝砂体 0~10上石盒子组 浅湖三角洲砂体 30~50 4~6 0.1~0.6 下石盒子组 浅湖三角洲砂体 15~35 5~7 0.1~0.35 山西组 浅湖三角洲砂体 10~25 3~7 0.1~0.15 太原组 宾浅海障壁砂体 10~30 1.24 <0.01 下石盒子组 河道、三角洲砂体 30~70 / / 山西组 河道、三角洲砂体 30~50 //太原组 三角洲浅海砂体 10~15/ /本溪组海相三角洲、潮坪砂体4~8 6~1013.09〔据杨俊杰,2023年〕4.3.1 佳县—米脂地区:盒7孔隙度分布区间主要在6%~12%,平均8.9%, 渗透率分布区间〔0.1~0.5〕×10-3μm 2,平均0.18×10-3μm 2;盒8上部储层孔隙度分布区间4%~8%,平均6.21%,渗透率主要分布区间〔 0.1~0.2〕×10-3μm 2, 平均0.17×10-3μm 2;盒8下部砂岩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于 6%~10%之间,平均7.2%,渗透率主要分布区间〔0.2~0.5〕×10-3μm 2,平均0.3×10-3μm 2;山1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4%~6%之间,平均4.97%,渗透率〔0.1~0.2〕×10-3μm 2,平均0.15×10-3μm 2;山2砂岩储层孔隙度主要介于4%~6%至8%~12%之间,平均6.41%,渗透率主要分布区间〔 0.2~0.5〕×10-3μm2,平均0.21×10-3μm2,盒8下、山2 砂体物性好于其它层位。
CH05_F_过渡相组_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_KC

1.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a.辫状河道
色杂、粒粗、分 选较差、不稳定 矿物含量高
冲刷充填、大型板、 槽状交错层理、平 行层理
40
沉积学_过渡相组
(三)、辫状河三角洲的相类型及相模式
1.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b.冲积平原
范围较宽、砂砾 质沉积
c.河漫沼泽
棕褐色泥岩、泥质 粉砂岩与煤层构成
41
沉积学_过渡相组
(三)、辫状河三角洲的相类型及相模式
阿拉斯加,Copper河扇三角洲,具有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13
沉积学_过渡相组
(四)、扇三角洲主要类型
2.阿拉斯加型——陆架型模式(Shelf-type model)
/photo/12117656
阿拉斯加,Copper河扇三角洲,具有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14
3.前扇三角洲亚相
– 浪基面以下
– 沉积物:泥岩、粉砂岩
– 颜色:灰色
– 构造:波状、水平层理,
– 生物化石:含介形虫等
29
沉积学_过渡相组
(五)、扇三角洲亚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99.9 99.0 95.0 90.0
累积%
累积%
99.9 99.0 95.0 90.0
扇三角洲相粒度特征
累积%
99.90 99.00 95.00 90.00 70.00 50.00 30.00 10.00 5.00 1.00 0.10 0.01 0.00 0.0 1.0
砂砾岩;分流河道间:泥页岩、泥质粉砂岩 较陆上分选好,粒度曲线为洪水急流型---正常水流型 较大型交错层理,平行、粒序、块状、水平层理
多层叠置的正粒序。
26
沉积学_过渡相组
(五)、扇三角洲亚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英台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构型要素

[ 键 词 ] 英 台油 田;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接 触 关 系 ;构 型 要 素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TE 2 . 1 13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1 0 文 0 0—95 (0 8 6 0 8 一 4 7 2 2 0 )O — 1 6 O
单个远砂坝测井曲线呈低一中幅漏斗型具有相对较高的自然伽马值和低电阻率值显示其砂质姚二三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总体上处于湖平面上升阶段湖盆面积不断扩大沉积基准面上升盆地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使该地区处于欠补偿状态从而发育了比较完整的退积型辫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8年12?om?相相组段砂小fmv削面o4o化石及组屡?204o0moorlo含有物iilq河口坝分直河道0天然堤洲匮l瓮奎水下分支i英102井
垩 世 晚期 泉头 组一 嫩江组 沉 积时 期发 育 大 型坳 陷盆 地 ,并 分别 在青 I 口组 和嫩江 组发 生 了两 次 大规模 的湖 侵[ 1 引,在姚 家组沉 积早期 ,
渤盆退缩 ,而在 晚 期 ,湖 平 面再 次 扩 张 ,姚 二 、三 段 沉 积 时期 处
于 第二 次湖侵 的初 期 ;英 台油 田位 于 中 央坳 陷 区西 缘 ,位 于松 辽
英 台油 田辫 状 河 三 角洲 前缘 沉 积 特征 及 构 型 要 素
刘桂珍, 鲍志东 油 资 与 测 家 点 验 中 石 大 北 ) 北 。 ] f气 源 探 国 重 实 室(国 油 学(京) 京’ , 。 7砸垡 十 【 天 气 藏 理 育 重 实 室(国 油 学(京) 京 ’2 l油 然 成 机 教 部 点 验 中 石 大 北 ) 北 ,04{ 石 , 29
退积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地球科学前沿, 2023, 13(8), 849-85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g https:///10.12677/ag.2023.138081退积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以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代开宇,严 菲,孙逸杰,崔饶溪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7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2日摘 要齐家–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发育典型退积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然而因为储层的厚度薄,发生变化快,使得后期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难度增大。
因此,本文对葡萄花油层沉积特征研究,明确退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充填演化规律,研究地区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湖泊相的沉积相类型,其中,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并且进一步可划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席状砂微相,河口坝以及支流间湾微相。
在葡萄花油层的沉积时期,物源的分布在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外前缘区较远的区域,较少的沉积物被搬运到外前缘区,受到河流作用的影响比较小,以湖泊作用为主,席状砂分布规律与“浪控型”的发育相同,形成“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席状砂”模式,研究成果为后续寻找隐藏性的岩性油气藏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退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控制因素A Study o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the Front of the Retreating Shallow-Water Delta—A Case from the Putaohua Oil Layer in the Qijia-Gulong Depressio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Kaiyu Dai, Fei Yan, Yijie Sun, Raoxi Cui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Hubei代开宇 等Received: Jul. 5th , 2023; accepted: Aug. 10th , 2023; published: Aug. 22nd , 2023AbstractThe Putaohua oil layer in Qijia Gulong Depression has developed typical retreating shallow-water delta front sedimentary sand bodies, which have great resource potential. However, due to the thin thickness of the reservoir and rapid changes,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thologic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later stage is more difficul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sedi-mentary of the Putaohua oil layer and clarifies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and evolution rules of the retreating shallow-water delta. The study area mainly develops 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of shal-low-water delta lake facies, among which the shallow-water delta front subfacies are the main ones, and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namely typical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heet sand, mouth bar, and tributary bay microfacies. During the sedimentation period of the Pu-taohua oil layer,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sources was in a relatively distant area of the outer front area of the shallow-water delta front subfacies. Less sediment was transported to the outer front area and was less affected by river action, mainly lake acti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heet sand wa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wave controlled” type, forming an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end sheet sand” pattern,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n important geological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search for hidden lithologic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 KeywordsSongliao Basin, Putaohua Oil Layer, Retreating Shallow-Water Delta, Sedimentary Control Factors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近几年中岩性油气藏在油气勘探方向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浅水三角洲沉积类型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的研究内容,更是开拓了岩性油气藏开采的新领域[1]。
扇三角洲_辫状河三角洲_曲流河三角洲对比分析

我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都有古代三角洲沉积。
目前,依据进人蓄水盆地(海或湖)中地表径流类型可划分出3种基本的三角洲类型,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
(l)扇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是源近流短,冲积扇直接入湖。
它既可以发育在断陷湖泊受同生断层所控制的湖盆边缘一侧,也可以发育在坳陷阶段,沿湖盆短轴方向湖侵范围逼近源区的近源陡坡一侧的湖岸地带。
实际上形成扇三角洲的关键性背景条件是湖泊水体逼近物源区且地形坡度陡。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
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
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的短暂河道产物。
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
物源近、丰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2)辫状河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与扇三角洲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沿湖盆短轴坡度较陡和较近源。
同时,也存在明显不同。
首先,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需要的是坳陷型湖盆较陡边界,或断陷型湖盆较缓边界。
其次,与源区有一定距离。
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了入湖的冲积体是辫状河沉积体而不是曲流河或冲积扇沉积体。
辫状河道向水下延伸,形成前缘亚相中占绝对优势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在水下分流河道中也同样发育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
(3)曲流河三角洲。
曲流河三角洲是沿盆地长轴方向,在坡降缓、斜长的古地形等条件下,源远流长地巨大的定向曲流河携带大量泥砂进入湖盆,在河湖作用过渡带形成三角洲沉积体。
与浅水湖泊三角洲形成背景不同之处是在河流入湖的河口处,湖盆底床坡降偏大,水体偏深,湖泊水体对河流可形成明显的顶托作用,所形成的三角洲体系不单是有分流平原组成,而且发育河口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的沉积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三角洲沉积体系被识别的历史沿革
• 1885~1890,G. K. Gilbert. 美国邦维尔湖更 新世湖相三角洲,首次识别具三褶构造。
• 1912,1914. J. Barrel, 阿巴拉契亚上泥盆统 卡基尔三角洲,并划分出顶积层(Topset)、 前积层(Forset)和底积层(Bottom set)。
一、三角洲沉积的一般特征
• 定义:
– 在河流入湖(海)的河口区,河流水体能量 大于湖(海)水体能量,因坡降减缓,水流 扩散,逐渐将所携带的泥砂物质沉积于此, 形成顶尖向陆的三角形沉积体,形态多呈朵 状或扇形(建设性三角洲)
• 影响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 蓄水体的性质 • 水动力条件 • 坡度陡缓 • 物源远近
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 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 要的沉积特征。沉积物粒度普遍很粗,以砂砾 岩为主,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 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成 的短暂河道产物。沉积物入湖后受湖浪的改造 作用微弱,河口砂坝不发育。物源近,物源丰 富,为阵发性灾变事件供给的结果。
2、扇三角洲: 以冲积扇入湖形成的由水上到
水下的中-粗碎屑岩沉积体系。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 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
➢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 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
➢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 些粗颗粒。
• 砂质砾岩, 扇三角洲平 原沉积,东 秋5井E底部
辫状河三角洲相
• 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包括三角洲平 原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 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中 以辫状河道和越岸沉积为主。
辫状河道沉积
• 以河道砂坝侧向迁移加积而形成的沉积物为主。 • 河道砂坝岩性较粗,一般为砾岩、含砾砂岩及砂
沼泽
缘席状砂
道
二、不同三角洲沉积类型的识别
• 曲流河三角洲 • 扇三角洲
• 辫状河三角洲
1、曲流河三角洲
• 正常三角洲沉积物通常 显示出以曲流河流作用 占优势的特征,三角洲 发育较完全,可见到三 层结构。
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
• 曲流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由分流河道微相、天然堤 微相、河漫微相及河漫湖、河漫沼泽微相组成, 总体特征类似于曲流河沉积。砂岩多具向上变细 层序,底部常见含砾不等粒砂岩,可见泥砾,向 上变细,常见炭化植物碎片,大多为分流河道沉 积。泥岩以紫红色为主,层理不明显,疏松,主 要为河漫沉积。
图
河口砂坝微相
• 由黄绿色、黄褐色中-粗砂岩、含泥 细砂岩、粉砂岩构成。显示向上变 粗层序,由下至上从粉砂岩向含泥 细砂岩、中-粗砂岩过渡。见平行层 理。垂向上与支流间湾和水下分流 河道组合。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中-高 幅度的漏斗形或漏斗-箱形,曲线微 齿化或齿化。
图
远砂坝微相
• 沉积物较河口砂坝要细,由薄层状灰白色 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沉积构造有水 平层理、小型沙纹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等。 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中-低幅度的漏斗形, 曲线微齿化,可与河口砂坝构成完整的向 上变粗层序,也常同前三洲泥呈互层出现。
• 他们所建立的三角洲沉积模式一直影响着 二十世纪初人们对三角洲的认识。
引言
•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对许多现代 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了全面、系 统的调查研究,并对河口的水动力学 条件进行分析,识别和建立各类三角 洲的横向和垂向层序,从而也提高了 对古代三角洲沉积地层的识别能力。
引言
• 我国对三角洲的大量研究始于70年代, 由于近海陆架的油气开发,对珠江、长 江和黄河等现代三角洲的系统研究,取 得了巨大成果,发现了大批与三角洲有 关的油气田。尤其是我国东部陆相断陷 盆地及西部前陆盆地中的大多数油气田 都与中、新生代所沉积的三角洲有关。
图
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 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由水 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 远砂坝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和 支流间湾微相组成。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 主要岩性为浅灰绿色含砾不等粒砂岩、中砂岩、细粉砂岩 、粉砂岩。具上细下粗特征,垂向上由下至上 见含砾不等粒砂岩逐渐向粉砂岩过渡,或含砾粗砂岩 向中砂岩、粉-细砂岩和粉砂岩过渡。砂岩中发育大 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小型交错纹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向上与支 流间湾和河口砂坝接触。测井表现为中幅度的钟形, 曲线光滑或微齿化。
3、辫状河三角洲
• 既有扇三角洲的某些特征,也有正常三角洲部 分特征,但更有其自身沉积作用的显著特点。
• 同扇三角洲相比,平原沉积以河流体系的高度 河道化,更深、更持续的水流和很好的侧向连 续性为特征。沉积物含丰富的交错层理,砂砾 岩显示清楚的正韵律。前缘沉积以非常活跃的 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其内发育大规模的特 征性层理构造,具向上变细层序。河口砂坝远 较扇三角洲好,水下重力流远没有扇三角洲发 育。
角洲 摩擦为主的三角洲,惯性为主的三角洲,
悬浮为主的三角洲 粗粒三角洲,细粒三角洲 综合各种因素划分6种类型三角洲
三角洲沉积相的划分
相
三角洲
亚相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分流河道、河 水下分流河 前三角洲泥、
漫(泛滥平 道、支流间 浊积砂、滑
微相 原)、天然堤、 湾、河口坝、 塌重力流沉
决口扇、泻湖、 远砂坝、前 积、浊积水
提纲
• 引言 • 一、三角洲沉积的一般特征 • 二、不同三角洲沉积类型的识别 • 三、不同三角洲砂体储集性能比较 • 四、多种分析方法的应用
引言
• 三角洲的概念是地质学中最老的概 念之一,可追溯到公元前约400年, 当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德看到 尼罗河口的冲积平原同希腊字母 “△”的形状相似,于是三角洲 (Delta)这个词就产生了。
一般特征
三角洲的形成、发育、形态特征主 要受河流性质、蓄水体性质和营力 类型以及盆地的性质的控制。
不同的分类方案从不 同侧面反映了三角洲
的沉积控制因素。
三角洲的分类
分类方案 蓄水体的性质 水动力条件
形态特征 供源体性质
发育部位
河口作用类型
粒度粗细 结构成因
分类结果 湖相三角洲, 海相三角洲 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鸟足状三角洲,鸟咀状三角洲,港湾状三角洲 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 陆坡型三角洲,陆架型三角洲,吉尔伯特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