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沉积
黄河三角洲形成原因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
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受水海域浅,巨量的黄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积,填海造陆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断向海内延伸,河口侵蚀基准面不断抬高,河床逐年上升,河道比降变缓,泄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当淤积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尾闾改道,另寻它径入海。
平均每10年左右黄河尾闾有一次较大改道。
黄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使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历经150余年,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
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
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
黄河三角洲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黄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
由于黄河尾闾摆动的影响,这里的地面形成许多沟壑交错的废弃河道及防水堤坝,虽经多年风雨剥蚀、人为填补,至今仍见岗、坡、洼相间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涟漪状的地貌。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植被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植被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又是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中目前开发程度很低的地区,其经济开发潜力之大,被誉为“金三角”地带,是我国的重点经济开发区。
随着区域经济开发的不断深入,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区域农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瓶颈。
当地政府和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面积的中重盐渍土仍未得到有效的生物改良和利用。
目前,全区尚有约23 万hm2的重盐碱地或盐碱荒地处于植被稀疏、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状态,导致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
重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重盐碱地开发利用的重点及其难点就是植被恢复,为此,笔者开展了重盐碱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1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资源现状黄河三角洲为黄河尾闾不断摆动形成的,母质为黄河冲积物,底部属海相沉积物。
全区盐渍化土地面积约44. 29 万hm2,占全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重度盐渍化土壤和盐碱光板地23.63 万hm2,约占区内土地面积的28. 4 %。
土壤以盐化潮土和滨海盐土为主,土壤含盐量高,一般在0. 4 %以上,局部地块高达2 %~3 %以上,0~100 cm 土体加权平均含盐量达0. 58 % ,土壤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为主,占可溶性盐溶量的80 %以上,地下水埋深一般2~3 m ,地下水矿化度10~40g/ L ,高则达200 g/ L。
黄河三角洲重盐地面积在不断增加,局部地块还有退化现象,区内主要的农业利用土地——新淤地和改良的盐碱耕地,由于淤垦、游牧和灌水等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以及缺少植被覆盖等,正以惊人的速度返盐退化,每年有5%的新淤地轮为盐碱地或盐碱荒地,成为重盐碱地的主要来源[1]。
2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主要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特征2. 1主要植物种类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段植物种类少,对28个典型样方(10 m×10 m)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主要植物有:柽柳( Tamarix chinensis Lour. ) 、碱蓬( Suaeda salsa (L. ) Pall) 、芦苇( 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 Trin) 、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 ) 等21种。
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层压实下沉的计算分析

基 金 项 目 : 土 资源 大 调 查 项 }( 10 0 14 2 ; 家 自然 科学 基 金 (0 4 0 9 。 国 j 1 16 1 0 ) 国 22 4 6 2 0 ) 作 者 简 介 : 茂 生 (9 6 ) 男 , 徽 省庐 : 人 , 研 究 员 , 士 , 要从 事 海 岸 带 地 质 调 镬 研 究 。 E ma :is3 @ 1 3 cr 高 】6 , 安 1 副 博 主 i g 5 2 6 ,on l n
实 了 1 1 , 积地层 平均被 压 实 了 1 。无论 是黏 土质 粉砂 还是 粉砂 , 隙度 与沉积 地层 深度 呈 .9 沉 孔 负指数 函数关 系 , 粒含 量愈高 , 隙水则 愈难 以排 出, 盖在 下伏 沉积 地 层 上面 的表 层沉 积 物对 黏 孔 覆
压 实 下沉贡献 愈大 。
2 .中 国地 质 调 查 局 青 岛 海 洋地 质研 究所 , 东 青 岛 2 6 7 ) 山 60 1
摘 要 :1 5 8 5年 以来形 成 的厚度 为 1 的现代 黄河 三角 洲分流 叶瓣 在遭 废 弃后 的最近 3 m 5 0a内的沉
积 压 实 幅 度 为 2 2 ~ 3 8 , 平 均 压 实 量 达 0 1m, 中 黏 土 质 粉 砂 被 压 实 了 2 . , 砂 沉 积 . 8 . 7m 年 . 其 58 粉 地 层 被 压 实 了 l . , 土 质 粉 砂 的 沉 积 压 实 量 是 粉 砂 沉 积 压 实 量 的 1 7倍 , 此 期 间 基 本 上 完 52 黏 . 在
成 了三角洲压 实 下沉过程 。 下伏 沉积地层 的压 缩量 有 限, 同沉积年 代 的沉 积压 实下 沉量相 差小 , 不
如 厚 度 为 2 ~ 3 的 沉 积 压 实 量 仅 有 0 2 0 2 n 其 中黏 土 质 粉 砂 被 压 实 了 0 9 , 砂 被 压 O 0m . ~ . 8I , .1 粉
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1 研究 区概 况
废黄河三角洲位于江苏北部沿海 ,由12 ~ 8 5 18 15年 期间黄河南泛侵泗夺淮人海所带来的泥沙淤积 而成 。 ]
西起响水 云,梯 关 ,北至灌河 口,南到射 阳河 口 ( 图
1 ),面积7 0 m ,地面高程 13 8 0k 2 ~ m。地 形比较平坦 ,
的地 区 ,也是 国内外研究 的重点区域 】 。研 究废黄河
三角洲 的沉积 物类境 中的粒度参 数特征 ,可 以推 断沉积 发生时 的水动 力 条件 ,揭示沉 积物运移趋 势 ,为废黄 河三角洲 的港 口 建设 、海岸 防护 、环境 整治提供科学 依据 ,也对探讨
、
力条件和 水深资 料 ,探 讨了废 黄河三角 洲海域 沉积物 的粒度特 征 、分 布类型 及其规 律 。结 果表明 :废黄河 三角 洲 海域沉积 物类 型主要 为粘土质 粉砂 ,由陆 向海 粒径逐 渐变细 ,沿岸分 布上 则呈现 I I 南逐渐变 粗的规律 ; @ ̄ 向 S 整 个研究 区域的沉积 物呈现 较粗 ,分选 较差 ,呈正偏 峰态窄尖 的粒度特 征 ;潮 间带表层 沉积物 出现 粗化现象 。
关键词 :废黄河三角洲 ;粒度特征 ;沉积分区 ;动力环境
中图分类号 :P 3 .1 76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2 9 —3 92 1)10 1 .6 0 51 2 (0 0 .0 40 1
0 引言
沉积 物粒度 特征是沉积 物的基本属性 ,也是反映
沉积环境 的重要参数之 一 ,它受地 貌类型 、水 动力条 件 、物质来 源和搬运方 式等 因素控 制 ,通过研究沉 积
物分布特征 以及粒度参数 之间 的关系可 以判别相应 的
沉积环境 ,进而揭示水动力条件及泥沙运移规律 ] 。
黄河三角洲东营港潮坪上的贝壳沉积

图 1 东营港潮坪贝壳沉积分布 Fig 1 Distribution of shell sediments on tidal flat near Dong ying Harbor
2
东营港贝壳沉积背景
东营港位于东营市仙河镇的东北方向 ( 图 1) ,
据冯士 ( 1982) 的观点, 向岸风力愈强 , 海域水 深愈浅 , 风暴潮的规模愈强。故由于地形较平坦, 坡降小 , 东营港潮坪在小潮低潮线以上至特大潮高 潮线之间的距离可达 1 5~ 2 0 km 。尽管对渤海湾 沿岸贝壳沉积与海岸线的对应关系还有不同的认识 ( 薛春汀 , 2002 ) , 但 在东营港大潮 ( 包括 风暴潮, 下同 ) 作用下贝壳主要沉积在小潮高潮线附近到大
坑窝内的贝壳大多直立或近直立壳顶向下常常几个贝壳相互间呈叠瓦状紧密排列形成许多贝壳的短行列但整体上贝壳的排列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共同方向有时不同方向排列的贝壳可以组合成花瓣状形态类似于扫描电镜下的绿泥石
第8卷 第3期 2006 年 8 月
文章编号 : 1671- 1505( 2006) 03- 0389- 07
1
引言
在地层中, 以贝壳堆积为特色的生物碎屑滩、
潮坪呈新月形向东部渤海湾方向展开 ( 图 1) 。其南 部为向海延伸的油井平台, 北部为连接东营港管理 站的滨海公路。在潮坪靠近南北两侧滨海公路和油 井平台土堤附近分别发育 1 条主要的潮水沟。贝壳 沉积主要发育在两侧潮水沟之间的较平坦地带 , 其 地势较周围略高, 在小潮高潮线附近向海一侧常有 较低矮的侵蚀陡坎。潮坪的沉积物较细, 主要以粉 砂和粘土为主, 含少量中、细砂。
堤是较常见的沉积类型, 贝壳的聚集被普遍认为是 在一定强度的水体 条件下进行的 ( 丁东 等, 2000; 贾艳杰 , 1995; Keith, 1995; 李 耀 华, 1996; 马 振兴, 1998; 沙 庆安, 1999; Leipe et al , 1999; 王 宏, 1996; 杨 湘 宁 等 , 1997; 朱 筱 敏 等 , 1994 ) , 以分 选较好为特色 ( 彭阳等 , 2002; 王泽 中, 2000 ) 。 渤海湾沿岸的贝壳堤 ( chenier) 较多。对于贝壳 堤的形成 ,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海岸受蚀后退并转 而相对 稳定 期间较 强风浪 作用 的产 物 ( Franz and Dhirendra, 2003; 贾 艳 杰, 1995; 马 振 兴 , 1998 ) , 代表 着古 海岸 线 ( 崔 承琦 和印萍 , 1994; 丁东等, 2000; 段永侯, 2000; 王宏, 1996; 徐家 声, 1994) 。在黄河三角洲东营港附近的现代潮坪 上, 目前正在发育较广阔的现代贝壳沉积, 贝壳的 沉积方式和形态有多种, 其组成、结构构造、水体 能量均不相同。对该潮坪上贝壳沉积特征的研究将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渤海湾沿岸贝壳堤的形成和地层 中生物碎屑的沉积过程、沉积背景和相应的水动力 条件。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时序InSAR技术监测与地下流体开采相关性分析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时序InSAR技术监测与地下流体开采相关性分析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增长速率最快且最年轻的典型海岸带区域,具有独特的发育背景与沉积环境,在构造运动、自然沉积物固结压实作用、特别是频繁的人类经济活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地面沉降灾害普遍存在。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灾害加剧次生灾害发生的同时,对当地人民正常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有效获取全面、详实的地面沉降灾害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探求其成因机理,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与决策支持,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黄河三角洲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InSA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以其覆盖范围大、时空分辨率与监测精度高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诸多地学领域,特别是在地表形变灾害的监测方面。
然而,受到大气延迟相位、地形误差、相位时空失相干以及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传统InSAR 技术的监测精度与应用领域受到极大限制。
为克服上述限制,并提高监测的能力与精度,以永久散射体技术(PS)与短基线集技术(SBAS)为代表的时序InSAR技术应运而生,提供长时间序列高精度与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形变结果同时,引领了InSAR技术算法理论与应用的变革。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复杂的大面积地面沉降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时序InSAR技术开展了针对海岸带地区特殊环境条件下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分析了整体性的以及区域性的地表形变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同时结合实地相关数据资料对已获取地面沉降灾害成因机制进行相关性分析与模型反演分析,拓展了InSAR技术在黄河三角洲研究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分析了常规InSAR技术与时序InSAR技术,针对黄河三角洲特殊的海岸带环境下常规InSAR技术难以获取可靠地表形变结果、传统时序InSAR技术监测目标点密度不足、相干点相位稳定性不够以及误差因素较大等问题,基于Hopper等所提出的时序InSAR技术详细分析了低相干环境条件下高相干点的识别与选取、时空域带通滤波、相位解缠算法、误差相位剔除以及数据处理算法流程等问题;(2)利用时序InSAR技术对黄河三角洲地表形变进行长时间序列、高精度与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获取其大面积地面沉降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与沉降模式,并对大面积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进行时空相关性分析,利用季节性降水量分析其与非线性地面沉降的关系;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总体性的大面积地面沉降的成因机理,主要是由于地下水资源超采所引发的含水层及上覆岩层压缩引起;(3)针对东营油田区存在的局部区域性沉降,详细分析其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以及与断层分布的关系。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异特征与规律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异特征与规律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沉积物的分异特征与规律如下:
黄河三角洲滨海区表层沉积物的分析结果,运用Fleming的三角图式对沉积环境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物结构、地形和水动力条件,探讨了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及其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划分为废弃三角洲滨海区、现行河口区和莱州湾滨海区三个沉积环境。
对于废弃三角洲沉积区,在早期废弃的湾湾沟海区主要受风浪作用,沉积物普遍较粗,抗冲能力较强;废弃不久的飞雁滩海区在波流联合作用下,沉积物粒径由岸向海变细,大致在-5m水深存在一明显的界限,该水深以浅砂含量占绝对优势,而该水深以深以粉砂和粘土为主。
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演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资 助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黄 河 尾 间 摆 动 在现 代 黄 河 水 下 三角 洲 的 沉 积 记 录 ( 0 0 0 6 ; 国近 海 海 洋 综 合 调 查 与评 价 专 国 4862)我 项— — 重 要 三 角 洲 演 变规 律 及 重 大 事 件 的沉 积 记 录 与 可 持续 发 展 研 究 (0 —20 —5 , J6区块 海底 底 质 调 查 和 研 究 ( 0一 9 80—20 ) C O 9 8
当河流流 入海洋 、 封闭海 、 半 湖泊 或者溻 湖 , 其供 应沉 积物 的速度超 过受 水盆地 再分配 的速度 时 , 形成 的
不连续 的岸线 突起 为三角 洲_ 。三角洲 是河 流与受水 盆地 共 同作 用 的产 物 , 1 ] 受河 流 输入 、 汐 、 潮 波浪 以及 构
造 和气候 等 因素 的影 响 , 有复 杂的沉 积环境组 合 和沉积特 征 。三角洲地 区天然和农 业生 产力较 高 , 具 具有 丰 富的生 物物种 , 是油气 和其 它沉 积矿产 聚集地 。世界 上有 近 3 的人 口生活 在世界 上 4 个 三角 洲的沿岸 和 亿 0
湿地 , 是人 类 活动 比较 集 中的 区域 l 。因此 , 三角洲 的沉 积特 征及 其 演化 过 程进 行研 究 , 仅 可 以了解 三 _ 2 ] 对 不
角 洲演化 对环 境变化 的 响应 , 能对三 角洲地 区 的资源合 理利用 和可持 续发展 提供 科学依 据 。 还 黄 河是 中国仅 次于 长江的第 2大河 , 54 5k 流 域 面积 为 7 . ×1 k , 长 6 m, 5 2 0 m。 以其 多 泥沙 , 河道 善 淤 、
(. 1 国家 海 洋 局 第 一 海洋 研 究 所 , 东 青 岛 2 6 6 ; 山 6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5 盐碱滩
由于黄河尾闾河道泛滥,洪水 漫越河岸,泥沙淤积形成盐碱滩,它 处于分流河道间,将三角洲平原骨架 ( 分流河道) 联系起来。黄河三角洲 平原的盐荒地约占黄河三角洲地区土 地总面积的32.26 %。盐碱滩沉积物 垂向上可以分为三部分( 见图3 ) : 下 部主要是滨海淤泥、粉砂质淤泥和粉 砂质粘土,色较深,含盐量大;中间 是连续过渡沉积;上部是黄河冲积形 成的粉砂、粘土,盐渍化现象很明显, 白斑状,含白色岩盐、碳酸盐等矿物, 具水平层理、缓斜波状层理等,植物 很难生长,只能生长芦苇、茅草、马 绊、黄须、怪柳等。
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地层剖面—清水沟流路(成国 栋,1991;李广雪等,2000)
河流谷底滞留沉积发育,谷底很浅,黄河断流时出露地 表。主要由粉、细砂组成, 比边滩沉积稍粗,含泥砾,泥砾 被磨蚀。 边滩大多见于河流凸岸,但由于河流水位变化大,摆动 频繁,加积岸和侵蚀岸不断改变,边滩的位置也随之变化。 组成边滩的沉积物粒度较细,由细-粉砂、粘土组成,有时含 泥砾。边滩表面波痕十分发育,类型较多,可以见到干涉波 痕、修饰余次,其中较大的改 道12次。10次大的改道摆动冲淤沉积泥沙都基本形成一 个黄河亚三角洲堆积体。每个黄河亚三角洲堆积体,即 三角洲叶瓣的演化与其尾闾河道的演化相对应,遵循 “叶瓣开始生长——向海中伸展——横行扩展——废弃 蚀退成堤”的规律。黄河尾闾河道一般遵循“淤积—— 延伸——抬高——摆动”发育规律,这个过程主要受黄 河输入水沙的影响,其中也包含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 在三角洲叶瓣的发育演化过程中,河口区的潮汐、潮流、 波浪对塑造三角洲形状和沉积特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风暴潮有时对三角洲海岸地貌和三角洲沉积均有较大的 影响。
2.2 三角洲前缘
三角洲前缘指海岸线以下、波基面之上的岸地带, 可以进一步划分 为: 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决口扇、分流间湾、河口砂坝、远 砂坝和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微环境。
2.3 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位于波基面之下的浅海地区,沉积物来自黄河漂浮扩散物质,由 于黄河口潮流方向平行于海岸,漂浮扩散的泥砂大部分被带入烂泥湾。沉积物 主要由粘土组成,偶夹风暴砂层,厚度较小, 约1~ 3m,分布较广而均匀,与 浅海相沉积逐渐过渡。海相生物化石及生物遗迹丰富,生物扰动强烈。
•
黄河在山东省东营市汇入渤海形成黄河 三角洲,大致范围是东经118°11‘— 119°15’,北纬37°11‘——38°13’。近 2000多年来,入渤海的黄河口形成古代、 近代和现代三个三角洲沉积体系,现代三 角洲沉积体系分别是甜水沟、神仙沟、钓 口河和清水沟入海形成的四个三角洲朵体。
东营辫状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沉积
• • • • 一、简介 二、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三、沉积模式 四、地质灾害分布及预测
一、简介
•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渤海 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 • 黄河本身有其独有的水沙特点,而黄河口 又是一个典型的弱潮型河口,加之波浪、潮 流、风暴潮等复杂的动力因素作用于河口 和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物,深刻地影响着三角 洲的发育和演变。独特的条件使黄河三角 洲成为国内外河口海岸研究领域的一个典 型区域和研究热点。
2.1.6 风成沉积 黄河三角洲地区属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季风气候区,春季风速大, 有时还有事件性的暴风和龙卷风的袭击。在正常天气里,盐碱滩比较潮湿, 使沙漠化作用的强度降低。风成沉积主要出现在黄河主河道以及黄河故道 的河漫滩和分流河道间的盐碱荒滩上,可以形成风成砂丘( 图4) 和风成松 土,沉积物表面具有风成波痕和障积痕。 在河流--三角洲环境中,风成沉积较少见,常常被忽视.在黄河三角洲 平原上,由于特殊的沉积条件,也发现有风成沉积。不过由于沉积物粒度 很细, 湿度大,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风成砂丘。
四、地质灾害分布及预测
Prior等首次报道黄河水下三角洲存在海底不稳定现象, 包括底层滑坡和液化流。杨作升等对黄河口水下滑坡体系进 行了详细研究,提出黄河三角洲水下滑坡体系中存在瓶颈状 滑坡、平移板状滑坡和旋转滑坡。Li等报道了在现行黄河北 部,即刁口流路形成的三角洲叶瓣发现了由于软弱层和海底 冲刷导致的海底刺穿现象。周良勇等根据20世纪80年代 以来黄河三角洲的调查资料,对诱发黄河三角洲滨浅海灾害 地质因素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构造灾害、海岸侵蚀、海底 滑坡、冲沟、塌陷和蚀余地形等海底灾害以及浅层气、底辟、 埋葬古河道和埋葬冲沟等。
黄河三角洲
二、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特征
•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层序 特征比较复杂,所以长期以来都是学者们重 点研究的对象。通过历史资料和钻井资料 可知黄河三角洲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地 层与海平面上升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 为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交替出现的地层序 列。
黄河三角洲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 和前三角洲等三种亚环境。 2.1、三角洲平原
3.2 黄河三角洲的特征
三角洲体系是最复杂的沉积体系之一,黄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由许多种沉 积环境和沉积相所组成的。黄河三角洲由于其独特的沉积环境条件,构成了独 特的沉积模式。
根据气候条件,可以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湿热的热带和亚热 带气候三角洲,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尼日尔河三角洲、巴生一郎加塔三角洲 等;另一种是干旱或半干旱气候三角洲,如尼罗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地处温 带半湿润气候区,其平原部分与尼罗河三角洲有类似之处,平原也有部分沼泽 相沉积,所占面积不大,在地层剖面中保存下来的腐植层或泥炭层很少,而盐 碱滩所占面积较大,还可见风成沉积。 根据三角洲形态和成因不同,可将其划分为鸟足状或扇形建设性河控三角 洲、鸟嘴状浪控或港湾形潮控破坏性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属于高建设性的河控 扇形三角洲,其前缘部分由于黄河尾闾河道游荡不定,以及河口区水动力作用 特点等原因,而未能像现代密西西比河那样形成指状砂坝。
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是指渔洼分流点至目前的海岸线之间形成略呈三角形的广阔 地区,可以划分为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堤岸、沼泽、盐碱滩和风成沉积等微环境。 2.1.1 分流河道 目前黄河行水主要经清水沟人海,,河床两侧受人工大堤的束缚,大堤内主要发育 河床和河漫滩沉积。在河床环境中,,环境条件复杂多变,,沉积类型多样.,沉积物沉 积特征也十分丰富。 很早以前有人提出修筑河堤,,“ 束水改沙” ,,但由于黄河泥砂 含量大,,坡度平缓,沉积速率大,河床淤积很快,使黄河成为有名的地上悬河。河床 中主要发育边滩、谷底滞留沉积和心滩等。谷底滞留沉积和边滩、心滩沉积在纵、横 向上彼此连续渐变过渡。
三、 沉积模式
3.1 相模式和相层序 黄河携带大量泥砂物质进入渤海,由于水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作用,流速迅速 降低,黄河携带的泥砂物质卸载,在极浅水区形成席状浅滩,不断淤积增高形成河 口砂坝。水下分流河道两侧发育天然堤和决口扇,河口区不断向海方向推进造陆。 由于分流河道淤积快,纵比降减缓,经常发生迁移和改道,使得三角洲前缘没有形 成指状砂坝。潮流和海流将细粒物质向河口两侧搬运,形成分流河道间沉积。波浪、 潮汐把河流带来的最细粒的悬浮物质带到前三角洲沉积下来,受潮流和海流作用方 向影响,前三角洲沉积厚度较小。三角洲平原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三角洲平 原主要是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沉积,分流河道间有盐碱滩、沼泽、湖泊和风成沉 积类型,其中分流河道和盐碱滩沉积构成黄河三角洲平原的主要部分;下三角洲平 原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和决口扇、分流间湾等,划分在三角洲前缘部分。 三角洲前缘黄河水与海水混合形成河口砂席和河口砂坝。这部分反映出黄河和渤海 相互作用特点,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砂坝沉积微最主要特点。黄 河三角洲快速向海方向推进,黄河尾闾河道淤积很快,决口改到频繁,不能形成鸟 足状三角洲。前三角洲沉积厚度小,分布广,生物扰动强,正常细粒沉积中夹粗粒 事件性风暴沉积。黄河三角洲属于高建设性河控三角洲,形成典型的推进式层序, 从下往上由粗变细,上部向上变细层序是由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本身沉积作用造 成的;下部向上变粗层序是由于三角洲快速向海方向推进形成的。这种沉积层序内 部不发育沼泽泥炭沉积。
黄河三角洲沉积
评
对课程论文的评语:
语
平时成绩: 总 成 绩:
课程论文成绩: 评阅人签名: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1]林承焰,姜在兴,董春梅,周丽清. 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J]. 石油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03:5-11. [2]任韧希子. 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乔淑卿,石学法. 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演化研究现状及展望[J]. 海洋科 学进展,2010,03:408-416. [4]赵广明,叶青,薛春汀,马妍妍,叶思源. 现代黄河三角洲陆上表层沉积物类 型与沉积环境分区及岸线演变[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05:47-52. [5]杜廷芹.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海洋研究所),2009. [6]刘勇.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 [7]James M. Coleman. Deltas Processes of Deposition and Models for Exploration. Second Edition. Bostion.1982. [8]YE Q C. The geo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nd its evolution model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82,37(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