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的变化-卫星图片
河流对地形的塑造作用

综合探究
1.感悟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形的改造 2.感悟流水的沉积作用塑造的地形类型
流水沉积塑造的地形
洪积扇
长江三角洲
黄 河 三 角 洲 演 变 过 程
不同年代黄河三角洲卫星图片
想一想
阅读课本P61小资料及图2.45,感悟: 1.三角洲是怎么形成的?
2.三角洲的面积为什么在增大?
假设,由你们小组组成的科考队要从青藏 高原出发,沿长江一线做一次科学考察。 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做为我国的第一大 河,长江对所流经的上游地区.中下游地 区.河口地区的地形进行了哪些深刻的塑 造?请以长江为线,将刚才你所学的知识 点巧妙的串起来吧!(参考资料:课本 P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P53长江流域水 系图)
河 流 地 貌 模 型
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地貌有 何特征? 2.读图2.47回答:流经华北平原的河流有哪 些?谁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 3.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泛滥.改道.迁徙,对 塑造华北平原有何影响? 4.推断华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说出判断的依 据 5. 一水真多。在上学途中,在 登山路上,在你居住的小区附近,你发 现某处地形已被流水悄然改造了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这样的 例子? 你说我说大家说。请将你采撷的珍珠奉 献出来吧!
航拍黄河三角洲,黄河在这里入海,形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土地

航拍黄河三角洲,黄河在这里入海,形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土地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总面积约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是黄河携带泥沙冲积出来的中国最年轻的土地。
航拍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优美,已建成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具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鸟类的天堂。
无人机从空中俯瞰,黄河三角洲的湿地纵横交错,一条笔直的公路从湿地中穿过,看起来非常壮观。
沼泽地、河床漫滩地、河间洼地以及河流、沟渠、水库、坑塘等等,形成独特的黄河口湿地生态景观。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黄河三角洲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黄河三角洲一、单选题黄河三角洲“制造”新大陆的速度,与黄河来沙量和来水量关系密切,当入海沙量小于每年2.78亿吨时,黄河三角洲就不再淤积扩大;而当黄河的入海径流量小于每年76.7亿立方米时,三角洲的陆地不仅不再增长,而且会发生净侵蚀,导致三角洲面积缩小。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1976~2004年黄河入海水沙累积曲线图和1976~2004年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1976~2004年黄河入海水沙量的变化大致分为图示三个阶段,其变化特点是( )A.先递增后递减B.先递减后递增C.呈逐阶段递减D.呈逐阶段递增2.推测1997年后黄河三角洲总体面积变化的原因是( )A.黄河下游降水量显著减小B.黄河中游植被覆盖率增加C.黄河下游径流量增多D.黄河下游地区退耕还林1.C 黄河入海水沙量为后一年减去前一年的累积量,读黄河入海水沙累积量曲线图可知,三阶段的斜率大体减小趋势,说明黄河入海水沙量是逐阶段递减的,据此分析本题选C。
2.B 读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图可知,在1995年前三角洲面积总体呈增大趋势,在1995年前后达到最大值,以后基本呈减小趋势。
1997年后三角洲面积减小,是上游来沙量减少,导致海浪侵蚀加剧,三角洲增速降低所致,而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由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黄河中游植被覆盖率增加,黄河携带到三角洲地区的泥沙量减少,使得三角洲面积减小。
1997年后黄河下游降水量没有显著减小;黄河下游径流量增多会导致三角洲增大;黄河携带的泥沙多来自中游,退耕还林应在中游地区,下游地区为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
据此分析本题选B。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
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表形态,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①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①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①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A.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B.台湾岛C.华北平原D.喀斯特地貌5.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备课素材-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图文)此博文包含图片(2008-10-06 14:38:10)转载▼标签:旅游摄影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拓荒牛真情年代分类:出游实录P1【资料】黄河三角洲(图文)国家地质公园标志黄河,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
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
P2 【资料】黄河三角洲(图文)连绵百里芦苇荡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
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改道后冲积形成的。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
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即有“浊河”之称。
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
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经不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海,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
这次决口,使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
现代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前缘突出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
在黄河入海口两侧新淤地带的15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992年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其中核心区面积7.9万公顷,缓冲面积区面积7.9万公顷,缓冲面积1.1万公顷,实验区面积6.3公顷。
2019年届高三一轮复习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和影响(12张ppt)语文

三、自主探究
结合文字材料, 分析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小会产生哪些影响剖面上,不同年 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 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完成下 列小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D)
河流入海口专题复习之
河口三角洲面积变化 的原因及影响
教师: 李絜雄
一、现状---三角洲全球告急
全球夜晚灯光卫星图
河口三角洲:河流入海时,因流速减慢,所
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河口三角洲
二、合作探究
运用所学知识并结合文字材料, 分析河口三角洲面积变化的原因?
(1)哪些因素影响河流泥沙沉积量? (2)哪些因素影响海洋的侵蚀作用?
暴雨、(洪涝10分)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 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
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
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 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五、回顾--展望
(2015全国课标卷2)
钱塘江入海口
圣劳伦斯河入海口 尼日尔河入海口
陆地面积扩大;
向东北方向扩展;
延伸速度越来越快 ;
黄土高原
陆地轮廓更为破碎
四、自主探究之链接高考 (2010·安徽卷)
34、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
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2)泥黄沙土主高要原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 加速该入区海域口陆陆地地面面积积增大变化?为什么?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B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3)侧蚀 ①概念: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②对地貌的影响: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归纳 河流的侵蚀作用
作用形式
概念
溯源侵蚀 下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 的侵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 蚀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 的侵蚀
对地貌的影响
使河谷不断向源 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 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 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 和 河漫滩平 原上 ,成 沿 河 聚 落 带 ; 的河漫滩平原上, 呈条带状,或蜿 有的沿海岸发
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蜒 分 布 于 山 前 , 展 , 形 成 沿 海
聚落分布呈狭长的 或 沿 河 流 两 岸 发 岸聚落带
带状
展
华北平原
河网密布地 区,耕地破 碎,聚落规 模较小
河流与聚落规模
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长江三峡
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卫星俯瞰图
第三节
这些河流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流水作用的结果)
(一)河流侵蚀地貌 溯源侵蚀
1、河流侵蚀的分类 下蚀
(1)溯源侵蚀
侧蚀
①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②对地貌的影响: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2)下蚀 ①概念: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②对地貌的影响: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河流稀少地区, 耕地连片,聚 落规模较大
江南水乡
平原低地
聚落一般分布 在冲积平原向 山坡过渡的地 带
河流与聚落分布
聚落一般沿河 成线状分布
山区河谷
平原低地
聚落要高于洪 水位,而且要 避开滑坡、泥 石流等自然灾 害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

1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1.1地理位置黄河三角洲泛指黄河在入海口多年来淤积延伸、摆动、改道和沉淀而形成的一个扇形地带,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
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和莱州湾之间,东经118°10′至119°15′与北纬37°15′至38°10′之间,行政区划划分为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利津、垦利三县,为研究方便,习惯上又根据年代不同以及具体地理状况分为近代三角洲和现代三角洲。
近代三角洲是指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成135°角,面积约为6000余km2,海岸线长约350km,大致于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而形成的;现代三角洲指以渔洼为顶点,北起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的扇形地带,面积约2400km2,主要是由建国后为大力发展河口经济、保护河口工农业发展、防洪防凌等目的而人工改道控制而成。
1.2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黄河自古历经多次改道,曾北抵天津,南至江淮,纵横25万km2,塑造了华北大平原。
因此,从黄河出孟津峡谷,上至天津下至江淮统称为古代黄河三角洲。
而近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复流渤海,从1855年至1934年,改道6次,行河79年,最少数年、最多22年改道一次,最终形成的以宁海为顶点、东起支脉沟、西至套尔河口、向海延伸至深约15~16m等深线附近的扇形堆积体。
从宁海至入海口大约有100km。
其中各行河河道和年限见表1-1。
这一时段的改道基本上是由自然原因引起,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
1855~1904年间,三角洲主要向东淤进,共大约推进了20km,平均0.4km/a;1904~1929年间,主要向北淤进,共淤进大约18km,平均0.72km/a;1929~1935年间,黄河改道主要向东南淤进,共淤进约4~5km,平均0.8~1km/a。
一般规律为尾闾摆动扫过面积越大,淤进速度越慢;扫过面积越小,淤进速度越快。
高考二轮复习 小专题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高考二轮复习 小专题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共17张PPT)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小练:(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河流地貌的发育】阅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 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 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 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 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 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水深2米的位 置与监测起 始点的距离
堆积作用:
侵蚀作用
谁 强 谁 弱?——结果表现就是谁
图示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 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011题。(2015·全国卷Ⅰ)
距起始点距离/km 20
2m
15
1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年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
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
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高考二轮复习 小专题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共17张PPT)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高考二轮复习 小专题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共17张PPT)ppt课 件完美 课件优 秀课件 公开课 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图像:黄河三角洲的变迁
中国的黄河是地球上沉积物填充最多的河流。
从巴颜喀拉山脉一直流到渤海,黄河穿越了一段风成黄土厚达300多米的高原地带。
黄土很容易受到侵蚀,每年都有数百万吨被河水冲走,其中一部分到达黄河河口,在那里沉积成三角洲。
在过去的两千年里,黄河三角洲上下徘徊,形成了几百公里长的海岸线。
不过,自19世纪中叶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不断在黄河下游及三角洲修筑水利工程,以控制洪水,保护沿海地区的发展。
这五幅天然彩色卫星图像由美国宇航局的陆地卫星在1989年至2009年间所拍摄,显示了过去20年里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变化。
图1拍摄于1989年2月13日,图2拍摄于1995年9月18日,图3拍摄于1999年10月7日,图4拍摄于2004年9月10日,图5拍摄于2009年6月20日。
从1989年到1995年,黄河三角洲的东南部逐渐变长、变窄。
1996年,中国的工程师封锁了此航道,迫使黄河从东北方向入海,将泥沙沉积到一个新的位置。
到1999年,由于海水的侵蚀,旧的三角洲开始慢慢消退,在北部形成了新的半岛。
在接下来的5年里,新的半岛逐年加厚,在2004年的图像中,河道以南地区的水产养殖产业(深色矩形)显著扩大。
到2009年,新河口西北部的海岸带已经被大范围填充。
对该段海岸带的填充正是工程师们迫切期望的结果:新形成的土地是建设石油和天然气井的广阔天地。
对它们的保护是首要关注的问题。
尽管防洪堤、码头、海堤等建筑工程降低了河水的侵蚀速度,并使得河道截弯取直,但是保护三角洲的自然湿地和工农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其他挑战。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降雨量减少,上有城市和农业用水量增加,流到下游三角洲来的水量和泥沙已经急剧减少。
在90年代,河水经常在到达三角洲之前已经干涸。
但是,像这样低流速甚至无流速的河流,对河道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带都是巨大的问题。
它严重损害湿地和水产养殖,使本已非常严重的水污染问题雪上加
霜。
同时,这样也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因为当流速很低的时候,泥沙就容易沉积下来填充河床。
黄河越来越浅,海拔越来越高,有一些地方,河水已经超过周围漫滩高达10米(30英尺)!在汛期时,升高的水位很可能会损坏堤防,造成灾难。
图1: 1989年2月13日的黄河三角洲
图2: 1995年9月18日的黄河三角洲
图3: 1999年10月7日的黄河三角洲
图4: 2004年9月10日的黄河三角洲
图5: 2009年6月20日的黄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