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平面和垂向
20沉积岩沉积相三角洲相

缓慢,沉降速度小于或略等于沉积速度,对三角洲的
形成和保存有利。
17
Typical Large Marine Delta
18
二、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两 者的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就形成了 不同类型的三角洲。
(1)盖洛韦(Galloway,1975)的分类
3
(一)三角洲环境
三角洲的增长和向海的 推进可以有很高的速度,例 如长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40m,黄河则为300~400m。
4
(一)三角洲环境
5
Lena
俄 罗 斯 勒 那 河 控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6
应占在宏观的角度综合判断沉积相类型
湖盆充填早期阶段河、湖交替环境三角洲沉积模式
地质历史时期三角洲大都以三角洲复合体形式存在 骨架砂体以分流河道为主,“浅水型”三角洲特征
2)蓄水体(海、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 异
13
2)蓄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
①河水密度等于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
属轴状喷流。河流进入淡水湖泊,就会出现这种
情况,从而形成湖泊三角洲。
14
2)蓄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 ②河水密度大于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底部 呈平面喷流形式。例如,携带大量泥砂的浑浊河水进 入清澈的淡水湖泊,也可以形成湖泊三角洲。
(B)沉积构造:底面有侵蚀面,向上为较粗的滞留 沉积,垂向上具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常发育板 状、槽状交错层理,具有不对称波痕及冲刷一充填构 造。
(C)生物:化石少见,最底部可见植物碎片。 (D)砂体形态:横剖面呈透镜状,沿河床呈长条37 状;
①分流河道微相
38
三角洲相及滩坝资料

(3)决口扇微相
?
洪水漫溢河床,并冲破天然堤形成决口 扇,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席状砂层,特征与河 流相决口扇相似,粒度比河床沉积细,但比 天然堤粗
沼泽微相
(4)沼泽微相
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其表
面接近平均高潮线,约占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
的90%
分支河道——骨架
沼泽——肉
植物茂盛 泥炭、褐煤发育,夹少量纹层状粉砂
三角洲前缘
2、三角洲前缘亚相
位于三角洲平原外侧的向海方向,处于海平面以下,为河流与海水的激 烈交锋地带,是三角洲砂体的主体。
沉积速率高
较陡且向海 倾斜的斜坡
三角洲 前缘斜坡
zp 微相划分 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分流河 口砂坝、远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 砂等六个微相
前三角洲
三角洲相
一、概述
河流注入海洋时,由于水流分散,流速 顿减,河流所携带的泥砂在河口处沉积下来, 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或舌状,剖面上呈透镜状 分布的沉积体,称三角洲
相带划分
二、三角洲亚相类型及特征
?
1、三角洲平原
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 为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其范围从河流
缘、前三角洲三大部分
大量分叉的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地区
3、前三角洲亚相
•位于三分角布位洲置前缘前方,是三角洲沉积最厚的地区 •沉积沉物积大-浪部基分面是下在浪基面以下深度形成的 •由暗岩色性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 特点 •水层平理层理发育,偶见砂纹层理及小型粒序层理 •向海向方浅海向过逐渡渐过渡为正 常的浅海环境
•有含时化正有石常强-扰的烈动海的相生生物物扰化动石,
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 河道微相
沉积相-三角洲

主要为辫状河的沉积特征:
沉积物:砂、砾岩,色杂。 结 构:分选较差 构 造:大型槽状、板状、平行层理,底冲刷。 剖 面:较宽、厚的扁透镜状
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 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前缘的主砂体。
与陆上辫状河道特征基本相同,但粒度变细, 向前逐渐消失,有一定的心滩发育。
三. 扇三角洲的一般特点 1.水动力特征
继承了冲积扇的特点:多以事件性洪流沉积为主,包 括牵引流、泥石流、漫流沉积。
海相环境受波浪、潮汐 等的控制。
2.沉积物的成份和结构
砂砾比例大,结构、成份成熟度低
3.亚相类型和特征
三个亚相: 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
(1)扇三角洲平原亚相 即:扇根、扇中沉积,常含泥石流沉积。 沉积物:砂砾岩、杂色泥岩 构 造:平行、块状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成层性差
(2)扇三角洲前缘 最主要的沉积相带 和砂体发育区。 牵引流沉积构造发育。
四个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河道间、河口坝、 席状砂。
a.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陆上辫状河道的水下延伸,向前变浅、消失,最主要的微相类型。 沉积物:砂砾岩、砂岩。 结构: 较陆上分选好,粒度曲线表现为洪水急流型---正常水流型。 构造: 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平行、粒序、块状层理,无暴露构造。 垂向: 多层叠置的正韵律。
河口坝:
因水下河道频繁的侧向迁移, 河口坝不发育或规模小。
岩性: (含砾)砂岩、粉砂岩。
构造:交错层理、平行层理 垂向:反旋回
远砂坝:
河口坝的末端,
岩性:薄层细、粉砂岩。
席状砂: 连片分布,源于波浪改造 或河道迁移。 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
河控三角洲沉积亚相类型及沉积序列特征解析

河控三角洲沉积序列特征
平面相组合:由陆向海依次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 同期异相:每两个等时线间的前积层都包含了同一时
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亚相。
➢ 同相异期:同一亚 相形成于不同时期, 有相似的沉积特征。
地质10-7班 江强
主要内容
一.河控三角洲的基本特点 二.河控三角洲沉积亚相类型 三.河控三角洲沉积序列特征
河控三角洲的基本特点
形成三角洲的控制 因素
➢ 河流作用
➢ 蓄水体的密度与河水 密度的差异
➢ 蓄水体水动力强度
➢ 河口区海底地形 ➢ 蓄水盆地构造特征
建设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
破坏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
一.分支河道微相
边滩沉积: 炭质泥岩发育,有煤层,粒度下粗上细,常发 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
河床滞留沉积:砂质沉积为主,粒度 稍粗,底部有冲刷面。
➢ 化石少见,底部可见植物碎片。
三角洲平原亚相
二.沼泽微相
➢ 环境 :位于分支河道间的低 洼地区,植物繁茂排水不畅, 为还原环境。
➢ 岩性:有机质粘土和煤,夹有洪水成因的纹层状粉砂。
垂相序列特征:
由
细
到
粗
的
反
旋
回
陆相、海
沉 积
相化石伴生,
序 列
从下到上海相
,
化石减少,陆
厚 度
相化石增多,
达 几
顶部出现煤层。 百
米
。
加厚、向海减薄。 席状砂质地纯、分选好,化石少。
➢ 由高建设性三角洲向破坏性三角洲转化的沉积微相类型。
7.三角洲、水下扇及浊积扇沉积环境

成因:高能,三角洲构
特征:A、S型与斜交型交替出现 B、反射波振幅中—高,连续性较好。 成因:顶积和过路冲刷作用交替进行。 能量交替:S型--能量,线型--高能; 这种交替进行的模式反映了朵叶的迁移,陆架的下 沉,沉积作用能量的变化。
(5) 叠瓦状前积反射结构
决于湖、海盆的底形坡度。
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之间应以正常浪基面 ( 即正常天气的浪基 面,或称浪基面)为界。浪基面之上为波浪带,这里波浪和沿岸流 活跃,能量较高,沉积物以滚动和跳跃搬运砂甚至砾石为主,其沉 积物主要是砂岩甚至砾岩;浪基面之下为水体安静的低能环境,以 悬浮搬运的粉砂和泥沉积为主。
平 面 相 组 合 及 垂 向 层 序
(2) 斜交型反射结构
特征:倾斜反射层互相平行,只有前积层,无顶积层和前
积层倾角较大,可达10度; 斜交层的同相轴连续性差,振
幅弱,
成因:沉积物供应速度快,水流能量大,改造作用强的沉 积作用条件。
(3)切线斜交型前积反射结构 特征:有前积层,底积层, 无顶积层。在前积层下部向 下逐渐呈切线状下超与底面相交。顶面为顶超.
三、水下扇
1950年Ph.H.Kuenen等发
表具划时代意义的《浊
流为形成递变层理的成
因》,掀开了浊流研究
新篇章。 •深水环境 •沉积物重力流
三、水下扇
Offshore Los Angeles
三、水下扇 Walker 海底扇经典模式
深 水 环 境 沉 积 过 程 示 意 图
三、水下扇
三、水下扇
三角洲沉积相
三角洲的分类
三角洲的流动体制 三角洲沉积相及相模式 古代三角洲的鉴别标志
三角洲的地球物理特征
三角洲的分类
河控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
河控曲流河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4.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 (1).河控三角洲——鸟足状,朵叶状
• (2)浪控三角洲——鸟嘴状
• (3)潮控三角洲——港湾形
1.河控三角洲的形态
• (1)鸟足状三角洲 • 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较高、河流作用占优势的 河口区。所堆积构成的沙嘴,平面形态似鸟足而得名,以 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为典型。
三角洲前缘亚相
四. 分支河口沙坝微相
环境:位于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处,是河水与海水交锋最强 烈地区,水动力复杂,沉积快。
沉积物特征:由分选好、质地纯的中细砂和粉砂组成,中 厚层,发育槽状交错层理。生物化石少。
五. 远砂坝微相 位于河口沙坝前方较远部位,水动力作用较弱。 主要沉积物为粉砂、少量粘土。厚度薄、面积大。
此 乃 密 西 西 比 河 三 角 洲
(2)朵叶状三角洲
形态呈向海突出的半圆形或朵状,与鸟足状三角洲相 比,形成时泥沙输入量相对较少,波浪作用有所增强
此 乃 尼 日 尔 河 三 角 洲
三角洲平原亚相 ——面积广、煤层和河道沉积发育
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与河流有较多 相似之处,区别在于有大范围的煤层和分支河道砂岩, 而且分支河道微相、沼泽微相非常发育。 一.分支河道微相 边滩沉积:炭质泥岩发育,有煤层,粒度下粗上细,常发育 板状槽状交错层理。
分支河道、沼泽微相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亚相的主体,相当 于三角洲平原亚相的骨架和肉,这是其区别于一般河流的识 别标志。
三角洲平原亚相——其它微相类型
三. 陆上天然堤微相 以细砂粉砂为主,常见 爬升层理波状层理,可见铁 质结核和钙质结核。 四. 决口扇微相 洪水满溢河床形成,水动力较强,主要为砂、粉砂等, 发育有块状和小型交错层理。 五. 淡水湖泊微相 面积小,水动力作用较弱,沉积物为暗色有机粘土 物质,沉积纹层发育。化石有原地生长的软体动物贝壳, 虫孔等。
沉积相总结

沉积体系总结一、冲积扇沉积物特征和垂向序列1、近端沉积物最粗,块状构造发育;扇中砂、砾交错出现,重力流和牵引流共存;远端牵引流更为丰富,各种交错层理的砂岩常见。
2、进积型——反粒序;退积型——正粒序。
二、河流1、高度弯曲的曲流河的内部构成包括:①河道充填组合:底部滞留沉积、点坝及流槽和流槽坝沉积②河道边缘组合:天然堤、越岸沉积、决口扇及决口河道③泛滥平原组合:泛滥平原、沼泽、泛滥平原小型湖及废弃河道注意:①河道充填在河流体系中是最粗、砂质含量最高的地方;为冲刷面之上的泥砾、树干等;中——大型槽状交错层理②点坝是曲流河的特色,位于曲流河的凸岸,向河心凸出;点坝的侧向可以形成“S”型的侧向加积层理——曲流河的特征沉积构造③流槽及流槽坝是在洪水期主流线取直后在点坝表面作用的结果④河道边缘组合包括: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河道及越岸沉积2、辫状河也可以分为三个内部构成:①河道充填:纵、侧及横向坝,其中纵向坝最常见;横向把最典型,是辫状河沉积的特征——垂直水流方向是众多透镜体的相互叠置,平行水流方向是众多大型底形的逐渐进积②河道边缘:因河道经常迁移,因此天然堤不发育③泛滥平原沉积缺乏④正粒序3、网结河的内部构成:①河道充填组合:宽/深比小,河道稳定,因此充填砂体厚且窄②河道边缘:植被密集,厚层泥炭,呈上凸状(网结河成因?)③河道间湿地:被天堤包围,占网结河地区的60%-90%,有沼泽、泥炭沼泽、小型湖泊等三、三角洲1、河控三角洲①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越岸沉积(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河道以及分流间湾)②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水下堤及水下分流河道③前三角洲重点: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反粒序;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正粒序2、扇三角洲:平原相包括:重力流沉积体系及辫状河道充填、越岸沉积及洪泛平原、沼泽沉积;前缘相包括:近端河口坝和远端河口坝及浅水重力流沉积四、碎屑滨岸沉积体系1、海滩面体系:重矿物等沉积砂矿主要分布于前滨的冲洗带;风成沙丘;破浪带和碎浪带可见新月形大型波痕,横截面显示为大型交错层理对于最容易保存下来的进积型海滩面体系而言,由下向上粒度变粗,生物扰动减弱,浪成沉积构造增多,分选变好2、潮坪体系内部构成:①潮道沉积:潮间带及潮下带常见;由海向陆,泥质含量逐渐降低,且潮道逐渐弯曲分叉;一般具羽状交错层理和再作用面②潮下带沉积:以砂质为主,主要由潮道中的沙坝和浅滩沉积物构成;能量强大!③潮间带沉积:潮坪由砂坪逐渐过度到泥坪,具羽状交错层理、再作用面及冲刷构造显示为正粒序!3、障壁岛—泻湖体系的内部构成:涨潮三角洲、退潮三角洲、冲越扇及海滩—沙丘脊五、陆架边缘、陆坡和盆地沉积体系:(一)陆缘陆架沉积体系的内部构成:1、陆架沙波(横向底形):横切主潮流方向2、陆架沙脊(纵向底形):平行于主要的海流方向3、风暴沉积:原地侵蚀再沉积的产物(二)陆缘陆坡和盆地沉积体系:1、沉积作用类型包括:水下重力流(水下滑塌、水下泥石流、颗粒流、流体化沉积物流、浊流),流体密度流(盐水或冷水底流),等深流(温盐引起的水平流动,流速一般较低),海底潮流2、体系构成:①海底峡谷:发育于陆架、陆坡②斜坡裙:坡底与海底平原相接处,是陆架边缘及上陆坡边缘块体坡移的产物③海底扇:近端以水道和天然堤为主(规模一般较大);富砂扇体中部以具有平缓上凸表面的迁移上叠叶状体为特征;远端沉积缓慢,侧向连续性好并均匀叠置④盆地平原:远洋浮游沉积及远端浊积岩。
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构型

第21卷第2期2019年4月古地理学报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Chinese Edition )Vol.21No.2Apr.2019文章编号:1671-1505(2019)02-0202-14DOI :10.7605/gdlxb.2019.02.012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构型*吴胜和1,2徐振华1,2刘钊1,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摘要自浅水三角洲的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历了60多年的研究历史。
虽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在浅水三角洲的概念内涵、砂体成因类型及沉积构型样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分歧。
本文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概念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了其沉积构型特征和样式。
根据浪基面和河-盆水深比(初始河道深度与河口盆地水体深度比值),可将三角洲分为极浅水三角洲、较浅水三角洲和较深水三角洲。
典型的浅水三角洲为极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河-盆水深比值大于或等于1的浅水水体,分流河道可下切至下伏的前三角洲沉积。
根据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组合样式,将河控浅水三角洲的端元类型分为分流砂坝型和指状砂坝型。
分流砂坝型三角洲为河道入海(湖)后形成的多级分叉的河口坝与分流河道系统,平面上呈扇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间”的样式,而指状砂坝型三角洲为指状砂坝与分流间湾相间分布的系统,平面上呈枝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内”的样式。
关键词浅水三角洲沉积构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连通性第一作者简介吴胜和,男,1963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油藏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E-mail :reser@ 。
中图分类号:P512.2文献标志码:A《古地理学报》创刊20周年特邀纪念文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772101)和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编号:2017ZX05009001-002)联合资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平面和垂向)与各亚相的沉积特征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模式
三角洲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及潮控三角洲。
以下介绍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种亚环境: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1.三角洲平原
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它与河流的分界是从河流大量分叉处开始。
包括分支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支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褐煤沉积。
二者的共生是三角洲平原沉积的典型特征。
A.分支流河道沉积:
是三角洲平原的主体,大量泥砂都是通过分支流河道搬运至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处沉积下来的。
分支流河道本身的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接触。
B.天然堤沉积:
位于分支流河道的两旁。
由洪水期携带泥砂漫出淤积而成。
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
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
C.决口扇沉积:
洪水和河流冲破天然堤,在外侧更为发育。
交错层理砂岩,呈透镜状沙体夹在分支间湾细粒粉砂质、泥质和沼泽沉积物之间。
D.沼泽沉积:
占三角洲平原的90%。
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水体为淡水或半咸水,弱还原或还原环境。
沼泽中植物繁茂,多为芦苇等草本植物。
岩性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
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E.分支间湾沉积:
分支流河道之间较低洼地区,常与海域连通(外侧)。
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
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偶见海相化石。
当三角洲向海方推进时,在分支流间湾地区可形成泥岩楔(比沼泽的地貌低,靠海一侧)。
2.三角洲前缘
是三角洲的水下为主的部分,位于分支流河道的前端(河口部位)。
是三角洲最活跃的沉积中心,是三角洲的主体。
从河流带来的砂、泥沉积物在河口与海洋结合部位迅速地沉积。
由于受到河流、波浪和潮汐的反复作用,砂泥经冲刷、簸扬和再分布,形
成分选较好、质较纯的砂质沉积集中带,构成了良好的储集层。
A. 分支流河口沙坝沉积:
泥砂在河口处沉积,砂和粉砂组成,分选较好,质较纯净。
楔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水流波痕和浪成波痕等。
B. 远沙坝沉积:
位于河口沙坝前面,沉积物较河口沙坝细,粉砂、粘土。
水平层理为主,亦有波状交错层理和脉状—透镜状复合层理。
C. 前缘席状砂沉积:
位于远沙坝前面(浪基面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高能带),由河口沙坝和远沙坝进一步经海水冲刷,使之再行分布于其侧翼,薄而面积大的砂层。
分选好,质较纯净,平行层理、大型交错层理, 可
成为极好的储集层。
3.前三角洲
是三角洲体系中分布最广、沉积最厚的地区。
其海底地貌为一平缓的斜坡。
主要由暗灰色粘土(富含有机质,其沉积速度和埋藏速度较快,有利于有机质转化为油气,是为良好的生油层)和粉砂质粘土组成。
主要为水平层理、块状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含广盐度的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等。
接近浅海的沉积特征。
小结:
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平面上由陆地向海方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
的陆上部分,分支河流和沼泽为主)→三角洲前缘(三角洲的水下部分,河口沙坝和远沙坝为主)→前三角洲(厚层泥质沉积)。
它们在平面上大致呈环带状分布。
沉积物和生物特征:从三角洲平原到前三角洲其粒度由粗变细;植屑和陆上生物化石减少,而海相生物化石增多;多种类型的交错层理变为较单一的水平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