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
沉积岩沉积相6 三角洲相

2、河控三角洲的亚相类型 、河控三角洲的亚相类型
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可将三角洲相划分为 三个亚相。 三个亚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相
三角洲前缘亚相 前三角洲亚相
⑴三角洲平原(delta plain)亚相 三角洲平原 亚相 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 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 陆上部分 分叉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区, 分叉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区,是与河流有关的 沉积体系在滨海区的延伸。 沉积体系在滨海区的延伸。 岩性:砂岩、粉砂岩、泥岩 包括泥炭和褐煤等 包括泥炭和褐煤等) 岩性: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和褐煤等 。 碎屑颗粒分选差。 碎屑颗粒分选差。 沉积构造:层理构造复杂,见雨痕、干裂、 沉积构造:层理构造复杂,见雨痕、干裂、足迹 等。 生物化石:少见,淡水动物化石和植物残体。 生物化石:少见,淡水动物化石和植物残体。 岩体呈透镜状,横向变化大。 岩体呈透镜状,横向变化大。以分支河道和沼泽 呈透镜状 沉积为主体。 沉积为主体。
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沉积微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 个沉积微相 分支河道微相 陆上天然堤微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 决口扇微相 沼泽微相 淡水湖泊微相
分支河道微相
或称河道砂坝,是三角洲平原上的主要储集体。 或称河道砂坝,是三角洲平原上的主要储集体。 岩性:中厚层砂岩,厚度多为几米至10m左右 岩性:中厚层砂岩,厚度多为几米至 左右 结构:磨圆中等到好, 结构:磨圆中等到好,分选中等 构造:大型及小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冲刷-充填构造 构造:大型及小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冲刷 充填构造 沉积序列: 沉积序列:向上变细 砂体形状:条带状,它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亚相的骨架 砂体形状:条带状,
三角洲沉积相特征

三角洲沉积相特征最近又仔细研究了下三角洲沉积相特征,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地方。
让我想想这个特征。
首先呢,从粒度上看,哎,这挺复杂的。
三角洲沉积相它的粒度一般是有从粗到细这么个变化。
就好像你从河流入海口往海里走,一开始河底的那些石头、沙子感觉比较大颗,就像你在河边看到的那些小石块和粗砂。
不过越往海洋方向,它就像变魔法一样,变得越来越细了。
这时候就感觉像面粉一样细腻,我刚开始看到的时候还惊讶了一下,怎么突然变得这么细啦。
后来想想,这其实就是水流的力量在起作用。
河水冲过来,那些大的颗粒因为重力和自身重量,肯定先沉淀下来,然后那些细小的就被带到更远的地方啦。
然后呢,它的层理构造也很有趣。
有些时候,我看到的层理就像是蛋糕的分层一样,一层一层很清晰。
我一开始还看错了呢,我以为是不同的沉积物胡乱堆在一起的,但是仔细看就发现原来是有顺序的。
有的层感觉是洪水来了突然带来好多东西一下子沉积下来的,就比较厚,还有些层就看起来很薄,或许是平常流水慢慢沉积而成的。
这种厚度不同的层理肯定是记录了不同强度水流的变化。
还有它的生物化石这一方面。
三角洲里的生物化石的数量和种类也能体现这个沉积相的特点。
有些像贝壳之类的化石很多,我也不确定我看到的小螺壳是不是就属于这里特有的,但是数量确实不少。
我就想啊,这应该是因为这里正好是淡水和海水交界的地方,食物比较丰富,所以很多生物都生活在这里,死了之后就变成化石啦。
从沉积的形状来说,我看有些三角洲像鸟足状,也有些像扇形。
鸟足状的三角洲感觉就像是鸟的爪子伸到海洋里去了一样。
我在比对不同的三角洲图片的时候,就琢磨这形状为什么会有差别呢。
后来我觉得大概率是和河流的流量、含沙量以及海洋的潮流、波浪等作用有关系。
流量大、含沙量高的河流,它形成的三角洲可能就比较庞大而且形状复杂,像鸟足状。
而如果海洋的作用比较强烈,比如波浪很大,很可能就把堆在河口的沉积物给冲散冲平一些,这样的三角洲就更趋向于扇形啦。
再说回沉积物的成分,除了有砂和黏土之外,有时候还夹杂着一些特殊的物质。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三角洲相沉积是指在海洋或湖泊水域中,三角洲河流口部的泥沙、砾石等物质在水流和水浪的作用下,在沉积盆地中形成的岩石层。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表现如下:1. 沉积物特征:沉积物包括沉积岩、煤、盐等,主要由砂、泥、粒石等物质组成。
沉积物的层位和结构往往呈现出逐层递减的特征,即底部粒级较大,逐层递减趋势明显。
2. 沉积构造:沉积构造包括泥砂层理、交错层理、斜层理、标准层理等。
其中,泥砂层理在三角洲相沉积中表现尤为明显,呈现出倾斜度较小、厚度比较均匀、层间关系复杂的特点。
3. 浅滩砂体:由于三角洲相沉积通常出现在浅水区域,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浅滩砂体。
这些砂体通常呈现出砂体粗细变化明显、轮廓折曲多变的特征。
4. 沉积序列:由于三角洲相沉积通常受到河流、海浪等环境影响,因此在不同层位中表现出的沉积序列也比较复杂。
除了基本的递减趋势外,还包括多个不同的沉积体系,如河道相、三角洲前缘相、陆相及深海相等。
5. 生物化石:在三角洲相沉积中,通常会产生一些生物化石。
这些化石可以为人们研究当时地质环境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沉积物的成分和成因。
参考文献:1. 马永峰, 吴恩泽, 陈志龙等. 内蒙古东部下巴山组沉积相特征及其对油气地质的启示[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8, 41(1): 1-9.2. 陈立, 刘希林, 赵秀富. 渤海湾深水区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与模式[J].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2(5): 44-52.3. 孟晓晖, 郭玉红, 安振海等. 富源盆地下奥陶统三角洲相沉积特征及其控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5): 1499-1509.。
三角洲沉积体系 共86页

湿地
定义: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 湿的地段。
表达湿地的词约有30个左右,但学术上有个比较 统一的名词———沼泽.
在湿地研究影响最大的英语国家中比较普遍的 名词有四五个,如swamp, marsh, bog, moor, fen 等.某些文献中指出其间有些差别,例如swamp 指木本植物多于marsh而排水情况优于bog的一 种湿地; marsh指软、湿、低的草本覆被为主 的有由水过渡到陆的趋势的湿地; marsh土常 多碱性,而bog常多酸性; moor常指较开阔、地 势较高、排水较差、有小灌木丛以致泥炭的湿 地; fen则是英国常用的名词等.
The principal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clude braided channels(辫状河道), meandering channels(曲流河道), lacustrine delta fill, backswamps, and floodplain environments such as swamps, marshes, and freshwater lakes(淡水 湖泊) (Coleman and Prior, 1982).
This plain includes the active distributary system of the delta, as well as abandoned distributary-fill deposits, and may be flanked by marginal-basin or bay-fill deposits. Distributary channels are numerous, but environments between channels make up the largest percentage of the lower delta plain.
河控三角洲沉积亚相类型及沉积序列特征解析

河控三角洲沉积序列特征
平面相组合:由陆向海依次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 同期异相:每两个等时线间的前积层都包含了同一时
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亚相。
➢ 同相异期:同一亚 相形成于不同时期, 有相似的沉积特征。
地质10-7班 江强
主要内容
一.河控三角洲的基本特点 二.河控三角洲沉积亚相类型 三.河控三角洲沉积序列特征
河控三角洲的基本特点
形成三角洲的控制 因素
➢ 河流作用
➢ 蓄水体的密度与河水 密度的差异
➢ 蓄水体水动力强度
➢ 河口区海底地形 ➢ 蓄水盆地构造特征
建设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
破坏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
一.分支河道微相
边滩沉积: 炭质泥岩发育,有煤层,粒度下粗上细,常发 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
河床滞留沉积:砂质沉积为主,粒度 稍粗,底部有冲刷面。
➢ 化石少见,底部可见植物碎片。
三角洲平原亚相
二.沼泽微相
➢ 环境 :位于分支河道间的低 洼地区,植物繁茂排水不畅, 为还原环境。
➢ 岩性:有机质粘土和煤,夹有洪水成因的纹层状粉砂。
垂相序列特征:
由
细
到
粗
的
反
旋
回
陆相、海
沉 积
相化石伴生,
序 列
从下到上海相
,
化石减少,陆
厚 度
相化石增多,
达 几
顶部出现煤层。 百
米
。
加厚、向海减薄。 席状砂质地纯、分选好,化石少。
➢ 由高建设性三角洲向破坏性三角洲转化的沉积微相类型。
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方法

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方法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方法三角洲沉积储层是流域内最为丰富的沉积体系之一,它深受很多表层沉积物的影响,在缓解洪涝灾害、生态建设、水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三角洲沉积储层的精细描述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部结构描述1、沉积物结构三角洲沉积储层中的沉积物大多以砂、泥及其组合的方式存在,其内部结构比较复杂。
2、、沉积物粒度特征三角洲沉积物的粒度比较多样,大多存在砂、粉砂、砂粒和粒状细粉,比重通常在2.6~3.3之间,颗粒沉积总量一般在10%以上。
3、岩相特征三角洲沉积储层大多数由泥层、砂层、泥砂层以及石英屑层组成,其中,随着深度的增加泥层和砂层的比例会随之变化,且特征缓坡场地和展开砂岩地带也常常存在。
二、沉积物的渗透特性1、渗透率变化特点在不断增大深度和变化比例时,渗透率会不断变化,有较大变幅,且开采深度较大时,渗透率变化趋势也比较明显。
2、层间渗透率变化三角洲沉积储层的层间渗透率变化,主要受岩层的厚度、渗透率、粒度、密度以及包含的各种成份的变化影响,存在明显的层间渗透率差异。
三、水力特性1、渗流特性三角洲沉积储层也多受水渗流的影响,渗流特性的变化会影响储层的渗流量。
2、储层厚度变化储层厚度变化也会影响渗流特性,厚度变化越大,渗流速度也会越快。
3、渗流量评价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渗流量,需要综合考虑渗透率、储层厚度以及渗流特性,以此来衡量其各项水渗流性质。
综上所述,由于三角洲沉积裂缝储层精细描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开采前应深入研究其内部结构、沉积物粒度特征以及岩相特征,以及时识别层间渗透率变化,并回避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以此深入了解三角洲沉积储层。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沉积岩层的一个关键方面。
下面,我们将以以下步骤来阐述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三角洲定义、沉积过程和特征、沉积相和三角洲相。
一、三角洲的定义
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河流运河扇形扩散,随着海岸线或湖岸线的扩大,河流的沉积物成为地形隆起的地带,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通常被沙、泥、砾等沉积物所覆盖,坡度缓和。
二、沉积过程和特征
三角洲的沉积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水沉积、协调沉积和退水沉积。
在进水沉积阶段,主要沉积的是粗粒物质,如沙和砾石,沉积层主要以构成河底冲积扇为主。
在协调沉积阶段,主要沉积物质由砾石向泥砂过渡,沉积层主要构成扇形三角洲。
在退水沉积阶段,沉积物质转向细粒的泥、粉砂,沉积层呈扩散状。
三、沉积相和三角洲相
沉积相是指一类有着相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的岩石地层,其中常常有着特定的成因和结构特征。
沉积相通常被用来解释沉积岩层的沉积历史和古环境,是地质学和物理地理学的基础。
而三角洲相,则是特指三角洲环境的沉积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常常含有海水内陆化的特征,少有淡水环境;
2. 地层层数繁多,沉积物质多样,含有多种岩性;
3. 沉积容易受到水流、洪水、风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沉积中容易形成河道、河道口等特征。
综上所述,三角洲相沉积特征是三角洲在沉积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是地质学家和物理地理学家研究沉积岩层所需要了解的关键内容。
理解三角洲相沉积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沉积岩层的演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沉积环境和地球的演化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简述各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生油前景

简述各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生油前景三角洲是河流携带大量沉积物进入一个相对静止和稳定的蓄水盆地时,在二者的交汇处将沉积物堆积下来呈三角形的沉积体。
大多数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的汇合处都有发育。
由陆上三角洲平原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和前三角洲沉积三部分沉积亚相组成。
一.三角洲类型:1.按蓄水盆地的性质划分湖成三角洲海成三角洲2.按河流类型和沉积物粒度划分正常(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3.按河流和海洋作用的相对强弱划分建设性三角洲破坏性三角洲4.按河流、波浪、潮汐对三角洲形成的控制作用划分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二.三角洲亚相类型: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前三角洲三.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一)河控三角洲在河流输入泥砂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破坏作用的条件下形成的。
1.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其范围包括从河流大量分叉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河口区,是与河流有关的沉积体系在滨海区的延伸岩性: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和褐煤等)。
分选:砂质碎屑分选差构造:层理构造复杂,见雨痕、干裂、足迹等生物化石:少见,淡水动物化石和植物残体。
岩体:呈透镜状,横向变化大。
以分支河道和沼泽沉积为主。
2.三角洲前缘(delta front)亚相三角洲平原外侧的向海方向,处于海平面以下为河流和海水的剧烈交锋带,沉积作用活跃,是三角洲砂体的主体3.前三角洲亚相前三角洲亚相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是三角洲沉积最厚的地区。
沉积物大部分是在波基面以下深度范围内形成的,主要由暗色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可含少量细砂,有时可见海绿石等自生矿物。
前三角洲暗色泥岩富含有机质,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
(二)浪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的平面形态呈鸟嘴状,故又称为鸟嘴状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的垂向层序仍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但以具有浪蚀海滩脊序列为特征,而且层序顶部一般都出现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支河道沉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
三角洲简述:
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
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
三角洲体系划分以及沉积体系简述
虽然影响三角洲发育的因素很多,三角洲的类型又是十分复杂。
下面分三种三角洲沉积特征做分析。
一、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河控取决于河口宽度,河水流速及含砂量。
该地带为三角洲体系中砂质沉积物最为丰富、最集中的地区,砂的成分主要是纯净的石英砂,分选磨圆都很好,成熟度也很高。
河控、潮控、浪控三角洲的平面组合及垂向层序特征
颜色变化:
(1)下部一般为暗色,反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特点(前三角洲沉积和浅海沉积);(2)向上微浅水、受海水扰动的浅色的前缘砂体;
(3)最上部为夹有浅色砂体(分流河道)的大量暗色层(深灰色至黑色),为广泛沼泽发育的三角洲平原环境。
粒度和沉积构造变化:
(1)下部浅海陆棚和前三角洲的泥岩,水平层理及被生物强烈扰动而均化的块状层理;
(2)向上过渡为远砂坝、河口砂坝、席状砂等沉积的细纱和粉砂,发育各种交错层理;
(3)最上部为分流河道、天然堤等形成的细纱、泥岩和煤等,槽状、板状交错层理与块状层理交替出现。
(4)反映从前三角洲到三角洲前缘再到三角洲平原水动力活动是从低能~高能~能量多变的特点。
自下而上沉积相标志:
(1)沉积物颜色由暗变淡(青灰—灰)再变褐黄;
(2)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再变粗;
(3)沉积物分选性由差变好再变差;
(4)粘土矿物、有机质、微量元素含量由多变少再变多;
(5)构造由水平变波状和交错再变水平;
(6)海相生物向上变少,陆相生物向上变多;
(7)生物钻穴见于三角洲层序的下部,植物根系出现于顶部;
例如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基底整体一致缓慢沉降地形十分平缓,盆地气候相对干旱湖面快速大规模收缩水体很浅水深通常不超过10m。
在此背景下形成了北部富有特色的大型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潮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潮控取决与海的剖面大小,就是典型的冲刷海岸积沙,并且有绵延的海岸线,有些大洋中的岛屿,陆地会逐渐变小是因为海洋潮起潮落轮番带走泥沙,近海则可能出现相反结果所以造成潮控。
潮控三角洲一般发育于中高潮差、低波浪能量、
低沿岸流的盆地狭窄地区。
属于破坏性三角洲的一种类型。
由沉积特征做以下分析:
(1)潮控三角洲平原
分流河道的下游以潮流为主,而在分流间地区则以潮坪沉积为特征。
河道中主要底形是砂丘,在分流河道下游主要是平行于河道走向排列的线状砂脊。
(2)三角洲前缘
存在着许多从分流河口呈放射状分布的长几公里的潮流砂脊。
砂脊之间的潮道里有许多浅滩和河心岛。
(3)垂向层序
底部是含生物扰动的前三角洲其上主要是以潮汐砂脊为特征的三角洲前缘,向上变粗的层序;再向上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的潮坪和潮道沉积最顶部常发育沼泽和分支河道沉积。
潮汐控制的三角洲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例如巴布亚湾三角洲。
河流注入了海水潮汐作用较强的地区,潮汐作用的强度对三角洲沙体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由于潮汐作用的影响,注入港湾内的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只能充填在港湾内堆积成小型三角洲。
如潮汐作用加强,双向的潮汐流和河流洪水的冲刷作用,常将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在河口的前方改造成线状潮汐沙坝。
这些沙坝平行于潮流方向,在河口的前方呈放射状分布,它们充填于潮沟之内或其两侧。
三、浪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浪控取决于地势,因为浪与潮不同,若浪携沙冲击滩涂,在水运动下砂也可能随之流失,所以浪控三角洲很少,或形成一定时间便不再扩大,而且还很稀缺。
也属于破坏性三角洲。
例如尼罗河三角洲位于埃及北部,临地中海。
由尼罗河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冲积而成。
三角洲地势地平,前缘较为陡峭,土壤肥沃,河网纵横,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二的耕地。
尼罗河三角洲呈扇形,主要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
泥沙在河口迅速堆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堆积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断流后,又被波浪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
概括三角洲沉积模式
从现代三角洲的多样性和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需要来看,无论那一类三角洲只有一种模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前人提出的几种类型的三角洲模式(W.L.Fisher等,1969;J.M.Coleman和L.D.Wright,1975;W.E.Galloway,1975;W.Nemec 和R.J.Steel,1988)。
然而,W.L.Fisher等(1969)依据对现代三角洲的定量分析对比,划分出以河控为主的建设性三角洲和以浪控为主的破坏性三角洲。
在建设性三角洲中又区分出朵状三角洲和鸟足状三角洲,而在破坏性三角洲中又区分出浪控的和潮控的三角洲(图示如下)。
每一类三角洲都具有其特有的形态和沉积特征,可以依据其垂向序列、相的区域分布以及砂体的几何形态来进行描述。
由于这种方法强调了沉积相的相互关系,所以可以直接用于古代三角洲沉积序列的研究之中。
很难采用单一因素的沉积相模式来概括复杂多变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所有特点,所以建立多因素多相型的沉积相模式十分必要。
J.M.Coleman(1975)从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背景环境方面探讨了三角洲沉积规律,这无疑是件极有意义的尝试。
但遗憾的是,至今流行的分类仍是按单一主导因素将三角洲分为河控型、潮控型和浪控型三类,而经过系统而全面研究并能得到公认的三角洲沉积模式仍然是以现代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为代表的河控型高建设型三角洲。
其他类型的三角洲沉积模式的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均不够十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