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构形研究现状.ppt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一、引言三角洲是一种重要的沉积体系,广泛分布于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沉积盆地中。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是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课题,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件将介绍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的进展,包括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1. 地震反演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是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征,可以推断出地下储层的构型信息。
常用的地震反演方法包括层析成像、全波形反演等。
2. 钻井数据解释钻井数据解释是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中另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分析钻井数据中的地层参数、岩性特征等信息,可以揭示出储层的构型特征。
常用的钻井数据解释方法包括测井解释、岩心解释等。
三、主要成果1. 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类型根据研究成果,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类型主要包括河道型、滨浅湖型、滨海型等。
不同类型的构型对应不同的沉积环境,具有不同的储层特征。
2. 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特征根据研究成果,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特征主要包括层理特征、相态特征、岩性特征等。
这些特征对于储层的含油性、渗透性等具有重要影响。
3. 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控制因素根据研究成果,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主要受到沉积环境、沉积物输运、构造活动等因素的控制。
深入研究这些控制因素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多学科综合研究未来的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需要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特征。
2. 新技术应用未来的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提高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例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在地质解释中的应用将会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3. 地质模拟方法未来的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可以借助地质模拟方法,通过模拟不同沉积环境下的沉积过程,揭示三角洲沉积储层的构型演化规律。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

储层构型分析法研究现状与展望滕彬彬,武爱俊,邓文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 257061) 摘 要:本文概括论述了20多年来储层构型分析法的重大研究进展:从对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的研究逐渐转入到对地下储层的分析;从简单的露头剖面测量到多种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对河流沉积体系的研究逐渐应用到其它冲积沉积体系中去,但目前仍以河流沉积研究为主,以曲流河点砂坝研究最多。
最后,本文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分析法;储层非均质性;河流相;地下储层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
自M iall于1985年正式提出储层构型分析方法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储层构型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众多国内外地质学者们掀起了储层构型分析的热潮,他们纷纷投入到对野外露头沉积和地下储层的储层构型分析研究中去,并将储层构型分析法与各种新技术、新手段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认识,从而使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
1 储层构型分析法的提出1977年,Allen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 ial architectur e的概念,将其描述为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
198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质系教授A.D.M iall[1]吸纳Allen思想之精髓,提出了应用于河流沉积相分析的储层构型分析方法(architectural elem ent analy sis),主要研究内容为岩相类型划分、沉积界面划分和构型单元描述。
其核心思想是,地层由代表沉积间隔的界面和连续沉积的沉积单元构成,界面和沉积单元由于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而组成了一个等级体系,其中不同等级的界面限定了不同的沉积单元,而由三级到五级界面限定的基本沉积单元即是构型单元,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石相组合、外部几何形态、展布方向和垂向剖面。
储层微构造.ppt

11
36.7
微型 构造
正向 斜面 负向 全区
单井平均 单井平均 单井平均
单井平均
单井平均
井
日产油 累计产油 累计水油比 累计采油强度 综合含水率
数
(t/d)
(t)
(m3/t)
(t/m)
(%)
7
16.9
10386
4.72
678
82.5
15 9.30
5447
8.50
333
89.4
8
5.10
2877
12.4
北1-丁2-P 17 19 21
23 25
12.7%
48t
43.8%
9t
19 81.2%
54.3% 21t
1t 95.8%
()
依 据 。
田 后 期 注 采 系 统
了 区 块 油 水 运 动
三 通 过 储 层 微 型
调规构
整律造
提,研
供可究
地为搞
质油清
(四)通过储层微型构造研究重新落实了大小 断层,同时补孔挖掘封闭断块井区的剩余油, 取得了良好的措施效果
储层微型构造的识别及其在 油田开发调整中的应用
李新峰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庆油田近年对储层微型构造识 别及应用研究成果,概述了储层微型构造的三种 识别方法,阐明了储层微型构造不同部位对高含 水后期剩余油分布、油水井生产动态的重要影响, 重点论述了储层微型构造研究对油田开发的指导 作用,通过储层微型构造研究重新落实大小断层 的分布、分析油水运动规律、寻找剩余油相对富 集区、优化油田注采系统,为油田综合调整挖潜 (如堵水、补射孔、确定压裂层位)等提供了新 的地质依据,并通过实施综合挖潜措施后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课件

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读书报告报告编写人:蒋民心(1002040135)年级:2010级课程:油气储层研究进展任课教师:赵晓明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年3月24号三角洲沉积储层构型研究进展蒋民心(1002040135)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 610500摘要:本文从储层构型概念出发,大致概括了国内学者对三角洲沉积领域的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和取得的成果,针对油田三角洲储层精细表征及剩余油挖潜,以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以及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储层为例,利用地震、测井、地质等资料,研究三角洲储层沉积旋回、层次界面等不同层次构型要素,界定和划分构型单元,建立三角洲储层构型模式,分析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是单一河口坝边界识别的重要标志;构型单元韵律变化是造成剩余油局部富集的重要因素,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剩余油相对集中,反韵律河口坝砂体下部剩余油富集。
在此基础上了归纳总结了现阶段储层构型研究所遇到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分析了储层构型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储层非均质;剩余油分布;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构型单元1.储层构型概念的提出储层构型是指沉积砂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1]。
其概念在储层沉积学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 年代。
1977 年Allen,J.R.L.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储层构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河流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及内部组合。
1985 年,Miall,A.D.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河流相的储层构型分析法[3],全面介绍了该方法中的界面等级、岩相类型、结构单元等概念,这代表了储层构型分析法的诞生。
之后Maill,A.D.对该方法进行了完善,并最终将河流相划分为6 级界面、20种岩相类型、9 种结构单元。
储层评价与孔隙结构进展-储层保护PPT共47页

油气储层评价与保护 16
第七部分 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简介
第四节 储层损害评价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室内实验分析方法
普通岩心分析
常规岩心分析: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 X--衍射分析:碳酸盐岩储层,分析粘土矿物的种类和内部结构。 扫描电镜分析:用电镜对原始、污染和保护措施后的岩心进行分析
酸敏 (HF)
性 石灰石(方解石) 白云石 沸
石类(浊沸石
钙沸石
斜钙沸石 片沸石 辉沸石) 钙
长石
各类粘土矿物
化学沉淀 CaF2↓ 非晶质SiO2↓
高PH碱敏性 (PH>12)
流速敏感性
钾长石 钠长石 微晶石英 石 硅酸盐沉淀 硅凝胶体 髓 斜长石 各类粘土矿物 蛋 白石 高岭石 毛发状伊利石 微晶石 分散运移 微粒运移 英 微晶白云母 降解伊利石 微晶长石
结垢
石膏 重晶石 硫铁矿 石灰石 岩 类 共 生 沉 淀CaCO3
赤铁矿 天青石 硬石膏 磁铁 FeCO3 BaSO4 SrSO4
矿
Na2SO4
油气储层评价与保护 11
第七部分 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简介
油气储层评价与保护 12
第七部分 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简介
油气储层评价与保护 13
第七部分 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简介
油气储层评价与保护 8
第七部分 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简介
第一节 储层损害机理
储层的敏感性类型:
应力敏感性-开采作业破坏地层的应力场平衡,使储层渗流通道变 窄或产生裂缝,使渗流能力下降或窜流,产生应力敏感性。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

石油储层构型研究现状及发展油气勘探化工设计通讯Petroleum Explora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229·第44卷第9期2018年9月我国的很多学者对储层的构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储层结构模型,为储层非均质特征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与帮助。
对于储层构型的研究实质上是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1985年,Miall 等学者就已经正式提出了储层构型分析的一系列方法,在这20多年的时间内,其他各种各样的新方法不断出现,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极大地促进了储层构型的研究。
1 储层构型的级次划分1.1 国外储层构型划分Allen 等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 ”这一概念后,对河流相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交错层系、交错层系组以及复合体这三个构型界面。
Miall 在Allen 对构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六级构型界面划分方案。
紧接着又增加了一个0级纹层间的界面以及7及的大型沉积体系界面和8级盆地充填复合体界面。
虽然目前为止,Miall 所提出的9级对储层构型的划分理论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模型,但是Miall 主要是针对河流相所提出的,在层序地层级次的衔接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2 国内储层构型划分吴胜和基于Miall 的九级构型提出了12 级的构型分级方案。
其中的1~6 级是参考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7~9 级界面的划分分别对应着Miall 对构型分级划分方案中的5~3 级,10~12 级的界面与Miall 提成的构型分级方案中的2~0 级界面相对应,也就是10级对应着层序组、11 级对应着层系、12 级对应着纹层。
针对储层构型的分级有正序和倒序两种模式,两种方案各有特点。
正序方案指的是随着数字的增加界面的级别越来越高,数字最大即为界面最大。
该种模型比较适用于地面的地质情况研究,正如Miall 所提出的的构型分级方案。
储层孔隙结构课件

基于孔隙结构模型,优化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 田开发的经济效益。
剩余油散布预测
利用孔隙结构模型模拟油田的剩余油散布,为后 续的油田开发提供指点。
06
CATALOGUE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展望
多学科交叉研究
地质学
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的形成、演变和散布规律,为储层评价和开发 提供基础数据。
物理学
研究孔隙中流体的流动和传热传质规律,为提高采收率和降低能 耗提供理论支持。
模型建立
基于地质数据、地震数据和测井 数据,利用建模软件建立孔隙结
构模型。
模型验证
将建立的模型与实际油田数据进 行对照,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模型优化
根据验证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 调整,提高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
孔隙结构模拟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产能预测
利用孔隙结构模型模拟油田的产能变化,为油田 开发提供决策根据。
孔喉配位数
孔喉配位数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 和喉道的相互连接和配置关系。
孔喉配位数的大小对于油气的流 动和储层的渗流能力具有重要影 响,配位数越高,油气的流动和
渗流能力越强。
研究孔喉配位数对于评估储层油 气藏的开发潜力和优化开发方案
具有重要意义。
03
CATALOGUE
储层孔隙结构影响因素
成岩作用
01
沉积构造与孔隙的关系
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可形成特定的孔隙类型和格局。
沉积环境与孔隙的关系
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具有不同的孔隙特征。
构造作用
断层作用
断层活动可以改变地层原 有的连续性,形成裂缝或 破碎带,从而影响孔隙结 构。
褶皱作用
地层褶皱可以改变原有孔 隙的散布和形态,形成复 杂的孔隙网络。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式中:
Φs=kπh/R (3) z Φ=44.6e-010006· (4) R为岩石颗粒直径,mm;k为校正系数。
中国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与发展前景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 [28]
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国外致密油气等非常规资源评价方法, 主要以建立在成熟的勘探开发数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类比法 和 统 计 法 为 主 . 类 比 法 以 美 国USGS的FORSPAN法为 代表,即评价单元从等面积的网格到变面积的井控范围;统计法包括 体积法、单井储量估算法(EUR)、随机模拟法、发现过程法和油 气资源空间分布预测法等。 中国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已具备一定规模,通过近期综合分析研究 认为,致密砂岩气资源评价有2个关键环节:一是资源量计算以类比 法和单井控制法为主;二是通过递减法确定技术采收率。基本思路包 括以下4个方面:①通过典型致密砂岩气田的解剖研究,分析各盆地 致密砂岩气成藏主控因素,明确致密砂岩气成藏有利分布范围;②结 合典型致密砂岩气藏解剖,掌握气层基本特征与关键参数;③采用类 比法计算地质资源量;④结合已开发气田递减法确定的采收率,计算 各盆地的可采资源量。
构造、沉积、成岩作用控制圈闭的发育与分布 川西坳
陷由于喜马拉雅期构造形变较强,形成了众多局部构造,对早期油气藏 具有很强的调整和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局部构造 位置控制着油气的分布,使得单个圈闭高部位含气、低部位可能含水;
二是形成的裂缝系统与相对优质储层相匹配,构成天然气高产、 富集带[10]。 高能沉积相带是岩性圈闭形成的基础[12]。沉积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主要表现在对储层空间分布的控制,沉积微相类型直接控制了砂体分 布。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的沉积环境水体能量低,沉积物分选性差,泥 质含量较高,致使原始孔隙度低 [13]。 沉积作用是形成致密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决定后期成岩作用的类 型和强度;成岩作用是形成低孔渗储层的关键。致密砂岩形成的早期 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而中、后期则主要以成岩作用为主[14-15]。成岩 作用研究表明,绿泥石衬垫和溶蚀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通过 对长石、岩屑等易溶矿物形成次生孔隙。胶结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破 坏性成岩作用,是成岩后期导致孔隙大量减少的主要方式[10、17]。长 岭断陷中部及东部地区储层物性的改善主要依靠有机酸对长石的溶解, 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取决于气源断裂演化与有机酸充注时间的配置关 系。排酸期一般都早于天然气充注期,烃源岩排出的大量有机酸通过 气源断裂进入储层溶解长石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有利于后期天然气 的聚集成藏[17、18]。成岩流体是水岩化学反应的介质和物质迁移的载 体。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孔隙流体化学组分与储层矿物间达到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89年,AAPG 74届年会将该理论列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三大进展之 一 (马立祥)。
• 1.3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现状
• 1.3.2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的发展 –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最初基于露头的研究,通过露 头三维剖面的观测与分析,解剖储层的内部结构。 – 随着储层建筑结构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沉积学家接受, 人们试着将野外露头与多种资料相结合,如地震资料、 地面探测雷达信息、岩芯资料和测井资料等,研究地下 储层各结构要素的岩石物理学性质、空间组合特征、分 布状况和平面形态,为地下储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1.3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现状
• 1.3.5国外储层建筑结构研究取得的成果
– Jones C R(2002)认为,气候的变化引起湖平面、排水量和沉积供 应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河流相储层建筑结构的形态。
– Kolla V对非洲西部三叠系地层进行三维地震属性分析,认为高弯曲 度,垂向、侧向的叠加,弯曲切割,河床分叉等因素决定了它们独 特的储集体形态。高弯曲流河的形成是由于河道不断在凸岸沉积, 向凹岸不断迁移而形成。河流点砂坝的连续性在整个河流中不太好, 但是在局部却很好。
(1)储集层沉积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大小和展布; (2)储集层沉积体的内部结构; (3)储集层沉积体的非均质性; (4)建立定量的沉积模式。
• 1.3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现状
• 1.3.4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的类型 – 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建筑结构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前者选择典型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储集层沉积体进行研究, 其结果起理论上的标准作用和指导作用; – 后者选择与具体油气田储集层沉积体相同类型的构型体 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可直接应用于覆盖区的油气田开发, 在综合运用其它方法的基础上,能较为准确地建立起反 映油气田实际状况的储集层类型。
储层构形分析法概况 储层构形与沉积微相关系 三角洲储层构形研究现状 三角洲储层构形研究五大领域 研究工作进展 创新性认识与成果
Hale Waihona Puke 储层构形分析法概况• 1.1 相关概念:
– 储层建筑结构:在国内又被称为储层构成、储层构型、储层结构单元,是指 沉积砂体(复合体)内部由各级次沉积界面所限定的砂质单元和不连续“薄夹 层”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相互排列方式与接触关系等结构特征。
• 1.3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现状
– 1988年,他在《AAPG Bull 》(V.72 (6))发表了“Reservoir Heterogeneities in Fluvial Sandstones: Lessons from Outcrop Studies”;同年,他在《Sedimentary Geology》(V.55)发表了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nd Bounding Surfaces in Fluvial Deposits: Anatomy of the Kayenta Formation (Lower Jurassic), Southwest Colorado”。1992)。1995年,他在《Sedimentology》 (V. 42)发表了“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Fluvial Deposits:a Critical Perspective:Discussion”;
–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是指一个由形态、相组成及其规模所表征的沉积体,是沉 积体系内部一个特定沉积过程或一组沉积过程的产物,它们有一定的成因联 系,被一套具有等级序列的地质界面分开。
• 1.2 研究方法
– 储层建筑结构要素分析法(Architectual Element Analysis)是针对 储层非均质的特性而提出来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利用界面系列,将 储层划分为由多个基本结构要素组成的不同级次的相对均一体,通
过表征结构要素的特征及其相互组合关系,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
• 1.3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现状
• 1.3.1创始人:Miall对储层建筑结构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加拿大Toronto大学地质系教授 A.D.Miall开始对河流沉积进行精细研究并于1978年提出 了河流沉积岩相类型;
–1985年,他在《Earth Science Reviews》 (V.22(4)) 发表了“Architectural-Element Analysis:A New Method of facies Analysis Applied to Fluvial Deposits”,由此,建立了一整套储层建筑结构分析的 基本原理与方法;
• 1.3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现状
• 1.3.5国外储层建筑结构研究取得的成果
– Jens Hornung(1999)对德国南部Keuper盆地的一个冲积扇沉积体 系进行了研究,以露头资料、岩芯资料和测井资料为基础,从岩性、 测井响应特征、孔渗特征方面研究了河流相各结构要素的特征,在 研究区识别出了9种建筑结构要素类型:底载河道、混合载河道、悬 浮载河道、侧积体、废弃河道、天然堤、决口沉积、溢岸沉积、湖 相泥质沉积。
• 1.3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现状
• 1.3.5国外储层建筑结构研究取得的成果
– 通过对露头、岩芯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数据, Ramon J C(1997)认为储层的物理属性及平面连续性与可容空间 (A)/沉积供应量(C)有关。河道砂体的曲线形态及空间结构受 A/C的影响。当A/C较小时,河道拼合严重,砂体厚超过5米,且破碎, 上覆约一米厚的洪泛泥岩;A/S较大时,河道拼合较轻,侧向加积严 重,上覆更厚的洪泛泥岩。
• 1.3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现状
• 1.3.3储层建筑结构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自Miall(1985)对科罗拉多高原区的侏罗-白垩纪河流相 开展建筑结构研究之后,许多研究者分别对河流相、浪 控和潮控海岸带砂体、三角洲、海底扇等不同成因类型 的砂体进行了建筑结构研究。
– 该方法在三维空间上详细解剖储集层沉积体的建筑结构 要素和界面,进而解决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