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北省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

合集下载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们既互相促进,又相互依存。

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城市化的支持,而城市化的加速也离不开工业化的推动。

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生产主要依托于农村,然而由于交通技术的限制和成本的增加,这种模式很快变得不可行。

为此,工人被迫迁往已有城市化基础的城市,寻找工作和住所。

随着城市中的工厂逐渐兴起,城市人口规模也随之迅速膨胀,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了人们生活和交往的主要场所。

具体来说,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基础设施,如清洁的食水、排污系统、电力网络、医院、学校等,以及更丰富的文化和娱乐资源,因此更加吸引人们迁徙至城市。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入,城市也担负了起了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的角色,形成了怀有强烈地影响力与塑造力的城市,以及城市与城市间的产业规模集聚和融合。

城市化的推动力城市化主要受到工业化的影响。

工业化的进程中不仅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参与到生产过程中,而且不同产业工人之间还需要形成相对密集的聚居区域,以方便生产和交流。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所具备的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也会愈加庞大,促进着市场的再分配,从而进一步拉动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发展的良好循环。

事实上,城市化的发展更是直接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变化,城市的发展成为了更多工业和商贸活动的基石。

城市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不仅可以保留生产基地的信息和人力资本,而且也可以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本投入。

这些因素均是城市推进经济转型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然而,城市化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一些地区与城市间的差距,城市化的发展往往导致资源和产业的集中。

这些资源往往会被占据着高科技、高端制造业等,而不同地区间的贸易往往无法实现良好的互惠关系。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引言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两个重要的进程,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工业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过程,城镇化则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渐被机械化取代,农村人口的就业机会减少,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业区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工业化过程中的工业化就业需求促使了城市人口的增长,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

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过城镇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市场规模扩大,为工业化创造了更广阔的市场需求。

城市人口迁移带来的劳动力资源的集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力的质量,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影响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关系。

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又为工业化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促进使得经济社会得以蓬勃发展。

,工业化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就业。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支持。

,城镇化的推进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需求。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的人口规模扩大,市场规模也随之增加。

这为工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激发了工业生产的增长和发展。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工业部门的比重逐渐增加。

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又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紧密相连的两个进程,它们相互推动和促进,共同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1. 引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且紧密关联的概念。

工业化代表着经济的现代化和生产力的提升,而城镇化则体现了人口的流动和聚集,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

2.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定义及特点工业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工业化还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的转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城市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

城镇化的特点包括人口流动、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等。

3.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工业化对城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劳动力转移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寻求更高的工资和就业机会。

这种劳动力转移促使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同时,工业化还带来了新的职业需求和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

3.2 城市化水平提升工业化使得城市的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交通网、供水系统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得到建设和完善,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城市中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传统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变,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3.3 社会结构变化工业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淡化,工业化带来了新的职业群体和社会阶层,如工人阶级、中产阶级等的出现。

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社会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3.4 经济增长工业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提高了产业的效率和生产力。

城市中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4. 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城镇化也对工业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市场扩大城镇化带来了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

如果没有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将是极其困难的,而没有城市化,也不可能进行工业化。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上探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作用,而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而城市化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工业技术越来越先进,大量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城市发展体系来为产业提供便捷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支持。

因此,城市化成为了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产业的流动性、服务业的兴起,都促进了城市的人口流入和聚集,使得城市规模和功能逐步完善起来。

同时,城市化又反过来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城市内的需求量巨大,产业活动不断扩展,公共服务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随着城市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人口购买力、服务需求等带来的市场效应,又会通过市场反馈的形式,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城市发展成为了推动工业化发展的一种动力。

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城市化有时也成为了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越来越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

城市对水体的污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排放等问题逐步凸显,噪声污染、能源消耗、土地资源的浪费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此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保持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城市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考虑如何减少压力,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的流动性也趋于增加,人们的社交圈子逐渐扩大,观念、习惯和行为也随之而变,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的社会空间和城市场所,为社会的交往活动增添了新的空间维度。

城市中的多元文化、社会活动、人文景观等因素,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同时也会为产业带来新的创意和竞争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探析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探析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探析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大趋势。

工业化指的是机器生产代替人力生产,从而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过程;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通常是为了找工作、生活条件等因素。

这两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的,工业化的推进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城市化则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两个过程的关系。

一、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伴随着人们对生产效率日益增强的需求,机器代替人工成为了必然选择。

这即是工业化。

而机器在生产中对于煤、钢、石油等原材料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进而促进了对这些领域的投资和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工厂要使用大量的劳动力,就产生了大量的岗位需求。

这时人们开始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成为了这个新兴产业的工人。

这就是城市化的开始。

由此可以看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必要条件。

往往一个城市一开始的发展也与它附近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关。

如果在城市附近有煤矿,就会聚集大量的煤炭工人。

如果在城市附近有森林,就会聚集大量的木材加工工人。

因此,也可以说是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工业化的需要,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二、城市化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不仅使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就包括工业。

因为城市社会的后勤和需求量更大,生产也就会更加繁荣。

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可以有更多的市场和销售机会,这样生产单位不断扩大,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城市化也会带来社会化的需求。

更多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就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和数量庞大的供给体系,包括衣食住行、清洁卫生、医疗和教育等。

这些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各种产业的发展。

在工业方面,当需要生产更多的日用品时,就需要更多的工业设施。

汽车工厂、食品工厂、医药公司和电子厂等都需要扩大生产,从而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由于城市化需要大量的物质供给,因此工业化也会使城市化更加持续发展。

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河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关系分析

河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关系分析

河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关系分析摘要: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与协调情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研究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运用国际上常用的iu、nu标准值法对河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但两者差距在不断缩小的结论。

通过与全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比较,可知河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度落后于全国。

而后从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提出促进河北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河北省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963-03近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表明,城镇化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步有着内在的联系。

河北省是中国的一个人口大省,其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河北省近年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变化、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促进河北省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关系指标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用iu和nu两个指标来表示,其中:iu=劳动力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劳动力工业化率=工业劳动力/总劳动力,nu=劳动力非农化率/城镇化率,劳动非农化率=非农产业劳动力/总劳动力。

研究表明,iu接近0.5,nu接近1.2,则城镇化、工业化与非农化发展越协调;iu远小于0.5,nu远小于1.2,则出现城镇化过度的情形;iu明显大于0.5,nu明显大于1.2,则城镇化发展不足[1,2]。

2 河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现状河北省的国土范围包围着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接邻省区为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内蒙古。

2010年河北省财政收入为2 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5 957.9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6 263.43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均趋于下降趋势,居住条件、交通、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研究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研究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研究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是现代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同时也存在着相互制约和互动影响的特点。

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定义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在城市化中,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从而扩大了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形成了大量的城市聚落。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包括技术革新、科学研究以及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等多个方面。

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依存。

城市化能够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求,而工业化也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形成了大型城市和都市圈,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

工业化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也为城市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而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然而,城市化也对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规模日益增大,并出现了许多工业区域。

这些城市往往面临着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同时也会引发土地使用和交通等问题。

这些问题影响了城市作为生产基地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化的进程也会对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城市化能够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入城市,从而改变了工业产业结构,产生了新的就业机会。

这对工业化发展有利,但也会对旧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三、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城市化能够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和市场,同时也能够为城市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工业化的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这种互动关系是城市化和工业化正常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互动影响中,城市成为了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行者,成为了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的重要地位。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双向互动机制,不仅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各级城市的建设和升级换代,从而推进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正文:一、引言工业化与城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重点关注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以及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效应。

二、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1、技术进步与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带来的技术进步使生产更加效率化,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这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此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2、就业机会增加:工业化带动了大量的工厂和企业的建设,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使得城市成为吸引人才的地方,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3、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化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的经济规模也得到了扩大。

这促使城市人口增加,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

三、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效应1、市场扩大与需求增加:城镇化带来的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消费需求。

这使得工业部门得以扩张并提高生产规模。

2、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包括供水、供电、交通等方面。

这为工业化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3、创新和创业环境改善: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为创新和创业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这推动了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文件示例包括: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数据报告、城镇化与工业化政策分析报告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2、工业化:工业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

3、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行业向另一个地区或行业的迁移。

4、市场扩大:市场扩大是指市场规模的增加,包括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

5、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指城市建设中必要的公共设施,包括供水、供电、交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河北省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关系
摘要:本文在分析河北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河北省近年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模型分析,阐述河北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互动关系,提出在河北省城市与工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河北省;城市化;工业化;互动关系
一、河北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过程,形成了两者相互促进的相关关系。

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早在研究各个国家经济结构时即得出工业化与城市化正相关的结论:工业化带动非农化,即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的上升,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和城市化紧密相联,相互促进。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依据钱纳里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当人均GDP超过500美元(约3500元人民币)时,工业化开始启动,而工业化超过1000美元(约7000元人民币)时,工业化进程加快。

据统计(见表1),我国人均GDP在1994年超过500美元,说明工业化开始启动,而河北省在1995年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在2001年,全国和河北省的人均GDP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超过1000美元大关,标志着工业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普遍采用年末城镇人口数/人口总数,为方便数据收集,本文河北省城市化指标以非农业人口数代替城镇人口数。

由于非农人口数小于城镇人口数,因此,本文计算的河北省各年城市化水平的数字偏低。

对于工业化指标,文中采用非农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表示工业化水平。

衡量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一般指标是两者的比值(简称CU值),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比值在1.4~2.5之间是合理范围。

由表1可以看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比值不在合理范围内,虽然一直有上升趋势,但是全国与河北省的城市化发展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并且河北省CU值与全国还存在很大差距,说明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与全国存在很大差距。

2003年,河北省把发展城市化作为“四大战略”之一,加大了城镇建设力度,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末,全省共有城市33个,县城110个,建制镇937个,城市区域规模继续扩大,初步形成城镇体系。

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08年河北省启动了大规模城建工程。

自省会石家庄到10个中心城市,再到全省县城乃至乡镇。

目标是“三年大变样”,实现城市品位的提升。

如此规模的城建工程,对于吸引投资,增加就业,提升城市品质,带动经济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河北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的模型分析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的集中效应和积聚效应推动着城市的迅速崛起和发展。

工业化提供的能源、交通、电力以及丰富的工业产品是城市化的物质基础。

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城市经济,带动了社会发展。

此部分分析以河北省工业化发展水平作为自变量,以城市化水平作为因变量,对两者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由于工业化指标包括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两种,所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分析中必须考虑产业结构的问题。

本文采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作为工业化指标,在回归分析中,不仅分析非农就业率与城市化的关系,并且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拆分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两个变量,与城市化进行回归分析,以分析不同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本文进行两次回归模型分析,一次是将非农就业人口比重X1(工业化水平)设为自变量,与城市化水平进行回归分析,二是将河北省非农就业人口比重X1拆分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2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3两个自变量,再进行回归分析。

1.将河北省城市化水率U与非农就业人口比重X1进行回归,得到如下方程模型:
U=-0.723+0.410*X1 (1)
(2.550)(0.058)
R2=0.716 DW=0.444sig=0.000
由于本文采用的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非农人口占年末人口的比重,与
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的统计口径有所不同,造成河北省城市化水平数字偏低,但是仍然能够体现河北省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提高0.41个百分点。

2.将河北省城市化率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2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X3进行回归分析:
U=6.395-0.335*X2+0.997*X2 (2)
(2.873)(0.217) (0.173 )
R2=0.828 DW=0.624sig=0.000
由方程(2)可以看出,河北省工业化对城市化水平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上。

第三产业成为目前及以后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产业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提高0.997个百分点。

三、河北省城市化推动工业化进程分析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拉动力,同时,城市化对工业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两者正是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城市化水平一般可反映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体现工业化的基本水平。

城市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是对工业投资和人才的吸引,一个地区城市的数量、规模、形象以及城市内部各项基础设施,是企业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大型工业企业包括跨国企业,无不分布在我国的大城市中。

城市将各种资源集中起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例如,城市中相对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包括便利的交通、通讯设施)是工业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空间环境,对于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技术的更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城市功能的完善吸引着各种人才,积聚了大量密集的人力资本,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升,人力资本将为工业发展提供极大的优势。

另一方面,城市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从生产资料市场角度,用于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各种材料形成了对工业的巨大需求,于是工业成为城市的巨大“供应商”;从商品市场角度,城市居民的聚集,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同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表2是1978~2005年河北省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趋势图,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趋势是一致的。

四、结论
从河北省近年来的数据来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整体关系,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

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工业发展带来巨大的集聚效应,推动城市的迅速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是直接和明显的;而当工业化进入中期发展阶段,集聚效应被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效应替代,因此,第三产业的后续推动力就表现出来,成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由于河北省工业化起步晚,速度快,即工业化集中于短短的几年内进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集中反映了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中的某一个阶段的模型,因此,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在理论界被称为工业化时代的“早熟”现象,这是由现阶段的发展特殊性所决定的。

同时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地区的落后,也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作用力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在河北省城市、工业发展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由于河北省第三产业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要通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升级带动河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城市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的作用。

2.充分认识城市化对于工业化的反作用。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增强城市吸纳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才能加快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升级,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

在鼓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加强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各项配套措施的改革,保证他们的合法权利和合理地位。

积极探寻户籍制度的有效形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为社会带来的各种矛盾。

3.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发展城市化
不能着眼于城市化率数字的提高。

河北省以及全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差距的缩小,一方面,是由于两者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一直被高估。

长期以来“县改市”、“乡改镇”的行政区划的变动,使得城市和城镇的数量大大增加,因此,非农就业人口比例的数字随之抬高。

所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应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地区经济实力,不能急于实现城市化的发展目标而破坏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2006年末人口总数是6896万人,这意味着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转移68.96万农村人口。

因此,应该认识到城市化推进过程的艰巨性,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