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学在身边之成语故事——品行篇

合集下载

关于礼仪的成语故事

关于礼仪的成语故事

关于礼仪的成语故事礼仪故事(一):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飘过沔阳湖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这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礼仪故事(二):廉蔺交欢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

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蔺相如但是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必须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

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

”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但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样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情绪我是理解的,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

2018-有关优良品质的成语故事-范文模板 (2页)

2018-有关优良品质的成语故事-范文模板 (2页)

2018-有关优良品质的成语故事-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有关优良品质的成语故事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良品质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

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向人们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久远,而且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以德报怨。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臣。

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次,有人恶意诬陷孟尝君,向国君告发他谋反。

国君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孟尝君。

孟尝君被押至刑场,面对即将处死的命运,他仍然保持着宽容和仁爱的态度。

在即将被处死的时刻,他深情地对国君说,“臣虽将死,但愿陛下能够明察善恶,不要因为一时的谗言而误伤忠良。

”国君被孟尝君的忠诚和仁德所感动,立刻下令释放了他。

孟尝君以德报怨的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

成语故事二,守株待兔。

相传,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柳下惠的农夫。

某日,他在田间劳作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一棵树上,当场毙命。

柳下惠便高兴地守在那棵树下,等待着下一只兔子也会撞到同一棵树上。

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柳下惠一直都没有等到第二只兔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一种盲目的等待,成功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而不是等待奇迹的出现。

成语故事三,画蛇添足。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位画师被人请去画一幅蛇的画。

他画得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然而,当他画完之后,他又在蛇的画上加上了四只脚。

人们看到后都感到奇怪,觉得这是画蛇添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做事要有度,过分的追求完美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成语故事四,杞人忧天。

相传,杞国有一个人,他整日忧虑天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整天忧心忡忡,他说,“天塌下来,我会被砸死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忧虑是没有根据的,杞人忧天的故事成为人们警示盲目恐惧的典范。

以上就是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观念,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经典国学成语故事25篇

经典国学成语故事25篇

1、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

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

”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2、甘拜下风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

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

”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3、自相矛盾从前,楚国有个人在街上卖兵器。

他拿着矛说:“这支矛,是天下第一锋利的,它能击穿最坚固的盾牌。

”他又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一坚固的,世界上没有一支长矛能够刺得穿它。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回答不出来了。

4、守株待兔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

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

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

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5、打草惊蛇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是个贪官。

为了给他敲敲警钟,人们联名写信,状告他手下的一个主簿。

告状信上列举的罪行,件件都与王鲁这个县令有牵连。

心慌意乱的王鲁,神差鬼使地在信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思想:“你虽然打草,我已经惊蛇。

”6、黄粱一梦从前,有个穷书生碰到一位道士。

睡觉时,道士拿出一个枕头交给他,说道:“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生活。

”这时,店主正在煮黄粱米饭,穷书生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生活得十分阔绰,官运亨通。

最后梦见自己快要病死时,忽然惊醒。

醒后,看见道士依然站在他的身边,而店主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

原来自己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短暂的一梦而已。

7、开天辟地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一片混沌,像一只大鸡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种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表达方式。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面我将为你讲述几个中华传统美德成语的故事。

1. 和气生财:相传古时候,一个富商自诩为天下第一人。

他心胸狭窄,待人傲慢无礼。

一天,他得罪了一位名叫张和的善良邻居。

张和以和为贵,没和富商生气,反而向他道了个和气生财的祝福。

过了几年,富商身败名裂,而张和却因为和蔼可亲,广交朋友,生意红火。

大家看到这个情景,都惊叹于和气生财的智慧。

2. 心平气和:据说有一个叫李平的人,他脾气暴躁,常常因为小事发火。

他的邻居都很讨厌他。

一天,李平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名叫王和的智者。

王和告诉他,心平气和能带来幸福。

从那天起,李平开始改变,学会了心平气和。

他变得温和友善,与人为善。

渐渐地,他赢得了邻居们的好感,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孔子的伟大思想家。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家庭和国家,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

他认为个人修身、家庭齐整、国家治理有序之后,整个天下才能太平。

孔子自己身体力行,勤学修身,传播他的思想。

后来,他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道德教育。

这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的故事,都向我们传达了关于友善、谦和、修养和公德的重要价值观。

它们提醒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坚守这些美德,以建立一个和谐、富有智慧和尊重的社会。

让我们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教益,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语言的精华,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载体。

通过成语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观念,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些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故事吧。

成语故事一,忠孝节义。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孟子的人,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为了尽孝,每天都去祭拜父亲的坟墓。

有一天,他的妻子告诉他,他的儿子在家中生病,需要他回家照顾。

孟子想了一想,决定先去坟墓祭拜父亲,然后再回家照顾儿子。

他认为,尽孝是儿子的责任,但尽忠是对父亲的责任,他不能因为儿子的病就忽略了对父亲的孝道。

最终,他成功地照顾好了儿子,也尽到了对父亲的孝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要牢记忠孝,尽到对家人和社会的责任。

成语故事二,仁爱和谐。

在古代,有一个叫孔融的人,他年纪很小,就非常聪明。

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他把小鸟抱回家,给它包扎伤口,并喂它吃东西。

小鸟很快就康复了,它感激孔融的救助之恩,于是每天都会飞到孔融的家里,陪伴他玩耍。

后来,孔融被选为官,他在任上非常仁爱和谦和,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仁爱和谐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

无论对待人还是对待动物,我们都应该怀有仁爱之心,和谐相处。

成语故事三,诚信守信。

古时候,有一个商人,他非常诚信,和人交易从不欺骗。

有一次,他在外地买了一批茶叶,回到家后发现茶叶里夹杂着一些石子。

尽管他知道这是卖茶叶的人故意欺骗他,但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决定把茶叶送回去,告诉卖茶叶的人他发现了问题。

卖茶叶的人听了后,非常感动,决定把好茶叶全部送给这位商人,并且以后再也不敢欺骗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品质。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诚信,守信,不欺骗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这些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厚底蕴。

中华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美德成语故事1. 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四岁就懂得谦让,被广为传诵。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篮新鲜的梨子,叫孩子们自己挑着吃。

孔融第一个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十分香甜。

他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和弟弟们吃,引得大家十分惊奇。

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人们要懂得尊敬长辈、谦逊待人的道理。

2. 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的是孝道。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宠,经常被派去干重活。

然而,王祥并不记恨继母,而是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孝敬她。

一次,继母病了,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冻结,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躺在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开了,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赶忙抓住,回家做成鱼汤奉上。

继母吃了之后病愈了。

从此之后,继母像亲生母亲一样对待他。

人们都说:“孝子王祥,因卧冰求鲤而闻名天下。

”3. 千里送鹅毛:唐朝时,有个地方官叫缅伯高,他曾在热带的缅甸当过三年大使。

当时的中国并不强大,许多小国都欺辱中国周边国家。

缅伯高既忍辱负重、又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

如果给朝廷送贡品什么被劫掠去自己回国又无法交代后当他听说国家的边境部队打了胜仗时他不顾万里把鹅毛送到了长安朝庭朝廷很满意并重重奖赏了他缅伯高忠诚和热爱祖国的品德让人传颂至今。

4. 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尊重老师孔子。

有一次,孔子在席上讲解学问,曾子听到老师要讲一些新的道理,就立刻避席而坐。

以示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长辈或老师时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和尊重他们的意见。

5. 悬梁刺股: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苏秦发愤读书的故事。

苏秦是洛阳人也是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纵横家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形成以苏秦为纵约长的六国联盟在外交上达到了游刃有余强国之目的他奉命入齐以离间计促使齐王放弃与赵国合作与韩国形成世仇同时促成六国伐秦关东无敌使秦国十五年不出函关最终达到了合纵的最高理想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关以成六国之霸业苏秦佩六国相印北度燕国复使燕国盛重一时有“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气势他是纵横家中的苏秦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纵横家苏秦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山东六国联盟成功联合制衡强秦之后自齐国毁联盟约六国分别被强秦击破遂纵横家自此失去联络各国逐渐脱离纵横家思想影响逐渐走向了各自为政以图自保的道路强秦得以逐一吞并六国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业纵横家思想亦终以失败告终。

有关国学礼仪成语故事

有关国学礼仪成语故事

有关国学礼仪成语故事
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在身边之成语故事——品行篇
(一)从善如流
【出处】
《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
从善如流,宜哉。

【释义】
从:听从;
善:好的,正确的;
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

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成语故事】
公元前585年,郑国不敌楚国的进攻,求救于晋国。

晋将栾书奉命前去救援,使楚军退兵回国。

后栾书又去攻打蔡国,蔡国急忙向楚国求救。

楚国只好派公子申和公子成率军救蔡。

晋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准备率兵攻打援蔡的楚军。

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阻止说,此次与楚军交战,胜了也不光荣,败了则会令人羞耻,于是建议收兵回国。

栾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军中有人对此持异议,认为辅佐栾书的有十一个人,只有知庄子等三人主张收兵,而主战的人占多数,因此应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

栾书回答:“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多数。

知庄子他们是贤人,他们的正确意见便能代表多数人的想法。

”于是,他下令退兵回国。

过了两年,栾书率兵攻下了蔡国后,又想去攻打楚国。

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具体情况后,又建议栾书暂时不要攻打楚国,而去攻沈国。

栾书又一次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时人便称赞
栾书以从善如流的意思说:“栾书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而又自然。


(二)大公无私
【出处】
《汉书·贾谊传》:“为人臣者;主而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清·龚自珍《龚定庵集·论私》:“且今之大公无私者;有杨;墨之贤耶?”【释义】
一心为公;没有私心。

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

【成语故事】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

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

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

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三)奋不顾身
【出处】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释义】
奋:振作精神;鼓起干劲。

指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成语故事】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

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

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

而且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