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语文教学设计2
2《“飞天”凌空》1-陕西省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田家炳中学教学设计 年 级八级 科 目 语文 授课人 时间 2019.9 课题名称 3.《“飞天”凌空》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二、学习目标及依据 1·了解作者,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把握文章结构,梳理行文思路。
依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三、重难点 内 容 突破方法重点 1·了解作者,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法难点 把握文章结构,梳理行文思路。
自主与合作法四、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教学环节 共案部分 个案部分导入新课 十米跳台运动员: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驾起矫健的翅膀,凌空一跃,在蓝色的水池上方,划出美丽的曲线,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就走近这篇特写,一睹“飞天”女将吕伟的风采。
(图片展示)背景介绍 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
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
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
检查预习凌( líng )空翘(qiáo )首酷(kù )似屏( bǐng )息敛(liǎn )声眼花缭(liáo )乱悄(qiǎo)然líng(凌)空líng(绫)子suō(梭)子1.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21庄子二则2教案-陕西省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田家炳中学教学设计 年 级 八 科 目 语文 授课人 时间 课题名称 21《庄子二则》之 《庄子与惠子由于濠梁》 课时 第二课时
一、学情 分析
二、学习目标及依据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文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受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方面的差异。 3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三、重难点 内 容 突破方法
重点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正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多
形式、多层次的读。
难点 理解庄子与惠子的在思想上的差异。 教师引导 四、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 共案部分 个案部分
故事导入 楚国郢人鼻尖溅到一粒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人替他削掉。匠人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小泥点被完全削掉,鼻子丝毫无损。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把匠人找来;“替我试试看。”匠人说;“我以前能削,但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 这是惠子死后,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的一个故事,感概惠子死后,再也 2
没有可以谈话的对手了,可见,在庄子的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 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正字音。 2.齐读课文,注意捕捉主要信息,体会庄子与惠子两人的话中之意。 3.结合注释,分组翻译课文。 4.重点词语: (1)固:固不知子(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2)之:安知鱼之乐(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 5.重点句子: (1)是鱼之乐也。 这是鱼的快乐。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3)子固非鱼。 你本来就不是鱼。 (4)请循其本。 请回到最初的话题。
文本探究 1.概括课文内容。 2.庄子的观点是什么?他为什么持这种观点? 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折射。 3.谁是这场争辩的胜者? 从逻辑上看,惠子似乎占了上风,因为鱼和人不是同类人,怎么会知道鱼的心理呢?庄子靠曲解惠子的意思,偷换概念,猜能在争论中维持自己最初的判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 龟虽寿》教案 长版

课型:诗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电虽寿》的体裁:乐府诗,四言古风。
(二)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再现诗歌的动人情景,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2.深入研读,比较阅读,探讨曹操诗歌与毛泽东诗词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到暮年而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再现诗歌的动人情景,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关键:1.背诵诗歌。
2.理解诗词中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读中感,读中悟。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多媒体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言志”从小学到中学,同学们所学习的诗歌也不少,有哪些诗句抒发作者豪情壮志?如: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等。
还有一句大家熟悉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自于今天我们所学习的《龟虽寿》。
二、(幻灯展示书法作品《龟虽寿》,学生欣赏)高声示范朗读诗歌;再全体学生齐读,要求投入情感,读准节奏。
三、提问:我们学过了一首曹操的诗歌《观沧海》,有同学能背诵吗?(请一学生背诵)提问:这首诗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情感呢?回答、明确:表达了作者统一天下,吞吐日月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四、简介曹操其人其作: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气韵沉雄,质朴简洁,大巧若拙是曹操诗歌语言艺术上的重要特点。
钟嵘《诗品》谓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
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我们看到的幻灯片上的曹操是一副帝王之像,说实话和我们脑海中的曹操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初中语文实验教案

初中语文实验教案标题:初中语文实验教案导言: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教授语文知识,本文将提出一份初中语文实验教案,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部分: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但对学生来说往往难于理解和掌握。
此教案将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和生动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第二部分:现代作文教学现代作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
同时,通过模拟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教学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
同时,可以引入课外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
第四部分: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教学中可以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
通过展示古诗词的美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可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五部分:语法知识的教学语法是语言运用的基础,但传统教学往往枯燥乏味。
在此教案中,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游戏、小组合作等方式,生动教授语法知识。
同时,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掌握语法规则。
第六部分:修辞手法的教学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可通过丰富的示范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修辞意识和表达能力。
例如,通过给学生提供多个形象的比喻句子,让他们理解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进一步增强写作的魅力。
第七部分: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文学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文学名著和经典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实验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3)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能力;(4)提高阅读速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生字、新词的掌握;(2)课文内容的理解;(3)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文章写作手法的运用;(2)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 导入新课(1)展示课文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3)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字词教学(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2)教师讲解生字、新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生字、新词。
3. 课文内容讲解(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题;(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3)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4. 写作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写作手法;(2)教师讲解写作手法的作用及运用;(3)学生尝试运用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5. 课堂活动(1)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2)演讲比赛:让学生围绕课文主题进行演讲;(3)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总结写作手法及写作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3.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如何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
山东省夏津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大道之行也》(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大道之行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学法指导: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学。
1.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二、训练达标。
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选贤与.能(通“举”,推举)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③男有分.(职份,指职业、职守)④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⑤是故谋闭而不兴.(发生)⑥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从)2、翻译下列句子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拓展延伸:挟泰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②,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祖父、后园和我》共3篇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祖父、后园和我》共3篇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祖父、后园和我》1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祖父、后园和我》《祖父、后园和我》是一篇活生生的亲情故事,爷爷和孙子之间的关系温情而真实,让人感动。
此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家庭生活和家族文化,还有助于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家人相处。
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祖父退休后在家中改善后园景观的情景,这里的后园是祖父和孙子的梦想之地。
然后,让学生了解祖父不仅是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辈,还是一位热爱园艺的人。
学生还要了解故事中的主人公——孙子,在与祖父一同照顾后园的过程中,不仅汲取了祖父的园艺知识,还逐渐成长为一位懂得尊重长辈、热爱家园的孩子。
其次,教师需要让学生提取关键点,思考和总结爷爷和孙子之间的亲情关系。
通过阅读和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发现故事中祖父和孙子的感情非常深厚,他们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此外,孙子尊重祖父的意愿,在有限的时间内协助爷爷完成改造后园的目标,这表明他懂得如何与长辈相处,并且肯定了祖父的工作和经验。
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思故事所传达的核心意义——团结、支持和家庭价值。
祖父和孙子之间的互助互爱关系以及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的过程都展示了家庭的温暖与团结,同时这个目标的完成也加深了两代人之间的感情,表明了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故事,学生能够感受到家庭和睦与和谐的价值所在。
总之,作为一篇富有亲情故事的作品,教师应该跟学生一起深入阅读、分析和思考《祖父、后园和我》。
学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生智慧,同时也会更加了解如何与家人相处。
我相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成长道路上将会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通过阅读《祖父、后园和我》,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睦、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团结和支持的力量。
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追寻家族文化,弘扬亲情爱意。
语文实验课教学设计

语文实验课教学设计一、导言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设计了一堂语文实验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为目标。
二、课程背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和复制背诵,缺乏对语言运用的实践和创新。
因此,本次实验课旨在改变这种模式,引导学生探索语言的奥秘和应用。
三、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2.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探究欲望;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四、课程内容1.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2. 进行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活动,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 通过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创造力。
五、教学方法1. 课前预热: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2. 导入新知:通过问题提出、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兴趣;3. 探究实践: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互动合作,进行口语表达或写作实践;4. 总结讲解: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六、案例分析以《红楼梦》为例,通过分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七、实践活动1. 分组辩论: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就某一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言辞表达能力;2. 角色扮演:根据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设定,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情感体验。
八、写作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幅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作文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九、课堂反思1. 学生表现: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积极参与探究和合作活动;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语文实践;3. 改进措施:增加课程设计中的实践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开展语言游戏和写作比赛。
十、总结通过本次实验课,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发展,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培养了辩证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