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歌会优秀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沈从文先生所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三维目标的确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此,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2)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①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感受文中的民俗美。

【说学情】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课前收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点有关云南的民族风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教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教法确定如下:

①情景烘托法②启发式教法③合作探究法④多媒体教学手段

【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本节课具体的学法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读书入境法:让学生在读中入境、感知、感悟,受到熏陶。②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感知文本之美。

③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一、导入环节,听歌蓄情二、初读环节,读歌动情三、精读环节,品歌悟情四、拓展环节,写歌传情“听歌蓄情”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法学法时间安排教师学

唱听歌蓄情民歌欣赏个性表达情景烘托法情感体验法5分钟(口头)(课标解读: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读歌动情”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法学法时间安排①生本互正音识字动,读歌动情②范读法朗读法10分钟引导归纳整体感知,精炼启发法圈点批注法概括(课标解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圈点批注,正音识字学生高声朗读文章,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场合的民歌演唱会?在各个场合中勾画关键词。教师接着问:三种场合下的演唱在内容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朗读能力、信息的把握及提取能力、内容的概括能力、文本比较能力。)

“品歌悟情”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法学法时间安排①生生互动,品引导讨论歌悟歌②合作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20分钟点拨归纳探究,感受风情(课标解读: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全班分为三大组,围绕各自的问题合作探究。一小组:山野对歌是怎样对的?二小组:山路漫歌是怎样漫的?三小组:村寨传歌是怎样传的?

第一组:山野对歌部分

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体会人物美。

第二组:山路对歌部分(本课难点)

教师深入本小组,启发性地提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它们进行合作探究,理解山路对歌所表现的环境美。

①“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②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③这个片段与文题是否矛盾?

④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会唱什么歌?

第三组:村寨传歌部分

教师引导本组学生围绕传歌方式合作探究,感受歌会的场面美。教师总结: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的融合正是民俗美的最好体现!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通过对歌会的生动描写表达出的美好情感。)

“写歌传情”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法学法时间安排歌词示范能力迁移鼓励点评个性表达启发法模仿法10分钟(书面)(课标解读: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人物美山路漫歌环境美村寨传歌场面美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体现出教学重难点。)

【作业布置】

课外收集一些襄阳民歌民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本地的民俗民情。)

【自我评价】

大理三月好风光情境入歌这边唱来那边和互动读歌山歌好比春

江水探究赏歌丢个石头试水深拓展写歌

本课的设计过程将新课的学习与阅读、口头表达、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结合。在这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新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的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