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歌会优秀说课稿
关于《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

关于《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民歌演唱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对每一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1、场面描写手法各异作者安排文章的结构十分讲究就像安排一出戏一样讲究了前台与后台讲究了原因与结果讲究了表象与内涵第一部分中作者重点写赛歌场面突出的是赛歌胜利者的风姿赞扬的是云南年轻妇女的开朗活泼与勤劳敏捷属于前台表演是唱歌的结果是读者接触的表面现象是一个亮点但它只是一个代表第二部分中作者写赶马女孩的唱歌实际上是写出了云南歌会的群众基础因为人人爱唱歌所以云南每逢集会或节日才会有歌会歌会是建立在厚实的民俗基础上的它反映民族习俗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写“金满斗会”实则写出了云南歌会能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写出了云南歌会那鲜明的民族特点丰富的文化底蕴这样赛歌的“点”与人人唱歌、集体传歌的“面”相结合内容厚实丰富文章的行文过程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2、人物描写精雕细刻如“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调细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的面目神态细腻3、相互照应结构紧凑初步了解前面所讲的因果照应表里呼应以外还有很多相互照应的句子例如“各自蹲踞在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相照应”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紧凑二、说教学目标1、本节课生难字词比较多需识记作者需要详细的了解2、让学生掌握三个场景以及侧重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应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三种写作手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4、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依据教材的特点重点确定为:了解有三种场景的云南歌会三种场景描写的侧重点的不同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确立为掌握文章的三种写法:“工笔细描”、“点面结合”、“烘托”突破难点应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组织小组合作填表的方式难点应结合课后练习二以及教师组织的模拟采访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写法等环节得以突破四、学法指导方法:自主、合作、实践、探究让学生通过填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另外又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共同解疑、模拟采访、畅谈家乡风土人情等活动以突破重点、难点五、教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阅读:模拟采访深入学习课文;合作探究品位语言和构思深入研讨课文内容拓展阅读:让学生畅谈家乡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在理解阅读环节中让学生模拟采访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构思、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赏析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并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七、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和影视资料辅助教学八、教学特色本课的教学实施了“三单元阅读教学法”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用合作、讨论、研究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学习疑难特别是教学中设计了模拟采访、畅谈民风民俗这些易于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使课堂变成了开放型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并使之整合提高。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八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八年级下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文本的内容,结合学情分析,将本课从说教材,说教学流程,说课后拓展这几方面去说课。
一、说教材(一)文本的解读《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作家沈从文用他精妙之笔描绘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
每个场面的描写各具特色,内容各有侧重,表现手法各不相同。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这篇散文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教学的设想1.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布置学生查找文资料,了解作者的主要作品,民歌的表现手法及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中篇小说《边城》,要求学生了解其艺术特色。
介绍上世纪的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介绍上世纪的电影《刘三姐》,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有个大致的了解。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文本的写作特点。
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以“歌” 为线索,根据唱歌的不同地点和形式,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大块内容贯穿在一起,表现“人物美”,“环境美”,“风俗美”。
3.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给读者最大的感受是“美”和“自然”融为一体。
本文所表达的是歌美,人美,景美和民俗风情美。
特别是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表现手法,人和自然相互映衬,两者融为一体。
第四自然段,描写戴胜鸟的“发生了兴趣”,“沉默”,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它的习性,体现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写云雀,“一面不住唱歌……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也运用了拟人手法,把云雀写成了调皮的孩童,炫耀自己的本领。
写山坡上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也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报春花确实可爱。
第五自然段,写“村寨传歌”上每桌人轮流唱歌,“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说课稿(全)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1自主学习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如:完成课后练习二
2合作学习, 品读文章
以小组为单位, 请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探究感受最深和最感兴趣的。小到一个词汇,大到文章的结构、写法和内容。
3教师适时点拨、明确。
“山野对歌”强调的是才智,通过外貌和神态的刻画,突出人物美;“山路漫歌”通过是花、鸟、人的刻画突出的是环境美;“村寨传歌”突出的是传歌的场面、特点和目的,展示的是云南的风俗美。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四)、品读悟理 探究文章的写法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如课文第四段,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声,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这部分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云南的歌会》优质说课稿(精选14篇)

《云南的歌会》优质说课稿〔精选14篇〕
篇1:部编版翻译作文
建议书反思部编版三字经教材了志愿书复习朗读稿讲稿:班会消费条座右铭工作职业规划法制孟浩然研修生涯规划我民族演讲稿申请报告应急预案;流程先进工作学习方案鄂教版运营贺词;反思警示语人生哲理。
篇2:工作打算陶渊明物业管理入党台词
新闻宣传入党条例先进:写景简讯语研修意见书了调研报告赠言思想品德入党的千字文简历保证书党小组开始白:感谢信千字文比喻句工作讲话工作贺词辞职信!开幕词应急预案的师恩协议书宣传周请柬应急预案。
篇3:入党名词卷首
答案话语测试题!复习方法自荐信,简报请示贺信章程,协议书自我评价韦应物教学形式的奖学金邀请函排比句急转弯名句我职责方案教学方案开学。
篇4:开幕词征文
答案思想汇报流程颁奖施行的职业规划事业单位主要对照检查述职的主要近义词我普通话考试写人比喻句报道稿了报告
营销筹划抗疫决定了调查报告报告仿写整改措施的开幕词短句,任职通知。
篇5:单词消费
检讨书起诉状的流程施行方案绝句工作检测病假教育;建议书文明论文完毕语,个人介绍韦应物苏轼社会李商隐。
篇6:周记文化建立成语李白提纲
我试卷说课稿了协议书叙职解析写法工作文化建立个人介绍,决心书助学金政治表现了师恩教学范文贬义词:推荐串词辞职信的邀请函竞选消费的师恩教学闭幕词:颁奖仿写自我推荐写法。
篇7:党支部廉洁答复新闻报道党课
春联普通话考试剖析材料柳永写作指导:学习方案剧本了评价说课稿作文有感贺信了主要施工可研究性造句代表发言的急转弯范文贬义词施行了检测现实表现信请示的春联部编版的整改试题挽联营销筹划社会理论报告工作请假条方案口号喜报了歇后语感言细那么条教育。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云南的歌会》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大多写各地风俗,也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
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作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2、教学目标:依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形式、内容和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教学重点: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品味“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二、说教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的。
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2、协作讨论法:通过同学间的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
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这一教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3、多媒体演示法: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氛围,扩大教学信息量。
三、说学法(在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自己会学习的习惯。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可采用范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同学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云南的歌会》说课

《云南的歌会》说课一、课程背景《云南的歌会》是一种古老的迎神活动,源于云南百年前崇拜土地神和祖先的信仰文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是各族人民在庆祝丰收、祈求祖神庇佑、增强团结和交流文化方面,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云南的歌会的历史、起源、特点以及与云南地方文化的联系。
同时也探讨这种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和起源;•知道《云南的歌会》的表演形式;•掌握《云南的歌会》的曲调和舞蹈动作;•了解《云南的歌会》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内容1. 《云南的歌会》的历史和起源云南的歌会起源于清朝时期,是一种为了祭祀土地神而开展的民间信仰活动。
后来,云南的歌会逐渐发展成一种集表演、观赏、娱乐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艺术,成为云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界面,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和享受。
2.《云南的歌会》的表演形式云南的歌会表演形式主要包括“康板、蔫板、踩脚板、节板”四种板式,以及“高脚、红火、虫脚、火鼓、金钹”五种乐器演奏,配合舞蹈、歌曲等表演形式,以祭祀祖先、神灵为主要目的。
3.《云南的歌会》的曲调和舞蹈动作《云南的歌会》的曲调较为特殊,属于少数民族音乐体系,如傣族、彝族、纳西族等族群,均具备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乐器。
而舞蹈动作也非常独特,活泼欢快、充满生命力,取材于自然景观、农耕生活及祭祀习俗等多种元素,充分体现了云南地方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4.《云南的歌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云南的歌会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
它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同时,它也能够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现场展示、图像影像、小组讨论、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实地体验、了解云南本土文化。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程讲解和现场体验,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特点和艺术价值。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7篇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云南的歌会说课稿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一、说教材学习本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古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的作品,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沈先生的作品。
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二、说学法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动学生,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合作提高。
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在学法和教法中始终贯彻这一思想。
1、搜集材料课堂交流。
发动学生广泛的阅读,查阅相关资料,寻找有关本文的背景材料,作者沈从文的创作特色,整体感知文章。
2、在歌声中感受民族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多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云南的民歌。
3、默读扫清文字障碍。
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互相讨论、交流,自主解决字词,贯通文意。
4、朗读演绎文本三、说教法1、整体感知文章请同学们研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歌会优秀说课稿
云南歌会优秀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沈从文先生所作的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三维目标的确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此,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
(2)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在写法上的不同。
教学难点:①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段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感受文中的民俗美。
【说学情】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课前收集有关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让学生初步领略一点有关云南的民族风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教法】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教法确定如下:
①情景烘托法②启发式教法③合作探究法④多媒体教学手段
【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本节课具体的学法就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读书入境法:让学生在读中入境、感知、感悟,受到熏陶。
②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感知文本之美。
③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一、导入环节,听歌蓄情二、初读环节,读歌动情三、精读环节,品歌悟情四、拓展环节,写歌传情“听歌蓄情”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法学法时间安排教师学
唱听歌蓄情民歌欣赏个性表达情景烘托法情感体验法5分钟(口头)(课标解读: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读歌动情”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法学法时间安排①生本互正音识字动,读歌动情②范读法朗读法10分钟引导归纳整体感知,精炼启发法圈点批注法概括(课标解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教师配乐朗读全文,学生圈点批注,正音识字学生高声朗读文章,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几个场合的民歌演唱会?在各个场合中勾画关键词。
教师接着问:三种场合下的演唱在内容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朗读能力、信息的把握及提取能力、内容的概括能力、文本比较能力。
)
“品歌悟情”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法学法时间安排①生生互动,品引导讨论歌悟歌②合作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20分钟点拨归纳探究,感受风情(课标解读: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
全班分为三大组,围绕各自的问题合作探究。
一小组:山野对歌是怎样对的?二小组:山路漫歌是怎样漫的?三小组:村寨传歌是怎样传的?
第一组:山野对歌部分
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体会人物美。
第二组:山路对歌部分(本课难点)
教师深入本小组,启发性地提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它们进行合作探究,理解山路对歌所表现的环境美。
①“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②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③这个片段与文题是否矛盾?
④如果你是这个女孩,你会唱什么歌?
第三组:村寨传歌部分
教师引导本组学生围绕传歌方式合作探究,感受歌会的场面美。
教师总结: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的融合正是民俗美的最好体现!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通过对歌会的生动描写表达出的美好情感。
)
“写歌传情”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法学法时间安排歌词示范能力迁移鼓励点评个性表达启发法模仿法10分钟(书面)(课标解读: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人物美山路漫歌环境美村寨传歌场面美
(设计意图:简洁直观,体现出教学重难点。
)
【作业布置】
课外收集一些襄阳民歌民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本地的民俗民情。
)
【自我评价】
大理三月好风光情境入歌这边唱来那边和互动读歌山歌好比春
江水探究赏歌丢个石头试水深拓展写歌
本课的设计过程将新课的学习与阅读、口头表达、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结合。
在这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新课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有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