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及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Ab t a t Un t p rto so h mia n i e r g i aman t c n lg u d t n c u s o h m c l n i e r g o t e ee a t il s T e ta h n v l s r c : i o e a i n fc e c l gn e n i h o o y f n a i o re f rc e e i s e o o i a e g n e n r h rr lv n ed h e c ig l e i o f e
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生产实习多元化提 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词 】 工原 理 ;教 学 ;方法 关键 化
[ 图分 类- ] 4 中  ̄ G623 - 【 献标 i ̄ ] 文 R A [ 章编 号】O 716(0 1 20 1一 1 文 10 —8 52 1) —2 7O 0
A n a i eS udyon Te c ngf r Uni pe a i so e i a g n e i g Te t tv t a hi o tO r ton fCh m c l En i e rn
1 ang  ̄1 ,t UO n10 5 ye _ i Ji 9
f se e y d v r i c t n o r d ci np a t e Soh v d h et r e c i g r s l o t r db i e sf a i fp o u t r c i . a ema e t eb t a h n u t i o o c e t e Ke wo d : n t p r t n f h mi a n i e r g; ta h n y r s u i o e ai so c e c l g n e i o e n e c ig; meh d to s

进一步强化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进一步强化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随着应用化学相关产业链,如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 工等产业的蓬勃发展,精通应用化学上游技术基本原理和中下 游环节实践技能的专门人才必将拥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应用 化学属于工科专业,需要紧跟时代和市场发展需求,培养适应 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化工原理是应用化学专业重要
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课程到专业课 程的过渡性的入门课程,着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工程 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结 合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盐城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精 神,对化工原理的课程教学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一定的探索 和建议,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转变教师讲授为主 到学生为课堂主导,增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高素质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打好基础(1 2)。
参考文献
[1)李文旭&强亮生&唐冬雁.应用化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 与效果大学化学,2012, 27(5): 17 — 20. 吕海霞&杨志杰&张艳辉&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工 原理实验教改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16, 33 1)"26—30
1.3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化工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化工生产过程息息
收稿日期:2021 —03 —12 作者简介:张雪华(1984—),江苏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二氧化碳化学转化。
第12期
张雪华:进一步强化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211・
相关,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很深厚的化学理论基础,同时具备一 定的工厂生产实践的能力。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践,举出实际 生产中的例子结合原理讲解,才能把化工原理讲解的更加透 彻。但是现在大部分的高校老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 工作,绝大多数的经历只停留在基础科研上,比如我自己,对实 际生产过程中知识涉猎较少。虽然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实 践经验相对缺乏。缺少对化工设备的实际操作流程及关键部 件的讲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缺少兴趣和主动思考的能 力,造成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欠缺。

化工原理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化工原理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机械、 搅拌 、 非均 相物 系 的分 离 、 热 、 热设 备和蒸 传 传 发 。以质量传 递 为基 础 的单 元 操 作 为 化工 原 理 ( ) 2
专业特点, 宽课程 内容, 强教学课件 , 厚设计应用的 化工原理理论教学体 系。实践表明 , 能够有 效提高 学生吸收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的效
线 的课程 。化 工原 理 是 我 校化 学 工 程 与工 艺 、 用工原 理 的主要研 究 对象 是 化 工 生产 中 的物理 加 工 过程 ,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教学保障体 系, 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 , 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
摘 要
总结 了在理论教学重专业特点 , 授课体系宽课程 内容, 教学手段强教学课件, 能力培养厚设计
应 用 四个 方 面进行 化工 原理理 论教 学体 系的改革 与探索 。
关键 词 : 工原理 化 专业特 点 课程 内容 教 学课 件 设 计应 用
化 工原理 是化 学工 程与工 艺类 及相 近专业 的技
化 学工 程 、 工工 艺 、 用 化学 、 业催 化 、 化 应 工 制药工 程
进 的工业化技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意义 , 树
立 低 污染 、 排放 、 能耗 的绿 色化 工理 念 。从 掌握 低 低
等, 初试 或 复试 需 要 考 化 工 原 理 。我们 从 我 国 国情
出发 , 根 据教 育部 “ 等 教 育 面 向 2 并 高 1世 纪 教 学 内
4 8
四川4 - LT -
第1 4卷
2 1 第 2期 0 1年


经 验 交 流
t t t t ’ t l _
化 工 原 理 理 论 教 学体 系的 改 革 与 探 索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应付教师检查 ,其结果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 ,到实验现场大家都不敢动手操作. 决, 甚 至实验结束时 , 部分学生还稀里糊涂.长此下去 , 学生知道教师上课时会详细示范 , 故 会存 在依 赖心理 , 不好好预 习. 1 . 3 学生动手机会 少 实验装置 台套 数较少 ,教学时数有限 ,每组学生 较多 ,导致学生动手操作机会不足 ,很多学生 只能 当旁观者 ,教学效果不理 想. 1 . 4 实验报告 问题 多 实验报告 是课 程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 学生 养成 了抄袭别人实验报告 的习惯 .此外 ,学生 有重理论 、重计算的特点 ,对数据处理部分完成较好 ,但不能对实验数据 、存 在的问题进行透彻 分析 ,其独立 思考 问题 的能 力得不到锻炼 ,且抄袭行 为带 坏了学习风气.
2 改革措施 2 . 1 现场预讲 在化工原理理论课程 中 ,通过 视频 、动画或图片多次提及化工设 备 ,但学 生从 没有见过实物.为 了提 高预
习效果 ,在实验结束后 ,提前对下 一次 实验 涉及 到的设备现场进行 简单讲 授 , 让 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预 习. 2 . 2 学生试讲 为了检验学生 的预习效果 ,在 实验前 ,随机抽查数名学生 回答 本次实验的原理 、步骤等 .每组抽 出 1 - 2名 学生 ,对实验操作做 出演示 .回答 和演示情况作为学生考 核成绩之 一.在演示过程 中,对一些不正确 的操作 ,可让其他学生 指出并纠正.这样 , 学生在 实验时大大减少 了出错的几率 .在 回答和演示完成后 , 教师对学生未讲到 的部分进行补充 , 强调 实验细节 ,然后 即可进行分组实验 . 2 . 3 设置障碍 为了让学生 能举一反三 ,对一些实验设置少量 障碍 ,学生在排除 障碍后 ,才能进行 正常的实验操作.如在 流体流 动实验 中,教师在学生不知情 的情况下 ,将局部阻力阀 门关小. 当学生测试局部 阻力时 ,会发现 U 型压差计读数值

工科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工科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师根据学 生的实验报告 和在 实验 中的表现来评定 ,
生 的工程意识 , 提高 了学生解 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
2 . 4改革考核方法 ,调动学生 的学 习积极性
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 , 实验操作成绩 占很小部分 , 而 实验报 告抄 袭现象 严重 ,同时 由于学 生人数较 多, 教师不 可能对每一位学生在实验 中的表现都有
验 内容 、 实验装置 、 操作要求 根本不理解 ,只能 硬着头皮打发时间 , 最终导致整个实验课程 的学 习
效果不理想 ;
( 3 )实验场 地小 、设备 数量不足 .一般 每个 实验 只有 两套仪 器设 备 ,实验分 组人 数较 多 ,每
1 0 ~ 1 2 个人 一组 ,只有 3 ~ 4人真正动手 ,其余学生
它是将 化工原理理论 与实践 结合起来 的重要环节 ,
是理论课 的重要辅 助和补 充 ,属于工程实验范 畴 ,是化工及相关学科 的重要 实验课 ,它培养学生 运用 基础 理论 分析 和解 决化工 单元 操作 中各 种工
然教 学计 划 中实验课 程与 理论课 程安 排在 同一个
学期开设 , 但是 由于学生数较多 ,为了完成教学任 务 ,教师在新学期伊始就开始安排实验课.这样 , 学生在没有储备好理论知识 的前提下做实验 , 对实
工科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武卫 荣
( 济宁学院化 学与化 工系 ,山东省 高校 无机 重点实验 室 山东 曲阜 2 7 3 1 5 5 )
摘 要 :为 了提 高化工原理 实验教 学的质量 , 针对化 工原理 实验教 学存在 的问题 , 结合我校在化 工原理
实验教学 中的 实际 , 从 重新 编写 实验教材 , 强化 实验前预 习、调整 实验课 开设 时间、增加 实验设备套数和课 时、 改革考核 方法等方面对化工原理 实验教 学改革进行 了探 索和 实践 . 关键词 :化 工原理 ; 实验教 学; 改革

《化工原理》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化工原理》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Absr t h o re o e c l tac :T e c u s f Ch mia En i e rn ic p e p a e a n eme it r l r m ce c t n ie rn gn e g Prn i l ly d n i t r d ae oe fo s in e o e gn e g i i
下基础。
1 《 化工原理》 理论教学 的存在 问题
目前 化 工 原 理 课 程 理 论 教 学 中存 在 的不 足 有 : 1 课 堂 教 学 () 中, 学生是被动的学 习 , 生主 动学 习的主体 地位 体现 不 明显 ; 学 ( ) 工 原 理 是 一 门实 践 性 课 程 , 生 针 对 化 工 中常 见 的 实 际 问 2化 学 题 , 往仅 限 于 一 个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案 , 实 践 中 差 异 较 大 , 方 往 与 这 面有待提高 ; 3 化工原理课 程教 学学 时数一再 压缩 , () 如何 在有 限的时 间 内, 学 生 获取 更 多 的 知识 , 让 是要 迫 切 解 决 的 问题 ; () 4 学生对身边 的化工知识 了解甚少 , 如何在 课堂教学 中引导学
W ih n w de s h e c i g s se wa ic s e t e i a ’t e t a h n y tm s d s u s d,wh c n l d d t o v r in o t d d a,i t n i i h o c p ih i cu e he c n e so fsu y i e n e sf ng t e c n e t y o c e c li d sr u r u d n f“ h mia n u ty s ro n i g me”,‘e i e rn a e ‘ ngn ei g c s ”,a d c mb n n d llta h n a u e n Ch mia n o i i g mo eT e c i g me s r so e c lEn—

《化工原理》实验的改革与创新探讨

《化工原理》实验的改革与创新探讨

1 改 革 实 验教 材 , 应 创 新 需 要 适
没有正确的理论 , 没有正确的实践。 便
验 中更 应 如 此 , 学 生 主 动 获 取 那 些 活 跃 让
而 不 是 僵 化 的 理 论 知 识 与 技 能 , 他 们 在 让
为 适 应 建 设 创 新 型 国 家 的 需 要 , 们 在 培 实 践 的 失 败 与 成 功 中 受 到 锻 炼 , 养 独 立 我 培 养 学生 创 新 精 神 时 重 点应 放 在 挖 掘 教 材 的 创 新 实 验 工 作 能 力 。 创新素材和提炼 创新性的教学要素 上 , 因 此, 必须 对 原 有 的 化 工 原 理 》 验 教 材 进 实 2 4 实验 成绩 评定 的 改革 . 征 重 理 论 轻 实 验 的 旧观 念 的 影 响 下 ,
科 教 创 新
化 工原 理 实验 的改 革 与 创新 探 讨 ①
盛建 国 张洪杰 陆君 汤建军 ( 江苏科 技大学 材料科学 与工程学 院 江 苏镇江 2 0 3 2 0 ) 1
摘 要: 为适应建 设创新 型国家的需要 , 养2 世 纪 高素质化学创新 型人 才, 培 1 通过化 工原理 实验教 材 、 堂实验 教 学内容 和方式 的改 革, 课 多种 渠道 创新实践 , 对激 发学生 学习兴趣 , 养学生创新 意识和 创新能 力, 培 有着重要 的意 义。 关键词 : 化工原理 实验 改革 创新
系萃 取操 作 实 验 中的 数 值 回 归 溶 解 度 曲线 的 分 配 曲 线 等 问 题 , 化 了学 生 对 单 元 操 强 作 和过 程 的认 识 , 增强 了学 生 的 创 新性 、 创 () 展双 语实验数学 , 高学生学 习 2开 提
践 [ . 工 高等 教 育 , 0 5 2 2 ~3 . J 化 ] 2 0 , :8 1 [ 5 ]盛 建 国 , 大 林 , 汀洪 . 工原 理 实 验 李 陈 化 多媒 体 教学 的 实 践 与体 会[] 实验 技 术 J. 与 管 理 , 0 5 2 () 7 ~7 . 2 0 , 2 8 : 4 7 [ 6 】盛 建 国 , 玉 华 , 芳 明 , . 用化 学 高 汪 等 应 专 业 实 验 改 革 初 探 【 ] 中 国 教 育 与 探 J.

独立学院《化工原理》课程改革探索

独立学院《化工原理》课程改革探索
解 答 ,教 师 总 结 。
课 程体 系与 内容 的改 革
1 课程体 系的改革 . 目前我校化工专 业基础课包 括化工原 理 、化工 热力学 、 分离工 程、化学 反应工程 等五门课 程。我们 以化 工原理作 为 整个化 工基础课程 的核心 ,以化工 热力 学和化学 反应 工程为 基 础 ,以分离工程作 为进一步扩展 的框架体 系。将 “ 化工原 理理论教学一化工原理实验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生 产实习 毕业设计”相互融通 ,实践教学在加 强理论教 学效果 的同 时也在检验理论教学的效果 , 形成信息反馈及学生互动机制 , 提 高了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效 果。 2 课程 内容 的改革 . ( )模块式教学工原理课程各个单元操作分解 为一个模 1 块 ,主要 的单元操作如流体流动 、流体输送 、传热 、蒸馏 等

3 精讲多练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法 . 目的是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 的能力 ,增强分析 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实施 过程为 : 1 ()教师利用 较短时 间对 基础知 识 、基本原 理和重点 内容精 心讲授 ;()学生通过节 后习题 2 进行综 合训 练 ;()教师答疑 ,解决学生练习 中出现的问题 ; 3 ()教师总结 。 4
广泛 阅读相关材料 ,拓宽相关 知识 面 ,要 注意介 绍学科的探 究 的过程 ,以及介绍那些在一线 的工程 师如何把 所学 的知识 转化成为生产实 际、创造性 的发 明一些有利 于生产的工艺 或 设备 ,不断 的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
课程教 学 改革 的定位
该课 程的主要内容是 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 景 ,依 据操 作原 理的共性 ,分成若 干单元操作过程 ,研究各 单元操 作的基本 原理 、基 本计 算和典型设备 ,在化工技术专 门人才的培养过程 中有利于促进 由基础到专业的过渡。 独 立学 院 “ 化工原理”课 程改革 ,必 须转变教 育观念 , 建立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从 根本上 打破学科教 育的模式 , 针对学生基 础普 遍较薄弱 的特点和实用 性人才 的培养 目标 , 降低理论要求 ,建立 以实用能力培养为根本 的课 程体系 ,加 大实践 教学 比例 ,突出实 践技 能的培养 ,真正采 用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原理及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作者:张莉梅秦莉晓谭芸妃董立春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9期[摘要] 化工原理及实验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主干课程。

为了提高化工原理及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重庆大学的教学实际,对现有化工原理课程及实验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全面改革,从而构建以化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化工原理课程体系。

[关键词] 化工原理;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基金项目] 2017年度重庆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Y64);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3012);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93011)[作者简介] 张莉梅(1988—),女,四川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员;秦莉晓(1985—),女,河南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师(通信作者);谭芸妃(1990—),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师;董立春(1972—),男,河北人,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通信作者)。

[中图分类号] G64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9-0373-03 ; ;[收稿日期] 2019-10-16化工原理及其实验是化工专业本科学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化工原理课程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反应过程(或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1,2]。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化工生产中各种单元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的设备结构、性能与操作原理;研究单元过程及其典型设备的计算方法;通过各种单元过程的操作因素分析,寻找适宜的操作条件,探索强化过程的方向及改进设备的途径。

其知识的传授主要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完成,而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实验教学中完成。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原理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之一[3],其基本任务是巩固和加深对化工原理课程中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4],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各种单元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熟练地进行单元过程和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一、化工原理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形式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机械的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实验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思维,无法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素质,无法提高学生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化工过程工艺及设备设计的能力;化工原理理论教学以传统的“保姆式”教学为主,不利于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精神,对具体单元设备操作、过程、设计选型等的感性认识不足,工程实践环节比较薄弱。

(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衔接不合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步调很难协调一致,有的知识点理论教学完成很长时间才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就会减弱,无法达到强化理论知识的效果;有时实验教学时理论知识还没有学习,学生在没有理解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验,很难把握实验的真谛。

(三)知识点更新速度慢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内容已跟不上工程实际的发展,工程实践中新的知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某些新兴工程技术领域的知识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学生在校的知识储备陈旧或不足,难以满足科技迅猛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并且會降低他们对未来的工作和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理念。

化工原理及其实验对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做好化工原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紧密结合,一直是从事化工原理及其实验教学者所关注并身体力行的事[6]。

本文针对化工原理及其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对现有化工原理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全面改革,构建以化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体系[7],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性思维,以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教学改革措施(一)改进和延伸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设计型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将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实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主设计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的思路是紧密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自主设计实验,以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此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常规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这些实验的完成,对于学生掌握课堂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但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尚不足。

因此,为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工程意识,将实验内容由单纯的验证性实验改进为具有一定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

如,恒压过滤常数的测定实验,学生只是测定出恒压过滤常数,至于“温度如何影响”“饼层厚度如何影响”[8],学生都没有深刻的印象,操作性和设计性不强,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考察物料温度对过滤速率的影响,研究温度对过滤常数的影响,对不同温度的实验结果加以比较分析,解释原因,得出结论。

(二)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从课堂教学出发,融入实验案例,在实验中印证并巩固理论,让实践赋予理论时代性在理论教学中应对相关实验进行教学,尤其是对典型的错误操作及可能引起的后果进行讲解,因实际的实验中无法演示误操作的后果,可在教学环节中引入仿真软件,使学生观察误操作的后果,从而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加深印象,正面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式的改进,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实验扎实基本理论,强化学生工程意识。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

比如,离心泵实验是化工原理实验中较简单的一个,但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泵启动后不出水,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理论知识去分析,“不出水的原因是什么?”“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从而最终确定离心泵在工作前要进行“灌泵”![8]学生通过对这一实验失误的思考、分析,到最终解决问题,就一定会对离心泵的“气缚”现象有更深的理解,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題的能力。

化工原理实验中有很多演示实验,这类实验一般是实验教师做,学生观察现象,对于这类实验学生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初浅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意义不大。

我们可以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结合理论知识,在进行实验时设计1~2个问题,让学生在通过化工原理实验课程学习的同时,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基本理论进一步理解,树立工程的观点,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正确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如在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精馏塔塔顶连接一个敞口容器,溶剂由敞口容器流入精馏塔,要计算高位槽应放置的高度。

提出问题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求高位槽的放置高度,实际就是要解决液体进入精馏塔的流速、精馏塔进液口处的压力,在高位槽液面和精馏塔进液口之间列伯努利方程,求得高位槽与精馏塔进液口的位差,即可计算出高位槽的放置高度。

(三)理论教学时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化工原理理论”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承知识和拓宽基础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现代教学要求的是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性复合技术人才。

但目前本科生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应届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因此我们在进行化工原理理论教学时,尽量融入一些与生产实践保持密切联系的案例,不仅要呈现生产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或技术改革方案、措施等,以便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生产实践知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须对这些事实性案例的理论基础进行剖析,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事实性案例做出科学分析,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设计,使一个个“死”的案例变得“活”起来,跟化工原理的理论知识点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联系起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

如学习萃取时,可以融入“1,4丁二醇高粘焦油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案例:1,4-丁二醇(BD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公司采用雷珀法(Reepe)生产1,4-丁二醇,在BDO精制过程中,每生产1吨1,4-丁二醇可产生约100kg的高粘焦油。

目前企业的处理方法为减压蒸馏回收部分BDO,然后将蒸馏釜底废液焚烧处理。

但减压蒸馏处理会使焦油粘度进一步提高,造成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和管道堵塞,更麻烦的是蒸馏釜底废液中无机盐含量过高,造成无法焚烧,形成大量无法处理的废物。

学生学习萃取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于有无机盐的存在,导致焦油无法焚烧,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去除焦油中的无机盐。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考虑以硫酸作盐析剂,在酸性环境下对高粘焦油进行盐析萃取,去除焦油中的无机盐。

又如学习液体精馏时,可以融入“萃取精馏分离甲醇—甲苯—水的工艺设计及过程优化”案例:某工厂在生产邻氨基苯甲酸甲酯化工过程中,会生成甲苯—甲醇—水的废溶液。

甲苯和甲醇均为重要的有机化工的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和石油等领域,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都需要对甲苯和甲醇进行回收利用。

普通精馏无法实现甲苯—甲醇—水三元多共沸体系的高纯度分离,需要采用特殊精馏工艺——萃取精馏来对其进行分离。

通过实例讲解每个案例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组相关横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吸纳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多媒体教学,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每个实验给出几个任务书,提前将实验操作步骤、工艺流程和注意事项,录制成视频[9],学生自由组队,自主选择任务书,提前预习实验。

实验之前可随机抽取学生来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流程以及演示操作步骤,再由老师进行补充。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促进个性化学习,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另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课程教学与多媒体、仿真设备、实物演示融为一体,加强对化工设计软件如Aspen Plus、Flunet、TG-tower、Heat-exchanger等的讲授[3,10 ],使学生尽早掌握现代化工设计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