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2)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影片由重庆棒棒何苦通过亲身经历拍摄而成。
军官何苦放下钢枪当起棒棒,并用真实镜头纪录下当棒棒一年的经历,以及他的棒棒邻居老黄等人的爱恨情愁。
从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一年零一个月时间,何苦在靠着一根棒棒养活自己和摄像的同时,撰稿,解说,编辑一肩挑,甚至包括主题曲演唱都由他本人完成。
最简陋的装备,最艰苦的环境,最小的成本投入,他们拍出了史上最接地气的纪录片。
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独自在家养病的棒棒老黄,买药路上被一个理疗店的促销宣传吸引,店员信誓旦旦的说能治好他的病,并且答应先免费体验三天。
朴实的老黄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已经一步一步走进了商家的促销圈套。
三天的体验结束之后,老黄确实被理疗得红光满面,但是他必须为此支付500多元的精油等附加产品成本费。
当老黄用颤抖双手取出裹在三个塑料口袋,四层卫生纸中间的几百块血汗钱时候,原本唯利是图的商家修改了原本设计好的故事发展主线。
理疗师老胡决定免费为老黄理疗一个月。
如果说何苦没有拿着摄像机对着老黄拍纪录片,商家还会不会免去老黄的成本费;如果说老黄没有何苦跟着拍纪录片还会不会壮着胆子去享受这三天的免费体验。
我们抛开一切的假设,就想象为商家看棒棒辛苦生活在底层不容易然后借此机会能宣传一下自
己的理疗店。
就相信世上还是善良的人多一点,就像加菲猫走失后被送到宠物店再次贩卖,又碰到了前来买新宠物的主人,但他发誓永远都不会去问主人那天为何出现在宠物店一样,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是善良的。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即将被淘汰的人们——观纪录片《最后的棒棒》有感前言:对于生长在广东的我来说,重庆是一座地理位置比较遥远的城市,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从不知道有棒棒这一种职业的存在。
人生轮回,如八卦阵一般,一阴一阳,在大众眼中魔幻般的3D城市——重庆,也有着这么一幅景象,一边是灯火阑珊的高楼大厦,一边是微光暗闪的危楼,此地就是自力巷。
自力巷,源于生活在此的人们,他们是靠自己手艺或者力气生存的一群人。
而棒棒们,就是靠力气的人们。
棒棒,就是靠着一身力气,用一根棒子负重前行。
片中的老黄,河南,老甘,老金等人,他们或者迫于家庭背景,或者迫于生活,都成为了棒棒一族。
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的生存工具也进步了,从棒棒变为了四轮车,但是却跟不上城市的发展。
不少人转行转业,棒棒们随着脚步越来越少了。
棒棒们的收入很少,一趟可能就10元,15元,一天下来不到100元,不理想的时候几天都没接到活,相比于月薪过万的人来说这一点钱微不足道,但是他们依然坚持着,一点点的存钱,实现自己的价值,减轻儿女的负担,会为了一年存下来的一万多元开心不已。
改革开放初期,重庆有十几万棒棒大军,诚然,当时的时代和社会需要他们,可随着年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绝大多数棒棒早已选择了转行,穷则思变,他们或者干泥瓦匠,或者干皮匠,粉刷匠,不管做什么,手艺人总归要比出卖苦力赚的多。
可是自力巷53号没有文化,一无所长的棒棒们仍然奉行着那个年代“只要双手肯干,就不怕没饭吃”的准则,他们仍然只会每天起个大早,扛着棒棒,佝偻着身子,吭哧吭哧挑起重物。
可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与他们抢生意的早已不再是“对面路口的棒棒”,而是新时代各种各样的新型机械甚至智能机器。
曾经担起重庆发展重要角色的棒棒大军即是如此,那我们自身呢?反观当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紧跟时代不断调整方向,我们才能有出路。
我们需要不断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改变来适应这个社会,哪怕这个改变是被动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社会是残酷的,一旦你的存在之于这个社会无意义了,你就必将会被时代前行的滚滚浪潮淹没。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最后的棒棒观后感》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通过引人入胜的剧情和精彩的演绎,向观众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困境。
该片通过准确的画面、真实的场景、丰富的人物形象,让人深入地反思生活的意义、人类的本质与理想的追求。
电影以三个截然不同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整个剧情,却又以相似的主题将它们统一起来。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以父爱为引导的男孩成长的故事,这个孩子在一个困境中艰难求生,父爱的力量让人感动。
第二个故事探索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道德边界,在权利和良心之间做出选择的主人公引发了观众的深思。
第三个故事则通过一个女子的命运的转折,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整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每个故事都通过细腻的演技和精心搭建的场景,将观众带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观众可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心理矛盾和情感变化,这种情感共鸣让影片更加打动人心。
在第一个故事中,主人公孩子的坚韧和生存意志令人敬佩。
他身处荒野,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却依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对父亲的怀念,一路坚持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艰难的考验,他的成长也成为了一个父爱的见证。
观众不禁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第二个故事则引发了对权力与道德的深入思考。
主人公面临着一个困境,他可以选择获得巨大的权力,但同时必须背叛他的良心。
现实社会中,我们也常常面临道德和利益的选择,这个故事引发了观众对自己行为的深入思考,反思自己是否在道德和权力的交错中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第三个故事则通过自然环境的描述,让观众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电影中的女主角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旅程,她遭遇了自然的残酷和无情,却在最后找到平衡和救赎。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只有与自然和解,我们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谛。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通过引人深思的剧情和真实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与感悟。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向人们传递思想和价值观的艺术品。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最后的棒棒》观后感8001字Magic琬这是一部纪录片,一位名叫何苦的正团级干部转入棒棒行业同时也拿相机记录棒棒们。
”棒棒”是山城重庆创造的特殊行业人群,他们用一根棒挑出了一个新重庆,也被这个城市抛到了时代的边缘。
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剩下的也只有这些工龄几十年的老年棒棒。
他们住在解放碑旁即将拆迁的自立巷53号,固执的坚守着这个夕阳行业。
何苦认了一名棒棒做师傅,大家都唤他老黄。
老黄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棒棒,今年65岁。
老黄是家里的老五,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是国民党的教书匠被定性成了地主,一家人住进了茅棚,父亲因癫痫被释放一年后离世。
因自带地主成分,年轻时没有人愿意嫁给他,年近四十才与一名带了三个孩子的寡妇结合拥有了唯一的女儿。
因正值计划生育被罚了款,他远走东北挖煤一去三年。
三年后,他惨遭女人抛弃,抱着唯一的女儿,握着一块钱踏进了棒棒这个行业。
老甘的命运被两个小偷和一个女人改写。
快结婚的时候,谈了五年的女人离开了老甘,老甘发誓要来重庆干一番大事业。
他干棒棒的第一年省下了10000元,打算开一家小店,却在去银行的路上被人摸了包。
第三年,他省下了25000元,打算盘下一间杂货铺,却在盘下店面的前一夜招了贼。
他说他信命了。
河南因为老家在河南,被唤作”河南”.父母离异,又再婚,他十几岁就离家出走,再也没回去过。
二十多岁被几个未成年的小混混挑断了一根脚筋,落下了残疾。
他没有亲人,甚至没有身份证。
……这部影片里的棒棒们都有着必须当棒棒的理由。
他们被人嫌弃,蔑视尊严,却不偷不抢靠着自己的力气顽强的活着。
影片的旁白淡定轻述,却让人红了眼眶。
谁都想有尊严的活着,但温饱都保证不了的时候,尊严更像是多余的废话,说不得,要不得。
而我呢,毕业以后之所以还可以衣食无忧的活着,也仅仅因为自己出生在了一个中国最好的时代,有比他们好点的家庭条件,可这是娘胎里带来的,除了这些,我好像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最后的棒棒》读后感

《最后的棒棒》读后感《最后的棒棒》是一本让人深感触动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棒球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友情、家庭和成长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小明的视角,作者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暖和感动的世界。
在小说中,小明是一名天赋异禀的棒球选手,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顶尖的棒球手。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一场严重的意外让他失去了左臂,他的棒球梦也随之破灭。
在这个困难的时刻,小明的家人和朋友们都给予了他无限的支持和鼓励,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在他们的帮助下,小明不仅重新振作起来,还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通过小明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友情的珍贵和家庭的温暖。
在小明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的朋友们都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他的身旁,给予了他无私的支持。
而小明的家人更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刻毫不动摇地支持着他,给予了他无尽的爱和关怀。
这种无私的友情和家庭的温暖让人感动不已,也让人深思,在我们的生活中,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金钱和名利。
除了友情和家庭,小说还让我们看到了成长的重要性。
小明在失去了左臂之后,曾一度陷入了绝望和自卑之中,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人朋友的支持,他逐渐走出了困境,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这种成长的过程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但只有经历了这些困难和挫折,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总的来说,《最后的棒棒》是一部充满温暖和感动的小说,它让我们看到了友情、家庭和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小明的故事,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珍惜友情和家庭,如何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棒球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的故事,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也让我们明白了友情、家庭和成长的珍贵。
希望我们都能像小明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珍惜友情和家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何苦的《最后的棒棒》读后感

何苦自编自导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让我深刻体验到了人生百态和时代变迁的交织。
该片通过老黄、老甘等几位“棒棒军”的人生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重庆“棒棒军”这个特殊群体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转折。
首先,我被影片的真实性深深打动。
导演何苦深入底层,与棒棒们同吃同住,完全沉浸在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中。
这种真实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而影片中的“老棒棒”们,他们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的笑容、泪水都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动人。
老黄,一个让人心酸又充满敬意的棒棒。
他的生活充满了坎坷,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仍然咬牙坚持,自力更生。
他的故事让我反思了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面对困难时,我们是否也能像他一样坚韧不拔?
除了老黄,其他棒棒们的故事也让我深感震撼。
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为了生活而拼搏。
他们的人生或许平凡,但他们的故事却充满了力量。
这部影片也让我思考了关于时代与命运的问题。
棒棒这个职业或许会消失,但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每一个棒棒都有自己的当棒棒的缘由,他们或许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的精神却是高贵的。
最后,我想说,《最后的棒棒》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纪录片。
它没有华丽的画面,没有夸张的叙述,但它却用最真实的故事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部影片不仅是对一个即将消失的行业的记录,更是对人生、对时代、对命运的思考与探索。
浅析电影《最后的棒棒》中的底层叙事

影视大观浅析电影《最后的棒棒》中的底层叙事佟彤(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摘 要: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与变革,反映大众日常生活的民生电影越来越多,但由于投资少、流量低等特征往往被观众所忽略,对于民生电影的研究和讨论目前也处于缺席状态。
本论文以2018年上映影片《最后的棒棒》为研究对象,探讨民生电影所呈现出的社会变迁下的小人物生命史。
探讨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传统行业的没落,深度分析重庆“棒棒”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的变迁以及当代民生电影中主题内涵、创作意识、情感基调的新特质。
关键词:民生电影;《最后的棒棒》;底层叙述一、被遮蔽的民生电影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宏观变革,中国的本土化也正在发生,这些“发生”更多的体现在微观的大众日常生活层面,即民生的前所未有之变革;近年来,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层面的民生电影越来越多,他们往往具有投资少、流量少、现实性强、草根民间性等特点,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更关注“自我”本身,自觉寻找与以往不同的逻辑和叙述方式进行艺术呈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实现新世纪文化自觉的途径之一。
(一)“民生”“民生”概念最早出现于《左传·宣工十二年》,释为“人们的生存之道在于勤奋,只要勤奋就不会陷于贫穷。
”纵览传统诗词歌赋也多有“民生”相关,如《诗经》之《伐檀》《硕鼠》,杜甫之《三吏》《三别》;以及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的是诗人关注“民生”之胸襟。
类似的中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无不体现“民生”之于国家的重要性。
现代《辞海》对于“民生”的释义为“ 人民的生计”。
在中国传统社会语境中,民生的概念一般是指人民、百姓的基本生计、基本生存状态。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毕生坚持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为“民生”概念注入新的内涵,即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并将其上升到国家大政以及历史观的高度。
【学生习作】《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学生习作】《最后的棒棒》观后感(作者:初二8班王孜嫣)在繁华热闹的街道上,总能看见几个为他人挑着重担子的棒棒在一步步地走向目的地。
棒棒,可以说是一个快要消失的职业,它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道路上的汽车很少,每当家家户户办大事、搬重物,无疑是棒棒赚钱的好时机。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已走向小康社会,拥有了私家车,搬运东西也不是问题了。
那么棒棒们又如何生存下去呢?现在的人们每个月的工资最少也有一两千,但棒棒们每天只有二三十元这一点微薄的收入,有时还不开张,面临着吃不饱的几日。
棒棒们,是可敬的——他们用自己的一生换来了其他人的方便;棒棒们,是乐观的——面对老天带来的天大玩笑,依旧勤勤恳恳;棒棒们,是艰辛的——无论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仍不忍心花自己的血汗钱,而是一点儿一点儿攒起来,为儿女迎接好的未来。
我们为什么不向他们学习,他们有什么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看完这集视频后,我心有感触!1.钱花起来是容易的,一天一瓶3元的饮料,一年365天下来,则是1095元。
如果我们去挑担,这可是我们一月的收入还可能达不到的数目。
钱挣起来是困难的。
2.努力学习吧!在这走向科技发展的世界上,很多职业已面临“灭绝”。
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如何在这个世界立足?你何尝不应该努力学习,为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美好的未来,为何不去拼搏一把?如果注定是悲惨的,你是否能去发现自己的长处,摒弃自己的短处,哪怕结局有一丝变化,也为之去拼搏。
3.爱惜自己的身体吧!现在不去注意,到你年迈的时候,你便会后悔当初为何不爱自己的身体。
美好的未来你拥有了,健康,你失去了。
当你对之不舍时,你已发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
所以,锻炼吧,为了健康!棒棒们的经历,让我心有了感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在介绍这一部纪录片,本身自己就是纪录片爱好者,于是就记下了片名。
在上周五下班回家之后,找到了这部纪录片,毫不夸张的说13集没有按暂停键,一口气看完了。
这种基于现实生活而来的纪录片,反应的是最真实的生活,站在导演的角度你会看到很多,站在自己的角度同样你会看到很多。
纪录片描述的是一个正团级的退伍军官拜师棒棒,从此走进一个名叫自力巷53号的地方,跟着一群基层劳动人民一起一整年的生活、工作经历。
根据不同人物的经历与发展,描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而对生活对生存做了阐述,能够看到导演想要深入表达的那层东西,能够看到那种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呐喊。
老黄:
老实巴交的一个人,一辈子辛勤劳动为儿女,自己省吃俭用积极乐观。
但正是如他所说:好人没有好报。
他的出身,由于他父亲的缘故(特殊年代成分划分为了地主)使他从小开始就生活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中,处处被排挤和打压。
剧中并没有用镜头来让老黄自己进行讲述,是以动画的形式来表达他童年的这段经历,能够让人直观的看到那个年代的疯狂曲折,仿佛你也能亲身感受到老黄从小的那种经历。
也就是这样的一段经历,他娶不了老婆,去到了一个养不活孩子
的寡妇家庭中结合生下了一个女儿。
没有手续,没有证明,就这样的一段婚姻(甚至不能叫做婚姻)。
为了养活家里孩子,他不得不出门打工,最后迎来的是另一个男人在这个家庭的合法入主,他只能带着小小的女儿另谋出路。
人生啊,是非曲折,艰难困苦。
是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才能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女儿寄养在亲戚家后,他出来,这一次,做了棒棒。
不曾想,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这二十多年中,他本分老实,就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住在那狭小拥挤的阁楼间,劳动在那片固定的场所。
出门在外,家里很多事情不能操心,自己在老家的事情很多办不妥当。
正如他所说:修公路集资扣钱,他没跑掉。
但自来水入户,就没了他的份。
一个房屋的产权证,来来回回折腾了很久。
这一次如此顺利办下来,我想跟这部片子的拍摄有很大的的直接关系吧。
片中的老黄也有幸福的一面,女儿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儿子,还买下了一套大房子。
女婿也很是孝顺,能够在他生病的时候奔波千里回来,半夜出门找治病偏方。
我想老黄是幸福的,为了减轻女儿女婿的压力,帮助他们还清房款。
也是基于对这种幸福的直接渴望,他推迟了放下棒棒的时间,想着想靠力气多挣几年钱缓解女儿房款压力,没曾想还没达到目标就患病。
那种心酸那种挣扎,是对生活的向往,是对命运的不甘。
在生病之后,因为怕花钱,只是去小诊所看看,
买点便宜的药品,这是跟大多数的人一样的选择。
在按摩院,先免费再收费的套路我想真的伤了他的心,颤颤巍巍掏出来裹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钱是血汗钱,是正直诚信。
他们在自力巷被拆迁之后流落街头,老黄身体不适,最后快要晕倒,仍旧喊着不去医院,死也要在外面。
是啊,这样的劳动人民对于现在的医院是多么的恐惧,对于医院里的花销是多么的担忧。
一治病,可能整个家业就没有了。
可是环境就是这样,没有办法,从来都是人去适应环境,没有环境会反过来适应人。
人啊,总是受尽苦难却依旧向往生活!希望老黄越来越好早日康复,希望以后好人不要在没有好报,希望他能够过上幸福完满的晚年生活。
老甘:
老甘说的话我有一句记得最清楚:他说只剩下百十来块钱了,但是人是饿不死的,人是活的。
这是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依旧能够有这样的自信,活着就是要怀着希望。
对于他这样生活艰难,但仍旧对未来充满希望,也许就是在黑暗中仍然对光明充满渴望的真实描述吧。
他也是求变的代表,剧中煮猪肉没办法用电饭煲,最后他用了热水棒,依然成功达到了目标,这就是一种求变吧。
再怎么样的一个人,无论在怎么样的环境,为了生存和生活,我想都会做出这样那样的改变,也许这是生存的本质。
正如他拒绝了他认为工资低,
任务重的工作,最后又不得不妥协,继续这份工作,人总是需要生存的。
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和老金之间的那种关系,也许斤斤计较,也许反复无常。
没有办法,有时候生活的艰辛确实会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毕竟没有人想跟自己的朋友闹翻,没有人想失去自己的朋友。
生活啊,生活,总是那么缥缈又那么现实,每个人都不得不或者不得已向生活低头。
但是在老甘条件稍好的时候,依旧迎回了老金,这个住在天桥下的人。
也许老甘心里知道,没有家,没有窝,这就是流浪了吧。
流浪跟家,也许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起码住在家里,温暖总是要多一些!
老甘喜欢看刘三姐,看白娘子,看西游记。
这些老一辈人最爱的电视剧,是他的精神追求,是他不能放弃的精神食粮,即使这些粮食吃了一遍又一遍,嚼了一次又一次,却依然能够抵挡最原始的饥饿。
老甘的希望是存够一万块回老家大摆宴席给自己过生日,还希望能够娶上一个老婆,还希望自己能够在六十岁之后做一门生意,甚至预备好了很多了零钱,以免到时候求之于别人。
钱是没有存够,老婆也没娶上。
生日宴席是办不了了,也许这就是他想象的他人生中最出彩的一天,但是这一天并没有如愿到来,也许他心里真的会很失落,甚至比娶不上老婆更失落吧。
我不知道算命师父的六十岁转运能够代表什么,但是这
是老甘的一个精神寄托,是他对命运的妥协与认知,是这个世界给他的最合理答案。
孤苦伶仃,漂泊在外,老甘这样的人生不免有些凄苦。
片中他回了一次老家,破败,沧桑,没有生机。
也许人总是会落叶归根的吧,希望老甘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祝福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