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清墨宝——成清临摹《山海经.山经.南山经》
《山海经》两考

《山海经》两考一、《山海经》的篇章结构《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典籍,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山海经》十三篇”,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
全书篇幅不大,不到3100字,包括《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
《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三个部分。
《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四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四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五个部分。
如果稍微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山海经》的篇章结构与众不同。
除《大荒经》以下五篇外,其方位展开顺序不是大家习知的东、南、西、北,而是南、西、北、东。
这是怎么回事呢?蒙文通先生曾经指出,《山海经》是古代南方(即古巴蜀和楚)人的作品,故在篇章安排上以南方为首。
但是先秦典籍甚多,我们并未见到与此类似的事例,实难采信。
原来,《山海经》作为主记山川道里的地理书,其方位顺序与我国早期地图的方位顺序是一致的。
从出土资料来看,早期地图的方向并非现在的地图那样“上北下南”,而是有“上南下北”的,“例如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驻军图》、《禹藏图》和《阴阳五行》的插图等等,它们就都是以‘上南下北’为正”。
同样,《山海经》的这种南、西、北、东的方位顺序亦当与“上南下北”的地图方位有关。
这种独特的篇章结构安排,可能古经就是如此,刘秀校录《山海经》时,遵依旧章,未作改动。
刘秀《上山海经表》云:“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
”今传本亦为十八篇,表面上看来,今传本就是刘秀校录本。
实则不然。
袁珂先生《山海经校注》于《大荒东经》下云:明《道藏》本目录,《海内经》第十八之下注云:“本一千一百十一字,注九百六十七字。
成清墨宝——成清临摹《孙子兵法.地形篇》

成清墨宝——成清临摹《孙子兵法.地形篇》■■导读■■成清墨宝拥有全网最全的小楷作品,现在网上有很多书画交易的网站,可信度都不大高,字画作品质量最好的还是成清墨宝,在成清墨宝上淘得字画的消费者普遍认为成清墨宝的小楷书法作品不错!.■■成清墨宝简介■■成清墨宝_国家一级书法家成清作品展示,全网独家纯小楷作品!中国书法艺术品交易,中国小楷书法展览,中国书画收藏,中国名人笔墨真迹,中国书法艺术欣赏,中国书法,名人小楷,居家装修书画,书法作品展览,字画收藏,名人书法定制。
成清墨宝小楷书法收藏。
■■成清墨宝作品详情■■地形篇作者:孙武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苍茫率意 沉着痛快——成清先生书法

苍茫率意沉着痛快——成清先生书法美,应该有很多不同的棱面。
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委婉,亦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可以是正襟危坐,亦步亦趋,也可以粗头乱服,不拘一格。
成清先生的书法应归为后者。
中国书法,应该是最能接近人类心灵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
汉字,只是表现它的一种艺术载体,一种经过高度提炼过的艺术形式符号。
其形式的表达无不表现为一种人格,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境界。
所以,书法艺术可以被称为是居于各艺术门类之首。
小楷,是一种介乎于隶书与楷书之间的书体。
其用笔既有颜体的跳跃萦带,又有汉隶的波磔迂回,这样的用笔特点其实是给了今人很大的创作空间。
另外其在字的结构上,伸缩性也很大,或圆或方,或长或扁,随势而变,加之,造型结构古朴天真,创作起来有很大的趣味性。
成清先生的书法作品,大多出自小楷。
其用笔苍茫率意,点画狼藉,不拘泥于固有的一些技法,而是竭尽表达之所能,直抒胸臆,满纸一派生气。
另外其今草作品,不仅吸收了古代一些草书大家的长处,而且,加入了自己的体悟。
在用笔上融入各家之长,使得颠陂跳跃草书作品增加几分凝重和质朴;章法上通过线条和面块的对比,增强了草书的视觉冲击力。
“世间万物皆楷书”,成清先生的书法作品,凡章草,今草皆能手到擒来,各家风貌也早已谙熟于胸。
无论皇象、怀素、孙虔礼等等,其各家的特点都被成清先生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
不仅如此,更极难得是书家把书法纳入到一个大美术的环境中去审视,其作品很多兼顾了现代视觉的审视要求,不仅彰显书法的文化性,更具其艺术性。
这样的思考和实践,无疑为成清先生的书法世界构建了一个全球艺术语境下的高标。
成清先生的书法——“雅”与“清”

成清先生的书法——“雅”与“清”
成清先生书法的雅,得力于他对三千多年书法经典的顶礼膜拜和从未间断过的研习临摹。
特别是以二王为代表的南帖书艺,让他梦萦魂牵,手摹心追。
他以自己的性格潜质为依据,从星汉灿烂的书法经典中,遴选适合自己器具的范本,精钻深研,然后取诸家之长,铸自家风范。
笔致飘逸中含拙劲,结构变化中求和谐,既古趣葱茏,又生机盎然,雅而不奥,雅中寓俗。
自由潇散的风致,正是当代中国风习在秦书中的投影。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富裕程度的普遍提高,国民对雅文化的欣赏心理和精神消费将会越来越普遍、越强烈。
缺少雅趣,正是当代许多书法家不被群众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是秦书的一种艺术面貌,即,清纯,清静,清峻之谓。
它的对立面是浊、闹、软。
成清先生书法艺术属于传统一路。
传统美学受儒家思想和黄老哲学影响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成为士人抱负和人品的象征。
做官要清廉,做人要清纯,做学问要清静,做节士要清峻,“留得清气满乾坤”。
清气即骨气,骨峻,则气必清。
以是观之,成清先生的书法表现的清,从章法上说,不杂不芜,干净利落;从笔墨线条上说,率真而不造作,柔中见刚,刚柔相济;秀里藏拙,秀拙互参,因之清而不浅、不俗、不狞、不软,读其书作,如夏日饮冰,神目俱爽。
“舒”如果诉诸的是视觉,犹如曼舞,节奏井然,“雅”就是一种综合面貌的印象,如春雨杏花,馥郁心脾,而“清”则诉诸
的是精神,是直抵灵魂深处的一种力量。
这三者统一在成清先生书法中,和成清先生其人浑然一体,形成秦书独有的韵致和风貌。
《山海经》练习题

《山海经》练习题
1. 什么是《山海经》?
《山海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文献,全称为《山经》和
《海经》。
它是记载了中国神话传说、地理地形以及神兽怪物等内
容的书籍。
2. 《山海经》分为几卷,各有什么内容?
《山海经》分为经部和经注两部分。
经部包括《山经》和《海经》,经注是对经部内容的注释说明。
- 《山经》分为南山经、北山经、西山经和东山经,记载了中
国各个山脉的地理、景观、动植物等信息。
- 《海经》分为北海经、南海经、西海经和东海经,记载了中
国各个海域的地理、水性生物、神话传说等内容。
3. 《山海经》的作者是谁?
《山海经》的作者不详,它是由多位古代文人陆续编纂而成的。
4. 《山海经》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具有以下价值和
作用:
- 了解古代神话传说:《山海经》中记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
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与想象力。
- 研究古代地理:《山海经》中对地理地形的描述有很高的价值,能帮助研究古代地理知识。
- 研究古代动植物:《山海经》中有大量关于动植物的描述,
对于研究古代动植物学有重要意义。
- 文化研究:《山海经》中蕴含着深厚的古代文化,可以为文
化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5. 你对《山海经》的看法是什么?
《山海经》是一部宝贵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下了中国古代地理、动物、神话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丰富想象力都
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它也是研究古代地理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有
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研究古代中国。
古籍《山海经》之山经·南山经介绍

古籍《山海经》之山经·南山经介绍山经·南山经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能够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能够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
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
食之无肿疾。
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能够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鵸鵌,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青护-言]。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汉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
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东望长右。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
《山海经》的史料价值

《山海经》的史料价值早在文字和历法出现以前,聚居在中国各地的人类各自都有许多关于其先民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基于“对自然力量力量的崇拜以及对人格化的神灵和伟大主宰的模糊概念--想象力。
中国的神话传说虽然产生很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却很晚;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仅数量少,而且缺乏系统的专门著述。
数千年来流传着的神话传说,基本上凭借着《山海经》、《楚辞》以及诸子著述片片断断地保存下来。
而这些神话故事,为我们了解远古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史料。
神话传说中的历史,差不多包括了人类起源、野蛮时代乃至氏族公社的整个客观过程。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这些神话的分析,考察远古时期生物和社会情况。
一、关于远古生物的记载《山海经》一书,司马迁谓之:“所有怪物,余不敢言”,就让我们以今传本《山经》5卷、《海经》13卷的顺序经历一番研究,从中见识一下古生物。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所谓的怪物,它们“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以及其它们与怪鱼、白玉、蝮虫、怪蛇、怪木等生活在一起龙蛇混杂的画面。
不仅如此,在他们的周围还夹杂着其它奇怪的生物。
在《南山经》中,这些奇怪的生物就有:阳之山的“鹿蜀”,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
柢山的“鲑”,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擅爰之山的“类”,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基山的“犭尃訑”,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基山的“尚付”,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卧。
我们接着看招摇之山的记载: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走进《山海经》

作为华夏子孙不可 不知的神异之作 《山海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走进《山海经》
走进《山海经》
作者疑云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神话传说的地 理著作。旧传是夏时的大禹、伯益所作。 近代研究者则认为其书成于战国初年到西汉初 年这一时期,作者非一人。其中有4卷为后人增补作 品。最初的撰写人很可能是就是夏代的伯益。 也可能是一部述图(《山海图》)之作。
走进《山海经》
版本问题 《山海经》的今传本最早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 子校刊而成的,后经历代多位文人学者为其作注,形 成多种版本流传于世。
版本太多啦!
走进《山海经》
主要内容 全书共18卷,分为《山经》5卷(《南山经》、《西山 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 ,《海外经》 4 卷(《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 、 《海内经》4卷(《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 《海内东经》),《大荒经》4卷(《大荒东经》、《大荒南经》、 《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
《山海经》有多牛?
1、文学之源:《山海经》开启中国文脉中的“妖 鬼情怀”;里面的大量神话传说,给后世文学提供 了充足的养料。(《封神演义》《西游记》和《聊 斋志异》乃一脉相承之作) 2、《山海经》已然成为玄幻片的灵感富矿,“搭 建”多部玄幻作品框架; 3、《山海经》为科学家提供了一扇了解远古人类 生活的窗户; 4、《山海经》可能改变人类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
传说,四千多年前黄河泛滥,中游的龙门山堵塞了河水的 去路,奔腾东下的河水常常溢出河道,造成水灾。禹受命治水, 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中,保护了一方水土。 因治水造福百姓,被后人称为大禹,意为伟大的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清墨宝——成清临摹《山海经.山经.南山经》
■■导读■■
成清墨宝拥有全网最全的小楷作品,现在网上有很多书画交易的网站,可信度都不大高,字画作品质量最好的还是成清墨宝,在成清墨宝上淘得字画的消费者普遍认为成清墨宝的小楷书法作品不错!.
■■成清墨宝简介■■
成清墨宝_国家一级书法家成清作品展示,全网独家纯小楷作品!中国书法艺术品交易,中国小楷书法展览,中国书画收藏,中国名人笔墨真迹,中国书法艺术欣赏,中国书法,名人小楷,居家装修书画,书法作品展览,字画收藏,名人书法定制。
成清墨宝小楷书法收藏。
■■成清墨宝作品详情■■
山经·南山经
作者:佚名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 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金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
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
食之无肿疾。
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为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鵸鵌,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青护-言]。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汉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
首。
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
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 东望长右。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
其中多白玉,多丹粟。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
无草木,多水。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金。
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
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
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
北望具区,东望诸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苕水出于其阴,北流至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
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 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
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
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
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
其如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䍺。
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
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荆杞。
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
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
上无草木,多金石。
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
无草木,多博石,无玉。
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
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
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南次三山之首,曰天虞之山。
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
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
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
其上多金玉。
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
无草木,多水,多白猿。
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勃海。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
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
无草木,多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
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
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
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
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
无草木,多火。
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
有鸟焉,其状如袅,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䓘,可以血玉。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槀之山。
多怪兽,多大蛇。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
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
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鵷雏。
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
其神皆龙身而人面。
其祠皆一白狗祈,稰用稌。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