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ppt新

合集下载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第四讲-柯尔施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第四讲-柯尔施

柯尔施问题的背景:

“对于资产阶级教授们来说,马克思主义
充其量不过是19世纪哲学史中一个相当不重要的
分支,因而就把它当作‘黑格尔主义的余波’而
不予考虑。”

“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们也不想大力
强调他们理论的哲学方面。”

也就是说,那个时代主导地位的观点是:
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的哲学
2、如何看待马克思的“终结”和“消灭”哲学
1 “柯尔施问题”:问题的”和“ 消灭”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
3
4
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征必然 导致马克思主义丧失革命性
5
柯尔施对列宁哲学思想的非难
二、《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与“柯尔施问题”
1、“柯尔施问题”:问题的命名与含义
柯尔施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是什么?
——(捷)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页
上节回顾之二:总体性概念
上节回顾之二:总体性概念
上节回顾之二:总体性概念
上节回顾之二:总体性概念
上节回顾之二:总体性概念
上节回顾之二:总体性概念
上节回顾之二:总体性概念
上节回顾之二:总体性概念
上节回顾之二:总体性概念
本节内容:
1
柯尔施生平与思想事件
2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与“柯尔施问题”
3
柯尔施及其问题的意义
(Karl Korsch 1886—1961)
一、柯尔施生平与思想事件:
早期的求学和政治活动 (1886—1919)
•参加“自由学 生运动”组织
•加入伦敦“费 边社”,受到改 良主义影响
•加入“独立的 德国社会民主党” (USPD)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第七讲-法兰克福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第七讲-法兰克福

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提出“交往行动理论” 提出“交往行动理论”
1、关于四类语言活动和三个世界的划分 、 四类语言活动:第一种,交往性的或互动的语言活动;第二种, 四类语言活动:第一种,交往性的或互动的语言活动;第二种, 断言式的或认识式的语言活动;第三种, 断言式的或认识式的语言活动;第三种,自我表达的或表达式的 语言活动;第四种, 语言活动;第四种,规范调节的语言活动 三个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三个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社会世界 他通过区分四类社会行动即目的行动、规范调节行动、 他通过区分四类社会行动即目的行动、规范调节行动、戏剧行动 和交往行动,阐述了其不同的世界关联。 和交往行动,阐述了其不同的世界关联。前三类行动分别介入客 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 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 2、关于生活世界 、 生活世界的一般性结构;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的背景; 生活世界的一般性结构;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的背景;生活世界 是相互理解的信念储存库;是客观世界、 是相互理解的信念储存库;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成 为可能的前提条件
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提出晚期资本主义革命化的条件 1、马克思当时所提出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革命化条 、 件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已不复存在: 件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已不复存在:第一个条件即从 政治上组织起来的阶级斗争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政治上组织起来的阶级斗争的可能性已不存在;第二个 条件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断面临不可解决的问题也不 再存在。 再存在。 2、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化的新条件 合法性危机出现 、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化的新条件-合法性危机出现 合法性危机” 即意识形态危机。 “合法性危机”,即意识形态危机。国家干预政策虽然 使 资本主义从原有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中摆脱出来, 资本主义从原有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中摆脱出来,却 触犯了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保护个人首创精神和企业自 由的公认合法的意识形态。 由的公认合法的意识形态。危机的直接后果是资本主义 的统治失去了群众的支持。从意识形态来看, 的统治失去了群众的支持。从意识形态来看,已无法产 生足够的动因使社会成员与现行制度合作。 生足够的动因使社会成员与现行制度合作。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第二讲-卢卡奇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第二讲-卢卡奇

四、《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意义
1
2 开拓了西方马 克思主义的基 本问题领域: 物化、实践、 总体性等
把哲学结合进 马克思主义。 强调马克思主 义的哲学方面
物化的定义:所谓物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商品经 济条件下,商品拜物教所表现出来的物的关系取 代和支配人的关系,即人的活动的结果变成某种 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某种统治人和支 配人的力量。 卢卡奇认为,当代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商品结构 中找到它的内在根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拜物 教本质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
3、意识领域的物化 意识的物化表现为一个自觉完成的过程:既 然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普遍的、必然的现 象,这一现象也必然在人们的观念中反映出来, 这就是卢卡奇说的“物化意识”或“物化思想”。 物化的现实只有作为人们意识中的既定“事 实”,成为人们不再追问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的 既定“事实”以后,才能心安理得地按照自己的 心愿,把物化的真正现实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 比如:超女现象与娱乐工业;中医遭遇的分 析的西方医学的“标准化霸权”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卢卡奇特别强调总体性与人 的主体性的本质关联,强调总体性所具有的主客 体统一的本质规定性。 他明确指出:“总体范畴,不仅制约着认识的客 体,而且也制约着主体。……只有论断的主体本 身是一个总体,才谈得上客体的总体性;而且主 体如果想理解自身,它就必须把客体当做一个总 体。” 他还指出:“马克思绝不谈论一般的人,抽象的 绝对化了的人:他总是把人看作为社会这个具体 整体中的一个分子。”
(2)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卢卡奇在分析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时,提出了著 名的“物化”(Verdinglichung, reification) 思想。可以说,他是在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 社会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经过普遍 化的、扩展了的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本质的就是革命性和批判性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专题讲座
第二讲 经典马克思主义
一、科学唯物论 二、唯物辩证法 三、历史实践观 四、异化理论和社会解放学说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专题讲座
第二讲 经典马克思主义 一、科学唯物论
认识——“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 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选集第 2卷》
尼采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专题讲座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共建 三、理论的发展需要辩证法
(一)辩证法是反映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是对于自 己内容的内部自己运动的形式的觉识”。
辩证法 “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 )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 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成为僵死的、凝固的东西, 而应该看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列 宁:《哲学笔记》)
现实的,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 (三)唯物辩证法的逻辑体系 (四)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专题讲座
第二讲 经典马克思主义 三、历史实践观
(一)“单纯的自然物质,只要没有人类劳动物化其中 ,也就是说,只要它是不依赖于人类劳动而存在的单 纯物质,他就没有价值”
(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专题讲座
第四讲 后社会主义 二、生态社会主义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
1、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2、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观 3、生态社会主义的改革观 4、生态社会主义的政策主张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专题讲座

[实用参考]国外马克思主义.ppt

[实用参考]国外马克思主义.ppt
国外马克思主义
导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由来和发 展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和发展的社 会历史背景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热点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热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2.重视对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 3.重视对物化或异化问题的研究 4.重视对历史辩证法的研究 5.重视对意识形态的研究 6.重视对实践问题的研究
(二)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现象
1.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卢卡奇在分析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时,提出了著名的“物化” (Verdinglichung, reification)思想。可以说,他是在马克思所分析 的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经过普遍化的、扩展 了的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第一节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
卢卡奇的生平
卢卡奇一生思想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 段:
(一)前马克思主义的阶段(1885——1918) (二)救世主式的、“左”的马克思主义的阶段
(1919——1929) (三)斯大林主义阶段(1930——1945) (四)批评的、更新的马克思主义时期(1945——
(五)革命实践:社会现实的改变者
1.实践主要指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2.实践和理论统一在历史进程中的转变中。 3.实践是总体的转变者。
第二节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一、柯尔施的生平
柯尔施一生的经历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求学、反战与最初的政治活动时期(1886—1919) (二)参加德国共产党时期(1920—1926) (三)退出政治生涯和迁居他国时期(1926—1961)

分析马克思主义PPT课件

分析马克思主义PPT课件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9
威廉·肖
研究方向——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代表作:1978年《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1、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经验的、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由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
生产关系包括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
4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罗默1986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致力于抽象原则
“对抽象观念的必要性有一种泰然的承诺” 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探寻
“探寻基础” 以非教条主义的方式研究马克思主义
5
柯亨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 研究方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代表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 (1978),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开山之作 柯亨运用严格的分析的方法为历史唯物主义辩护, 在新时代复兴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析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现象而非一个流派,或者最 多只能说是一种风格独特的研究途径”
——(加)韦尔
1
分析哲学
分析哲学起源于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是一种 以广义语言分析(逻辑分析、概念分析、操作分 析)作为哲学方法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弗雷格:数理逻辑的创始人 罗素:把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作为哲学研究方法, 提出摹状词理论和类型理论 摩尔:运用概念分析法,强调常识和日常语言的 作用 维特根斯坦:逻辑原子论、图像论、工具论、意 义论
罗默热衷于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修正,运用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数学模型和博弈论, 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和阶级理论进行 大量修正,构建了独立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剥削 理论。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危机
马克理论把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看成是剥

西方马克思主义PPT课件

西方马克思主义PPT课件
10
第一章
第一节 卢卡奇
思想发展的历程
1、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885—1918年)
简而言之,这个阶段是卢卡奇从文艺美学的研究走向 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1910年,《现代戏剧发展史》;
1910年,完成《心灵与形式》,1911年德文版出版;
1916年,完成《小说理论》的写作;
1918年11月下旬,匈牙利共产党成立,卢卡奇在12月就加 入了匈牙利共产党。从此以后,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了他必 生的追求。
3、1976年,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 义》中进一步扩大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 一概念的所指范围。
2
导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
和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
1、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们对革命的主观前提、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本身的反思;
2、1932年,德文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式发表,带来了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潮;
三部分中,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视的是后者,而且他们还从哲学的角度 来理解和阐释前两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不再认为它是概括、 总结了自然社会和精神领域的最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而是明确地提 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而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在于它的一个个理论上的总结,或是完 备的理论体系,而在于其辩证法。
3、20-30年代,法西斯主义的兴盛迫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去追问法西 斯主义的根源,促成了弗罗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渗透;
4、50年代,苏共二十大召开,引起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释的潮流; 5、现代科技的发展引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启蒙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反思; 6、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长足发展,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门提出了关于发
问题:卢卡奇为何会从对文艺理论的研究走向哲学, 并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第八讲-马尔库塞

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第八讲-马尔库塞

二、马尔库塞其人
1、1898年7月19日,马尔库塞出生在德国柏林,其父是一个富有的 、 年 月 日 马尔库塞出生在德国柏林, 犹太商人,其母也是一个富有的德国厂主的女儿。 犹太商人,其母也是一个富有的德国厂主的女儿。犹太家庭的背景 使马尔库塞无可避免地在以后岁月中经历了流亡他乡的生活 2、1917年,他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中的多数派,此后两年,他一 、 年 他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中的多数派,此后两年, 直是该党的成员。他于1919年退出该党.以此抗议德国社会民主党 年退出该党. 直是该党的成员。他于 年退出该党 参与谋杀罗莎卢森堡和卡尔 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 参与谋杀罗莎 卢森堡和卡尔 李卜克内西 3、1918年,马尔库塞曾是柏林短命的革命士兵委员会的成员,在该 、 年 马尔库塞曾是柏林短命的革命士兵委员会的成员, 委员会被镇压和退出社会民主党之后, 委员会被镇压和退出社会民主党之后,马尔库塞结束了他最后的有 组织的政治活动 4、1919年,马尔库塞复员回到弗莱堡继续他的学业,1922年,他 、 年 马尔库塞复员回到弗莱堡继续他的学业, 年 完成了《论德国艺术家小说》一文, 完成了《论德国艺术家小说》一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三、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哲学改造:爱欲解放论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哲学改造: (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哲学改造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哲学改造 1、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提炼出人 、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 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进而把人的解放归结为 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进而把人的解放归结为 爱欲解放” “爱欲解放” 爱欲是人的本质,所以,文明社会对爱欲的压抑, 爱欲是人的本质,所以,文明社会对爱欲的压抑, 使人陷于无限的痛苦之中。在这种情况下, 使人陷于无限的痛苦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 恢复人的本质,使人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 恢复人的本质,使人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 就必须解放爱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尔施的主要观点
• 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强调了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为基 本原则的总体性特征。
卢卡奇和葛兰西的哲学思想
• 卢卡奇也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方 法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归结为主 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辩证法,即革命 的辩证法,并且同样肯定了总体性原则的 极端重要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报告人:舒远招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外国哲学研究 所
内容提要
•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迄今为止,它已 逐渐发展成一个含有20多个支派、包括80多位著名学者或 理论家在内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宏大思潮。
• 今天的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首先,我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一种概观,讲讲西方马克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观
• 要想对这一思潮有一个宏观的、总体的把 握,就需要对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 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流派和基本思想 特征等等,作出扼要的叙述。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 •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革命胜利后,尽管 列宁和卢森堡所强调的西欧明显不同于俄国,但 由于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社会危机形式正处于俄国 革命获得胜利的鼓舞下,故德国、奥地利、匈牙 利、意大利等国依然按照俄国革命的做法发动了 革命。但是,这些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矛盾来看本 应取得胜利的革命却接二连三地遭到了失败。其 中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触使当时 的革命领导和理论家展开深入思考。正是在此背 景下,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 1923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和柯尔施 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同时问世,标志着西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正式诞生。稍后,意大 利共产党人葛兰西在法西斯的监狱里写作了《狱 中札记》。这些著作都对革命的失败做了深刻的 反思,并从理论上批判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 庸俗唯物主义。按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 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革命形势尚不成熟,或者无产 阶级革命运动的组织工作的不完善,是上述各个 国家的革命最终失败的根源。但是,卢卡奇和葛 兰西等人却分别阐发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西方马克思主义”术语的提出
•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 术语最早就出现在柯尔施这部《马克思主 义和哲学》1930年再版时的一份增补的材 料维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 论家”进行“哲学讨论”的意义上使用的。 柯尔施把他自己、卢卡奇和德国匈牙利共 产党内其他一些理论家都算作西方马克思 主义者。
上述三部著作对西方思想的冲击
• 在上述三部著作问世之后,围绕这些著作出现了 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柯尔施 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出版之后不久,被列宁 逝世之后的前苏联某些领导人(推行“布尔什维 克化”)训斥为“理论上的修正主义”,受到严 厉批判,并且被撤消《国际》杂志编辑职务,直 至被开除出党。1930年,他写出《关于“马克思 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文,同“以考茨基 的旧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和新的俄国‘列宁主义’ 正统派之间的联盟”展开争论,较多地明确论及 自己同列宁在某些理论问题上的分歧。当然,他 同列宁的思想并不完全对立,而只是在一些具体 问题上的观点有所分歧而已。
葛兰西的主要观点
• 葛兰西则从分析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来修正传统无产阶 级的革命观,认为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主要差异体现于市民 社会地位的不同:东方社会未形成独立的市民社会,整个 上层建筑由政治领域构成,国家就是一切,其本质是暴力 加强权;而西方社会的上层建筑由国家政治社会和作为意 识形态—文化活动领域的市民社会两部分所构成。这样, 在西方社会,资产阶级不仅拥有政治上的领导权,而且取 得了文化霸权或意识形态领导权。他由此提出:东西方社 会结构的不同,决定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所经历的命运不 同。在俄国等东方社会,由于没有独立的市民社会,国家 就是一切,因此,当出现经济和政治危机时,只要用暴力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革命就会成功。但在西方社会,当出 现经济和政治危机时,无产阶级只用暴力夺取政权并不能 保证革命成功,因为市民社会还强有力地支撑着资本主义 社会和国家。因此,在西方社会,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政 治革命,而是同资产阶级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或文化霸权 的文化革命。
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它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 中出现的主要流派,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的思想特 点; • 接着,我将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当中挑选几位我个人最感 兴趣、也比较熟悉的代表人物,对他们的思想做扼要的介 绍,以便加深同学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 最后,我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作出扼要的评价。
• 葛兰西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实践哲学, 突出了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实践能动性,对 机械唯物主义和宿命论作出了严厉批判。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总体特征
• 总的来说,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 主义总体理论中的特殊地位,突出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性质和意义,并且把理 论和实践、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总体性原 则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高扬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能动性和革 命性,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的 思想观点,这些观点与列宁尤其是前苏联 领导人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异,也使得他们 的著作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卢卡奇的主要观点
•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物 化现象,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的关系。这种物 化现象无所不在,不断加深,使得物化结构内化 到了人的意识之中,形成了认同资本主义现状的 物化意识。这种物化现实和物化意识,最终使社 会现实和社会进程支离破碎,丧失了历史总体性, 这是影响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因素。他的结论是: 要扬弃物化,就要依赖于历史总体性的生成,而 历史总体性的生成又依赖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的觉醒。于是,他就把意识革命提到了无产阶级 革命的核心地位,对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做了 很大的修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