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

– 视觉 • 暗适应 • 颜色视觉:明度、饱和度、色调 • 视敏度 • 视量后效:正、负 – 听觉 • 音高:高音、低音 • 响音:对声音强度的反映 • 强度:客观的物理量
– 其它感觉 • 嗅觉:气味的融合 • 味觉:味蕾 • 温度感觉:冷点、热点 • 痛觉: – 感觉的性质 • 适应性 • 感觉的补偿
– 心理学的研究也为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 了理论上的假设和实验上的依据 记忆的研究: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指导了 生理学关于记忆问题研究的探索
2、科学体系中的心理学
– 科学早期的一元系统性是由于科学本身不发 达造成的,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步产生了分 化 – 心理学是从自然科学和被称为认识论的理论 那一哲学分支两者的结合发展起来的
– 注意的种类
• 无意注意:指人的主义没有预定的目的, 布需要刻意努力 • 随意注意: • 有意识注意 • 注意的轨道
– 注意的特征
• 广度: 范围(同一时间关注的数量) • 稳定性:保持时间的长短 • 紧张性:使注意中心高度的保持在某 一事物上 • 分配: 一心能否二用 • 转移: 根据需要有目的的把注意转向
法国的实验生理学
• 冯特:系统的提出心理学是什么,其研 究方法如何,他认为,心理学对 象是来自直接经验;其研究方法 是自我观察法或内省法
• 铁钦纳:在美国开始推行构造主义,其
作品有《心理学入门》《实验
心理学》等。
– 机械心理学及其代表人物
• 心理学探索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心理或机理 • 心理过程是一种活动能力的几何体,而构 造主义没有揭示心理活动的结果或成就
及文化打交道。运用心理学的社会科学的解
释对心理学的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特别是
在解释人的行为时更为有效
– 心理学常常受到伪科学的干扰——占星术、 相面学等 – 心理学研究受到思想家对人的非科学的、凭 感觉而定的思考的影响——特别是文学作品
心理学概论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 学习: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 • 教育:教学、评价和干预 • 学生:学习者、发展者和个体差异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刺激-反应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和认知结构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自主学习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实验法:实验室研究和实验观察 • 观察法: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 问卷法: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 社会领域:广告、市场营销等 • 教育领域:学校氛围、教育评估等 • 临床领域:心理治疗、康复干预等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主题与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主题
• 群体和领导:群体行为、领导力和决策 • 人际关系:吸引力、亲密关系和友谊 • 偏见和歧视:种族、性别和年龄歧视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DOCS
• 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 • 认知过程:注意、编码、存储、提取等 • 认知发展:认知功能的变化和发展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 信息加工理论: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 •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 社会认知理论: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事件
感知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感知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体系
行为主义心理学
• 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 •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治疗理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人类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一)心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这种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的动机。
正是动机的作用,才使得个体产生行为,促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并不断调节行为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使个体在行为中达到预定的目标。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人有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的需要;人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对人的需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决定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二)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
知觉。
记忆.思维。
言语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于感觉与知觉。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能贮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人不公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提示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内在规律,这就是思维,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表明、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言语活动。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心理学概论

(三)有意后注意
1、概念:有预定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培养有意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三、注意的品质
注意广度:范围 注意稳定性:注意保持时间 注意分配:可以同时指向两种以上的活动 注意转移:快速转移注意力到新的对象上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下)
修正和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技术
合理情绪疗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有情绪障碍的人实施再教育的过程 咨询师训练来访者,使其学会客观、合理的思维。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2、认知性家庭作业
事件A:失恋,女友和别人好了 情结C:抑郁,对女友怨恨 信念B:我那么爱她,可她却离开我,做出这样的事,真是太不公平 了,太让我伤心了 驳斥D:…… 新观念E:……
考点: 记忆的概念和种类 遗忘的规律 表象的概念、想象的概念及种类 思维的概念和种类 问题解决的概念 言语的概念及种类
第一节 记忆与遗忘
一、记忆的概念
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的反映(再认、重现)
第三节 注 意
一、注意的概念 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都在不断的 变化和发展,因此,他在每一瞬间总是将注意指向某一对 象,日常所说的某人“不注意” “没注意”其实是指他没 有注 意他应该注意的事物。
二、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概念: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条件
刺激物本身特点:强度、活动变化、对比性、新异性 主体内部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 知识经验
心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心理现象B. 生理现象C. 社会现象D. 自然现象答案:A2. 以下哪个是心理学的分支?A. 心理学与经济学B. 心理学与生物学C. 心理学与物理学D. 心理学与化学答案:B3. 弗洛伊德是以下哪个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A. 行为主义B. 精神分析C. 认知心理学D. 人本主义心理学答案:B4. 以下哪个是心理学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所有以上答案:D5. 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荣格C. 马斯洛D. 斯金纳答案:B6. 以下哪个不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A. 认知过程B. 情感过程C. 行为表现D. 基因遗传答案:D7. 心理学中的“条件反射”概念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巴甫洛夫B. 弗洛伊德C. 荣格D. 马斯洛答案:A8. 以下哪个是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A. 知情同意B. 保密原则C. 避免伤害D. 所有以上答案:D9.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情绪B. 行为C. 思维过程D. 人际关系答案:C10. 以下哪个是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A. 投射B. 内化C. 外化D. 同化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________的科学。
答案:行为2. 心理学的四大基础领域包括: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________。
答案:社会心理学3.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________法,是通过观察者对个体行为的直接观察来收集数据。
答案:观察4. 心理学中的________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和强化的结果所决定。
答案:行为主义5. 心理学中的________理论,强调人的内在动机和自我实现。
答案:人本主义6. 心理学研究中,________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参与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一词原于两个希腊词——灵魂的(phyche)、学问的(logos),原意为“灵魂之学”。
公元前5-6世纪人们已经开始了对自己精神活动进行各种探索与论述,不过在很长时间内都仅限于哲学范畴,由哲学家或医学家们运用哲学的思辩方法进行的,并未形成独立的体系。
随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巨大进展,心理学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100余年的历史。
(心理学界公认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史的一个新纪元)可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正如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段短促的历史。
”(心理其实是意识的一部分,但它是低层次的意识,它是哲学的分支,哲学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正确十分重要,心理问题也是如此。
)人的任何活动都有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又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为了研究方便,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大部分。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不断充实与完善的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
心理学家把心理过程又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人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总要不断地去认识周围的事物。
这种认识活动最初是要依赖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口尝等方法获得对某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认识,这就是感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对事物上匙属性加以分析、综合,便形成知觉,从而对事物常识了较完整的认识。
感觉、知觉是认识事物的初级阶段,也是人们行为定向的前提。
人们把感知过的事物储存起来,需用时再予以提取,这就是记忆。
记忆是人类一切智慧的基础和仓库,是整个心理活动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1.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涵盖了对心理过程、行为和情感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深入理解。
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但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学科发展是在19世纪。
20世纪的心理学发展更是蓬勃迅猛,分支学科众多,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通过控制变量来观察心理现象,以验证心理学理论,了解心理规律。
2. 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问卷,了解大众心理状态,观察社会心理现象。
3. 观察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来了解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思维过程。
4. 临床方法:通过个案资料,来揭示心理学现象。
5. 实地调研: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来了解心理学现象。
三、生物心理学1. 大脑和神经系统:心理学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涉及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2.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一种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它对大脑的活动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四、感知和知觉1. 感知:感知是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接受和加工。
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2. 知觉:知觉是指我们对感知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它涉及了对空间、时间和物体的理解。
五、学习和记忆1. 条件反射:通过条件刺激和自发反应建立起的一种自发性行为。
2. 意识反射:在特定情况下做出的过去有过相同情况的行动反射。
六、认知心理学1. 认知: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了感知、思维、知觉和记忆等多个方面。
2. 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模型是人类对知觉、思维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一种解释。
它强调了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七、人格心理学1. 人格:指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特征和行为模式。
2. 人格理论:指试图解释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八、社会心理学1. 社会认知: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过程。
张智勇《心理学概论》

第 1章心理学的性质01.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
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
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02.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03.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
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04.范式,是科学界广泛用来了解经验领域的一种宽泛系统的理论假设。
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心理学的观点和范式一样,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
05. 20世纪初,第一个心理学派,结构主义起源于德国,兴起于美国。
起代表人物是E. B. Titchener(1867-1927)。
W. James(1842-1910)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心理学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
结构主义受德国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功能主义则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有关。
06. J. B. Watson代表了行为主义的发展。
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B. F. Skinner指出,所有行为都可以理解为习得反应,行为因其后果而得到选择。
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必须用实验室实验获得资料。
07.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
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
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08.认知观点关注人们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方式。
信息加工指从环境中得到输入,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输出。
认知观点将心理比作配有软件的电脑。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09.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第三势力”,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应是了解人性潜能,追求自我实现。
第2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01.从分析处理的角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1. 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分为:(一)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动态):1)认识过程——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二)个性心理(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动态)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静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二、心理学的研究分为理论心理学(体系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1.理论心理学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1)在普通心理学中,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基础)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两部分。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3)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又称生物心理学、心理生物学或行为神经科学。
5)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6)实验心理学是杂实验室控制的条件下,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
2.应用心理学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法律心理学等。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过程、原则、技巧和方法的心理学分支。
3)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消费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科,是商业心理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之一。
5)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6)法律心理学又称法制心理学。
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自然科学的性质(逻辑性、客观性、可重复性和可测量性2.社会科学的性质3.超科学的人文性质4.综合交叉的性质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伦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二、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个案研究法4.调查法5.内省法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一、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生命现象和心理活动就是原子灵魂活动的体现。
他是最早提出是否存在自由意志这个问题的人之一。
柏拉图是神学唯心主义者,他提出有两种世界:“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
欧洲文艺复兴后,法国的笛卡尔、英国的洛克为心理学在欧洲的诞生起到了奠基作用。
洛克认为记忆来自于观念联想。
英国的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主张“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费希纳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
德国的冯特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他因此被誉为近代心理第一人或心理学之父。
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冯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内容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流派1. 精神动力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创立的,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大势力”。
2. 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的华生创立的,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二大势力”。
3. 人本主义学派,是由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大势力”。
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是自我实现理论,包括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4. 认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的第二次革命,行为主义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的第一次革命。
当代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社会文化观点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运动超个人心理学三、学习、研究心理学的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这些提供依据,破除封建迷信,认清邪教的本质,从而抵制和克服各种不良思想的毒害。
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必要的心理学依据。
第二章普通心理学2.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人脑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组成:3.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外周神经系统第一章感知觉1.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1)绝对感受性:只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2)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两的能力2.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1)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3. 视觉的适应分为:1)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2)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出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1.睡眠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4. 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属性5. 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6. 心理学中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属于空间知觉)6. 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错觉不同于幻觉,幻觉是凭空产生的,错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是正常的,不全是消极的7. 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理解性(外行人看现象,内行人看本质)3)知觉的选择性(嘈杂环境中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4)知觉的恒常性8. 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知觉的高级形式)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2. 记忆的种类:(一)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分:1)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生活常识2)程序性记忆: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如运动技能想象的种类:(一)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如看到浮云想象出动物形象(二)有意想象: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3)幻想(有积极也有消极)10. 想象力的培养: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想象储备3)创设想象情景,引发想象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11. 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英国-华莱士):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豁朗阶段4)验证阶段(实施阶段)12. 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批判性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13. 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14.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把想象力的培养方法修改下就可以,增加一个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注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基本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3. 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如学生正在上课,忽然有人推门进来,引起大家的注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熟练地汽车,熟练地打毛衣4. 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5. 注意的起伏: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注意的这种周期就2.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3.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由需要推动的。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4. 动机产生的条件:1)内在条件是需要2)外在条件是诱因5. 动机功能:1)激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1. 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整合性4)功能性5)社会性2. 人格的结构:性格(核心)、气质、自我调控3.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4.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5. 气质类型(希波克拉底):1)胆汁质:不可遏制行,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外向性明显,精力充沛2)多血质:活泼型,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外向3)粘液质:安静型,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内向性明显4)抑郁质:抑制型,感受性高,耐受性低,严重内向1.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第六章社会心理学第一节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可能性:1、个体的社会化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2、人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3、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4、人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2、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3、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
从横向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化分为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
从纵向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家庭2、学校3、伙伴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媒社会化的意义。
从个人角度分析,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和人类社会延续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知觉和认知。
自我意识包括主我和客我两个对立部分,前者是指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后者是指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部分。
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三个阶段。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第一,社会强制性;第二,主观能动性;第三,终生持续性社会角色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社会地位决定地位身份,稳定,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决定处境身份,易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