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1 两步读文解误区
天津市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3.2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
热点突破•满分方略 失分误区·轻松防范
真题试做·自我诊断
-2-
[导语]近几年天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从体裁看,以诗为主。从 诗歌的时代范围看,以唐宋为主,但备考时不可过分拘泥,从两汉到 元明清的古代诗歌都应涉及。从分值看,2015年是9分,其他年份都 是8分。主要考查点有:鉴赏诗歌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命题的发展趋势看,侧 重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分析诗歌表现手法、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等。
第三部分 1 2 3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
热点突破•满分方略 失分误区·轻松防范
真题试做·自我诊断
-3-
参考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 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 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答题思路可分为四个部分:分析 形象内涵,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 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独立”“相依”及景物“日落断桥”“水涵幽 树”,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人景相融的静态画面。
第三部分 1 2 3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
热点突破•满分方略 失分误区·轻松防范
真题试做·自我诊断
-10-
3.(2015· 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①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另外,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
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
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3.据2017《考试说明》,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由原来的两道简答题变更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1节Ⅱ学_诗歌鉴赏的解题通法

2.抓住关键词句,定位诗歌的情感基调 (1)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 (2)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果抓 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情感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 写景叙事句中。
3.把握诗歌六要素 通过读诗,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明白诗中借助 怎样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
Ⅱ.学——诗歌鉴赏的解题通法
[古代诗歌“三步赏析法”模板示范] 第一步:看标题 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以下内容: 1.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2.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的情感; 3.作品的感情基调; 4.诗歌的主要内容; 5.诗歌的题材; 6.暗示的表现手法。
第二步:看作者、注释 看作者,了解思想情感、写作风格;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注释的内容有: 1.提供写作的背景,暗示主旨情感; 2.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 3.注解典故; 4.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示例]
[古代诗歌“三步赏析法”模板应用] (2016·全国丙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三步:看正文
1.理清诗歌结构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诗近体诗绝律句(诗(:第:主前四前)两句四句最句写重写景要景()(次次)),,后后两四句句抒抒情情(主)有讲承的究转诗起合
词上片(阕)首主尾句句句渲写过染景渡气氛写景(次) 下片(阕):抒情(主)
古代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起”用于扣题;“承”对诗意申述;“转”用 于拓展诗境;“合”收束主题,卒章显志。
新课标2018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20171121285

-7-
一
二
二、(2016· 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 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 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30-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参考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 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 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 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 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 解题时应首先根据曲词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特点确定修辞 手法,再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概括修辞手法在表现意境、表达情感 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11-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 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 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 的意境。 解析: 这道题问“是怎样描写‘野泊’之景的”,需要从表达方 式中的写景手法考虑。“斗柄阑干洞庭野”属于静景,也是视 觉;“角声凄断岳阳城”属于动景,也是听觉。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 体分析。
-12-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2018届高三二轮复习_古诗词鉴赏_课件(25张)

意境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描写的情景有机融 合的一种境界。意境的核心内容是情和景的关系。一方面,相似 的环境可以表现有差别的情感;另一方面,相同的情感又可用不 同的环境来表现。在这一点上,比较鉴赏开拓了人们认识情景关 系的新格局。
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 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 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类型二语言比较鉴赏 语言比较鉴赏主要分微观语言比较题和整体风格比较题两 类。其中对“字词句”型的微观语言比较题主要通过“炼字题” 在单首诗歌内进行比较,而对于不同诗歌语言风格的比较,主要 体现在诗歌、作者的整体风貌上。
类型三表达技巧比较鉴赏 表达技巧的比较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常见修辞,表达方式 (其中对抒情和描写的考查居多),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托 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在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中,对 表现手法的考查居多,有的没有点明表现手法,需要学生辨别相 关手法;有的点明了表现手法,但要求结合作品分析、比较。总 的来说,表达技巧的比较分值较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注意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分析。
授解题绝技
[增分妙招] 类型一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本题型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 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作品中的形象,不仅 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比较鉴赏既可以比较相同意象表现的不 同情感,也可以比较不同意象呈现的相近场景。
[组织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 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 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对点演练] (2016·广西壮族自治区五市联合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2)题。
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试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4含解析

专题跟踪训练(十八)古代诗歌鉴赏(词曲)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满庭芳·促织儿张镃月洗高梧,露氵专①幽草,宝钗楼②外秋深。
土花③沿翠,萤火坠墙阴。
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
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
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氵专:露水多的样子。
②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
③土花:苔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月洗”句描写出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的景象,“洗”字体现出秋月的明净。
B.“萤火”句用视觉里的萤火和听觉里的蟋蟀叫声,表现环境的幽静和作者的悲凉。
C.“静听”“微韵”“凄咽”三句中,“转”有音调低回突然转变之意,“寒”“凄咽悲沉”是作者听来的主观感受。
D.词的上片主要写景,采用动静结合、拟物等手法描写出月下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
(2)词的下片描写了哪些与蟋蟀有关的活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D项,“拟物”错误,上片没有运用这种手法,其中,“争求侣,殷勤劝织”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月”“高梧”“露”“幽草”“土花”等都是静态的景物,“坠”“寒声”是动态的描写,属于动静结合。
(2)考生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先考虑词句描写的具体内容,从内容的角度把握词的下片描写的与蟋蟀有关的内容,比如“呼灯灌穴,敛步随音”“犹自追寻”是作者小时候捕蟋蟀的场景,“携向华堂戏斗”是作者小时候斗蟋蟀的场景等。
至于第二个问题,考生可以从作者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与如今的客居他乡的“凄咽悲沉”等方面进行分析。
2018年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复习语文专题训练古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

古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
结
束
第 1讲
古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
[技法指导]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 2 步骤 第一步,大体读懂 读懂诗歌,疏通诗意,把握、理解诗歌中的“景”和 “情”,是做诗歌鉴赏选择题的前提。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 择题,必须静下心来,反复咀嚼,品析每句诗,能够将古诗 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古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
结
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 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 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 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 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 其他考官来完成。
专题七 必考古诗歌阅读(11分) 结
束
专题七 必考古诗歌阅读(11 分)
——选择题 5 分不能少,主观题拿满 6 分堪称高
“变题型”“降难度”“扩广度”是 2017年全国卷古诗 歌阅读命题的新变化,变题型 ——采用“ 1客观(5选 2,选不 正确两项)+ 1主观”的形式;降难度 ——加入选择题,使得 诗歌的提示信息更丰富;扩广度 ——5选 2客观选择题的设 置,使得考点覆盖面更广。
专题七 必考古诗歌阅读(11分) 结
束
对于变化了的古诗歌阅读,我们在得分方面应该有更高 的要求,如果说以前采用 2道主观题考查时能得 8分算是中高 分,那么如今得 8分算是及格分。因为“ 5选 2”的题目只要好 好读诗,仔细比对分析, 5分题目不丢分是正常,而 6分的主 观题得一半的分数算是中档,拿满分则是优等生超人一步的 关键。
2018高考诗歌鉴赏之选择题解题攻略

3、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 :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 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规律总结
(一)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解题方法 1、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2、仔细审题,明确方向。
3、研读比照,筛选排除。
4、辨析核对,去伪存真。
23
(二)诗歌鉴赏“五选二”题目设误类型
1、望文生义。解释诗歌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 误解说诗句中的词句等。 2、无中生有。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 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
例:
落叶
[注] ①修睦:晚唐诗人。
修睦①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 萧萧下”。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 向往。 C、颈联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 而是错误的。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总结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人生无 常的感慨。 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 相得益彰。
说说下列选项考察诗歌鉴赏的哪些方面?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 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关键词语理解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 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 表达技巧分析 C、颈联的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 “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 语言 炼字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总结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 变迁的、人生无常的感慨。 情感分析 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 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 表达技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看注
是典故的出处及其解释等等。
释(弄懂 本诗的注释多达 3 处,每一处皆有所指:①“回看清禁
内容) 月”,嘱托弟弟莫忘朝廷故国;②“应梦武林春”,抒
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③“莫道中朝第一人”,对弟弟
语重心长的嘱托。
第二步 “咬文嚼字”泡开诗家语
读懂诗歌不仅要靠“三看”,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语言,靠咬文 嚼字泡开诗家语。
第一步 “三看”初懂诗家语
一看标 题(判断 题材)
标题或标明写作对象、内容、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也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 从本诗标题看为送别诗,是写自己弟弟苏辙(子由)的一首
诗,其感情大致应惜别、嘱托。
依据作者生平事迹、思想、写作风格、时代背景等信息
来全盘考虑诗歌主旨,这有赖于考生平时的了解与积累。
例如清词人纳兰容若的《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 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读这首词,常 为词牌名“梦江南”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饶有兴 致。这样一来,感情基调就完全搞反了。
《送子由使契丹》一诗的语言亦需咬文嚼字,才能泡出其中真 意,如“清禁”明指皇宫,暗指朝廷故国,实指皇宫,“第一人” 明指“唐代李揆”,却暗指子由苏辙,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从而以 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 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 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 无义。
(1)读懂诗歌: ①题目及注释提供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本身提供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紧抓关键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性格,除 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 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 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 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 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 容具体分析。
二看作 者(感知 情感)
如李白的豪放飘逸,诗中多流露出自信达观、傲视权贵、 追寻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杜甫诗的沉郁顿挫,多有忧患
之思。 此诗看似单写惜别,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不作儿女之
态的依依惜别,语重心长的真情嘱托,忧思深远的家国
情怀。
诗歌后凡有注释绝对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注释多
是作者、所写人物、写作背景或是偏僻语的解释,有的
[典例 1]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 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 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 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 来邪?”
古代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因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而 备受命题人的青睐。但从历年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古代诗歌鉴赏 题中的得分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在于有的读不懂诗歌,有的找 不到答题方向,有的答题不规范。为此,二轮复习重在诗歌理解、 鉴赏和答题的细节上下工夫,力求把得分提升到新的层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B 项, “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 项,“要展示出 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 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 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答案:BD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 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 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 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 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典题试做】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 确的两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 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 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 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 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 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①“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自 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
②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收复中原、抗金救国的事业,但屡遭排挤, 一生多在闲居赋闲中度过。最终因忧愤而终。
③“偃蹇”。(“寒”及“《离骚》”也暗 Nhomakorabea了一部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