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三大定律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包括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包括: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定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加速度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运动三定律虽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牛顿(I.Newton ,1643-1727)的名字命名,但它是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长期探索的结晶。
1684年,牛顿集成并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定义了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合称运动三定律。
快速导航∙ 关系表外文名 Newton's laws of motion 提出者 艾萨克·牛顿 中文名 牛顿运动定律提出时间 17世纪后期 应用学科 物理学目录∙1概况 ∙2内容 ∙ 第一定律 ∙ 第二定律 ∙ 第三定律 ∙3适用范围 ∙4创立意义 ∙5守恒定律 ∙ 6牛顿简介1 概况物理泰斗艾萨克·牛顿。
在应用牛顿定律之前,必需先将物体理想化为质点。
所谓“质点”是指物理学中理想化的模型,在考虑物体的运动时,将物体的形状、大小、质地、软硬等性质全部忽略,只用一个几何点和一个质量来代表此物体。
质点模型适用的范围是当与分析所涉及的距离相比较,物体的尺寸显得很微小,或我们只考虑物体受的外力,物体本身的内部结构、形变、旋转、温度等对于分析并不重要。
举例而言,在分析行星环绕恒星的轨道运动时,行星与恒星都可以被理想化为质点。
原初版本的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描述质点的动力学,不具有足够功能来描述刚体与可变形体的运动。
1750年,欧拉在牛顿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能够应用于刚体的欧拉运动定律。
后来,这定律又被应用于假定为连续介质的可变形体。
假若用一群离散质点的组合来代表物体,其中每一个质点都遵守牛顿定律,则可以从牛顿定律推导出欧拉运动定律。
不论如何,欧拉运动定律可以直接视为专门描述宏观物体运动的公理,与物体内部结构无关。
牛顿力学三大定律是什么

牛顿力学三大定律是什么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分别是: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这三大定律是研究动力学的基础,在人类探索物质世界规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扩展资料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它的运动速度决定的,没有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物体的这种性质称为惯性。
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第一定律也阐明了力的概念。
明确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因为加速度是描写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所以力是和加速度相联系的,而不是和速度相联系的。
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这点,往往容易产生错觉。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并不是在所有的参照系里都成立,实际上它只在惯性参照系里才成立。
因此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成立,作为一个参照系是否惯性参照系的判据。
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
第二定律定量描述了力作用的效果,定量地量度了物体的惯性大小。
它是矢量式,并且是瞬时关系。
要强调的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会产生加速度,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速度发生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和物体本身的运动状态有关的。
真空中,由于没有空气阻力,各种物体因为只受到重力,则无论它们的.质量如何,都具有的相同的加速度。
因此在作自由落体时,在相同的时间间隔中,它们的速度改变是相同的。
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说明:要改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其它物体和它相互作用。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力体现的。
并且指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作用必有反作用力。
它们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另需要注意:(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没有主次、先后之分。
牛三定律的内容

牛三定律的内容
牛顿三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包括以下内容:
- 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 加速度定律: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所有外力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其中,牛顿第三定律表明,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施加于对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力必会成双结对地出现:其中一道力称为“作用力”,而另一道力则称为“反作用力”,两道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该定律是由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在一定范围内,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与物体系的动量守恒是密切相联系的,它和第一、第二定律共同组成了牛顿运动定律,共同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
物理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

物理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物理学中,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被认为是力学的基石,这些定律描述了物体如何运动以及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换句话说,物体将保持其原有的运动状态,直到外力作用引起其改变。
这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日常观察到的常识。
例如,当我们在车辆中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摔倒,这是因为突然的变速使他们失去了原有匀速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定律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它表达了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随受力而改变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 = ma,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的净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换言之,物体所受的净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其加速度。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例如,一个质量较大的物体受到相同大小的力时,其加速度将比质量较小的物体要小。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的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表明: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时,受力物体会以相等大小的反向力对原物体施加力。
换句话说,所有的力都是成对出现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摩托车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将使车身向前加速,而反作用力则通过地面向后推动发动机。
同样地,当我们站在地面上时,我们的重力向下对地施加力,地面也会向上对我们施加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
总结: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非常重要,它们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基本原理,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而第三定律则解释了力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互相影响。
这些定律构成了我们对运动规律的基本认识,并且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运动情况。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牛顿是17世纪英国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的三大运动定律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三大运动定律揭示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现象非常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的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它表明,如果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那么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者以恒定速度沿着直线运动。
这个定律可以简单地用公式来表示为:ΣF = 0,其中ΣF表示受力合力,如果ΣF等于零,那么物体的速度将保持不变。
惯性定律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一个静止的物体为什么不会自发地运动起来,或者一个物体为什么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这个定律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特殊现象,比如车上的人在车突然停下来时向前倾斜的原因,或者火车急刹车时物体向后滑动的原因。
第二定律:动量定律牛顿的第二定律也被称为动量定律。
它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F = ma,其中F表示作用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动量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将会随着作用力的改变而改变,当作用力增大时,物体的加速度也会增大,而当质量增大时,物体的加速度则会减小。
这个定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计算物体所受的力、估算物体的质量以及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的第三定律也被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它表明,任何一个物体施加在另一个物体上的力,都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其施加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即:对于任何作用力F,都会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F。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划船时船身后退的原因、发射火箭时火箭向上飞的原因等。
此外,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交通事故的原因,从而更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础,它们揭示了运动的本质规律。
牛顿三大定律内容是什么

牛顿三大定律内容是什么
牛顿第一定律:孤立质点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质点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1 牛顿三大定律主要内容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
又称
惯性定律、惰性定律。
常见的完整表述: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与物体质量的倒数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常见表述是: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该定律是由艾萨克·牛顿在1687 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1 牛顿三大定律详细说明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内容
表述一: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Fnet=0),总是保
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表述二:当质点距离其他质点足够远时,这个质点就作匀速直线运动或保
持静止状态。
牛顿的三大定律是什么 分别有什么影响

牛顿的三大定律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影响在物理学领域,牛顿的三大定律被认为是经典力学的基石,它们描述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为我们理解力学系统的运动提供了关键的知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牛顿的三大定律,并探讨它们各自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的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原来的状态,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物体具有惯性,需要外力才能改变其状态。
第一定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运动状态的坚守:一个静止的物体会保持静止,一个运动的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系统稳定性:惯性定律确保了系统运动的稳定性,使我们能够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和状态。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的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第二定律的影响包括:•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这使我们能够根据力的大小和方向来预测物体的加速度。
•运动状态的变化:通过第二定律,我们可以了解外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不同物体在相同力下的运动表现。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的第三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产生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这意味着力是一种相互作用,总是成对出现。
第三定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力的平衡:作用-反作用定律确保了力的平衡,使得力学系统保持稳定。
•动量守恒:第三定律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即系统中总动量的大小保持不变。
通过以上对牛顿的三大定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对力学系统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解释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理论,还为工程学、天文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持。
牛顿的三大定律可以说是力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定律,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是对牛顿的三大定律及其影响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物理概念。
牛顿三大定律的具体内容

牛顿三大定律的具体内容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会保持现状,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第一定律是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具有惯性,即物体会继续保持它们的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干扰。
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始终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
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作用力时的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
它表明一个物体
受到的合力越大,其加速度也会越大,而物体的质量越大,相同大小的力对其产生的加速度越小。
这个定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F = ma,其中F代表物体受到的合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对。
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定
大小和方向的力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这一原理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行星之间的引力、摩擦力等。
总的来说,牛顿三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们描述了物体在受力时的运动
规律,为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三大定律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人们解释和预测物体的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会保持原有的状态);
2、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施加在该物体上的外力成
正比);
3、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迈克尔逊实验,他与我们伟大的牛顿加利略理论不符合.为了解决这问题,爱因斯坦干脆抛弃旧理论,说光速对任何人都是光速,不管你是跑、站、回头飞,你看到的光速还是光速,也可这样说:光速象神仙一样,它可指挥宇宙万物随便运动,它自己不变。
光速不变解释了老迈实验,接着,它就否定了绝对时空,因为宇宙唯光速是尊,一切的一切都需要证明,连牛顿时空都不例外,接着就产生了许多奇怪的推论,搞得理论物理乌烟瘴气。
汽车是运动的,树木是静止的,这样说大家都能接受,但如果反过来说树木是运动的,汽车是静止的则会有很多人说你痴人说梦。
其实在物理学上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是所选的参照系不同而已。
这也是爱因斯坦伟大的相对论创建的基本出发点。
相对论创建的第一个假设是:所有参照系都遵循相同的物理定律。
无论在地上还是在匀速行驶的汽车上,用尺子量一个木板或用秒表量一个钟摆晃动10个周期的时间,结果都是相同的。
但是如果木板或钟摆在一个以一定速度驶过测量者面前的车上,重复上面的测量就会得
到不同的结果。
这种不同就是由所有参照系都遵循相同的物理定律造成的。
相对论创建的第二个假设是:光速在所有参照系中都是恒定的。
刚一听好像和第一条假设说的是同一件事,可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第二条假设的意思是无论你坐在飞驰的火车里还是静止的躺椅中,光速都保持恒定,和你所处的运动状态无关。
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处理日常物理目标的速度时得到的都是合速度。
例如你驾驶一辆时速为25千米每小时的越野吉普,一位乘客以相对你1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用弹弓射击前面的岩石,那么弹珠的实际运动速度就应该是35千米每小时。
可是如果打开前车灯,按照常识光速是334,800,000千米每小时,加上车的运动速度,光的实际速度就应该是334,800,025千米每小时,可实际测量光速还是334,800,000千米每小时。
为什么同样的参照系光和实际物体得到的结果不同呢?
要解释它首先要从速度的定义说起。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叫做速度,即速度是距离被时间除得到的。
长度收缩学说认为一个具有质量的物体在它运动方向上的测量长度是相对缩短的,达到光速时长度相应缩短为零。
学说成立的基础是测量者和被测量物处于不同的参照系,且只发生在物体运动方向,不会影响和运动垂直方向的长度。
也就是说当你驾驶一辆速度接近光速的汽车时,静止的观察者看到的车长远远小于它的实际车长,而高度方向没有变化。
这种情况反过来说,
即当你驾驶飞快的汽车通过一个门洞时,从你的角度来看这段距离要比实际距离短得多。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忽略不被注意是因为物体运动速度都很慢,长度收缩现象不明显。
时间和长度一样也会随着参照系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时间膨胀。
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时间会相对变慢,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微弱不易觉察,达到光速时时间会完全停止。
但是这种现象也只有观察者和时钟不在同一参照系时才能发生,为了证明这一结论,两个原子钟被调节成完全相同,一个留在地球上,一个放在高速飞行的航天飞机上,当飞机降落时会发现飞机上的原子钟要比地球上的原子钟慢,慢的时间和由爱因斯坦相对论推算出来的结果相同。
也就是说航天飞机上原子钟记录的时间相对地球上静止的原子钟的时间膨胀了。
理解了近光速或等光速运动时的长度和时间的变化,车头灯光速的问题就不难解释了,因为光运动和我们普通运动所涉及的距离和时间不同而已。
相对论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同时性,运动状态的不同会使人们观察到物体动作的先后顺序不同,例如屋子中有两盏灯,A站在两盏灯中间,B以一定速度踩着滑板向一盏灯运动正好到达中间。
当两灯同时打开时A看到的现象是两灯同时亮,而B看到的却是面对他的那盏先亮,背对他的那盏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