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三下《土壤里有什么 》教案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材由三局部组成:第—局部活动打算,提示学生采集肯定量的土壤样本,为课堂探究做好活动打算。
第二局部活动过程,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商量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活动二:观察土壤,有什么发觉?包含两个环节。
第—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发觉。
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它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
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
第三局部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鼓舞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肯定的观察方法,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肯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
(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2.了解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方案,并运用观察与描述、比拟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感情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青岛小学科学三下《10土壤里有什么》word教案 (4)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
7.土壤里有什么
推荐这一课,看似内容较多,在试教中感觉时间还是足够的。
第一个环节,谈话引入,直奔研究内容。
第二个环节,尽管学生在三年级研究过土壤,在课堂中观察新鲜泥土还是有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
重点让学生进行记录。
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点难度很难分清楚。
教师讲述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让学生看板书,介绍“直径”的意思,用草图帮助理解,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
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同桌指颗粒互相说说他们的名称。
因为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
引出“土壤沉积”实验。
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因为时间比较长,所以要事先准备好,所以教师演示实验效果更好些。
“土壤在沉积”,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
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
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
1。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下《土壤里有什么》课件

04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内容紧扣课本
课件内容紧扣《土壤里有什么 》这一课题,内容涵盖课程要
求的各个方面。
多种形式呈现
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表格、 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知识 点。
注重交互性
在课件中嵌入互动环节,增强学生 的参与性和兴趣。
准备实验器材
选择合适的土壤样本
准备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以便让学生们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
特征。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03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土壤内部结构和组成,增强学生对土壤的
深入理解。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和观察,发现土壤行实验和观察,共同探讨土壤的组成 和特征,培养合作精神。
讨论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看法 ,提高沟通能力。
02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已经学习过土壤的有关知识,了解土壤的组成和作用。
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初步分辨出土壤中的 不同物质。
学生对新知的接受程度
对于本节课涉及的土壤组成、特点及作用,学生普遍能够接受并理解。 部分学生可能对土壤中不同物质的分辨存在一定困难。
针对学生的措施和做法
1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 基本组成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分辨土壤 中的不同物质。
3
对部分学生加强辅导和帮助,提高其对土壤知 识的理解和掌握。
03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观察法
01
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实验现象等,帮助学生形成对土壤组成
的直观认识。
启发式教学法
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能⼒⽬标:能⽤各种感官直接感知⾃然事物并⽤语⾔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擅长的⽅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
知识⽬标:知道⼟壤的构成成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道⼟壤的主要成分。
实验器材: 分组:酒精灯、易拉罐、盛有⼀半⽔的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放⼤镜 1组-4组砂⼟、5组-8组粘⼟、9组-12组⿊⼟、湿抹布、⼩盘 演⽰:滴管、装有⼟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试管夹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谈话:【出⽰泥塑图⽚】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些⼿⼯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回答)其实制作泥塑的⼟叫做粘⼟,你知道粘⼟有什么特点吗? 2.学⽣随问题依次交流: 3.教师⼩结: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强,除此之外粘⼟还具有颗粒细、耐⽕度⾼等特点。
所以⼈们经常利⽤它来制作泥塑。
【教学过程、评价设计】 ⼀、导⼊ 1.谈话:在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些⽼师从不同的环境中取来的⼟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的⼟壤,根据你⽣活中的观察,判断⼀下这些⼟壤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开始吧! 2.学⽣汇报:哪个同学来说说你⾯前的⼟壤是⽼师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 3.教师⼩结:究竟这些⼟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请看⼤屏幕:【出⽰图⽚】1-4组⾯前的⼟是⽼师从学校花坛⾥取来的;5-8组⾯前的⼟是⽼师从学校的种植园取来的;9-12组⾯前的⼟是⽼师从树底下取来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壤⾥都有什么。
(板书:⼟壤⾥有什么?) ⼆、学习新课 (⼀)⽤眼睛观察⼟壤 1.谈话:你可以通过看⼀看、摸⼀摸、捏⼀捏的⽅法,观察你⾯前的⼟壤⾥有什么?看不清的话,可以⽤⽼师给你准备的放⼤镜来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可别忘记填写记录单。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件土壤里有什么 青岛版

6.到了冬天,天冷的时候,她的手指 常常被 冻裂开 ,一堂 课板书 下来, 疼痛不 已。上 课前擦 的润肤 油,不 到几分 钟的时 间就被 粉笔灰 吸得一 干二净 。
3.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 受尽折 磨的处 境,但 是其中 也有一 些值得 宽慰的 东西。
4.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 世人: 在困境 中,我 们可以 把好处 和坏处 对照起 来看, 并且从 中找到 一些东 西来宽 慰自己 。
5.我的朋友是一位中学老师,她的职 业性质 决定了 她要经 常与粉 笔打交 道。当 粉笔灰 尘雪花 一样把 她的世 界装点 得银装 素裹的 同时, 也悄然 腐蚀着 她的手 指。
❖ 3.加热后,先不要动器 材,等它们冷却后再整 理。
❖ 3.及时做好记录
❖ 4.及时做好记录。
植物 残体
黏土 砂
❖ 1.用滴管取静置后的上层清水一两滴,滴在不锈钢 勺上,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说 明土壤里有什么?
❖ 2.注意取上层清液一两滴。 ❖ 3.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
❖ 说明土壤中有溶于水的无机沉降下来后再进行观察 。
• 3.及时作好记录。
表二
温馨提示
❖ 1.用药匙(chí)从3号土壤中取两匙土壤, 放入蒸发皿(mǐn)内加热。
❖ 2.正确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 ❖ 3.加热后,先不要动器材,等它们冷却后再
整理。 ❖ 4.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二)
倒入水中观察
加热土壤
❖ 1.请组长把2号土壤全部 倒入烧杯内的纯净水中,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有什 么奇妙现象发生,说明 土壤里有什么?
❖ 1.用药匙从3号土壤中取 两匙土壤,放入蒸发皿 内加热。
❖ 2.正确使用酒精灯,注 意安全。
青岛小学科学三下《10土壤里有什么》word教案 (7)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7.土壤里有什么教学目标: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许多物质,有石子、沙子,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等等;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1.数码相机、观察记录表2.土壤、一次性快餐盒、放大镜、抹布、报纸。
教学过程:一、了解学生对土壤的认识情况,引入新课1.谈话:今天同学们都带了土壤来上课,老师想问一下:这些土是你们从哪里取来的?(生:自己挖的或与父母共同挖的)同学们课前都亲自挖了土,挖土时肯定会有一些感想或发生一些有趣的事,谁来说说?(生有的语言描述、有的课前已上传到专题网页中……)2.谈话:刚才有些组把他们挖土的感受和发现上传到我们的土壤专题学习网页中了。
(打开介绍)这个网页将是我们研究土壤过程中的记录员和发布员,同学们可以随时把自己的问题、发现、感想等上传到里面,让其他同学共享和评价。
(进入“我们的问题和认识”)这是课前同学们上传的对土壤的问题和认识,同学们提出问题后,通过看书、上网、询问家长等多种方法,才解决了问题,真不简单啊!我们把它们放到成果栏里(操作),课后同学们可以仔细阅读、发表看法。
3.谈话:从课前同学们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同学们对土壤与动物、植物之间的的密切关系很感兴趣。
是啊,土壤妈妈养育了许许多多动物和植物,那它是用什么来养育它们的呢?(生:土壤里有水、空气、动植物需要的营养……)4.谈话:同学们说土壤里有水、空气……,土壤里有没有这些东西?除了这些,土壤还有没有其他东西?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得观察土壤里有什么。
板书)二、观察土壤里面有什么1.观察土壤前的准备(1)谈话:接下来我们就观察土壤,观察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观察土壤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注意卫生:可以用报纸垫在下面、要仔细、合作好、作好记录等)(2)关于记录:观察过程中,尽量多用简单的图画记录;打字快的组可以直接上传到网页“我们的发现”栏目里。
青岛小学科学三下《10土壤里有什么》word教案 (6)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
7. 土壤里有什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 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 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任务:到校园内外进一步观察土壤,通过实践深化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谁能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师:同学们记得很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土壤里有水、空气、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微生物等。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土壤。
二.自由活动,实践验证
1.师:同学们想不想到校园中进一步去观察一下土壤呀?各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想研究什么?
2.各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校园中土壤里有什么?
(2)不同地方的土壤一样吗?
(3)同一地方的土壤,上面和下面一样吗?
……
3.教师宣布外出纪律及注意事项(小组合作、注意安全等)
4.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实践,观察探究。
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1.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师:观察期间,我发现咱们大家观察的都很认真,谁先来说说你们观察的成果。
(指名说)
小结:大家的收获真多,对,我们校园里的土壤也会有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地方不同,土壤也不一样;同一地方的土壤上面一层和下面也不一样。
课后,请同学们从不同地方取些土壤,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它们含有砂和粘土的量是不是相同;也可以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摘记其中自己最感兴趣得部分,做成资
料卡。
下节课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下《土壤里有什么》课件

2023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下《 土壤里有什么》课件
目录
• 教材分析 • 学情分析 • 教法与学法 • 教学准备 • 教学过程 • 作业布置 • 板书设计
01
教材分析
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联系
本课是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与植物》单元的 第三课,与第一课《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第二课《保护土 壤》有着紧密联系。
知识承上启下
本课涉及的土壤组成、土壤类型等知识点,为后续学习土壤 保护、土壤改良等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编写意图
主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组成、类型及各组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涉及土 壤的质地、土壤肥力等知识点。
编写意图
通过实验观察、资料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究意识。
确定依据:依据课程标 准的要求,结合本课内 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本 课的教学目标。
02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已经学习过土壤的有关知识,了解土壤的组成和作用。
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初步分辨出土壤中的 不同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里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
到花园里面挖土,在实际的环境里观察土壤;
会鉴别三种不同的土壤过程中了解土壤的常见成分;
用自己可能的方式认识更多的土壤里的各种颗粒;
2、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知道土壤和动植物的密切关系;
3、重点:
让孩子们亲近土壤;
认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在黑板上写“土壤”。
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
2、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土壤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问题?
3、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对土壤的了解。
(二)、提出问题,预测我们可能在土壤里面发现什么:
教师谈话:要研究土壤,首先应该亲自去观察。
要观察就要到外面去挖土,根据同学们的经验,大家来猜猜看:大家能在土壤里发现些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讨论:我们可能发现什么?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据。
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
(三)、学生课前到实地去挖土壤并且观察土壤。
学生观察土壤并发现它包含什么,放大镜可以让他们观察土中更多的东西通过观察它们可以了解到:
1土壤颗粒的不同大小
2土壤中间有各种东西——有些有光泽、有些比较昏暗、有的有明显的颜色
3土壤有湿度,取决于收集样土之前的天气
4 土壤里有活的昆虫和其他小的有机物
5土壤有腐烂的动植物的尸体
学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收获。
和同伴交流的时候,自己的感受是重要的交流内容,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许多惊讶和感慨,也能从别人的感想中了解到同伴的思想,并能从中学到别人的好的思维方式。
(四)、实施探究,观察土壤的样品
观察土壤,做好观察土壤的记录,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讨论土壤里有什么,再把土壤里的东西分分类。
每组学生都观察三种土,将它的一半倒在白纸上。
鼓励学生用搅拌器将土壤摊开,然后用手持放大镜观察,然后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在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示。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后,组织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小组商量一下:
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推荐一个同学把本组的发现告诉大家。
(五)、发展交流,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想研究的土壤问题
1、教师提问:现在你们已经观察过土壤,你们想研究关于土壤的什么新的问题吗?
2、将学生的回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标到班级土壤资源角的“关于土壤的问题”的白纸上。
3、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先给这些问题进行分类,然后讨论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回家作为一项长期观察的任务进行,哪些问题可以当场完成研究任务。
(六)、交流研究过程中的发现的教学环节:
生:我发现把黑色的泥土用水蘸一下之后,放在火上烧一会儿,泥土的颜色就变了。
师:变成什么颜色了?
生:变成灰色的了。
师:黑色的土一烧就变成灰色的了。
同组的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请补充!
生:黑色的土烧过以后也变硬了。
生:刚才我拿了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放在旁边;然后,又拿一种土,在水里浸泡了一下,用手捏一下。
发现第一次弄的土比第二种粘。
(七)、拓展创新
1、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里有什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土壤里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植物的遗留物、还有杂物,里面有许多秘密呢!
2、总结:现在大家的头脑里又产生了许多小问号,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而且对我们周围的土壤世界非常关心。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带着问题去研究事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发现,课外,你们可以去自由研究下其中的一两个小问题,行吗?
板书:植物、动物
土壤
动、植物遗留物、杂物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土壤不是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空气、水、沙、黏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教师要多鼓励,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