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基于宜昌抗战时期存留的遗址遗存

抗日战争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基于宜昌抗战时期存留的遗址遗存

学论理★★★★!"#$%&'#(#)%*"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谭玉龙( ),男,湖北宜昌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共宜昌市委党校讲师,从事抗日战争史研究。

抗日战争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基于宜昌抗战时期存留的遗址遗存谭玉龙1,2(1.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南京210023;2.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湖北宜昌443000)武汉沦陷后,宜昌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门户,为了拱卫陪都安危,中国军队曾在宜昌至巫山间构筑了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中日两军在此区域对峙长达六年之久,期间先后发生了枣宜会战、鄂西会战两次大型会战。

无论是物资转运还是军事斗争,都在宜昌地区留下了丰厚的抗战文化遗产,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影响重大、意义特殊的抗战遗址群,在全国的抗战遗址遗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将宜昌地区的抗战遗址遗存作为样本,调查抗战遗址遗存当前保护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抗战时期留下了丰厚的遗址通过田野调查,结合档案文献资料的记载,发现枣宜会战和鄂西会战的主战场,即宜昌地区存在大量的抗战遗址遗存。

在宜昌地区北起远安、南至五峰,东自当阳、西迄秭归已发现军事工事、指挥机关、纪念碑刻、烈士陵园、运输道路等仍保存较为完好的抗战遗址64处。

1.军事工事。

主要有碉堡、战壕、炮楼、暗道、机场和弹药存放地等,其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是碉堡。

军事既有日军工事,也有国军工事。

如当阳市庙前镇的曹坡日军工事,这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日军工事;它是抗战时期日军为阻击由保康、南漳一线南下宜昌的中国军队,强征民力所修建。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军事工事则有枝江市白洋镇的“三民堡”,即民权堡、民生堡、民族堡,后在枣宜会战中用于阻击日军的进攻,并部分被日军炮火损坏。

当然,由于中日军队在宜昌地区对峙长达6年,许多地方经过反复争夺易手,部分军事设施中日两军都曾利用,因此它的分类是根据建造者或建筑特征来分类。

中国抗日战争战争遗址与纪念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抗日战争战争遗址与纪念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抗日战争战争遗址与纪念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抗击外侮的战争,留下了许多战争遗址和纪念建筑。

这些建筑物既是历史见证,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它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战争遗址与纪念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1. 保护战争遗址与纪念建筑的重要性中国抗日战争的战争遗址和纪念建筑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承载着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记忆和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保护这些遗址和建筑不仅可以让后人了解历史、缅怀英烈,还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 保护战争遗址与纪念建筑的挑战与困境然而,保护和利用战争遗址与纪念建筑也面临一些挑战与困境。

首先,时间的推移和自然因素的破坏可能会导致这些遗址和建筑物的腐蚀和损毁。

其次,缺乏专业的保护团队和资金支持,使得保护工作难以进行。

此外,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也可能对这些遗址和建筑物造成威胁。

3. 保护战争遗址与纪念建筑的方法与手段为了保护战争遗址和纪念建筑,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与手段。

首先,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组织专业团队对这些遗址和建筑进行科学保护和修复。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这些遗址的认识和重视。

此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战争遗址和纪念建筑的保护力度。

同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国的保护经验和技术手段。

4. 利用战争遗址与纪念建筑的价值保护战争遗址与纪念建筑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更是为了将其利用起来,让它们发挥其价值。

这些遗址和建筑物可以成为文化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刺激经济发展。

同时,可以举办相关的纪念活动和教育讲座,增强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和情感。

此外,还可以利用这些场所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表演,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5. 保护与利用战争遗址与纪念建筑的案例中国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和利用战争遗址与纪念建筑,取得了一定成效。

例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重要的纪念建筑,已成为南京的旅游景点和历史教育基地。

抗日胜利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抗日胜利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抗日胜利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血与泪、抗争与牺牲的历史。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我们不仅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和尊严,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英勇与坚韧,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保护好这些抗日胜利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抗日胜利的文化遗产涵盖了众多方面,包括历史建筑、文献资料、革命遗址、抗战文物等等。

这些遗产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在繁华的都市,有的在偏远的乡村。

它们或是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或是见证战火硝烟的古老城墙,或是记录历史真相的珍贵文献。

保护抗日胜利的文化遗产,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国家应制定更为完善和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以及违法处罚措施。

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盗窃、非法买卖抗日胜利文化遗产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只有让法律成为保护这些遗产的坚强后盾,才能有效遏制各种破坏行为的发生。

加强宣传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学校、社区、媒体等多种渠道,向广大民众普及抗日胜利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

让人们了解这些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和保护意识。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抗战纪念馆、开展主题讲座;在社区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活动;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制作相关的纪录片、专题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从而自觉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资金投入是保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保护抗日胜利文化遗产的财政支持,设立专项保护基金。

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

可以通过捐赠、赞助、设立基金会等方式,为保护工作筹集更多的资金。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遗产的修缮、保护设施的建设、文物的征集以及研究和保护人才的培养等方面。

对于一些受损严重的文化遗产,要及时进行修缮和修复。

在修缮过程中,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抗日战 争中的重要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抗日战 争中的重要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在抗日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也有一部分重要的文化遗产得以留存至今,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何保护好这些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文化遗产,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许多文化遗产在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侵略者的狂轰滥炸、掠夺和焚烧,使得大量的古迹、文物、历史建筑等遭受了灭顶之灾。

例如,一些古老的寺庙、宫殿被炸毁,珍贵的书画、古籍被掠夺,具有历史价值的城镇和村庄被夷为平地。

这些文化遗产的损失,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巨大创伤。

保护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文化遗产,首先需要加强法律保障。

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处罚措施。

对于破坏、盗窃、非法交易文化遗产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让违法者无处遁形。

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用于修缮、维护、保护设施的建设等。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抗日战争文化遗产的保护。

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通过捐赠、投资等方式为保护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加强宣传教育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向公众普及抗日战争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让人们了解这些遗产所承载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

学校也应将相关知识纳入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至关重要。

要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业的保护人员,对文化遗产进行定期巡查、监测和评估。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根据不同文化遗产的特点和状况,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保护经验和技术。

对于已经受到损害的文化遗产,要进行及时有效的修复。

修复工作需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情况汇报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情况汇报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情况汇报
摘要:
一、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性
二、我国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四、未来发展方向
正文:
一、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性
红色革命遗址是我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是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

保护和利用好红色革命遗址,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方面,加大了投入,加强了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和修缮;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红色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

然而,我国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遗址的保护力度不够,一些遗址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另外,一些遗址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投入,加强对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和修缮;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红色革命遗址的开发和利用;三是提高红色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红色革命遗址的教育作用。

四、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对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让红色革命遗址在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情况汇报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情况汇报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情况汇报红色革命遗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我国在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下面,我们从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情况、具体措施与成效、多样化利用形式、存在问题与挑战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展望五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情况概述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级红色革命遗址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利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充分发挥红色革命遗址在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作用。

二、红色革命遗址保护的具体措施与成效1.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红色革命遗址保护的法规政策,为遗址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各级政府也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2.遗址本体保护与修缮: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了修缮与保护,使其风貌得以恢复和传承。

3.周边环境整治与提升:各地积极开展红色革命遗址周边环境整治,优化游览路线,提升景区品质,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参观体验。

4.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了对红色革命遗址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遗址安全无虞。

三、红色革命遗址利用的多样化形式1.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红色革命遗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

2.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深入挖掘红色革命遗址的旅游资源,推出一系列红色旅游产品,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3.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结合红色革命遗址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拓宽遗址利用途径。

4.社会教育与公益活动开展:组织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提高红色革命遗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存在问题与挑战1.保护利用资金投入不足:部分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资金匮乏,影响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艰苦卓越的抗战史。

在这场漫长而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不仅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代价,还不幸遭遇到了丧失大量宝贵文化遗产的悲剧。

然而,尽管面临着敌人入侵和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人民和政府仍然尽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这些努力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榜样,对于今天的我们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战时文物保护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各地的文物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将文物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地方,如避难山区、地下洞穴等。

其次,建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管理。

同时,对于那些无法转移的文物,政府还通过加强警戒和防护来保护它们。

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意味着将其保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传承和弘扬。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组织了大量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向人民普及历史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政府还积极支持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推动对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支持。

同时,中国也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文化遗产,提升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四、现代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技术的应用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政府积极借助现代技术,如数字化技术、三维重建等,对文物进行保护和复原。

这使得文化遗产得以得到更加全面、精确的保护和传承。

五、抗战文化遗产的现状与挑战尽管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战争的破坏性和年代久远,许多文化遗产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例如,一些文物经过多年的保存,出现了老化、脆弱等问题,需要进行紧急修复和保护。

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旧城改造也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红色遗址保护情况汇报材料

红色遗址保护情况汇报材料

红色遗址保护情况汇报材料近年来,我国红色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面我将从红色遗址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红色遗址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红色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加大了对红色遗址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对红色遗址的管理和保护。

一些重要的红色遗址得到了修缮和保护,成为了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同时,一些红色遗址也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二、存在的问题。

然而,红色遗址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红色遗址的保护工作并不到位,存在着严重的破坏和缺乏保护的情况。

其次,一些红色遗址的管理混乱,存在着保护责任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的情况。

再次,一些红色遗址的开发利用存在问题,过度商业化,破坏了红色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最后,公众对红色遗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存在着对红色遗址保护的理解不足和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推进红色遗址保护工作,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红色遗址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对红色遗址的保护力度。

其次,加强红色遗址的管理,明确保护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对红色遗址的监督和管理。

再次,合理开发利用红色遗址,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护红色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最后,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红色遗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众参与红色遗址保护的意识。

总之,红色遗址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红色遗址保护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后人留下更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作者:谭玉龙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8期摘要: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为后人留下了诸如军事工事、指挥机关、纪念碑刻、烈士陵园、墓地及后期修建的纪念馆园等抗战遗址遗存。

然而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深刻地感受到抗战遗址遗存的保护和利用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更加科学地保护、更加合理地利用抗战遗址遗存。

关键词:宜昌;抗战;遗址遗存;抗战精神中图分类号:K264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8-0090-02武汉沦陷后,宜昌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门户,为了拱卫陪都安危,中国军队曾在宜昌至巫山间构筑了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中日两军在此区域对峙长达六年之久,期间先后发生了枣宜会战、鄂西会战两次大型会战。

无论是物资转运还是军事斗争,都在宜昌地区留下了丰厚的抗战文化遗产,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影响重大、意义特殊的抗战遗址群,在全国的抗战遗址遗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将宜昌地区的抗战遗址遗存作为样本,调查抗战遗址遗存当前保护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抗战时期留下了丰厚的遗址通过田野调查,结合档案文献资料的记载,发现枣宜会战和鄂西会战的主战场,即宜昌地区存在大量的抗战遗址遗存。

在宜昌地区北起远安、南至五峰,东自当阳、西迄秭归已发现军事工事、指挥机关、纪念碑刻、烈士陵园、运输道路等仍保存较为完好的抗战遗址64处。

1.军事工事。

主要有碉堡、战壕、炮楼、暗道、机场和弹药存放地等,其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是碉堡。

军事既有日军工事,也有国军工事。

如当阳市庙前镇的曹坡日军工事,这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日军工事;它是抗战时期日军为阻击由保康、南漳一线南下宜昌的中国军队,强征民力所修建。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军事工事则有枝江市白洋镇的“三民堡”,即民权堡、民生堡、民族堡,后在枣宜会战中用于阻击日军的进攻,并部分被日军炮火损坏。

当然,由于中日军队在宜昌地区对峙长达6年,许多地方经过反复争夺易手,部分军事设施中日两军都曾利用,因此它的分类是根据建造者或建筑特征来分类。

2.指挥机关。

主要有陈诚驻地、江防军司令部、各军军部师部所在地。

如著名的旅游景点“三游洞”,曾作为抗战指挥部,陈诚曾在此指挥作战;冯玉祥司令亦曾在此视察江防。

军事指挥机关当时主要是征用民房充当,战后归还,大多已被拆毁重建。

目前保存较好的当属远安县洋坪镇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七军军部旧址”,它是抗战时期何基沣的“七十七军”军事指挥中心,1939年4月至1945年8月,何基沣军长曾在这里指挥七十七军几万将士,阻击荆门、当阳来犯之敌。

3.纪念碑刻。

主要包括抗战宣传标语、战后修建纪念碑刻和纪念塔。

如冯玉祥将军在“三游洞”题写的“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战后修建的纪念碑刻则相对较多,如远安县洋坪镇的“陆军第三十七师抗日战役鄂西历年阵亡烈士纪念塔”,这是1942年为了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由共产党员何基沣将军倡议并指导修建。

宜都市聂家河保存着“被日寇屠杀祖国人民纪念碑”,此碑为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抗日战争而修建。

另有当阳的“僧俗殉难纪念塔”、远安的“鄂西历年阵亡烈士纪念塔”残碑、长阳县的“第五师鄂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等。

4.烈士陵园、墓地。

主要有夷陵区黄花镇的南边抗日将士陵园,这里曾是当年的黄花场抗战烈士陵园,葬有阵亡和医院病故的3 000多位将士骸骨,后因工程建设发现此遗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出“核实情况,妥善处理”的重要批示。

为缅怀祭奠保卫宜昌、拱卫陪都阵亡将士而重建为现有的纪念场所。

长阳县保存有周志开烈士墓地,周志开烈士在鄂西会战中为阻击日空军进攻不幸坠机于长阳县,曾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为抗战最高荣誉。

另有由刘思华、林东平二位老人询问天主教神父龚得知“八·一四”空战大捷英雄、中国空軍第四飞行大队长高志航的墓地,现存于宜昌市夷陵大道181号老医专院内,位于院内两棵香樟树与一棵桂花树之间。

当年由于担心日军报复破坏,故未留坟头和墓碑。

宜昌各县市还保存着许多抗战时期的烈士陵园和墓地。

5.纪念馆园。

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和弘扬抗战精神而修建的,这些纪念馆园根据史实、收集抗战时期的实物等修建成纪念馆。

主要有三斗坪镇的石牌抗日纪念馆,这是三峡地区第一个综合性抗战纪念馆,修建在鄂西会战石牌保卫战的军事遗址之上,周边保存有大量的国军军事碉堡、收藏着珍贵实物200余件、珍贵图片近100幅;宜昌市政协也曾在宜昌市博物馆举办宜昌抗战图片展,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另有夷陵区万贵山庄出资修建的宜昌夷陵抗战纪念馆,该馆修建于抗战遗迹之上,于2018年竣工,是年国庆节期间开馆,馆内呈现了夷陵区内的抗战遗址、抗战人物事迹等内容。

二、抗战遗址遗存现存状况不容乐观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深刻地感受到各地抗战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保护开发利用抗战遗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干部群众并不了解本地的抗战遗址及其史实。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或镇存在抗战遗址,甚至部分工程或生产活动还无意中破坏了这些宝贵的遗址。

2.缺乏专门的保护开发规划和完善的法律法规。

目前各地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利用没有一个总体规划,处于低层次开发。

抗战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多部门负责,造成管理无序,部门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不健全。

另外,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立功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受到国家保护,但《保护法》等多数相关法规中没有具体的保护利用规定和措施,地方文物保护法中也基本没有针对抗战遗址保护利用的条款内容,导致抗战遗址保护利用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有效的法规依据。

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破损毁坏情况比较普遍。

抗戰遗址保护和利用,需要一定资金作支撑。

据悉,目前除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维护经费外,其他抗战遗址基本没有保护经费。

有的抗战遗址虽然尚有部分原建筑,但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的侵蚀、人为破坏,面临消逝的危险。

4.保护利用的数量不多、范围过窄、类型单一。

目前部分抗战遗址处于原始状态,基本上没有进行开发和利用。

已经开发利用的宣传和包装也不够,遗址背后隐藏的历史并未深入研究,细节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说明;展馆主题不够突出、鲜明,需要深入整理和研究历史细节。

部分革命纪念场馆展示的多是图片,且文字介绍不够详尽,关联度不够和线索性不强,同时抗战历史文物实物少,缺乏历史厚重感等。

三、保护利用抗战遗址遗存的对策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抗战遗址是抗战历史的载体,承担着唤起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

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更加科学地保护、更加合理地利用抗战遗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扩大宣传,提升认识。

抗战遗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

各地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广泛宣传保护抗战遗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全民保护意识。

建议重点选择几处有代表性的抗战遗址,大力宣传其历史背景、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悉抗战遗址,从而自觉参与到保护与利用抗战遗址工作中来。

2.科学规划,加强立法。

要在充分摸清各地抗战遗址底数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明确抗战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目标、重点、步骤和保障措施。

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地方法规,对保护利用抗战遗址的地位作用、管理权属、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保障、保护标准、工作职责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项目的认证、审批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把抗战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3.挖掘历史,有效保护。

保护利用抗战遗址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抗战遗址走“保护开发——增值增收——增加保护开发投入”的良性循环之路,促进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如将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七军军部旧址、江防军司令部、十一军军部等意义重要、价值较高的抗战遗址申报成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同时要充分挖掘抗战遗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内涵,进一步征集抗战文物,组织专家收集整理抗战时期的历史人物、经典故事,创作一批有影响力、高品位的文化作品,真实再现抗战遗址背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做到既可以见物、见人、见事,更可以见思想、见精神。

4.加大投入,合理利用。

抗战遗址是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再创造性,毁灭一个就少一个历史见证。

因此要加大对抗战遗址的资金投入,将保护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但是并非每一个抗战遗址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精选一批社会影响大、有较高价值的抗战遗址立即开展修复工作。

建议将开发利用抗战遗址与各地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精准扶贫地区乡村游等结合起来,让旅游者在观光赏景过程中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充分发挥抗战遗址的教育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1]宜昌巫山间江防计划要塞配备及宜昌附近作战计划(1938年2至5月)[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787-3360.[2]湖北远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远安县志[M].1990.[3]政协远安县文史资料委员会.远安文史资料(第四辑)[M].1989.[4]中共宜昌市委党校.宜昌抗战遗存图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