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答案版

合集下载

阁夜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阁夜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

阁夜诗词阅读原文及答案阁夜清·梁佩兰百寻古阁郡城东,帘卷前山一角风。

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无影月凌空。

群生静息鸿蒙①里,秋气森归耳目中。

不是夜深能独醒,海门谁见日初红?注:①鸿蒙,此处指朦胧的夜色。

1“哀壑有光星在底”一句所写画面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答清幽1分。

在夜色笼罩下,山谷本来幽黑难辨略显凄清,但慢慢地,点点星光衬出了它依稀的身影。

山下小河也因星星倒映而粼光闪烁,于是画面显出了与凄清不同的清幽。

〔2分2答:尾联写出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否则怎么能着到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呢?1分作者用反问手法强调了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1分,表现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情感2分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

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

颈联写拂晓所闻。

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诗歌首先点明时间。

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

“阴阳”指日月。

“景”同“影”。

“短景”指冬天日短。

“天涯”即天边,指夔州。

“霁”即天放晴。

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

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

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

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诗能见到如此景象,可以说,真是彻夜难眠,感慨万千。

颔联写道:“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一联承接上联次句“寒宵”而来,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

“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

“星河”指天河。

“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夔州在瞿塘峡西口,为三峡的起点。

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

杜甫《阁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阁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阁夜》阅读练习及答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作者流浪到三峡附近,在冬日夜宿阁楼时的所见所听所想所感。

B. 首句的“催”字写出冬天夜长昼短,光阴荏苒,岁月逼人,给人紧迫压抑之感。

C. 颔联写了三峡夜晚之景,两句均从侧面烘托出局势动荡战争频仍的时代气氛。

D. 本诗大开大合,气象雄盖宇宙,笔势沉郁精悍,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气概。

15.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风格,“沉郁”是指内容深广,感情深沉,请结合诗的后两联谈谈“沉郁”的特点有怎样的表现。

【答案】14. C15. ①杜甫流落三峡,却心系战乱中的百姓,个人的悲痛源于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

②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的情绪。

③相比现实生活中民不聊生,作者的寂寥孤独无足轻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

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

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

C项,“……从侧面烘托”错误。

颔联上句为正面描写。

故选C。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特点的鉴赏能力。

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理解题干中的“沉郁”是指“内容深广,感情深沉”,确定答题区间为“后两联”,然后从内容、情感两方面分析其诗歌风格特点,注意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分点作答。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写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

诗人心系为战乱所苦的百姓,对百姓苦难展现深沉的忧思。

“夷歌数处起渔樵”写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阁夜》杜甫

《阁夜》杜甫

《阁夜》杜甫《阁夜》杜甫《阁夜》杜甫1杜甫《阁夜》赏析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题解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

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阁夜”,即西阁之夜。

句解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首联用流水对起题,点明时间、环境。

“岁暮”,指冬季。

“阴阳”,指日月。

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说“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

“催”这一动词,逼真地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

“天涯”,这里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

“霁”。

霜雪停止、消散。

“寒宵”寒冬之夜。

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景,不由感慨万千。

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

颔联上承“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

“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

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

此时,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

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

阁夜 自制

阁夜 自制

理解性默写:
1.杜甫的《阁夜》中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 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创造了一种气象雄 浑的意境,被人称赞写得“伟丽”的两句诗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阁夜》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阁夜》是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阁夜
杜甫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诗人于阁夜无眠
时的所闻所见所想,从寒宵到五更鼓、 从时局到先贤、从山川雪野到痛苦的生 民、从国家历史到个人命运,表达了作 者对人生、社会的万端感慨:既有对时 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 涯、老病孤舟的凄寒;既有对连年战伐、 百姓穷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对宇宙永恒、 人生无常的感悟。
3、【答案】 此处使用了典故,提到了诸
葛亮和公孙述两个历史人物。诸葛亮神机妙 算一世英名,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 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中, 化为历史的尘埃,那么我个人的寂寞就更无 所谓了。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 的感叹。或者也可解释为表面上是以诸葛亮、 公孙述终归“黄土”自我安慰,而实际上充 分传达出诗人情感的矛盾和苦恼,更显出内 心的凄苦万状。
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人事音书漫寂寥
古义:指交游。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2)三峡星河影动摇。
古义:摇曳不定。
今义:不坚定。
赏析: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 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 的心境如何?
2、颔联诗人从哪些角度写了冬夜闻 见之景?有什么象征寓意?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阁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阁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作者流浪到三峡附近,在冬日夜宿阁楼时的所见所听所想所感。

B. 首句的“催”字写出冬天夜长昼短,光阴荏苒,岁月逼人,给人紧迫压抑之感。

C. 颔联写了三峡夜晚之景,两句均从侧面烘托出局势动荡战争频仍的时代气氛。

D. 本诗大开大合,气象雄盖宇宙,笔势沉郁精悍,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气概。

15.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风格,“沉郁”是指内容深广,感情深沉,请结合诗的后两联谈谈“沉郁”的特点有怎样的表现。

【答案】14. C 15. ①杜甫流落三峡,却心系战乱中的百姓,个人的悲痛源于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

②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的情绪。

③相比现实生活中民不聊生,作者的寂寥孤独无足轻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痛苦。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

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

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

C项,“……从侧面烘托”错误。

颔联上句为正面描写。

故选C。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特点的鉴赏能力。

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理解题干中的“沉郁”是指“内容深广,感情深沉”,确定答题区间为“后两联”,然后从内容、情感两方面分析其诗歌风格特点,注意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分点作答。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写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

诗人心系为战乱所苦的百姓,对百姓苦难展现深沉的忧思。

“夷歌数处起渔樵”写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

人教版初中语文杜甫《阁夜》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杜甫《阁夜》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杜甫《阁夜》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岁暮时节,在远离家乡的偏远的夔州,霜雪彻夜飘飞,寒气逼人。

B.颔联:拂晓时分,听到军中悲壮的鼓角声,看到峡江中星河的倒影随波摇动。

C.颈联:征战的消息引起千家恸哭,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D.尾联: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终归于黄土,我的寂寞苦闷又算得了什么呢?
12.杜诗用字凝练,请赏析首联中的“催”字。

(3分)
13.这首诗非为一时一事所作,而是诗人饱经沧桑之后,把多种悲慨集于笔端。

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诗人有哪些悲慨?(4分)
答案: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8分。

11. A(3分)
12. 答案示例:
催,催促。

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晖。

一个“催”字,既是写景,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又有人生感受,诗人被光阴催促着到了暮年,写出了光阴荏苒、来日无多的紧迫感。

(3分。

解字或解句,1分;分析,2分。


13. 答案示例: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客居他乡、漂泊天涯的孤寂;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4分。

答出四点即可。

)。

《阁夜》阅读附答案

《阁夜》阅读附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阁夜》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后回答问题。

 阁夜
 清·梁佩兰
 百寻古阁郡城东,帘卷前山一角风。

哀壑有光星在底,明河无影月凌空。

 群生静息鸿蒙①里,秋气森归耳目中。

不是夜深能独醒,海门谁见日初红?
 注:①鸿蒙,此处指朦胧的夜色。

 (1)“哀壑有光星在底”一句所写画面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清幽(1分)。

在夜色笼罩下,山谷本来幽黑难辨略显凄清,但慢慢地,点点星光衬出了它依稀的身影。

山下小河也因星星倒映而粼光闪烁,于是画面显出了与凄清不同的清幽。

〔2分)
 (2)答:尾联写出即使身在黑暗,也要抱有希望,不断追求,否则怎幺能着到到海上喷薄日出的壮丽美景呢?(1分)作者用反问手法强调了看到日出后的喜悦和兴奋(1分),表现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情感(2分)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

《阁夜》答案

《阁夜》答案

《阁夜》导学案答案【合作探究】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

”(1)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2)其中“催”“寒”二字既写景,又蕴含着诗人的人生感受。

试作简析。

明确:(1)时间,所在地,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催”“寒”二字既写景,又蕴含着诗人的人生感受。

光阴催促着每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国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

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穷交加、漂泊天涯的诗人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

”这一联是千古名句。

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创造了一种什么样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听觉、视觉。

上句借听觉写出了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

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动摇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

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两句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写得异常凄凉悲怆。

那么,诗人此时想到的是什么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这两句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

诗人想到了在漫长的战乱期间和这个夜晚相似的许多不眠之夜。

当战争的消息传来,他曾经在夜晚听到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曾经听到过许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

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是乱世的音响。

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

当诗人听到今夜悲壮的鼓角声时,曾经无数次听到过的百姓的哭喊声和渔樵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响起,鼓角声预示着这样的情景又重现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 【参考思路】 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 句描绘出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 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 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 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的, 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不仅使鼓角之声 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也使星河的摇动具有了一 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 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 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悲慨? 用典:①卧龙:指诸葛亮②跃马:指公孙述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 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 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 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 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 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 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如果一个人真的看懂了 杜甫笔下的哪怕只是一首诗, 都不会去恶搞他。就像希腊 人不会戏谑荷马,英国人不 会亵渎拜伦,俄国人不会恶 搞普希金,印度人不会谐谑 泰戈尔,美国人不会作弄惠 特曼。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杜甫 教师:吉林师大实验高中 朱文丽
学习目标
• 1.因声求气,有感情朗读课文。 • 2.吟咏诗韵,理解作品的内容和 情感。 • 3.对接高考,掌握解题技巧。 • 4.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自称少陵野老, 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杜甫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推上了一个新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 歌的最高水平。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 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 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_”。以古体、律诗见长, 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代表作一百多首,最具代表 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也特别擅长律诗和 绝句的写作,许多作品都是千古名篇。 •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 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后,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 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 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 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问题序号 合作探究组
展示小组
评价小组
评分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展示组要求: 评价组要求: 1.语言简洁、准确,声音 1.先打分再陈述扣分原因, 洪亮,思路清晰,条理清 指出优缺点。可补充。 楚。 2.脱稿,语言简练,面向 2.非展示整理自己的答案, 同学,声音洪亮,神态自 准备点评补充和质疑。 然。
• “诗人、文士如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 伦更足以代表当时“社会的良心” •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杜甫诗中对君 国安危的忧心烈烈、赤心拳拳,对民族存亡的诚 心惦念、焦心牵挂,对黎庶忧乐的痴心关注、真 心同情,都毕其一生没有丝毫衰减。 • ——梁启超 • 如果说李白的一生主要是在漫游中欢度,杜甫的 一生大半是在漂泊中苦熬,所以李白成了太平盛 世的首席领唱,他是对辉煌盛唐青春的歌唱,而 杜甫则成了人间苦难和苦难人生的首席歌者,他 唱出了历经动乱后的悲凉之音。


链接高考—— 诗歌鉴赏题
意境类规范答题: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言类规范答题步骤: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 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要注意表达技巧的分析。 3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朗读时也应引吭高 歌 • 第三联写夜哭、夷歌之凄惨,朗读时应转悲 • 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 以悲慨之音读之,。
合作探究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岁 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现力,请 简要赏析。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 什么? 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 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 慨?
• • •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正音 ①景:yǐng 日光;②:jì 雪止;
因声求气: 本诗朗读的注意事项
• (1) 押韵 • (2) 节拍 • (3) 感情
押韵
• • •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渔樵”写什么 ?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 手法? 颈联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 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 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渔人、樵夫唱起的 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 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 个具有地方性,使忧国忧民的诗人倍感 悲伤。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
押ao韵 偶句押韵
节拍
• • • •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节拍
2---2--1---2
2---2--1---2
感情

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的平缓
• 第四阶段是他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时在西南漂泊的时期,严武死 了之后,他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其作品有 《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蜀相 》《登高》《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等。 •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磨难和坎坷。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 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 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诗文
1(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 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 如何? 作者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时令 到了寒冬,白昼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 这霜雪初歇的寒宵,诗人对此倍感凄凉寒怆。
赏析诗文
(2)“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 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 “催”字是催促之意,催字不但形象地 说明夜长昼短,更写出时光流逝之速,使 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从而表达了 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吟咏诗韵
• 1、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霜雪洒落地面,蔓延到天边;我看 到了壮观无比的星河倒映江中,碎影摇曳不定。 • 2、我听到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在夜空中 显得格外悲壮;寂寂深夜,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荒芜 的边境上,渔樵的歌声在凄凉的悲唱。 • 3、我想到了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战乱频繁,哀鸿遍野; 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 4、我感受到了诗人那博大悲悯的情怀,那忧国忧民的忠诚, 那自似宽解的思索: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不免归 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 摧残,总会延续。

• 你不是君主,也不能兼济天下,只有用你满腹经 纶的才华抒写对这个黑暗世界的愤慨。你也不是 “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仙人,不能拯救苍生,只 有用你沉郁顿挫的笔风感叹世事无常的无奈。你 不为己欲,却为苍生,茅屋早已为秋风所破,你 却还在大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你才华横溢,却老病孤舟,只能凭轩涕 泗流。你一生颠沛流离,你将所有的悲凉与不满 诉诸笔端,实不愧是“诗中圣哲”。即使你已与 世长辞,但你在人们的心中却扎着深深的根,你 将与你的诗一起流芳百世。
杜甫,字子美, 唐朝著名 诗人.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 元770年,忙于公元2012年。 2012年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 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 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和歌 曲在微博上疯转。在这些对语 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 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 切瓜……被网友戏称为“杜甫 很忙”。
杜甫,字子美,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 “李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 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三十五岁以前的 读书和漫游的时期,代表作《望岳》 。 • 第二阶段是他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时困居长安时期,期间他写了 《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标 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 达到了新的高度。 • 第三阶段是他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时陷贼和为官时期,他用诗的 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 吏”、“三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