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语言之炼字、诗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语言篇:炼字、诗眼》导学案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语言篇:炼字、诗眼》导学案

语文科《古诗鉴赏——语言篇:炼字、诗眼》导学案一、方法指导第一节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炼动词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

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炼形容词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答案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炼色彩词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

4.炼虚词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

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

第三步:点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哲理。

【例题展示】1.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句中“悦”“空”二字的妙处。

(6分)请思考〖答案示例〗“悦”,愉悦,高兴。

“空”,空明,清静。

二字都是使动用法,作“使……愉悦”“使……空明”讲。

(步骤一)(2分)在焕发着日照光彩的青山中,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人行走在清清的水潭边,身影倒映在水中,湛然清明,心中也杂念全消,一片空明。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语言鉴赏之炼字教案-通用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语言鉴赏之炼字教案-通用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语言鉴赏之炼字教案-通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诗歌鉴赏语言教案王洪梅一.考点解析贾岛“推敲”的典故,千古传为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须”的感慨。

诗僧齐己曾写过《早梅》诗,其中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其友郑谷将“数”改为“一”哪个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图中,雪掩孤村,苔枝缀玉,白雪皑皑,孤梅怒放,极富意境美,所以“一”字不仅好在暗合题目“早梅”,而且一枝梅花怒放于皑皑白雪之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更富于意境美;而从情感上,“昨夜一枝开”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

可见,古诗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异。

在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而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字词呢(一)关于语言鉴赏高考问答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释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析景) 明显手法要写出()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境. 感情)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诗眼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诗眼

例:红杏枝头春意闹 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
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析:“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
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
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 【炼形容词】
答案:同意。“悲”字是点睛之笔,四联分别写眼前景 象的悲凉,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慨,流落他乡的悲 苦,国破家亡的悲愁。四联均暗含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悲 痛心情。可见“悲”是全诗的关键。
(2007·︱四高川中总卷复)习阅︱一读轮下·语面文一首宋诗,然 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昏惨暗淡,清寂冷落,以景托情,漂泊烦乱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虚写在梦境,怀乡,点明“乱”部分原因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感慨国运,也是引发心绪烦乱原因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以景衬托旅人心烦意乱。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形容词不仅可从形色声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特点,
还能传递出作者的感情,绘景摹形,化抽象为具 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绿净春深好染衣 暮春时节,芳菲凋尽,万紫千红之色褪去,只留绿茵 浓密,一片纯净的绿,是染衣的天然好染料,既写出了绿 意浓密纯粹,又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题指津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设问 2.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方式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第一步,指出作为诗眼的词。 解题 第二步,结合诗句梳理全诗围绕该词写了哪些内容。 步骤 第三步,点明该词在奠定基调、营造意境、表达情感上所起的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之炼字篇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之炼字篇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பைடு நூலகம்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此诗写于诗人进京待选的路上
你认为首句中的 “飞 ”用得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答题规范)
答题步骤:
(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手法,
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古诗鉴赏之炼字
回顾古诗鉴赏之意象意境方法: (1)捕捉意象,把握特点( 2)联系背景,
发挥想象( 3)体味意境,体会情感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提高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从整体把 握诗歌情感。 2、在练习、修正、总结的过程中熟练并掌握诗歌的炼字解题技巧。
二、学习过程:
(炼景) “ ”
字不仅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而且传达出一种喧闹欢乐的节日气氛。
(炼意)
“ ”字契合了波浪的特点,茫茫江面上浮现出辉煌璀璨的灯船,
(炼景)仿佛突然涌现
的一座蓬莱仙岛,使人恍入仙境,亦真亦幻, 亦虚亦实, 生动地表达了发现灯船的人们那种
惊讶赞叹之情。 (炼意)
( 3)
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2、 “红旗直上天山雪 ”一句表现了从军将士怎样的精神? 答: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待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答: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 “点 ”而不用 “只 ”?说说你的理解。 答:
(6 )
端居
(李商隐 )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2.诗人炼字有什么好处? ( 1) 使刻画的意象更准确生动 (2) 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 (3) 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

古诗鉴赏炼字(教案)

古诗鉴赏炼字(教案)

古诗鉴赏·炼字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刘俊波教学目的:1、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教学难点:品味古诗的语言教学方法:悟导结合教学工具: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

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

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

”东坡哑然。

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powerpoint1)指名一人品味,说出二字的妙处(“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

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

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

二、初步感知1、出示例诗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powerpoint3)一学生配乐朗诵,同桌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

诗题为“早梅”,你认为哪个字还不能准确地体现“早”字?自由发言;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诗歌言语鉴赏之炼字教案【教学目标】领会古典诗歌的炼字之妙【能力目标】引导先生学习掌握古典诗歌炼字技巧,进步鉴赏古典诗歌言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先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味,进步先生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炼字题的做题方法【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探求,诱探点练悟【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求,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言语的佳话。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个字,括断数茎须”——卢延让“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欧阳修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二、回顾有关炼字的名句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炼动词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抽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炼描述词描述词的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特点,建筑氛围,表现意境。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炼副词副词的表达效果:起到诗歌委婉委婉、情韵丰富的表达效果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炼数量词数词的表达效果: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

②夸张渲染。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大一色炼虚词1虚词的表达效果:开合呼应,委婉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炼叠词叠词的表达效果:加强言语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炼拟声词拟声词的表达效果:使诗文更生动抽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8.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炼颜色词颜色词的表达效果:颜色普通表现心情,加强描写的颜色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三、以“炼动词”为例尝摸索求,互动解疑(一)考情探求1、鉴赏诗歌的言语次要有两种考察方式:炼字和判断言语风格。

其中炼字考察频率特别高,近观三年高考,15年就有5个省分对炼字直接命题。

其中全国卷I、II都设题了,17年出现了3道题,16年有4道题。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诗眼

诗歌语言鉴赏之炼字诗眼

推 敲 字 词
01、名词: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 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 02、动词: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 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 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03、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 也是鉴赏的重点。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一个“忽”字把漫不经心而忽然想 起了丈夫不禁伤感的情绪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 04、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如杜甫的《曲 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 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 “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 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05、叠词:词语的重叠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 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 出来。
语言变形
二、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 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 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的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 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 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 “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 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 不是说花流泪,而是说落花使愁人的眼泪飞溅; “鸟惊心”也不是说鸟儿受到惊吓,而是说鸟 鸣惊动愁人的心。
例题分析1
参考答案:
①“诗眼”分别是“咽”、“冷”。 (步骤一) 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 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步骤二)
③“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深 静寂的景象(意境),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俗的恬静淡然之情 (情感)。 (步骤三)

《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教案

《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炼字的概念和意义,认识到炼字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敏感度,提高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炼字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表现力的诗歌。

二、教学内容1. 炼字的概念与意义2. 炼字的方法与技巧3. 诗歌炼字的案例分析4. 学生炼字实践5. 诗歌鉴赏之炼字的作品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炼字的概念、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炼字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表现力的诗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炼字的概念、方法与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炼字的经典案例。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炼字,创作诗歌。

4. 展示与评价法: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炼字的概念、方法与技巧,以及经典诗歌案例。

2. 教学素材:精选诗歌作品,用于分析和实践环节。

3. 评价标准:制定诗歌鉴赏之炼字的作品评价标准。

教案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炼字?为什么炼字在诗歌创作中很重要?二、讲解炼字的概念与意义(10分钟)1. 炼字的概念:炼字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精心挑选词语,使诗歌语言更加精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2. 炼字的意义:炼字能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传达更深刻的意境,体现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三、讲解炼字的方法与技巧(10分钟)1. 方法与技巧:(1)选择准确、生动的词语。

(2)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注意词语的搭配与节奏,保持诗歌的韵律美。

四、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精选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炼字技巧,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本节课学生了解了炼字的概念与意义,学会了炼字的方法与技巧。

课后请学生挑选一首诗歌,分析其炼字之处,并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炼字的诗歌。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5分钟)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举例说明炼字的方法与技巧?二、学生炼字实践(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春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用炼字技巧表达春天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诗词语言之炼字、诗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古诗词鉴赏中“炼字”“诗眼”的概念;②学习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巧抓“炼字”或“诗眼”并能体会“炼字”或“诗眼”。

③通过把握“炼字”和“诗眼”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从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过程与方法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鉴赏古诗词语言“炼字”和“诗眼”有自己的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领悟古诗词的丰富含义和感受其无穷魅力。

学习重难点:通过把握“炼字”和“诗眼”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从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时数:共5课时此学案为第3、第4课时学习过程:一、知识点自主学习内容:(第3课时)(一)“炼字”“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命题类型: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直接鉴赏关键词)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几个字?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炼字题首先回答哪个字用得好,或者是就某个字用得好不好表明自己的看法。

然后……(1)释义——指出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述——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并分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3)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示例: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

(步骤一:释义)诗中的“系”字描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景象。

(步骤二:描述)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

(步骤三:作用)“炼字”的主要对象:1.“炼”动词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

动词能“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体现了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而且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功能。

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以动写静,描绘出杏花争妍斗艳的活泼生机,还能令人想到蜂飞蝶舞的情景,写出了蓬勃的春意。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方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分裂、国事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示例:天仙子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这是一首送春词,沉郁伤感,情蕴景中。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历来为后人所激赏,请运用“炼字”的知识分析这句词的艺术描写特色。

回答:答:这句词连用“破、来、弄”三个动词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描绘了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通过这三个动词把云、月、花拟人化,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为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动感之美。

从天上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幽美朦胧,更衬托出作者的孤寂和哀伤。

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绿、蓝”这些包含绚丽色彩的词语把江南美景描绘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这些形容词不仅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了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或营造意境。

尤其是颜色词,大多能表现心情,增添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为动词。

《诗经》中早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现了形容词叠用的美感。

《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三组叠词,直抒胸臆,给人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词人在彷徨中等待、寻觅,到头来只有孤灯单影相伴。

千百种愁绪弥漫心头和空中,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

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形容词活用的典型例子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既有形容词义,又有动词义。

又如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一份儿“着色的思绪”。

还如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形容词作动词用,写出江南初夏的景物之美。

示例: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题:简析“遍”和“稀”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回答:“遍”指到处都是,表现松茂鹤多;“稀”是“稀少”之意,表明来访者少。

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也隐约透露出诗人的落寞心态。

3.“炼”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

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便是巧用数字,将大雪之景展现眼前。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杜甫《曲江二首》中有“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句子。

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

通过前后对照,描写春残欲尽的景色,抒发诗人满腹的怨愁。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好问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

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示例: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问题:诗中第二句连用了三个“一”字,有何表达效果?回答:三个“一”字连用,极言诗人饮酒之多。

诗人一杯又一杯地喝酒,让人仿佛看到了他和幽人开怀痛饮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与幽人对酌时,无限的豪情快意。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作诗要健字撑拄,活字斡旋。

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就是从这个角度看到炼虚字的作用。

唐代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一个“复”和“又”字把游子那种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充分表现出来了。

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字写时间之长,频率之高,由此强化了诗人因遭遇坎坷、长期漂泊而产生的孤苦与悲凉的心境;“独”字,根据对仗的原则,可以理解为“偏偏”之意,诗人偏偏要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怀,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国忧民、虽九死犹未悔的执着精神的体现吗?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

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之美。

示例: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题:请谈谈第三句中“忽”字的妙处。

回答:作者用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思念丈夫,不禁伤感。

将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情绪上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学生自主练习题: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题:请赏析“垂”“涌”二字的艺术性。

回答:登快哉亭陈师道城与清江曲,采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 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问题: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回答: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王安石方惟深落帆江口月黄昏,客航收浦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题: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回答:“炼字”知识点自主学习疑难点记录:解答办法:(二)“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总领性、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的关键词句。

它起到精练传神、传达主旨的作用,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关于“诗眼”的具体阐释:1.能体现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这类词一般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准确深刻地点明了本诗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