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音乐要素

合集下载

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

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

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音乐有四种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

这四种要素是作曲家创作的素材,听音乐的人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错综复杂的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有相当的认识,要想对音乐容得出一具比较完整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节奏与节拍节奏包括节拍(metre)和速度(tempo)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

节拍是按拍号要求相隔一定时间反复出现重音的模式,或者说,它是固定的强弱音循环重复的序列。

每一种节拍都由时值固定的单位构成,这种节拍单位叫做拍子(time)。

拍子的时值可以是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也可以是八分音符。

节拍通常用分数来标记,分子表示每小节中单位拍的数目,分母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时值,例如2/4,它的含义是 "每小节有两拍,每拍是四分音符",或简单地说"每小节有两个四分音符"。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拍子:偶数类,有2/2(每小节有两个二分音符)、2/4、4/4、4/8(每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等,这些偶数节拍是对称的,带有行进的特点;奇数类,有3/2(每小节有三个二分音符)、3/4、3/8、6/4、6/8、9/8等;它们听上去带有旋转性,因此常常和舞曲有关。

在乐谱上标记节拍的方法,除了上面这些2/4、3/4以外,还有小节线,这短短的垂直线,将音符隔成一个个有规律的强弱交替的单位,看起来很直观。

通常小节线后面的第一拍是强拍,如2/4,这是进行曲常见的节奏,它是一强一弱的交替,而3/4,如圆舞曲,则是一强两弱的交替。

假如拍数超过三个,则会出现两个不一样的强拍,如4/4,是强-弱,次强-弱;6/8,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节奏概念,音乐还可以不是这样的,除去民间音乐中自由的形态不算,许多作曲家为了给人以新鲜感,偏偏要打破节奏中的规律性,在该出强拍的地方闪过去不出现,而在弱拍位置却重重地来一下子,让听者出乎意料速度是指节拍的速率。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

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

1、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2、曲调:曲调也称旋律。

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

3、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

4、力度: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

5、速度:音乐进行的快慢。

6、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为中心构成一个体系7、曲式:音乐的横向组织结构。

8、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9、旋律:声音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人声类和器乐类两大类。

一、人声类1、独唱一种声乐演唱形式,由一人单独演唱,常用乐器伴奏,亦有用人声伴唱者。

因性别和各人的条件、音色不同,又可分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等独唱。

2、齐唱齐唱是指一个歌唱集体,大家都唱同一个旋律,也就是单声部的群唱。

3、重唱是声乐演唱形式之一。

指两个以上的演唱者,各按自己所分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

4、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

二、器乐类1、独奏一人演奏一件乐器,称“独奏”。

如手风琴独奏、钢琴独奏等。

2、齐奏1)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演奏者,用相同的乐器,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奏同一曲调,2)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演奏者,用各种不同的乐器,按同度或八度音程关系同时演奏同一曲调,3、重奏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奏的多声部器乐曲及其演奏形式。

4、交响乐、协奏曲1)交响乐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其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

2)协奏曲协奏曲形式通常是指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独奏协奏曲”。

欧洲音乐发展历程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与沉淀。

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

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

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许多人在感到压力和焦虑时喜欢听音乐。

可见音乐可以放松人的心情,那么你知道音乐是怎么构成的吗?下篇会做介绍,记得看!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 11、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

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

节拍是音乐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规律地重复进行。

我国传统音乐称节拍为“板眼”,“板”相当于强拍;“眼”相当于次强拍<中眼>或弱拍。

2、曲调:曲调也称旋律。

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

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曲调的进行方向是变幻无穷的,基本的进行方向有三种:“水平进行”、“上行”和“下行”。

相同音的进行方向称水平进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进行称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进行称下行。

曲调的常见进行方式有:“同音反复”、“级进”和“跳进”。

依音阶的相邻音进行称为级进,三度的跳进称小跳,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进称大跳。

3、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

和弦通常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乐音按一定的法则纵向<同时>重叠而形成的音响组合。

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

和声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

4、力度: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

5、速度:音乐进行的快慢。

6、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为中心<主音>构成一个体系,就叫调式。

如大调式、小调式、我国的五声调式等。

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自低到高排列起来即构成音阶。

7、曲式:音乐的横向组织结构。

8、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和横向结合关系>。

9.旋律:由意境形成的声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

旋律是音乐的基础,通过旋律来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

音乐的重要性1、陶冶情操古人说过,“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大声不入里耳、曲高和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音乐的要素名词解释是什么

音乐的要素名词解释是什么

音乐的要素名词解释是什么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通过声音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古典音乐、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它们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是理解和欣赏音乐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音乐的要素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构成和表达。

1. 音高:音乐中的音高是指音符的高低。

不同的音符代表着不同的音高,音高可以用音乐符号(如谱号和音阶)来表示。

音高的高低决定了音乐的音调,它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如高音可能带来明亮、欢快或悲伤的情感,低音可能会给人一种深沉、稳定或厚重的感觉。

2. 节奏:节奏是音乐中的时间感。

它包括音符的持续时间和音符之间的关系。

节奏可以决定音乐的速度和稳定感,它可以引起听众的心跳加速、脚步随之摇摆,或者让听众感到轻松和平静。

节奏可以通过重复、变化和强调来创造各种不同的效果,从而影响音乐的情感表达。

3. 和声:和声是指由不同音高的音符同时发出时所形成的音响效果。

和声是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增强音乐的复杂度和丰富性。

和声可以通过和弦的使用来呈现,和弦是三个或更多个音符同时演奏的结合体,代表着一个特定的音调。

和声可以带来和谐或不和谐的感觉,从而影响音乐的情感和意义。

4. 旋律:旋律是由一系列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的音符组成的音乐段落。

它是音乐中最直观、最易于感知的部分。

旋律可以通过音高、音符的顺序、音符的持续时间和腔调来表达。

旋律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悲伤、温暖或激发创造力的感觉,是音乐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要素之一。

5. 节拍:节拍是音乐中的基本单位,是一个稳定的、有规律的重复节奏。

节拍可以让听众更容易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节拍的快慢和强弱可以影响音乐的节奏感和动感。

正是节拍的存在,让音乐有了节奏性和可感知的时间流逝。

6. 强弱:音乐中的强弱是指音符的响度。

强弱可以用音符上的动态符号表示,如加强记号、减弱记号等。

强弱可以影响音乐的动态表达和情感表达。

音乐基本能力背诵2

音乐基本能力背诵2
5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占豪、陈钢创作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小提琴协奏曲。
54.《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我国著名钢琴家周广仁根据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的一首叙事性钢琴曲。
55.交响诗《嘎达梅林》是辛沪光创作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交响性作品。
56.我国的曲艺音乐品种相当丰富,一般可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五大类。
34.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性艺术。
35.京剧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僵性剧种。现代京剧的代表剧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
36.花鼓戏是湖南省的地方戏,代表戏有《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
37.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戏,代表戏有《天仙配》《女附马》等。38.华彦钧,我国民间音乐家,又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代表作有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等。
二、板眼
一板一眼(一板眼) 2/4 一板三眼(三板眼) 4/4
有板无眼(无板眼) 1/4 散板 无板也无眼,节拍自由
三、合唱
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
7.《澧水船夫号子》是湖南民歌,《放马山歌》是云南民歌,《脚夫调》是陕西民歌,《茉莉花》是江苏民歌,《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交城山》是山西民歌,《军民大生产》是陇东民歌,《小河淌水》是云南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是四川民歌。
8.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9.《红星歌》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是一首童声合唱曲,由邬大为、魏宝贵作词,傅庚辰作曲。

音乐三要素

音乐三要素

音乐三要素
音乐的三要素指的是旋律、节奏与和声。

旋律:
又称曲调。

音乐的起伏是按照一定的节奏水平有序地组织起来的,形的表现手段,是音乐的本质,是音乐的决定性因素。

曲调的方向是可变的。

有三个基本方向:水平方向、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

同一音调的进展方向称为水平;从低音到高音,向上;从高音到低音,向下。

曲调发展的常用方式是“谐音重复”、“渐进”和“跳进”。

根据音阶的相邻音调,它被称为进行音,三度的跳跃称为小跳跃,四度以上的跳跃称为大跳跃。

节奏:
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中音的长度和强度。

音乐的节奏常被比作音乐的骨架。

节拍是音乐中拍子和拍子的周期性和规则性的重复。

中国传统音乐称节奏为“板眼”,“板眼”等同于强拍;“眼”等同于亚强拍(中眼)或弱拍。

和声:
和声包括“和弦”和“和声进行”。

和弦通常是三个或更多声音的组合,这些声音根据一定的规则纵向(同时)重叠。

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

和声具有明显的强、轻、厚、薄的色彩效果,还具有构成分句、段落和结尾乐的功能。

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一、音乐要素音乐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艺术形式,下面将详细介绍音乐的各个要素。

1.旋律:是音乐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指由一系列音符组成的音乐线索。

旋律可以包括上行、下行、跳跃等各种形式,有时还可以通过演奏技巧和音色来进行表达。

2.节奏:是音乐中的时间感受,包括拍子和节拍。

拍子是音乐的基本单位,通过一定的节奏感来组织音乐的整体结构。

3.和声: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声部同时进行的音乐元素。

和声可以用于创造和音色,丰富音乐的层次感和表达力。

4.音色:是指每个乐器和声音的独特品质。

音色可以增加音乐的特色,使之更加生动和丰富。

5.表情:是音乐中通过演奏和演唱来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不同的表情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

6.结构:是音乐中的组织方式和形式。

常见的音乐结构有序曲、奏鸣曲、交响曲等,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组织音乐的内容。

二、音乐语言音乐语言是音乐中的符号系统,用于表示音乐要素和传达音乐信息。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音乐语言。

1.音符:音乐语言中最基本的符号,用于表示音高和时长。

音符的形状和位置不同意味着不同的音高,音符的持续时间表示音符的时长。

2.谱号:用于确定音符的音高。

常见的谱号有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它们分别用于表示高音部和低音部的音符。

3.节奏记号:用于表示音乐的拍子和节拍。

常见的节奏记号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它们通过不同的形状和位置来表示不同的音符时长。

4.弓号和指法:用于表示弦乐器演奏时的演奏技巧。

弓号表示弓的运动方向,指法表示演奏者手指在弦上的位置。

5.渐强渐弱符号:用于表示音乐的强度和音量的变化。

常见的渐强渐弱符号有渐强符号、渐弱符号和强弱记号等。

6.温度记号:用于表示音乐的速度和表演的风格。

常见的温度记号有快速、慢速、徐缓和热情等。

附件:本文档附带的文件包括音乐示例和乐谱范例,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对音乐作品的独有权利,包括制作、发行和演出等方面的权利。

音乐三要素

音乐三要素

音乐三要素纯音的三要素是音量、频率和相位,复合音是三要素是音量、频率和音色,人声三要素是音量、频率和声韵。

从纯音、复合音到人声,三者都拥有自已的三个要素。

音乐中有纯音、有复合音、也有人类特殊的声音。

作为这三种艺术之综合,音乐也应当拥有自已的三要素。

音乐的三个要素是什么?一般认为,音乐的三个要素是旋律、节奏、和弦(和声)。

所谓要素,指的是一个事物离不开的基本元素。

依据这个理念,由于离开了和弦与和声,单声部的音乐仍然是音乐,所以和弦与和声只是音乐的因素之一,而不是三要素之一。

什么是音乐三要素?以上述要素的定义为依据,本书将音乐三要素界定成为旋律、调式和节奏。

这一章的内容,是依据几何学的原理来完成音乐理论的公理化。

与几何学一样,音乐的公理化也是由定义、公理和定理这三部分组合而成。

第一节旋律(一)定义定义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者是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简要说明。

几何学公理化的第一步,是为点、线、面等23个概念作出明确的定义。

与之相对应,构建音乐旋律理论的第一步,也是为下述一系列概念作出明确的定义。

(1)音名与唱名如同人有名字一样,音乐中的每个音级也有各自的名称,这就是音名。

音乐的基本音名有C、D、E、F、G、B这七个,其它的音名则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半音升降与八度循环而成。

音乐中的基本唱名也有七个,简谱中的唱名用1、2、3、4、5、6、7这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

音名的频率固定不变的,唱名的频率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变换,如何变换可以看给它定的是什么调。

例如:将音名C作为1的唱名,即为C调,C调之中,唱名1的频率就是256赫芝,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出其余六个唱名的频率值。

(2)音程音程,是指两个声音在音高上的距离,这个距离的大小是两个音声之间的频率比。

例如,一个声音的音高是100赫芝,另别一个声音的音高是200赫芝,这两个声音的频率比是2,它们之间音程也是2。

音程可以用“度”来表示,即:两个音之间隔几个音,音程就是几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音乐要素在用音乐的思维方式学习音乐的时候,就不仅仅要关注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这么简单了,而是要把这几个方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织体、曲式等等。

这些就是音乐要素,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

老师们不应仅局限于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讲解,而是更应该关注这些要素逐渐发展的内容,包括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等。

把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结合起来的时候,音乐作品的深度就被挖掘出来了。

二、如何关注音乐要素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能关注到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和节奏的变化,所以这些音乐要素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关注。

至于旋律的高低,可以稍微晚一点再加入进来。

初中以上,就可以深层一些,关注到和声、曲式、调式等方面的内容。

音色是从小就可以进行分辨的。

乐器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在经验当中获得过,学生就能有所记忆。

当然,音色本身并不是孤立的,音乐欣赏是欣赏综合起来的音乐要素。

对于音乐本身,如果没有听众,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存在,它就只是一个作品。

有人去听,但不同的人去听,就会获得不同的音乐感受了。

1.音乐语言音乐不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个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它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认同。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播不同音乐文化中的音乐,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教材建设者把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而不是提供同样类型的音乐作品,就是这个道理。

音乐不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从这个层面来说,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除了弘扬自己本民族文化之外,还要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音乐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不是了解风土人情,建筑,生活习惯,生长环境,而是了解音乐本身,了解音乐的语言。

2.音乐情感音乐直指人的心灵,音乐本身是有情感的。

以审美为核心、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情感体验的培养,其实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

演唱、演奏和欣赏的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人类情感。

音乐没有具体的情感,也就是说音乐中没有确定的情感。

在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只能说明他个人的反应,并不代表这个作品固定的情绪和情感。

当然,一首作品可能会有一个大家都倾向的情感,比如欢快的,或者悲伤的。

音乐中的情感从哪儿来?音乐中的情感是听赏者被唤起的情感,所以要调动学生,体验音乐中丰富的情感。

影响情感的是音乐基本要素,对情感的判断,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教育来获得。

但是对情感的丰富体验,是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因为他需要有对音乐要素的敏锐感知能力。

三、如何用音乐的思维方式学习音乐1.深入理解音乐要素含义关于音乐要素的构成,2001版音乐课标中是六个要素,2011版音乐课标增加了节拍和调式,这些都是广义的要素概念,不是狭义的。

音乐欣赏者首先要把音乐的问题搞清楚,老师们不要经常拿一个广义的概念来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要素的认识要清晰。

一个作品中有典型意义的要素并不多,如果说这个作品中有八个要素,那么并不是这八个要素都具有特点。

2.善于发现有独特性的音乐要素敏锐的感受音乐要素,而且是独特的感受,这个“独特的”就是要求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要理解这个作品中音乐要素的独特性,只要掌握住这个原则,欣赏课就没有上不好的。

一个作品中有独特的要素特点,但并不是所有要素都有特点。

音乐课标感受与欣赏部分提到音乐风格的问题,音乐风格就是音乐要素的独特性,音乐要素的独特性构成了音乐风格。

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音乐作品中有独特表现性的音乐要素。

教参会给老师带来许多引领和启发,但是老师们不能完全依赖教参进行备课和教学。

李存老师是在教参的基础上,关注教材本身,再通过研读总谱来备课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聆听、关注总谱,深入的研究作品,带给学生更多的是音乐本身的体验感受和相关的文化,挖掘的是作品的内涵。

四、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欣赏音乐1.记住音乐主题音乐欣赏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在听过音乐作品以后,要能记得住音乐的主题,再次听到的时候能知道自己听过,老师讲过。

其次,能说出这个音乐的特点和一些相关的时代与创作背景。

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百听不厌,所有艺术形式当中只有音乐具有这种特点。

无论是看小说、看舞蹈,还是看电影,看得多了都会厌烦,五遍之上不会有人再主动想看了,但是音乐听五遍是远远不够的。

音乐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测试,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音乐作品听90次之后就永远不会忘记了。

所以,音乐经验的积累代表一个人音乐素养的基本状态,而音乐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听来获得的。

为什么记住主题是第一位的?因为对音乐修养来讲,储备音乐经验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的音乐素养跟音乐经验的积累有直接关系。

这个人很有音乐修养,音乐素质很高,但是他只知道理论和道理,这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大众来说,头脑中积累的音乐主题越多,就代表着这个人的音乐修养越好。

记住音乐主题,甚至可以唱出许多交响乐的主题,就说明一个人很有艺术修养,而且很有音乐文化。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全都记下来,因为这太难了,特别对于大型音乐作品,例如交响乐,主题不止一个。

对于欣赏者来说,能记住这些主题就真的是有音乐修养和音乐素养。

但是,如果记住很多曲名,但记不住主题,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特别是在经典音乐当中,主题的创作是首位的。

很多年轻人愿意听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句,会在音乐中多次重复。

所以,大家记住主题的方式肯定是通过多次的重复来记忆。

一些流行歌曲的主题就是通过反复和弥漫的方式让大家记忆深刻的。

用什么方式帮助学生记住音乐主题是音乐教师的任务,教师需要运用一切方法,一切手段,让学生熟记音乐主题。

首先,教师应该研究音乐内容,因为教师要传播的就是音乐内容。

有很多老师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就完全为动而动,完全不听音乐。

其实,动的本身就是为了关注音乐,如果教师设计的参与活动和音乐主题没有关系,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身体行为上的时候,就会忽视对音乐的持续关注,那么这个参与活动就是无效教学,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老师一定要明白参与本身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内容才是要永远放在首位的,因为内容永远比形式重要。

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音乐作为时间的艺术,对人提出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要有好的记忆能力。

因为时间的艺术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必须有良好的音响记忆能力。

记忆的是音响,不是乐谱,音响是可以分辨的,不仅要记住旋律,更要记住它的音响。

对一个人来说,审美能力的体现是在头脑中记忆高质量的音乐,一个人能记住高质量的音乐才可能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很高的音乐修养。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唱歌唱的好不好,乐器演奏的好不好的时候,是因为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好的标准。

如果今天听到的二胡演奏你认为是你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那是因为你拿头脑中记忆的标准和音响来衡量你现在听到的这个音响所得出的结论,这也叫做审美能力。

记住主题和音乐本身的特点有关系,因为音乐是时间艺术,所以记忆对音乐来说至关重要。

没有记忆就没有音乐,没有记忆力的人就无从谈起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所以记住两点,一是记住音乐的旋律,这是经验积累;另一个是记住音响的质量,这是审美的标准。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总是拿着乐谱让学生唱,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这只能作为手段,其实记住音响比记住旋律更重要。

也有不少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这种在实践中解决识谱问题的方式是非常好的。

但是,这种识谱和记忆主题还是有差异的,利用欣赏课来解决识谱问题也不是欣赏教学的基本要求。

老师们理解的课标精神经常和我们所提倡的相距甚远,看着乐谱本身记住的主题和在音响当中记住的主题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唱主题的时候,脑子里可以有谱子,但是重要的不是谱子,而是它的旋律。

音乐主题是一个音乐作品的标志。

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首先要创作的就是音乐形象,就是音乐主题。

这也是所谓的高雅音乐、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

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式和经典的音乐创作方式不同。

流行音乐开始几句的旋律通常不太容易记忆,但在高潮处一定会出现一个特别能让人记忆深刻并能打动人心的旋律,这是流行音乐的创作特点。

经典音乐和高雅音乐一般要先写好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发展。

教师的价值取向是传播者,并以传播高雅音乐、经典音乐和传统音乐为主,基本不传播流行音乐,这些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创作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记住主题显得格外重要。

2.听出主题变化大型作品的音乐主题,一般都有一个原型,之后是各种各样的变化。

能够听出主题变化,始终抓住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要听出主题变化呢?因为经典音乐、高雅音乐和传统音乐中,一个主题呈现之后,一定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化。

那么,音乐主题是靠什么来发展变化呢?就是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

变化了以后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情绪情感的不同体验,这就叫音乐学习,是从音乐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感悟音乐的。

首先,作为教学,记住主题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而听出主题的变化则是人的一种能力。

音乐有主题,主题会变化,要听出是主题的变化,还是主题的发展,或是新的主题,这就是在培养人的音乐欣赏能力。

相反,这个过程中人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就形成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可能不知道,但老师要让他们听的出来,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听出主题的变化。

比如讲《梁祝》,《梁祝》有爱情主题,很多老师一讲就是爱情主题,这对音乐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这种说法是有风险的。

因为音乐是非语义性的,爱情主题是人们后来加上的标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听完音乐作品的第一感受。

这就用概念对学生自由的理解音乐造成了束缚。

数理化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间接经验,但和数理化不同,音乐教学是所有学科教学中唯一一个需要获得直接经验的学科。

听出主题变化是学习音乐的要求,并不是只知道作品标题和背景就可以了。

听出主题的变化实际上是听出音乐要素的变化,听出音乐表现手法的变化。

美国音乐课程教学中也提到,音乐教学中,记住主题只是一般性目标,听出主题变化才是我们要进一步完成的任务,是更深层次的要求,是深层次理解音乐作品内容的要求。

听出主题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听出主题变化则是需要我们通过教学才能实现的。

3.听出体裁结构李存老师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不说音乐结构,但是在肢体上给予提示。

这里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用肢体来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所以学生能直接获得情感体验。

音乐教师的语言是“金”,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用肢体语言表述会比语言陈述效果要好得多。

肢体语言是音乐教师的第二语言,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往往会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有时侯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动作,挥一挥效果就出来了。

我们过去所说的民歌体裁、交响作品体裁、民族音乐体裁属于知识范畴。

在欣赏教学中,体裁既是知识,也是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