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三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范文三篇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

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

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

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优秀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优秀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优秀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1教学目标:阅读“文章选读(一)、(二)”,了解长城的价值和长城文化的内涵;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自读选文。

教学设想:图文结合感知长城形象,了解长城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引入专题学习,揭示课时学习目标。

1、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城图片,并对图像进行解说,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习兴趣。

2、揭示学习目标二、研读选文一、二,讨论,探究问题。

(一)、默读选文。

(二)、分发练习设计,完成学习。

1、说说下例句中加点的“构造”各指什么。

(1)、万里长城的构造。

(2)、城墙的构造,在明朝以前,大多是土筑或石砌的……(3)、现以明朝所筑的居庸关至八达岭这一段长城为例,来说明它的构造。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长城各部分构造的特点。

(1)、城墙墙身;(2)、城墙顶部;(3)、墙台和敌楼;(4)、烽火台;3、请举例说明长城的军事功能。

4、选文(二)作者认为:(1)、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里所说的“实用价值”是指什么?�”这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从哪里可以看出?(3)、作者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秦始皇造长城的历史教训是什么?(4)、作者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启发。

”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三)、讨论交流,答案不强求一致,但要言之成理。

三、小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1、自读选文(二)和参考资料。

2、从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最新资料。

教学内容:专题长城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长城》教案2《长城和运河》一课是一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教案

《长城》教案

《长城》教案长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整合各学科资源,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

学习这个专题,要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辩论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文章能作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思辩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文化营养。

在本课学习中,充分发掘学生资源,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小型课件,介绍三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有关情况,并展开一次关于长城问题的辩论,让学生从这一系列活动中真正深入文章作探究,并自主地合作,实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及网上查找资料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歌曲《长城长》导入教师导语: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xx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长城,去了解长城吧!二、感知、探讨:1、课前预备:学生分三组制作有关三个历史时期长城的一些资料。

2、接下来就由我们当中的同学自己当导游,去感受一番长城的古老历史。

3、三组学生分别派两名代表,一生操作微机,播放长城的有关资料,一生充当讲解员,向大家依次介绍先秦长城、秦长城、明长城的历史及相关轶事。

三、研究、探讨:播放近年来关于长城被人为或自然毁坏的画面及报道,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应不应该重修长城”,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综合、概括:1、学生总结发言。

2、教师提问: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北京去游玩,你想不想去看一看长城?3、学生回答,并说说想看一看的原因。

4、教师概括:长城是古代建筑典范的代表,它也是金戈铁马、民族争和的见证;它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虽然我们现在无缘登上长城,做一回好汉,但接下来可以先通过屏幕来睹长城的风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2篇长城的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在交流中了解万里长城是中国的古建筑。

2、在参与制作中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增强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

这几天我发现你们都在谈论长城,那你们有没有看到过长城?2、观察长城的图片,让幼儿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

(1)看图片交流长城是什么样子的?(2)长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3)长城是怎样建造的?(4)为什么要建长城?3、幼儿活动。

(1)幼儿讨论:我们应怎样保护长城?(2)幼儿制作各种保护长城的标志。

4、教师点评。

活动反思:最近,孩子们对中国的长城有了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知道了在月球上看地球只能看到中国的长城时,更是让他们对长城有了极大的兴趣。

他们主动收集了长城的照片和图片,有的还收集了有关长城的故事如孟姜女哭长城。

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对长城既了解又陌生,故当我在活动中设计了一些关于长城的问题时,孩子们兴趣非常的高,各个勇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知道的有关长城的知识,并且在操作活动中,不仅仅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将他们爱祖国、爱长城的情感表露无疑。

他们为自己可以帮助到我们的长城而赶到骄傲和自豪。

爱国情感的体验应该从幼儿期就开始,而“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又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让孩子们在每个站点的进行中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风景名胜,了解北京、长城、国旗等,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建立民族自尊心。

但幼儿对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较为抽象的“祖国”这一概念是难以全部理解的。

为此,应从幼儿周围生活能接触到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事情着手。

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常常是从热爱亲人、热爱周围生活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

所以我们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的时候不能远离幼儿现实,要从他们的身边挖掘素材,在他们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各项活动。

长城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教案15篇

《长城》教案15篇

《长城》教案15篇《长城》教案1目标:1、学习从前向后安排画面,表现简单的重叠,初步尝试表现近大远小2、进一步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

准备:黑色水彩笔、8K纸、欣赏图片《长城》、教师勾线范例过程:一、欣赏重现1、欣赏长城图片:这是什么地方?有一首古老的歌: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故乡。

为什么说长城是万里长呢?它造在一个山头上,还是许多山头上?故乡又是哪里呢?2、教师介绍: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用来抵抗敌人的侵略。

每当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哨兵就在一个个烽火台上点起火,拿起武器,隐藏在长城里,打退敌人。

现在长城已经不是用来抵抗敌人,而是给全世界人民游览的名胜古迹。

人们会来到长城脚下,爬上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3、观察范例:怎样才能爬到最高峰?有哪几条线路呢?讨论:山顶上的烽火台有大有小吗?(相同大小,近大远小)4、师生共同示范登长城T:山头可以一个一个画,也可以连成一片。

画最近的'山头、烽火台和一边的城墙。

C:画另一边的城墙(注意城墙与山坡的垂直,不让城墙倒塌。

)T:添画烽火台和城墙C:画稍远的山头二、创作联想1、今天大家来做登长城比赛,谁画到最后一个烽火台就是好汉。

2、引导幼儿画上许多山头,把长城画得长一些。

3、注意城墙与山坡垂直,不要倒塌。

当幼儿画到最高峰时,启发想象往下会看见些什么,并进行添画。

三、引导今天每个小朋友都登上长城了,真了不起,长大后一定会登上真正的长城,看到我们故乡的美丽。

《长城》教案2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难点}教具准备: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长城》教学设计(15篇)

《长城》教学设计(15篇)

《长城》教学设计(15篇)《长城》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吏、碑、瀚、烽、隘”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将帅、吏卒、黎庶、毅力、智慧、巍峨、丰碑、峻岭、瀚海、纵横、点缀、锦绣”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重点)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难点)4、熟读成诵。

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迹上的对联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文中的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关于它,你了解多少?(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2、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

千百年来,雄伟而壮丽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者、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

他们千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它的容貌,探索它的奥秘,评论它的功过是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它的__——《长城赞》。

(板书课题)从课文内容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__?(生:对联)师: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副对联是一幅长联。

〔通过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从学生对长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文,做到读通读顺。

检查,疏通。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

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2、研读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适时板书:(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用同样的方法研读下联,学生汇报,并适时板书。

四、指导有感情诵读,读出民族自豪感。

五、拓展延伸。

历史上有不少赞美古迹的对联,课后大家搜集一些,下堂课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长城赞》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

全联句势整齐,对仗工整,内容博大,意义深远。

关于对联,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但对它的感知也仅限于此,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长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长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长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长城》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习作者对长城的描绘方法,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3.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长城的壮丽景色。

三、教学准备1.课文《长城》2.相关长城图片3.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长城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对长城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分享朗读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3.学生回答问题:课文描绘了长城的哪些特点?(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

2.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长城》,谁能说说课文描绘了长城的哪些特点?(二)课堂活动1.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用语言描绘长城的壮丽景色?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指导。

3.学生现场描绘长城,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绘长城的壮丽景色,谁能举个例子?(二)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绘画表现长城的壮丽景色?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指导。

3.学生现场绘画长城,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用绘画表现长城的壮丽景色,谁能展示一下你的作品?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二)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音乐表现长城的壮丽景色?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指导。

3.学生现场创作音乐,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长城的壮丽景色。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理清条理,掌握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我们作为中华儿女为此感到骄傲。

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到长城去饱览这一伟大的奇迹。

板书课题《长城》。

二、初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顺。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老师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

2、你听朗读时注意了些什么?3、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指生读,开火车读,齐读。

(2)、组词,一字组多词,理解词语:蜿蜒崇山峻岭了望屯兵堡垒互相呼应凝结陡峭气魄雄伟奇迹4、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概讲的是什么?2、细读每个自然段,思考:每个自然段各讲什么?(1)、写远看长城的全貌,长城雄伟壮观。

(2)、写近看长城,长城高大坚固。

(3)、写作者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4)、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地位。

四、布置作业。

1、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

(见课件)(1)、长城的远景是什么样子?(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长城的.长?(3)、课文写“长”,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2、看近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课文的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观察点?(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了长城哪些建筑?(3)图文对照,指出它们各在什么地方。

(4)小结。

3综观两图,学第三节。

(1)人们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3)为什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指挥来完成这个艰巨浩大的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长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教师:挂图
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明确本组学习内容及要求。

2.出示图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

3.师:同学们对长城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游——长城,一起去感受、去体会、去赞美——长城。

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本文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崇山峻岭盘旋嘉峪关城砖相隔屯兵
堡垒打仗扶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字音难点:嘉jiā峪yù屯tún魄pò
字形难点:嘉崇隔
3、全班齐读生字词。

4、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课文思路。

教师板书:
远看
近看
联想
赞叹
三、再读文章,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长城很长、很宽、雄伟壮观)
师:这张图是从什么角度来观察的呢?(远处),刚才同学们的描述各有特色,那么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请大家齐读第一段。

(2)学生朗读第一段。

说说远看长城是什么模样的,它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长:——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长城比做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明确:把(长城)比作(长龙)。

这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

(板书:长——长龙)
师:作者还使用了两个成语:“崇山峻岭”说明了长城修筑的地理环境,
“蜿蜒盘旋”写出了长城随山势而走向的雄伟气势。

(板书:曲——蜿蜒起伏)
想一想:“蜿蜒盘旋”通常是用来形容蛇的,作者为什么要说是想龙呢?
明确:长城和巨龙有的相同点。

例如:都很长,蜿蜒曲折,年代久远,雄伟,都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这样比喻更显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

(3)又读第一段,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是抓住长城的“长”这一特点来写,请问同学们谁可以用具体数字又快又准的告诉老师长城到底有多长呢?
——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板书:一万三千多里)
(4)齐读:读出长城磅礴的气势,感受长城的长。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石条、坚固的城墙等)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讲了长城的特点是什么?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建筑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特点是高大坚固,介绍了长城的城墙、垛子、城台。

板书:高大坚固
城墙、垛子、城台
(3)讨论:这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长城的构造的?
引导学生明白是先整体、后部分的说明顺序。

板书:整体部分
(4)学生再读第二段,图文对照,看看长城各建筑的特点、作用。

教师指导归纳出
高大坚固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
——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
——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和理解,画出长城的结构。

如图:
(5)让学生就这一段内容发表感想,体会长城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城的特点。

(万里长城永不倒)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体会到长城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各有千秋。

当作者见到这雄伟的、气势磅礴的长城,他思绪万千。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想了什么,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布置作业:1、继续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2、收集我国其他“世界遗产“的资料,扩大知识面。

板书设计: 17 长城
长——长龙,一万三千多里
远看
曲——蜿蜒盘旋
长城整体——高大坚固
近看
联想部分——城墙、垛子、城台
赞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