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长城 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17.长城》教案

17.长城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五、巩固练习(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板书设计观察长城远景像一条长龙、蜿蜒盘旋近景城墙、多值、城台长城联想人民血汗抒情中华民族的象征与骄傲智慧赞美工程→雄伟、奇迹→议论板书设计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
17《长城》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 3篇

《长城》教案设计他们吗?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以此来感受长城设计之巧妙。
虽然我们没去过长城,但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的高大坚固,构思巧妙,不由对他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3.从哪里可以看出修建长城的不易?4.小组讨论:为什么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小组交流。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6.让我们呐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
(齐读)是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总结并用伟人的赞叹升华感情.六、知识拓展:课件出示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激发探究兴趣。
建议射口 瞭望口成排的垛子城墙顶上:17《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运用简笔画的形式,理解长城的构造。
2. 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4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准备:课件一、猜谜引入,板书课题。
(学生书空)1、师:同学们,想猜谜语吗?请猜猜我是谁吧!“我是世界遗产,我属于中国,我像一条长龙横卧在祖国的北方。
”生猜。
对了,今天我们继续去登长城。
板书课题:长城2、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长城,今天这节课,咱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登上长城,去一睹它的风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 课《长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⑴ 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水平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⑵ 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重点】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不同观察点实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1、介绍长城: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 7 0〜前4 7 6 )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
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实行拉修建。
所以能够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⑴ 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⑶ 从画面上能够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⑷ 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
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1、第三次看远景图:⑴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17《长城》教学设计及反思

17《长城》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课时:1节课(45分钟)教材:电影《长城》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了解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培养学生观影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向学生介绍中国长城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
二、观影(20分钟)学生观看电影《长城》,并记录自己观看时的感受和思考。
三、小组合作(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用自己的话向小组成员介绍,并展示观后感。
四、展示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后感,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提问。
五、反思与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反思观影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总结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反思:通过观看电影《长城》,学生不仅了解了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培养了观影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
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观察、聆听和思考,提高自己的观影能力,培养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和展示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看电影前的导入环节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观看电影时,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观影指导问题,帮助学生在观影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电影的内容和意义。
3.小组合作时,教师应该确保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和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在展示与讨论环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5.在反思与总结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他们的学习经验和感受。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观影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观影和讨论,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能力。
17 长城(教案)完整版通用

17长城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积累“盘旋、屯兵、堡垒、崇山峻岭”等词语。
2.通过看图和朗读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等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并尝试在今后习作中加以运用。
2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学习上个单元的课文我们对作家笔下的小动物有了深刻的认识,亲密的接触,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将进入下一单元的课文。
1.学生齐读本组课文的“导读”,初步了解本组课文的内容,加深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2.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象怎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要从内心深处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长城]二、初步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积累字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多音字:词语解释: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
崇,高;峻,高而陡。
蜿蜒盘旋:本课形容远望长城的样子。
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盘旋,回绕曲折,长而曲折的延伸。
堡垒:在重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
比喻难以攻破的事物或顽固不化的人。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2.仔细看图,说说你从课本中的两幅图上分别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明确:长城的远景图;长城的近观图。
3.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明确:长城的远景图对应的是第1自然段,长城近观图对应是第2自然段,第3、4自然段是写作者展开的联想及对长城的赞美。
4.根据图片找到其对应的自然段后,试着划分课文段落结构。
明确:本课的结构模式:总——分——总。
观察顺序为:由远及近。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长城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长城人教新课标培育先生搜集与处置相关资料信息的才干,激起先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味。
课前预备1、提早入文,搜集整合资料;提早2~3天,让先生感知课文,粗知内容。
a.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先生普遍搜集长城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
b、先生自主与学习同伴研讨资料,归类整理资料。
2、自先生字,初写生字,并大致读顺课文。
3、教员了解先生资料搜集及相关学情。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展现资料,交流信息1、分小组展阅和简介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并确定在全班交流的小组最感兴味的内容。
2、全班交流,分享信息。
可用多种方式交流与展现。
对先生的资料和信息教员应给予充沛一定,关于其来源作适当的追问。
(鼓舞先生将图片和资料整理好办展览或专刊)关于已去过长城的先生,鼓舞他们谈谈自己的阅历和印象。
教员再概述长城的特点、影响与魅力(顺势引入书中的长城)。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1、板书课题。
要求先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起先生当解说员人手,引发先生与课文构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要当好解说员,必需从正确、流利读课文起步)。
a.识:如易读错字:〝峻〞不能读成jn,〝峪〞不能读成y,〝屯〞不能读成tn;能巧记字:〝嘉〞用形声法,〝嘹〞可意图合法组成〝嘹望〞来识记等。
教员用多种方式对生字特别是难记难识字停止强化。
b.写:教员对先生已写出的效果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即可,如〝嘉〞字的〝吉〞下不能少两点,〝隔〞中门字里的局部两点一横一竖不能多写一横;其主要强调把字写的工整美观;更正写字本上的错别字。
三、练读课文,朗朗上口重点在读正确、流利、熟练上下功夫。
1、重复自读,细心揣摩,初步读出言语的活动感;同桌互读,相互指点,初步读出言语的灵动感。
3、自在展读,共同欣赏,互评提高,在难读处教员作适当点拨,同时,要关注读书开展慢的先生,多给时机他们展现自己的提高。
17长城公开课教案(详案)

17、长城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7课:《长城》。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2、解读文本,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激起学生解说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古人有“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故事。
今天,我们也学学古人,来个“三顾长城”请出小导游。
你们有兴趣吗?有信心当好导游吗?来让我们一起齐读课题《17、长城》。
二、“三顾长城”1、“一顾长城”:现在我们这些游客在你的带领下正乘坐在豪华的飞机上飞向长城。
“哇,大家看哪,长城!”,忽然我旁边的乘客兴奋地叫起来。
我们都伸长了脖子,远远地从机窗里看去:小导游们,下面该你们啦!请你迅速看课本中的第一幅图片,给游客们讲讲你远看长城时的印象。
(请注意哦:我们现在是在飞机上远看长城哦。
)(如果有学生说到第二段的内容:嗯,你观察得很仔细,你肯定是用望远镜看的,看得那么清楚。
)A、板书远看B、学生自由说,老师适时引导鼓励“这个导游很不错,说得我们这些游客都恨不得马上下飞机好好去长城浏览一番”“这个导游很不错,竟用上了比喻句,讲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
……并结合学生的说板书:长龙、蜿蜒盘旋。
C、好雄伟的长城啊。
课文中好像有描写远看长城的段落,是哪一段呢?你是从哪些词知道它写的是远看长城的?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吧。
齐读第一段。
2、“二顾长城”:在导游们精彩的解说中,我们不知不觉已下了飞机,来到了长城脚下。
嗬!好高大坚固的长城啊,都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呢。
你们看:小导游们,下面轮到你们啦!请你迅速看第二幅图片,给游客们介绍一下长城的结构吧!说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请注意哦,此时我们已经是近看长城了哦。
)A、板书近看B、学生说,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哟,这个小导游连我们学过的举数字的方法都用上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长城人教新课标

4、既然是作为进攻的城墙, 长城除了建的矮小稳固,还有什么特点么?〔设计有方,设备完全,在长城上有了望口和射口,垛口,城台,城墙还很宽,便于奔跑〕
5、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6、明白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近处〕
教员小结:作者依照由远及近,从全体到局部的方法向我们引见了长城,并详细说明了长城的特点和用途。
三、朗诵课文,体会特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长城的长?〔先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什么是弯曲盘旋?请同窗们感情朗诵第一句,看看你还能体会出什么?〔长城的宏伟气势〕
3、指点朗诵
4、浸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区分运用了打比如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笼统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求学习的把事物写详细的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收回这样的赞赏,齐读最后一段。
2、为什么说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观,你了解了么?〔先生宣布见地〕
四、品味长城,升华情感:
长城是那样气势宏伟;长城是那样矮小稳固;长城是那样绵延千里:长城显示了我国休息人民伟大的智慧力气。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无独有偶的,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如今我们共同唱起国歌来完毕本文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长城
教学目的: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