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长城》教学反思(通用14篇)

《长城》教学反思(通用14篇)

《长城》教学反思(通用14篇)《长城》教学反思篇1__展现的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大多数学生对长城不是很熟悉。

课前我让学生查找了大量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对我国的世界遗产之类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其中很多地方他们亲身体验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__的语言来表达出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赞美。

本节课,我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

本课的设计重在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把握__的关键段落以及借助其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达到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想象的方法很多,本节课就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展开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词语的教学环节,增加了语言训练点。

能抓住本课中在音、形、意等方面有特点的词进行指导,让词语教学更加扎实。

2、本课重点体现的是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在第一自然段中运用这种方法体会长城的长,画出体现长的词语,让学生体会。

让学生明确抓住关键词语能帮助理解课文。

接下来让学生在二、三自然运用这个方法,画出关键词,理解内容。

学会方法,运用方法,理解课文。

3、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填“长城结构图标”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充分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在上课开始汇报交流,达到了帮助理解课文,升华感情的作用。

4、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的重点语段。

在讲第三自然段时,我抓住了重点词语,“站”“踏”“扶”情不自禁的想起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艰难,“没有……没有……”我用语言进行了渲染,感染了学生,产生了联想,进一步让学生想象,理解建筑长城的不易,艰辛万苦,从而明白了长城是个奇迹,理解他的气魄雄伟。

这段文字中间有一定语言关系,从我预设的这些关键词语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在读课文中有调动情绪的手段。

2023年《长城》教学反思(精选10篇)

2023年《长城》教学反思(精选10篇)

2023年《长城》教学反思(精选10篇)《长城》教学反思篇1《长城》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__,是学生开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也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兴趣的有力媒介。

同时__还是一篇看图学文,学习作者“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体会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以及“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鉴于文本“说明性”特点和学生对“世界遗产”的`认知程度,我确立了“以作者情感为主线”,以“图文结合、边读边想像为载体”的教学思路。

并通过“解说长城”“描绘长城”和“感悟长城”等手段创设情境,融“听、说、读、写、查”等语文能力的培养与阅读教学之中,力求省时高效。

本着这样的理念设计教学,我们边实践边修改,边研磨边完善,经历了以下过程:【研磨反思一】精彩亮点:1、教学目标明确,两个课时内容安排合理。

2、教学设计有新意,学生学习兴趣高。

3、读书时间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

存在问题:1、指导写字用时不够,让学生汇报已经会写的字,汇报范围太小,不具有普遍性,难保证多数学生会写。

2、“画长城示意图”环节耗时太多且半数学生仍然画不出来。

3、“解说长城”部分指名读全段效果不好,其他听读的学生容易“听觉疲劳”,分散注意力。

解决策略:1、把第一课时倒数第二环节“练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时间压缩出两分钟放在前面“指导写字”环节,让学生充分说“怎样记住这个字”,然后再把不熟悉字写一遍。

2、“画长城示意图”环节耗时太多且半数学生仍然画不出来,是因为对课文内容不够熟悉,且画图难度大。

因此调整为在83页插图上标注长城各部分名称,师板画长城借以示范和订正。

3、“解说长城”部分按本段描写内容划分为四部分,请四名同学接力读。

【研磨反思二】精彩亮点:1、师板画长城示范性强,直观效果好。

2、联系生活实际作比较来理解“数字描写”方法好,学生乐于接受且易效仿。

《长城》教案及反思

《长城》教案及反思

《长城》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长城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朝。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城墙、关隘、烽火台等。

3. 长城的象征意义:民族精神、国家统一等。

三、教学重点:1. 长城的历史背景及其象征意义。

2. 长城的建筑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四、教学难点:1. 长城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对长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城的代表性实例,如八达岭长城、嘉峪关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长城在历史中的作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长城,加深对长城的认识和感悟。

5. 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城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长城的兴趣。

2. 讲解长城的建筑特点:分析长城的城墙、关隘、烽火台等建筑元素。

3. 探讨长城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长城在民族精神、国家统一等方面的象征意义。

4. 案例分析:介绍长城的代表性实例,如八达岭长城、嘉峪关等,分析其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

七、作业布置:1. 绘制一幅长城示意图,标注其主要建筑特点。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象征意义的掌握程度。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调整和改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实地考察等环节的表现,以及其对长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九、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长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0篇)《长城》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二、《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城》教学设计(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城》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理念】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能创造情境就是发明,发明存在于构建求知情境的过程中。

本教学设计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围绕“质疑、解难;讨论、交流;读书、感悟”开展教学;通过激情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最终获得知行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素质教育目标】1、认知目标:⑴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⑵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⑶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技能目标:⑴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⑵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目标力求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的多元统一,挖掘《长城》这一篇课文中的科学和人文内涵。

)【教法与学法指导】1、教师教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第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

《长城》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3篇)

《长城》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3篇)

《长城》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3篇)《长城》教师教学反思篇1为期两周的教学赛讲活动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与回味。

本次赛讲活动中我们四年级语文讲的是17《长城》。

我的这节课不管在他人眼中是否成功,在我自己看来我收获了,从去年的《孔子拜师》到今年的《长城》,我首先知道了如何备一节阅读教学课,知道了教学要抓中心句,中心词,要抓重点词语,《长城》一文中我抓住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进而抓住中心词“奇迹”,长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课文从三方面写长城的奇迹,第一自然段我抓住长城的长,长城像一条长龙,他不仅长,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体现长城的奇迹。

第二自然段作者写了长城的坚固,长城屹立在中华大地20__多年,体现了他是奇迹,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是伟大的劳动任命创造了这伟大的奇迹。

段段抓中心,围绕中心句展开教学是我本节课的整体思路,通过这次活动,我认为课堂上必要的补充资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每一课课文的高度都是螺旋上升的,这个高度必须要求我们老师先上来然后就是必要时的点拨,总结。

在一个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抓住关键词语,而且关键词语找出来就是为了体会感情,最终达到将感情读出来的目的,所以课堂上朗读要分层次,每一个关键词,重点词找出来都要通过朗读的指导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长城》这课就是要通过朗读读出长城的气势,读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艰难,赞颂他们的伟大。

所以每个关键词语背后的感情一定要一个一个让学读出来,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上课时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老师的情感也会带动教学气氛,使学生深受感染,也会很好的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情感,这些也是通过这次到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落实到实处。

增强自己的语言魅力,重点词句找出来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水过地皮湿,找出来就完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长城》教师教学反思篇2新课标提出要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长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长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长城的起源、类型和功能。

2.了解长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3.能够描述长城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长城的起源和类型2.长城的功能和地理位置3.长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4.长城的特点和建造过程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工事,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长城吗?你们知道它的作用吗?-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几组学生发言分享他们的观点。

Step 2: 学习长城的起源和类型(20分钟)-向学生介绍长城的起源和类型,讲解关于长城的基本知识。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中关于长城的内容,并回答一些问题。

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整理学生的回答,总结长城的起源和类型。

Step 3: 学习长城的功能和地理位置(20分钟)-向学生介绍长城的功能和地理位置,并让他们了解在古代长城的安排和布局是如何保护中国的边界的。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个特定的长城分段并回答以下问题:这个长城分段有什么特点?它在中国的哪个地方?它的功能是什么?-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请其他学生提问和讨论。

Step 4: 学习长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20分钟)-向学生介绍长城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并讲解长城的重要象征意义。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中国历史事件或名人,并说明与长城有关的原因。

他们可以通过海报、演讲或其他形式来呈现他们的研究结果。

Step 5: 学习长城的特点和建造过程(20分钟)-向学生介绍长城的特点和建造过程,并讲解古代人民是如何建造长城的。

-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造一个长城模型。

他们可以使用纸板、石膏板等材料,然后在模型上标出长城的特点。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模型,并请其他学生提问和讨论。

小学语文公开课《长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长城》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小学语文公然课《长城》教课方案及教后反省《长城》教课方案古交马兰联校马兰小学郑艳峰设计思想:《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办感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观,进而加强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一样察看点察看事物的方法,学习在察看中睁开想象。

教课目的:1、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一样察看点察看事物的方法,学习在察看中睁开想象。

3、经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办感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观,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教课要点 : 朗诵感觉长城的气概宏伟和高大牢固,联系上下文领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课难点:走进文字中领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感情,激起民族骄傲感,产生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课准备:要修业生做好课前预习,收集长城有关资料,教师准备长城的有关课件。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鸟巢、水立方、五棵松篮球馆等图片生:赏识沟通师:这些蕴涵高科技、环保、人文内涵的现代化建筑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现代人真了不起。

多媒体演示: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长城图片生:赏识沟通师:古代办感人民相同了不起,他们创建了建筑史上的一个个奇观。

毛主席曾说:不到长城非豪杰。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旅行长城。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自读课文沟通长城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三、朗诵课文,领会特色。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出示长城远景图学生给图起名(长龙、曲折回旋、气概宏伟)指引:借图理解曲折回旋、崇山峻岭学生:有感情朗诵第一句2、你从哪里领会到了长城的长?(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领会)指引:列数字的正确打比方的形象3、指导朗诵资料增补:占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到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万里长城。

生:沟通心里升腾的感情4、浸透写作方法:作者在这段描绘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概,这也是我们此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详细的写作方法。

《长城》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长城》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长城》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长城》的教学反思篇1《长城》是一篇知识性的写景__,它的教学重点在认识长城的雄伟,感受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的骄傲,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非凡创造力的赞美。

文中蕴涵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赞叹,如果单单靠老师讲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会很深刻。

因此,朗读感悟对此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是很有必要,行之有效的,我在这方面是这样做的:1、集体朗读,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2、同桌朗读,交流讨论自学提示。

3、个别朗读,学生评价,再点名朗读。

4、对__的重点句,中心句加强朗读。

由于学生年龄阅历造成的理解力,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及文本本身与现实在时空上距离,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更难了。

通过课堂的观察,我发现:观察,联想,赞美是教学的主线。

教师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课文,同时也适时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了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如:观察的对象是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

从全班同学跃跃欲试的发言中,我们看到了,听见了,学文后学生为祖国,为长城自豪的情感和要好好学习,自己也要创造奇迹的思想。

我在教学时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即紧扣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在文中找批注,再回到全班交流。

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回到这两句话让学生再读一读,谈一谈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情,眼前浮出画面,心中悟出情感,并且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情感。

这种教学思路,应当引导体会长城“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而要体会到这一点,首先应使学生感受到长城“长”而“高大坚固”,接着要让学生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在第二自然段中描述得非常具体,而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认识祖国的“世界历史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应当充分让学生理解它的“长”与“高大坚固”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再介绍长城,再充分阅读,充分理解它的特点的情况下再去体会“奇迹”“血汗和智慧”就水到渠成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名师公开课教案《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她高大(),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和()。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教学反思:
新课标提出要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

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

而今我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上一节课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复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2、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3、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

如本文的四段内容各具特点,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

第一段描写长城远景,文字简短、凝炼,适宜背诵。

第二段描写长城近景,介绍详尽,方位明确,最能突出长城设计和建造的精良,适宜研读、绘图。

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登长城的感慨,适于读中体会。

第四段内容是对长城存在的意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最适于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因此,采用了讨论学习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