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①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超级大国。
②双方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由战时同盟转为对抗。
2、冷战含义:指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资本主义的利益受到威胁,就与美国的安全息息相关。
这种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3、冷战的具体表现:①军事上“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②修筑“柏林墙”、③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④美苏军备竞赛。
3、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为“华沙条约”,建立起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从此,两大阵营的军事对抗进入新阶段。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依法治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3)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现阶段,我国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6)公民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监督权(批评、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等权利(7)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高中历史: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中历史: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1)形成背景:
①二战改变了大国间力量对比,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二战后期战后美苏领导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③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
(2)形成过程: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国家 1947年 1949年 1955年美国“杜鲁门主义“提出(冷战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苏联共产党和工人党九国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形成影响:
①引发美苏军备竞赛,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表现:1949年德国分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冷战); 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61-1975年越南战争(热战)
②美苏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学习借鉴,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④面对两极对峙格局,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41两极格局的形成

【特别提醒】雅尔塔体系在战后国际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全面认识雅尔塔体系,对理解战后国际关系将起到重要作 用。
【典例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初具雏 形。该体系( )
①基本上按照美苏两国的意志建立 ②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③体现出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以合作来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 ④打破传统的以欧洲大国均势 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答案:C
雅尔塔体系的历史意义
1.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2.惩治德日法西斯主义,德日完成民主化。 3.主张美苏等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苏联影响的扩大。
4.有利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5.使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欧洲获得了战后的相对稳定。 6.美苏两极制衡有利于防止大规模战争的爆发,有利于维护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国利益的
秩序。
②经济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中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确立;
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上升。
世界政治与经济
③军事上,美国一跃而成为头号军事强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
,
率先掌握了
、氢弹,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全球各地,在全球拥有几百
个
。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作关系。
美国
东③欧苏联人和民东民欧社主会国主家义国家承认和支持亚洲新兴社会主义国家。
④1950年2月,
的缔结,标志着以
义阵营最终形成。
为首的社会主
苏联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区别
【特别提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是在20世纪先后形成的两个国际关 系格局。把握两个体系的异同点,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两个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另一 方面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体系,形成对国际关系格局的规律性认识。
高三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2课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联合国的成立1、成立背景:(1)二战爆发后,宣告国际联盟破产;(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大国之间为协调行动,加强合作,决定成立一个国际性组织;(3)为避免战争重演,要求建立保障战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2、成立概况:(1)筹建:1945年春,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建联合国;(2)建立: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3)总部:设在美国纽约;3、主要机构:(1)联合国大会;(2)安全理事会:①+;②职权: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③原则:实质问题决定时实行“五大国一致原则”,即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6、基本评价:(1)成立初期,受美国操纵,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①1950年,以联合国名义组成“联合国军”干涉侵略朝鲜;②阻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成为美苏争霸的场所;(2)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崛起,联合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归纳总结:国际联盟与联合国;二、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1、战后对德国的惩治(1)纽伦堡审判①时间:1945年11月到1946年10月;②法庭:欧洲国际军事法庭(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③概况:审判纳粹战犯,惩罚法西斯分子,取缔纳粹党;④评价:纽伦堡审判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是人类史上对发动侵略战争者的第一次法律制裁。
(2)分区占领德国: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2、战后对日本的惩治(1)美国独占日本:①概况: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②原因:从根本上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遏制苏联,争夺远东势力范围;(2)东京审判:①时间: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②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三、两极格局的形成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2、形成原因(1)战后,美苏由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由合作走向对抗;(2)雅尔塔体制的确立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主要原因)3、形成过程意识形态的斗争国家利益的冲突战时同盟战后破裂4、对抗后果(1)德国分裂①1948年柏林危机后,德国一分为二;②1961年,柏林墙的建立,成为德国和欧洲分裂的标志;(2)朝鲜分裂:以北纬38°为界分裂南北两个朝鲜;(3)1950年,美国侵朝,侵入台海,干涉中国内政;5、基本评价(1)积极性:①美苏均势,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2)消极性:①无视弱小国家利益,打上了大国强权色彩,导致霸权主义出现;②擅自分裂国家,种下不稳定的祸根,导致地区纷争和动荡;③为谋取霸权,展开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动荡;※归纳总结:1、二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1)目的:实现称霸全球的野心;。
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国侵越战争 ——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美国侵越战争历时14年(1961年—1975年),美国 损失惨重:5.6万余人丧身,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 多亿美元。在侵越战争期间,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一浪 高过一浪。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总统时,华盛顿 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等标语走上 街头,举行大示威,吓得尼克松只好躲在防弹的“玻璃 罩” 中发表就职演说。
侵越战争的失败标志着美国霸权政策严重受挫
东西方 初步形成的标志——签订《雅尔塔协定》 对峙格 正式形成的标志——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 结束的标志——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局
主美 表苏 现争 形霸 式的 含义:P3 时间—— 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 实质(目的)—— 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序幕——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开始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结束标志——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表现— 政策方面: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德国一分为二
柏林分区占领
争霸表现一:德国分裂,修建柏林墙
•
•
•
• •
1949年-1961年8月12日大约有269万东德人通过东、 西柏林的81个通道纷纷逃向西部,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6。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 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 长达154公里,通称“柏林墙”。 它的外围是一道3.5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 林墙之间有50米宽的空地,在这长160多公里、宽50米的 无人地带设有300个观察炮楼、22个暗堡,数千个电子眼 和250只警犬。柏林墙高4米,宽50公分,墙的上端还焊 接着光滑的圆形铁筒,使人无法攀登。 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国政治局做出决定,边防兵对越 墙逃跑者可以强行禁止,包括开枪。两天后第一个越墙 者被打死。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 隔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美 国及其西方的盟国此时并不想同苏联发生军事冲突,就 接受了“柏林墙”这一既成事实。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显 呈 现 出 缓 和 与 紧 张 、和 平 与 动 荡 并 存 的 局 面 。一 些 地 区 和 国 家 内 部 长 期 以 来 抑
而不发的深层矛盾, 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爆发, 使世界动荡不安。世界
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近期
看 , 美 国 仍 将 保 持 世 界 唯 一 超 级 大 国 的 地 位 ,“一 超 多 强 ”的 局 面 还 将 继 续 下 去 。
三 、两 极 格 局 的 终 结
崩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战后存在四十多年的美
苏两极格局崩溃。
原因: 苏联解体是直接原因;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
对比是根本原因; 欧共体、日本的崛起, 成为抗衡美国的力量, 帝国主义阵营开始
瓦解。
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后,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但天下并不太平, 明
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经济一体化, 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西欧开
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其次,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 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把发展经
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55年
以后, 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的人均国民生
但从长远看,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两极格局的结束与前两次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所不同。第一, 和平过渡。它的
结 束 是 在 没 有 发 生 战 争 或 世 界 大 战 的 情 况 下 出 现 的 , 是 经 过 长 期“冷 战 ”的 较 量
引起的。第二, 竞争过渡。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五个力量中心存在
第四单元两极格局的形成

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对侵略战争的制裁无具体措施
建立了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对制止战争 有非常具体有效的措施
比较近现代三大国际关系体系
比较项目 背景(战争) 确立时间 会议 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实质
维护封建秩序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 美苏两分天下、 大国强权 世界
评价
①违背了社会进步潮流 ①分赃反苏,强盗联盟 ①符合和平发展潮 ②客观上促进了国际关 ②维护了资本主义世界 流②世界中心转移 ③大国强权政治 系发展 的相对稳定
1、与雅尔塔体系形成无关的是( A,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B,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C、美国据此确立了在全球的霸主地位
D、雅尔塔体系下,对德、日都进行了军事占领
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不包括( A、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和统治秩序 B、是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 C、以大国的实力为基础 D、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正式形成(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出现)
5. 评价:
⑴ 积极: 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在清除法西斯主义, 恢复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的爆发。同时,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 相互借鉴, 推动了世界发展。
二 、两 极 格 局 的 演 变
世 界 政 治 格 局 的 多 极 化 根 源 于 世 界 经 济 格 局 的 多 极 化 。 20世 纪 50年 代 后 期
起, 世界格局逐渐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首先, 西欧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 欧洲共同体在很多
果, 将来是会有收获的。”这表明
()
A.人 民 群 众 是 实 践 的 主 体
B.主 要 矛 盾 决 定 事 物 发 展 的 方 向
C.量 变 是 质 变 的 前 提 和 必 要 准 备
D.新 事 物 具 有 强 大 的 生 命 力 和 远 大 的 发 展 前 途
参考答案: 1.B 2.D
( 责任编辑: 陈盈)
后, 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50年代
后期起, 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在长达四十多年的美苏争霸中, 双方互有攻
守, 关系时而缓和, 时而剑拔弩张。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 给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带
来了极大的危害, 也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 阻碍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西欧经济一体化, 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 西欧开
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其次,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战后, 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 把发展经
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 并制定了一系列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55年
以后, 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日本的人均国民生
与其针锋相对, 于1955年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六十年代美国经 济的黄金时期,凯 恩斯主义
七十年代石油危机 引发经济危机,凯 恩斯主义失灵 八十年代经济恢复, 供应学派和货币学 派
乔治· 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 1904年2月16日 - 2005年3月17日) -“遏制之父”
苏联的政策具有扩张性,会 凯南提出:由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 策具有扩张性;当政者不愿与西方世界接触,以 对西方构成威胁,必须加以 免国民了解真相;而且斯大林深信,与西方的冲 突是不可避免的。 ——1946年《8000字电报》 遏制!
朝鲜战争和所有的现代战争一样,这场战争也 扰乱了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的生活,其中包括那些 对引发战争的政治问题毫无所知的人。这张朝鲜小 姑娘背着她年幼的弟弟的照片拍摄于1951年夏天, 他们的身后是一辆美军坦克。他们的表情传达出的 信息是,在政府之间和世界大国之间发生的暴力冲 突中,当地人民总是要挣扎着活下去的。
上面这段话表达了哪些含义?
以下内容节选自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的维斯 敏斯特学院的演讲,即所谓的“铁幕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 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 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 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 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 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 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 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 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 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 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 制。”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 平
第一课 两极格局(雅尔塔 体系)的形成
1945年雅尔塔等会议--1991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是什么意思?
“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建立在世界主 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中的“极”是指什么?
“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 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㈡ “冷战”政策的提出
1、1946年初,乔治·凯南 遏制理论 8000字电报——
⒉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揭开冷战序幕
二、全面展开
1、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标志着冷战 全面开始。
杜鲁门总统在国会两院发表演说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 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规划自己的命运……”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中提到的“铁幕” 后面指的是什么?
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一、“冷战”政策的提出
㈠原因
1、德意日法西斯已被打败,美苏战时联盟破裂 2、美苏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对 根本 立 3、美苏的强大和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根本目的 原因 4、为了阻止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理 目的 论出台 5、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美国不愿再卷入战 争
材料一:杜鲁门总统继任总统后,继续实现罗斯福的 “世界蓝图”,1945年12月29日在他致国会的咨文中郑 重宣布:“胜利已经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 领导世界了。” ──出自《世界史· 现代史编》 材料二: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 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 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 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 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美国驻苏代办乔治· 凯南(1946年)
德国分裂 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
古巴危机
两强相争: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3、冷战对于中国的影响:
1,美蒋勾结,使中国陷入内战深渊; 2,新中国外交一边倒; 3,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孤立、包围、 封锁政策; 4,朝鲜战争和中国的抗美援朝; 5,台湾问题和台海危机的出现。
(1955年—1991年)
戈尔巴 1985年 - 1991 乔夫 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 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美国二战后总统回顾
杜鲁门(1945年-1953年) 艾森豪威尔(1953年-1961年) 肯尼迪(1961年-1963年) 约翰逊(1963年-1969年)
回顾高一相关知识Ⅱp130--145
领导人 在职时间 主要时间 列宁 1917年- 1918-1920 三年卫国战争 1922年 1918-19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 1922年- 1928-1932 一五计划 1933-1937 二五计划 1953年 1936年斯大林模式确立 1940-1945 二战 1947-1952 冷战 赫鲁晓 1953年- 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 夫 1964年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 打破。 勃列日 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是苏联一跃为超级大国,但后 涅夫 1982年 期陷入困境
2、冷战的具体表现:
美 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 1947 国 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 冷 1948 战 措 军事上 建立北约 施 1949
是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冷战” 的宣言
影响:复兴西欧经济,美国从政治、 经济上控制西欧 《北大西洋公约》,以美国为首的军事 政治集团,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苏 政治上 共产党和工 反击“冷战”政策,加强对 人党情报局 东欧的控制 联 1947 的 经济上 “经互会” 影响:反击美国冷战政策,加强对 东欧的控制 应 1949 战
4、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950年2月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苏 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
战后美国力量介绍:
经济
工业产量占53.4% 出口贸易占32.4% 黄金储备占74.5%
建立以美国为中心 的资义经济体系
军事
政治
军队人数1200万 控制操纵联合国 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 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 拥有 原子弹
2、内容:
(1)铲除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 犯,对德国分区占领管制; (2)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日本在中国的一些权益 也交给苏联(雅尔塔协定); (3)创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4) 对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也做出相应的规定。
三、背景(略):
1、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2、英法等国(西欧)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 3、苏联提高了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成 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军事上 建立华约 1955
《华沙条约》,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
集团,标志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北 约
华 约
北约和华约在欧洲的对峙
马歇尔计划:
结合书本观察右图,图中站着的人是 医生,躺着的是病人,医生正在给病人 治病,病人身上贴着药片,药片上的 “$”是美元的标志。该图反映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与欧洲的关系,结 合二战后初期有关史实回答: 1.图中“医生”给“病人”开的“药” 具体指什么? 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帮助欧洲经济复苏; 2.“医生”所开“药”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实质:是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 秩序,有利于欧洲走向联合;有利于美国的资本输出和 扩大海外市场,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遏制了苏联 的影响。
——沈志华(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材料说明什么?
双方的国家利益
成为“世界领导 人” 美苏利益的确有冲突,但至少苏联在 欧洲
当时并不想和西方进行全面对抗,关 键要看美英等西方国家是怎样看待苏 恢复经济 需要合作 联的,苏联又是怎样理解西方的。 国家安全 缓冲地带 (东欧)
为什么战后美为什么选择对抗,而非合作?
冷战理论逐步形成!
他们是如何解读苏联的? “美国对苏联政策的主要特征,必须是对苏联的 扩张倾向加以长期的、耐心而坚定的、警惕的遏 制”。 ——1947年《苏联行动的根源》
一些关键人物的出场:局势逐步明朗
丘吉尔曾在德国突袭苏联 时说,“23年来,没有人 比我更坚定地反对共产党。 但是今天,在纳粹德国进 攻苏联的今天,我要说, 苏联人民的敌人就是我们 的敌人,苏联的困难就是 我们的困难”。
思考1:材料中“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指资本主义国家; 思考2: “外来压力”指的是什么? 指苏联;
二、全面展开
1、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标志着冷战 全面开始
“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 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思考3:为什么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宣告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表明美 国实行对苏联全面进攻的外交政策。
——美国成为资义世界头号强国;
苏联的强大:
(1)军事上: 总兵力接近美国; 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 苏军驻扎在欧亚许多地区。 (2)政治上: 疆土大大扩展; 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 ——成为惟一能和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四、评价
1.实质:打破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旧格 局,形成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格局 2.积极:A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建立联 合国);承认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B美苏实力均衡,相互制约,在半 个多世纪里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发生。 C对维护„„恢复„„清除„„ 3、局限性:A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B美苏长期对抗,形成战后两极长 期冷战局面;
……二战结束之前,斯大林已经放弃了世界革命的这 种理念。为什么1943年解散共产国际?他就要给西方 一个信号,说我不是搞世界革命的。从1944年到1945 年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它一个基本的目标是什么? 要跟西方合作,它不是要跟西方对抗。 ……所以从 当时苏联的政策,它是想跟西方合作来维持一个和平 的环境,苏联才能发展。它要靠美国的技术,要靠美 国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