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地质学实验项目

合集下载

第二次遥感地质实验课指导书(新)

第二次遥感地质实验课指导书(新)

《遥感地质学》第二次实验课指导书实习题目:初识遥感影像时间:2010年05月17日,星期一,第5~6节地点:资源与环境工程系遥感实验室实习序号:第2次指导教师:吴虹助教:贾志强实习小组成员姓名、学号:使用的计算机编号:评分:一,目的:通过对陆地卫星Landsat-5 TM单波段遥感影像的显示观察,了解卫星遥感数字图像的构成、外观形态及不同地物的遥感影像特征。

二,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用ENVI软件完成TM影像1~7个波段遥感图像数据的输入、显示和输出,用文字标识出所识别出的地物,并对不同地物影像特征作分析,加深对遥感和遥感影像概念的理解。

三,技术依托:(1)微型计算机;(2)桂林市TM 1-7波段数据;(3)Photoshop软件(ver.6.0以上)和ACDSee软件(ver. 4.0以上)。

四,实习步骤:第一步建立属于自己的实习专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文件夹。

为查找方便,文件夹定名最好采用实习组编号或人名命名。

第二步数据输入。

将实验室提供的“第一次实习数据”文件夹,拷贝到自己名下的实习文件夹中。

第三步打开图像:点击ENVI软件图标后,按下面步骤依秩操作:(1)打开TM 1- 7波段影像的单波段影像:File/Open Image Files/,找到存放TM 1- 7波段影像数据的文件夹,鼠标点击TM 1- 7波段数据文件(只选无后缀的1、2、。

、7文件,不选带HDR后缀的文件),按住Ctrl键可一次选完,然后点击“打开”键,则7个波段数据全部进入“Available Bands…”窗口中。

(2)在“Available Bands…”窗口下方,光标选“Gray Scale”(使小白圈中出现黑点),然后,在大窗口中,光标选所希望打开的波段号(如打开TM1波段,就在“1”的子目录中选“Band 1”,不要选Map Info),选中后,下方的Dims框中出现该波段图像的维数(大小),如1024X1024,即该图像有1024行,1024列。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遥感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实验性质《遥感地质学》实验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注重对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典型图像的解译实例的剖析和解译练习,帮助学生掌握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的一般原则、方法及步骤,启发学生根据图像的不同特点展开解译思路,提高地质解译的能力。

2、实验的目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基本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基本理论和图像地质解译方法,提高地质解译的能力。

3、实验的任务通过遥感图像地质解译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地质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理解遥感技术在地质学中应用的特点及效果,学会遥感技术在地质学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加深对《遥感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实验内容与实验要求实验一航空摄影像片的注记及立体观察实验要求:1、了解航空摄影像片的种类,注记及意义;2、掌握立体观察的原理和方法,熟悉人文现象的影像特征。

实验二光机扫描图像的注记意义及多波段影像特征分析实验要求:1、了解光机扫描图像的种类;2、熟悉陆地卫星MSS、TM图像注记特征及多波段图像的影像特征。

实验三遥感图像数字增强处理实验要求:1、了解图像增强处理的原理;2、掌握常用的遥感图像数字增强处理方法。

实验四遥感图像分类实验要求:1、了解图像分类的原理;2、掌握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

实验五遥感图像地貌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各种地貌类型的影像特征;2、重点掌握流水地貌的影像特征及解译方法。

实验六沉积岩和岩浆岩图像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沉积岩图像的主要解译标志;2、初步掌握岩性地层分析方法。

3、初步掌握侵入岩及火山岩的解译标志和解译方法。

实验七变质岩图像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变质岩图像的主要解译标志;2、初步掌握变质岩层影像的分析方法。

实验八褶皱构造解译实验要求:1、掌握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及解译方法。

实验九断裂构造解译实验要求:1、熟悉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2、运用各种标志解译断裂构造,判断断裂构造的性质,并进行力学分析。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地理信息系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本次遥感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掌握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处理方法;2. 熟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的基本操作;3. 学习遥感图像的分类和提取信息的方法;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遥感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对地球表面进行探测和监测的技术。

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的图像数据,可以反映地表物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遥感图像处理主要包括图像校正、分类、提取信息等步骤。

四、实验内容1. 图像获取实验中,我们使用了ENVI软件,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和信息(EOSDIS)中下载了北京市的Landsat 8卫星影像。

2. 图像校正首先,我们对下载的遥感图像进行了几何校正,以消除图像中的几何畸变。

通过选择地面控制点,将遥感图像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对应。

3. 图像分类接着,我们进行了遥感图像的分类。

采用监督分类方法,利用ENVI软件中的分类器,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分类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地物特征明显的区域作为训练样本,以指导分类器进行分类。

4. 信息提取最后,我们利用遥感图像提取了北京市的地物信息,包括水体、植被、建筑等。

通过对提取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北京市的地表环境状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图像校正通过几何校正,我们成功地将遥感图像与实际地理位置相对应,消除了图像中的几何畸变。

校正后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地表物体的真实位置。

2. 图像分类在遥感图像分类过程中,我们共分为三个类别:水体、植被和建筑。

经过分类,我们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分类结果。

通过分析分类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的水体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区和郊外,建筑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

3. 信息提取通过对遥感图像提取的地物信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北京市的地表环境状况。

遥感地形地物分类实验

遥感地形地物分类实验

一、实验目的加强对遥感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能力,增加动手完成实践工程的能力二、实验设备1.输入计算机的未经处理的卫星影像2.计算机、ENVI软件三实验结果要求: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各类过程图和结果图;并写明生成土地利用分类图的步骤;上述步骤中生成的过程文件和结果文件和数据均需打包提交。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打开一幅长沙市的影像图,生成八种不同地物类型的ROI文件,并用中文名字输出不同的地类名称对应的ROI,最后输出ROI文件保存;(1)首先打开原始卫星影像。

ENVI:File>>Open Image>>Available Bands List(ABL)中选择RGB Color模式点击“Load RGB”,以把选定的波段导入选定的显示。

(2)运用ENVI: Basic Tools >> Region Of Interest>> ROI tool,依次建立各类地物的训练区。

最后训练区的保存:ROI Tool:File>>Save ROIs…2.矢量3.加载预定义ROI进行分类,输出分类图JPG格式。

训练区的加载:ROI Tool: File>>Restore ROIs…,然后监督分类ENVI: Classification >> supervised >>Maximum likelihood >> Classification Input File 选择分类的图像>> Maximum likelihood Parameters。

再- 2-将得到的分类图保存为JPG就可。

Image:>>Save Image As>> Image File…4计算出分类后,八种不同地物的总面积,输出成EXCEL格式保存并打印出来。

5分别采集上面的八种不同地物的波谱曲线图并保存成JPG输出。

高光谱遥感项目二实验报告

高光谱遥感项目二实验报告

高光谱遥感项目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谱分析方法;
2、分析样本数量对相关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绘制光谱曲线,分析不同波段光谱特点。

2、根据样本数不同计算并绘制相关系数图。

三、实验方法
1,制作不同土壤的反射率谱,把数据按土壤类型的不同进行分类,把同一土壤的多个样本在同一波长下的反射率进行平均,得到平均数列,然后将平均数列和波长列制作成图表。

2,制作黄棉土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反射图谱,把黄棉土的样本按有机质含量多少进行排序,按一定规则把样本分成几块,对每一部分样本进行上述操作,最后将得到的数据制作成图表。

3,制作不同数量样本有机质相关系数图,将有机质含量数据转置复制到样本数据里面,通过correl函数来计算不同样本数量的相关系数,然后将得到的数据与波长列制作成图表。

4,制作不同数量样本含水量相关系数图,方法与制作有机质相关系数相同。

四、结果与分析
表1,不同类型土壤的光谱反射率图像。

表2,不同有机质含量的黄棉土的光谱反射率。

表3,不同数量样本有机质相关系数图。

表4,不同数量样本含水量相关系数图。

遥感专业实训报告

遥感专业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专业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遥感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我校与某知名企业联合开展了遥感工程实训实习。

本次实训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遥感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训内容1. 专家讲座实训期间,我们邀请到了来自企业的遥感专家进行讲座。

专家们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成果,向同学们展示了遥感产业和无人船产业的前景和发展,介绍了倾斜摄影在地形图测绘、电力线勘测设计等方面的应用,以及遥感技术在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典型应用。

讲座内容丰富、讲述生动,使我们对遥感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无人船实操训练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无人船实操训练。

训练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无人船的工作原理和作业流程,分别练习了无人船的操作,并获取了玉龙湖水下地形等数据。

通过实操训练,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3.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遥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波段组合、图像增强等技术,并对处理后的遥感图像进行了分析,了解了遥感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团队协作与沟通本次实训过程中,我们分成小组进行项目实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实训成果1. 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本次实训,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我们掌握了无人船的操作技巧,学会了遥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拓宽视野实训过程中,我们了解了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我们对遥感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原理与应用
实验报告
(适用专业测绘工程)
此页不打印
姓名:田海燕
班级:测绘14-2班
实验报告(实验六)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与内容]
[实验数据处理及成果]
1、从哈尔滨市遥感影像图上截取某一部分影像,用K-mean和Isodata法对建设物、植被、水体等主要地物进行分类。

2、简述遥感图像Isodata分类的原理及在ENVI中的操作步骤
[体会及建议]
[实验成绩]
实验报告(实验四)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与内容]
[实验数据处理及成果]
1、以哈尔滨市TM影像为例,进行真、假彩色合成。

2、对哈尔滨市TM影像进行密度分割。

3、以TM7(R)、4(G)、1(B)组合进行HLS、HSV色彩变换。

4、简述密度分割、HLS色彩变换的原理及在ENVI中的操作步骤。

[体会及建议]
[实验成绩]
实验报告(实验五)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与内容]
[实验数据处理及成果]
1、以哈尔滨市TM影像为例,求出植被指数影像。

2、求哈尔滨市TM影像绿度分量及亮度分量影像图。

3、简述K—T变换的原理、意义及在ENVI中的操作步骤。

[体会及建议]
[实验成绩]。

地质类 虚拟仿真 实验项目

地质类 虚拟仿真 实验项目

地质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常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地质现象和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质学。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地质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1. 地震模拟:模拟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和反射,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成因和影响。

2. 矿物和岩石的形成与变化:模拟矿物和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地壳中的变化和转化。

3. 地质构造模拟:模拟地壳中的构造运动,如板块运动、断层和褶皱等,帮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4. 地下水模拟:模拟地下水的流动和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地下水循环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5.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模拟:模拟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分布和开采。

6. 地质灾害模拟:模拟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的形成和演化,帮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影响,以及如何进行灾害防治。

这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地质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5※<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遥感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察、水文工程、灾害地质及其它地质学领域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数字化图像计算机处理和智能识别的基本方法。

要求学生在完成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课程基础上进行。

学会常规遥感图像目视地质解译,初步了解数字图像地质识别方法,遥感地质工作方法程序及综合编制遥感解释地质图件。

5※<单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1、实验项目名称:遥感图像类型和立体观察及多波段效应1)实验内容:遥感图像的种类和注记,立体观察和立体模型的建立。

多波段数字图像及多波段效应。

具体内容如下:①首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演示设备下演示各类遥感图像的观察内容,并作必要的讲解。

②利用TM卫片,观察分析不同地物(植被、岩石、城镇、水体等)在不同波段图像上的波谱特征,深刻理解多波段效应的概念。

并认识各种注记。

③利用H86、H87(涪江地区)航片,识别航片的各种注记;利用H29、H28(祁连山某地冰川)航片,建立立体模型,观察立体效应;。

3)实验要求:了解遥感图像种类,熟悉各类遥感图像的注记符号和含义,掌握立体镜的使用方法和立体模型的建立、航空像对的立体观察及立体效应。

不同波段遥感图像地质体的多波段效应及不同时相遥感图像的时间效应。

根据实习内容归纳总结写出实习报告。

4)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名称和台/件数2、实验项目名称:数字图像处理(假彩色合成、几何校正、数字镶嵌)1)实验内容: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增强处理,主要进行假彩色合成、几何校正、数字镶嵌处理。

具体内容如下:①首先由教师在多媒体演示设备下演示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讲解所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和实验的注意事项。

②利用相邻的两幅TM/ETM或SPOT卫星图像在计算机上通过Erdas软件进行假彩色合成、几何校正、数字镶嵌处理的实际操作,并理解假彩色合成的原理。

2)实验要求:通过实验学会数字图像处理的常用方法和原理。

基本会用一种或两种处理软件。

了解图像的地理信息内容和投影性质。

要求作假彩色合成图像、数字镶嵌(拼接)图像作为实习报告。

3)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名称和台/件数3、实验项目名称:遥感图像的地貌解译1)实验内容:各类地貌的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在航片或卫片上勾绘不同地貌单元的分布界线,编制地貌解译图(可在计算机上进行)。

分析地貌形成的岩性和构造条件。

具体实习内容如下:①利用航片H86、H87(涪江某段1∶5万航片)观察分析软硬相间的水平沉积岩层分布区的地质地貌影像特征,同时观察山区各类河流地貌、人造梯田的地貌及影像特征。

②利用航片H128、H129(祁连山某地山岳冰川1∶5万航片)观察分析山岳冰川地貌的影像特征。

主要视别的冰川地貌单元要素有:悬谷、冰舌、冰斗、角峰、刃脊、终碛垅和侧碛垅等。

③利用航片H150、H149(海南某地海岸1∶5万航片)观察分析火山熔岩发育区海岸地貌的影像特征。

主要地貌单元要素有:海蚀崖、海蚀柱、岬角、砂堤、火山口、隐伏火山口、火山丘及火山岩层。

④利用航片H—X1(陕北黄土分布区1∶2.5万航片)观察分析黄土地貌的影像特征。

主要地貌单元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涧和黄土陷穴(漏斗)。

⑤利用航片H—X2(贵州某地碳酸岩分布区1∶2.5万航片)观察分析岩溶地貌的影像特征,主要观察峰林、暗河、溶蚀坑及天生桥等地貌。

利用航片H—X13(陕北黄土分布区1∶2.5万航片)观察分析滑坡地貌的影像特征。

⑥利用陆地卫星MSS图像银川幅观察分析基岩分布区、沙漠分布区、平原区在小比例尺卫片上的影像特征,并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银川幅图像数据在计算机上利用Erdas等软件进行图像增强处理,以提取所需信息,然后再分析以上地貌的影像特征2)实验要求:掌握各类地貌解译的方法,熟悉各类地貌的影像解译标志,学会地貌解译图的编制方法和地质分析思维。

作航片H86、H87地貌解译图,并总结各类地貌的解译标志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3)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名称和台/件数4、实验项目名称:遥感图像沉积岩解译1)实验内容: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类的解译标志,沉积岩的产状、遥感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岩层接触关系类型判释及其遥感地质解译标志建立和描述。

具体实习内容如下:①利用航片H86、H87(涪江某段1∶5万航片)解译水平沉积岩层。

②利用航片H102(贵州某地1∶5万航片)解译褶皱的灰岩、砂岩、泥岩、页岩岩层。

③利用航片H33、H29(贵州西部某地1∶5万航片)解译三叠纪—早石炭世陡倾斜地层不同岩性段(砂岩、粉砂岩、灰岩、泥岩、砂泥岩含煤地层、大陆喷发的玄武岩等),总结其影像特征(色调、地貌、水系、人文地质环境等方面)。

④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巢湖幅(我院实习基地)解译不同岩性(砂岩、粉砂岩、灰岩、泥岩、砂泥岩互层)的分布范围,总结不同岩性在TM图像上的解译标志,并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提取岩性解译信息。

2)实验要求:利用遥感图像熟悉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的影像特征,掌握解译标志,学会勾绘岩层,岩性地层单位的界线,确定其产状、接触关系及上下层序并编绘解译地质图。

作航片H102岩性解译图,总结各类沉积岩的解译标志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3)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名称和台/件数5、实验项目名称:遥感图像岩浆岩解译1)实验内容:各类岩浆岩、喷出岩的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形状产状、期次及生成先后顺序的解译。

具体内容如下:①航片H103:我国江苏北部一花岗岩体影像特征;②航片H21:为我国甘肃北山地区海西期花岗岩侵位于中元古界变质岩系中,它们之间接触界线明显,中部为侵入接触西部为断层接触,局部地段被第四系洪积物覆盖。

③航片H56、H55:是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某地。

浅灰色、树枝状水系、地形平坦的是海西期灰白色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浅灰色、色调均匀、网状水系的是第四系洪积、冲积物,由砂和亚粘土组成;深灰色零星分布,呈团块状和直线形垅状地貌的是后期侵入的闪长玢岩,受北西向节理控制。

④利用陆地卫星MSS卫片吉林天池幅,观察火山岩在小比例尺卫星图像上的影像特征。

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西安幅,观察南部秦岭山区花岗岩体在中小比例尺卫片上的影像特征。

⑤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西安幅南部图像数据作计算机增强处理,提取花岗岩体信息,并进行解译成图。

2)实验要求:通过典型遥感图像的解译,熟悉各类岩浆岩,喷出岩的影像特征。

掌握影像解译标志,学会勾绘不同性质、不同期次岩体的界限,分析其产状、接触关系及侵位先后并编绘解译地质图。

作航片H21岩性解译图,总结各类岩浆岩的解译标志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3)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名称和台/件数6、实验项目名称:遥感图像变质岩解译1)实验内容:各类变质岩的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产状及变形特征。

具体实习内容如下:①航片H86:我国北方某地元古宇变质岩系和侏罗—白垩系碎屑岩,它们之间呈不整合接触。

变质岩主要是片麻岩类,其中的条纹、条带状影像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面理褶皱变形,航片上变质岩系具有副变质岩系影像特征,注意对比副变质岩与沉积岩影像特征上的差异。

②航片H109:位于我国青海省不冻泉附近,出露的主要岩性为上三叠统的硬砂质长石砂岩与板岩互层,岩层近于直立。

在图像上条纹条带明显,发育丰字形水系。

③航片H64、H63:我国山西某地下震旦统(Z1)与下元古界阜平群上段不整合接触影像特征。

阜平群以片麻岩为主,浅灰色、灰色和暗灰色条带状色调,平行树枝状水系;下震旦统(Z1)主要为石英岩,深灰色调,岩石坚硬,色调均一,树枝状水系,密集羽毛状冲沟发育。

④陆地卫星MSS图像银川幅:观察贺兰山北部地区区域变质岩系在小比例尺卫星图像上的的影像特征。

并总结归纳与岩浆岩和沉积岩影像特征的差别。

⑤陆地卫星TM图像银川幅:观察贺兰山北部地区区域变质岩系在中小比例尺卫星图像上的影像特征。

并总结归纳与岩浆岩和沉积岩影像特征的差别。

⑥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西安幅南部图像数据作计算机增强处理,提取变质岩解译信息,并进行解译成图。

2)实验要求:通过典型遥感图像的解译,熟悉各类变质岩的影像特征。

掌握影像解译标志,学会勾绘不同岩性层、岩性组合层的单元界线,初步了解变质岩区地层变形样式和变形特征,并编绘解译地质图。

作航片H186岩性解译图,总结主要变质岩(区域变质岩)的解译标志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3)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名称和台/件数7、实验项目名称:遥感图像褶皱解译1)实验内容:褶皱的解译标志,褶皱类型、形态及标绘的方法。

具体内容如下:①航片H163:是青海西部沙漠半覆盖区背斜构造的影像特征,图像上背斜的外形清晰,呈椭圆封闭环形。

转折端呈外倾转折,其枢纽向西北倾伏。

②航片H24、H23:我国甘肃西北部某地叠加褶皱的影像特征,可见早期褶皱核部岩层被后期褶皱叠加改造,再次弯曲,中部有一扭性断裂,使褶皱发生平行位移。

③航片H66、H65:为青海省天峻县阳康乡,阳康曲梁来步褶皱与断层,由下三叠统(T11)之砂岩,中三叠统(T12)之灰岩和同生角砾状灰岩组成连续背斜和向斜。

像片南部岩层三角面清晰,指示地层向北倾斜。

④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巢湖幅图像数据作计算机增强处理,提取褶皱构造解译信息,并进行解译成图。

2)实验要求:熟悉褶皱的解译标志,学会解译褶皱构造,判断褶皱类型,组合形式及标绘方法,编制褶皱解译图。

作航片H65褶皱构造解译图,陆地卫星TM图像巢湖幅褶皱构造解译图。

归纳总结褶皱构造的解译标志,不同类型的褶皱的图形特征,叠加褶皱的图形特征,不同组合样式褶皱的图形特征。

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3)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名称和台/件数8、实验项目名称:遥感图像断裂解译1)实验内容:各类断裂构造,线性构造的解译标志,断裂产状、性质的判断,组合方式及力学分析。

具体实习内容如下:①航片H24、H23:我国甘肃西北部某地叠加褶皱及断裂的影像特征,可见早期褶皱核部岩层被后期褶皱叠加改造,再次弯曲,中部有一扭性断裂,使褶皱发生平行位移。

②航片H66、H65:为青海省天峻县阳康乡,阳康曲梁来步褶皱与断层,由下三叠统(T11)之砂岩,中三叠统(T12)之灰岩和同生角砾状灰岩组成连续背斜和向斜。

相片南部岩层三角面清晰,指示地层向北倾斜。

在图像的中部可见两条断层,在褶皱的核部断层效应非常明显。

③陆地卫星MSS图像博斯腾湖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可分三组,最为发育的一组为近东西向与区域构造线相一致,沿断裂有花岗岩体等出露。

博斯腾湖的形成与几组断裂的交汇有关。

④解译陆地卫星TM图像西安幅的断裂构造.2)实验要求:熟悉断裂构造的解译标志,掌握解译断裂构造及判断断裂构造的性质、产状、组合方式的技能,编制地质图。

作航片H65褶皱及断裂构造解译图,陆地卫星MSS图像博斯腾湖幅断裂构造解译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