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比较”训练,提高语文素质——谈“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阐述比较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比较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阐述比较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孙洪玉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21期【内容摘要】由于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对教学方式提出了严格要求。

初中语文作为语文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工作,影响着学生的进步成长。

只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步学习。

初中语文教育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

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承载着人们思维、口语交流所需要的词汇和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对于教学成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比较法是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比较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比较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一、比较法与比较法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地位比较法是一种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比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比较的标准和根据,做到有依据的对事物进行比较。

这样的比较才是有效的比较,能够从比较中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另外,比较的过程中,还需要客观的事物进行评价。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很好加强学生对文章等知识的一项,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苏轼的《浣溪沙》一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中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而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主要有题解法、导读法、泛读法和精读法等。

以下将对这些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比较,以期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题解法,该教学法主要是通过解答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教师可以设计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来寻找答案。

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文章。

通过解答问题,学生还能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教学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有可能把重点过于放在问题的解答上,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题解法还需要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问题,并找到正确的答案。

第二是导读法,该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导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难点句子、总结文章大意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

导读法的优点是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尤其对于一些复杂或抽象的内容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教师的导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思路和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导读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可能会使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缺少独立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教师的导读需要把握好度,避免给学生直接灌输答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第三是泛读法,该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整体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快速阅读全文,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泛读法的优点是可以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泛读法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未知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种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可能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细节和深层次含义缺乏足够的关注。

泛读法可能需要一定的门槛,对于阅读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较为困难。

不同的教学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对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讨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提出优化比较教学法的方法,以期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对学生的影响和效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挖掘教育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

通过比较不同文本、不同观点、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探讨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意义,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比较教学法,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通过研究比较教学法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此研究,展望未来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建议。

2. 正文2.1 比较教学法概述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将不同事物进行对比来加深学生理解和认知的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强调通过对比来发现事物间的异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不同人物或不同情节,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比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通过比较教学法,学生能够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比较教学法已经成为教育教学领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运用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比较教学法的概述比较教学法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指的是通过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发现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并从中获得新的知识。

比较教学法可以分为内部比较法和外部比较法。

内部比较法是指将同一种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例如将不同的句子进行比较,包括句式、主语等等。

外部比较法则是将不同种类的事物进行比较,例如将不同的文章或者小说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阅读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比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开阔视野。

1. 内部比较法的运用内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句法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语法知识是关键之一,通过比较不同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结构,理解文章的脉络。

比如,在教授整篇文章之前,可以先以同一主题的不同段落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文章段落之间的联系,并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在讲解句子结构时,可以使用典型的例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掌握不同的结构表达方式。

外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通过比较不同作者的作品和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从而掌握更加广泛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比如,在教授一篇文章时,可以与类似的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比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角度,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用词之妙和行文之巧。

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的课文进行比较,让学生熟悉不同时代的文体和文化。

三、总结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无论是内部比较法还是外部比较法,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掌握语言基本结构和提高文化素质。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对比、比较的方式来教授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比较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不同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比较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的意义和范畴。

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概念的含义和范畴。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作家的思想和文学技巧,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比较法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认识。

通过对比不同作品或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比较法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解读文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比较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可以让学生更加敏感地感受到美的存在,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鉴赏眼光。

这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非常重要。

比较法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过分强调对比可能会让学生陷入陈规化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进行比较法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发散思维,避免陷入机械记忆和模仿的窠臼。

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和关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比较法教学也有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语文比较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对不同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运用语文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对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进行浅谈。

比较法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比较法教学可以将学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目的性和意义感,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通过比较不同事物或现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比较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比较法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能力。

通过对不同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

比较法教学还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的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比较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比较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使学生灵活运用词汇、句法、修辞等语言表达技巧。

通过对不同作品或文本的对比与比较,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比较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比较法教学可以将文学艺术作品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相联系,使学生在比较中体验情感、感悟人生,提高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力。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或文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培养独立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中学语文比较法教学具有很多优势和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比较就是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

在比较中,我们应当按比较的标准进行,注意在不同事物中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在差异里发现类似之处,在类似里发现相同之处。

因此比较法是积极有创造性的,是培养活跃且举一反三的能力的好方法。

【关键词】客观事物;阅读分析;共性与差异初中是学生们思维开始健全的时候,教师在培养学生们读写能力的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其灵活地运用比较法来进行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发现所学知识的差异和共性,从而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们是尤为重要的,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大力提倡和发展。

一、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对比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我们会明白作者由于不同的阅历和生活状态可以得知作者身后的成长经历及背景,了解到由于时代变迁所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现在拿李清照的词做例子,当李清照年少时,生活无忧无虑,不断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训练,几乎在同时,李清照边创作,边评判他人的思想,不断研究文艺的理论。

李清照不但能享受美,而且能驾驭美,她一下跃上一个较高的起点,这时她采是一个待嫁闺中的柔弱少女。

就在这期间,李清照创作出《如梦令》这样欢快的词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而当她出嫁后,由于刚刚陷入爱情的美好意境中,和赵明诚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使得她情志高昂,在这时她写出了《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

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而当李清照步入晚年,由于丈夫的死去,自己报国无门,只剩一个人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求不到知己时,她有写出《声声慢》这样忧愁的词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1. 引言1.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文学修养的提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阅读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来源,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字,拓展自己的视野,开拓思维。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各种文本,学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判断事物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途径。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

通过品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为他们的人生和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比较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比较教学法是一种以对比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或概念,让学生从对比中获得启发和认识。

其特点包括:1. 强调对比:比较教学法的核心是对比,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认识。

2. 提高思维能力:比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3. 激发兴趣: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新奇和趣味,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4. 促进交流合作:比较教学法注重学生间的讨论和合作,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

5. 多角度观察问题:比较教学法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拓宽其视野,培养其综合思考和判断能力。

2. 正文2.1 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教学 强化“比较’’洲镶,提高语交素质 谈“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凌敏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法,能发现异同,调动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归纳能力;能实现 迁移,做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能认识规律,提升文 学素养,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比较语文教学语文素质 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人们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比较。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 法,不但能巩固旧有的知识,还能从中发现新的含义,达 到温故而知新,融会而贯通的目的,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 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实践证明,这 确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引导比较,发现异同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比较是一切理解 和思维的基础。”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选资料,把内容 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照,由此及彼,求异求 同,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思维,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 1.同中求异,强化认知的准确度 同中求异:通过挖掘、比较文章中一些内容相同处, 可以深刻揭示其所蕴含的不同含义。如郦道元的《三峡》 和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两文,题材相似,都以山水为写 作题材;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不同。前文中以凝练生动的 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作者抓住景物 的特点,写山,通过正侧面桐结合的手法,突出连绵不 断、遮天蔽日之势;写水,则绘四季不同之景。夏水最盛 最急,春冬之景“良多趣味”,秋季则是“林寒涧肃”, 

一片悲凉。最后以渔歌作结,表现了渔人漂泊不定的悲 伤,再次衬托了秋的凄凉。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三峡 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 曳多姿。高峰、猛浪、碧水、飞瀑、猿鸣、渔歌,形色声 并举,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 者以深刻的印象。后文中,作者先以“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总括全文,接着分写富春江的山之奇、水之异。写 水,突出水的绿、深、清、急;写山,突出山的高、险、 奇、密。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及动静结合的手法进行白 描,调动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描物摹声淋漓尽致,使 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水势,形象的绘画与动听的万籁之声 

(接84页) 感兴趣。有些男孩子接收了动画片中 的“打斗”场面,在一起也经常模拟 动画片中的情节游戏,玩着玩着就从 假打变成了真打了,在他们的头脑 中,争斗就是游戏。而女孩子往往对 动画片中的情爱内容感兴趣,有时还 会听到几个女孩在一起讨论“谁喜欢 谁”的话题。 四、讨论与建议 1.讨论 (1)动画片的积极作用 幼儿心理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 具有不稳定性,易接受生动的、集体 的刺激形式,其记忆和思维形式也以 形象记忆和思维为主,越是形象生动 的认知内容,越容易被幼儿接受和喜 欢。而动画片是最适合孩子接受的一 种文化、娱乐形式,不但能带给幼儿 动感十足的视听享受,还使幼儿开阔 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2)动画片的消极作用 现在随着动画市场的迅速发 展,动画片质量开始良萎不齐,尤 其是引进的一些动画片的思想内容 确实容易对孩子造成许多负面影 响。节目的暴力内容也可能误导孩 子在道德观及生活观方面的不良行 为和习惯,他们往往不能分辨哪些 是不该模仿的。 (3)点播台播放的动画片对幼 经调查,了解到幼儿喜爱点播动画片如下显示: 

大头 L予小头爸篷 熊 没 盔箍淘气三予 嚣葶苹与获太 海终宝宝 键警勇士 蠲 猿 磴褴小丸予 尊趁菠士 海笨兄弟 獾秘老疑 老动蚕《神笔马良》 鼗弱宝贝 祝器猫 成人动露 《司马宠》 20% 4 l9‰ l8% 

根据“点播台两周被点播情况柱状图”与上述调查统计可知点播台播放的动 画片中,带有暴力色彩的占了48%。由这个调查表可知,点播台虽然完全满足了 市民的点播要求,但没有对播出的动画片进行严格筛选,带有不良倾向的动画片 比较大,对幼儿是不利的。 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在幼儿观看动画片时,应给予适当指导,要选择健康 的、优秀的动画片给孩子看,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帮 助孩子理解电视节目的内容,从而提高孩子欣赏品位,并且要限制孩子看动画片 的时间,合理组织幼儿看电视。 五、结论 现在的儿童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看电视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孩子的重 要生活内容。电视的确给孩子带来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乐趣,对孩子的成长起 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同时,看电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因素。不让孩子看电 视显然是不现实的,正确引导孩子收电视,使电视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才可 能真正地解决问题的根本。所以,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动画片的检测和管理,教 师、家长都能意识到正确引导孩子看电视的生要性,学会和掌握如何正确地引导 孩子看电视的方法,从而来扬看电视之长、避看电视之短,使电视真正成为孩子 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张丽华.试论电视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影响作用.教育科学,1998(1) 

教育新千线 堡垒堕 墨璺 团教学 融合得浑然一体。在写景中自然而然地转入到抒怀: “鸢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世间的 一切功名利禄,忧愁烦闷于此已荡然无存了。篇末追笔, 补写出两岸山间的繁茂之状,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物我 两忘的意境。通过比较一些题材相似而表现手法不同的作 品,可以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领会表现手法为主题 服务的原则。 2.比中求同,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比中求同: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出不同文章在内 容上、写法上的许多相同点,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领悟中心和主题。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体裁 都是小说,两文所写的时代不同,故事情节不同,但都 是描写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命运,比较点可以放在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这一主题上。这两篇小说的相同点表 现在主人公都为了通过科举制度获取功名利禄,改变贫 穷的命运;他们都蒙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包括思想 受毒害,形体受折磨,性格迂腐,精神变畸形。不同点 是孔乙己在潦倒一生中悲哀地死去,是一个彻底的失败 者。范进在几十次科场失利之后,一朝中举,一跃而 上,进入上层社会,也算是一个最后的“成功者”。虽 然如此,他们的不同遭遇却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 度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毒害和形体上的摧残,从而使人 们认识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运用比较,实现迁移 1.温故知新,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 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 教师讲,自己能阅读……”学会比较是实现“不需要教” 的一条途径,在比较中温故而知新。如在阅读《百合花》 这篇小说时‘,文章开头和中间有几段环境描写,在讨论这 些描写的作用时,我先让学生与已学过的小说《变色龙》 《故乡》进行比较,寻求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变色龙》 《故乡》开头都是环境描写,不同的是前者属社会环境, 它在文章开头制造了一种压抑、令人窒息的氛罔,是沙皇 统治下俄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是小说中人物活动和 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而且衬托出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 的性格特点。而后者属于自然环境,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 沉寂、荒凉的气氛,同时也衬托出“我”悲凉的心情。由 此,我们不难找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共同点:交待背景,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等。在这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 析《百合花》中那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便会事半功倍。 学生以后在阅读小说时,对环境描写也有了明确的理解, 进而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 2.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比较,同样要举一反三,要实现比较的横向迁移, 这就需要借助“联想”。展开来说,就是以一个知识点 为基点,由此多方向的进行思考,从中寻找内部的有机 联系及规律。以两首咏梅词为例,同是咏梅,陆游笔下的 梅花, 长在驿道外断桥边,在日暮黄昏中独自开放,孤 苦寂寞;毛泽东所写的梅花却不同,即使大雩纷飞,冰冻 丈,她仍在悬崖峭壁上,争奇斗艳,俏然开放,待到来 年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积极乐观。相同的描写对 象,却因为作者赋予的意义和情感不同而展现不同的形 象,这是与词作者不同的写作背景相关的。陆游的词是他 在宋代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下,抗金抱负不得施展而倍感孤 独寂寞的反映。而毛泽东的词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 田际上的反华势力,坚持斗争,充满胜利信心的乐观主义 精神。巾此,学牛可以领悟到在平时写作中也可根据需要 赋予事物以不同的内涵,来为自己的文章服务。这样,无 形中就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迁移到了写作巾,实现了知识 的横向迁移。 三、通过比较。认识规律 世界上的事物是干差万别的,但事物又是有一定联 系,按照其同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的。所以比较不光是找出 差异,更重要的是在差异和联系中摸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 性。 1.多角度比较,发现语言规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运用比较的方法 理解内容,能体会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在阅读教学 中,运用恰当、合理的比较能引导学生透视语言现象,发 现语言规律,提升文学素养。比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各 类基础知识(包括字、词、语法、修辞、表达方式等)的 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对照比较,启发 学生对各类基础知识之间的相同性和相异性的认识,归纳 整理出它们的规律性。首先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实词来比 较,文言文中的地名、人名、事物名、时间名等与现代文 相同,翻译时可以不译。而难解决的是多义字和古今字, 比如“妻子”,文言中是“妻子 ̄l:lJL女”,现代文中就是 单个意思“妻子”。其次是虚词的比较,文言文中一个虚 词往往有几种用法,几种翻译。通过举例引证,归纳知识 规律,可减轻学生理解记忆上的负担,提高阅读能力。如 “而”字,①默而识之②人不知而不,③学而时习之④泉 香而酒洌。这四旬中的“而”字都是连词,但所连接上下 文的关系不一样,意义也不同。一句中的“而”所连接的 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译为“地”;二句中的“而”表 示转折关系,译为“但是”;三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 系,译为“然后”;四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译为 “而且”或不译。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而”字的 四种用法。 2.全方位比较,掌握写作规律 文与文的比较,可以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立意、谋 篇布局的方法和写作特点,发现规律,促进其读写能力的 提高。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比较法对白己不同角度不同方式 写的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然后自己分析得失,提 高写作水平。如在指导写作写景抒情散文时,先以朱自清 的《绿》与宗璞《西湖的绿》进行比较。两文都是写景抒 情的游记,描写内容以绿为主。不同点取材角度不同,写 法不同,风格不同。分析原因:朱文选取梅雨潭的绿,虚 实并举,将绿人格化,揭示出“绿”的奥秘,风格清新奔 放。而宗文选取较有代表性的西湖美景,用铺陈的写法描 述各处胜景不同的个性特征,表现西湖的绿丰富多彩,突 出“绿”的神韵,风格细腻典雅。二文虽文体不同,文题 相似,但由于每位作家选材角度不同,写作风格各异。接 着以《晨》为题进行写作训练,在写作中,有的同学以记 叙为主,叙中抒情;有的以描写为主,描写清晨一景,写 景抒情;所写的景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四季美景,有人文 美景。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取长补短,升格了作文。这样 的比较,不但利于训练一题多作,一题多变的写法,还能 学到不同开头结尾,不同构思立意等写作技巧。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比较训练不仅可以增大 教学容最,提高阅读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加深 理解,提高分析能力,培养鉴赏评价及写作的能力。实践 证明,这的确是一条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高语文教 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