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反映的结果- 世界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变革是阶级斗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强调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力价值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和计划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社会制度-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共同拥有生产资料,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等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是重要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简略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是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并结合了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参考资料:(此处省略参考资料列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开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开展律、真理开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根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开展规律1个根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开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开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开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根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根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马克思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原理知识点总结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
因此,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引起的,而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张的唯物史观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物质基础。
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意识及其表现形式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马克思主张通过对社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分析来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变革的动力。
3. 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两个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两个阶级是指占有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和被剥夺产权的被压迫阶级。
阶级斗争是为了争夺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和利益,最终的目的是推翻统治阶级,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4. 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的剥削主要通过雇佣劳动实现,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无产阶级为自己创造利润。
剥削的基础是劳动力商品化,劳动力成为商品被出卖,并且劳动价值远远大于工人所得的工资。
5.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指的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制造该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工人为雇主创造的价值,工人只能获得工资的一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归资本家所有。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阶段,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7. 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的革命力量,他们是被剥夺产权和被压迫的阶级。
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主义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 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 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21.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22.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2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24.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25.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马克思主义 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记住代表人物)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阶级性、实践性)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命性的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和⽅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的两⼤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第⼀章知识点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主义两个对⽴的派系;其⼆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主义和主观唯⼼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的关系?为什么⼈不能两次踏⼊同⼀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运动和静⽌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特点)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及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人类最美好的社会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它克服了其它许多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紧密联系,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锐利的思想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及与时俱进(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下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等。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包括: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等。
三、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是通过剩余价值实现的。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它指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获得的工资之间存在着剥削关系。
资本家以剥削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取利润,这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
四、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强调社会矛盾的根本性质是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的主要动力。
五、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核心,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民主等。
六、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区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种有科学根据和可行性的社会主义理论。
乌托邦社会主义则是指那些没有科学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社会主义设想。
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