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讲义的侵袭和转移

合集下载

肿瘤的转移的名词解释

肿瘤的转移的名词解释

肿瘤的转移的名词解释肿瘤转移,也称为癌细胞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的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扩散到其他器官或组织的过程。

这个过程被认为是癌症最危险和致命的特征之一。

肿瘤转移是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一旦癌细胞扩散到其他部位,往往意味着治疗难度加大,预后变得不乐观。

肿瘤转移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

局部侵袭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穿过周围组织、淋巴管道或血管进入邻近组织。

这个阶段通常由肿瘤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侵袭的能力导致。

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的细胞往往能够破坏周围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一旦癌细胞穿透了原发肿瘤所在的组织,它们可以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发生远处转移。

淋巴转移是指癌细胞通过淋巴管道进入淋巴结,从而扩散到其他淋巴结或器官。

血液转移则是指癌细胞进入循环系统,通过血液流向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两种扩散方式可能会同时发生,从而导致多个远处转移灶的形成。

肿瘤转移的机制是极其复杂的,涉及多种分子和细胞的相互作用。

例如,癌细胞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来获得侵入和转移的能力。

这些基因突变可能包括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突变、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突变以及改变细胞黏附能力的基因突变等。

此外,肿瘤转移还涉及到血液和淋巴系统的逆向操作,以及免疫系统的耐受性调节等。

鉴于肿瘤转移的重要性,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了解和阻止这个过程。

因此,对于癌症治疗而言,预防和阻断肿瘤转移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目前许多抗癌药物的研发都是以阻断癌细胞转移为目标的。

此外,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也可以通过切除或破坏原发肿瘤,从而减少转移的机会。

然而,在面对癌症转移的挑战时,还存在许多困难和未知。

例如,某些癌细胞可能对已有的治疗方法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治疗失败。

此外,癌细胞的转移能力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使得治疗策略需要不断调整。

因此,对于癌症转移的研究和阻断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总之,肿瘤转移是癌症中最危险和致命的特征之一,它指的是癌细胞从原发肿瘤扩散到其他部位的过程。

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机制

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机制

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机制导语:人体中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是细胞周期的一部分,但肿瘤细胞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可以侵入周围组织或进入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来转移,导致癌症的恶性化。

而肿瘤转移的机制,一直是肿瘤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结合最新研究结果论述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机制。

I. 转移机制肿瘤细胞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转移,主要分为肿瘤细胞间转移和血行转移两种方式,其中血行转移是最常见的途径。

1.肿瘤细胞间转移肿瘤细胞间转移指的是肿瘤细胞通过直接渗透间质细胞或组织间隙,进入周围组织和空腔。

渗透过程包括肿瘤细胞脱离肿瘤团块、侵入基质、侵入血管或淋巴管等。

一种机制是通过胶原酶、蛋白酶等酶类分泌蛋白,降解基质并促进侵袭。

研究发现,某些基质控制因子,如紧密连接蛋白、支架蛋白等分子,能控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单个肿瘤细胞进入血管被称为微转移瘤,这是肿瘤细胞间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

微灌注条件下,肿瘤细胞表现出更高度的移动能力。

2.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最常见、最危险的转移途径,约占已转移瘤的85%。

肿瘤细胞离开原始肿瘤,在血液中运输,随后落户在远处器官组织。

此外,也包括对肺、肝、脊柱、胸膜等局部转移的一些病例。

如何在血管中存活下来成为肿瘤细胞血行转移的关键。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细胞通过从中央分化转化成专门的转移癌细胞,这些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流体动力学特性。

II. 侵袭机制肿瘤细胞侵袭指的是肿瘤细胞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或器官。

肿瘤细胞的侵袭包括细胞形态学改变、糖内分子表达和信号转导。

1.细胞形态学改变肿瘤细胞侵袭会引起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包括细胞内骨架的改变和细胞外基质的改变。

肿瘤细胞侵袭的特点是细胞膜的前缘形成突起,称之为肢突,这种肢突可以弥合新形成的裂口。

2.糖内分子表达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还与许多糖内分子调控因子有关。

其中,小谷氨酸蛋白酶是一种钙离子依赖性的胶质酸清分泌酶,可以促进细胞运动以及羟化胶原的分解,从而加速细胞侵袭。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机制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机制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机制是肿瘤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关键性问题,这是因为只有侵袭和转移的肿瘤才具有严重的生命威胁。

了解,对我们治疗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分子的参与和调控。

在进展的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会从原发灶侵入周围组织,侵袭到周围的结构和组织,最终进入到淋巴系统或者血液循环系统中,形成远处转移。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 肿瘤细胞入侵肿瘤细胞的入侵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灶侵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肿瘤细胞的入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分子的参与和调控。

首先,肿瘤细胞会与周围的基质和细胞结构发生粘附。

然后,肿瘤细胞通过吞噬和分解周围基质的方式,破坏周围的结构,向外移动。

2. 肿瘤细胞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关键步骤。

肿瘤细胞通过刺激周围的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的生长和形成,增加血液循环系统与肿瘤细胞的接触面积。

3. 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在未侵入淋巴系统的情况下,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行远距离扩散。

肿瘤细胞在血液中的存活和侵入远端器官的能力是依赖于多种因素的,这些因素包括肿瘤细胞的大小、形态、表面特征和扩散过程中血液流的力学参数等等。

4. 肿瘤细胞移植肿瘤细胞的移植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灶到远处器官的转移过程。

肿瘤细胞的移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分子的参与和调控。

首先,肿瘤细胞会进入到周围组织,并与周围的细胞结构发生粘附。

然后,肿瘤细胞通过吞噬和分解周围基质的方式,破坏周围的结构,向外移动。

最后,肿瘤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到周围组织,并继续繁殖和生长。

二、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调控机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分子的参与和调控。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主要是由肿瘤细胞本身以及周围微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调节的。

1. 肿瘤细胞相关的调控因素(1)细胞粘附分子细胞粘附分子(CAMs)是调节肿瘤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关键分子。

南方医大癌生物学讲义14-1侵袭-转移级联反应

南方医大癌生物学讲义14-1侵袭-转移级联反应

第十四章(1)侵袭-转移级联反应前言:尽管原发性肿瘤非常凶险,但其最终只会引起10%左右的肿瘤患者死亡,而大约90%的肿瘤患者最终死于原发灶以外部位的转移性肿瘤的生长。

这种转移的形成是肿瘤细胞离开原发灶,沿着身体内的“高速公路”——血管和淋巴管在全身寻找新的部位并重新生长形成细胞克隆的结果。

这一节,我们就先来聊聊肿瘤的“侵袭-转移级联反应”的整个过程。

大多数(80%)威胁生命的恶性肿瘤起源于上皮组织,称为癌。

因此本章中所讨论的大多数肿瘤指的都是癌。

需要说明的是,来源于其他组织的肿瘤,如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的肿瘤,也具有相似的侵袭和转移方式。

甚至某些造血系统的肿瘤,特别是淋巴瘤,也同样具有一个局灶化的早期肿瘤及播散到远端组织器官的晚期肿瘤阶段。

这一系列复杂的步骤,称为“侵袭-转移级联反应”。

图1:侵袭-转移级联反应局部侵袭多数上皮组织都具有共同的上皮组织结构。

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对薄的上皮细胞层位于复杂的基质层的上方,两者之间被一种称为基底膜(BM)的特殊细胞外基质(ECM)所分隔。

这一蛋白网状结构是由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共同构建的。

起源于基底膜上皮侧并仅局限于这一侧的肿瘤,称为良性肿瘤。

然而,一些肿瘤细胞获得穿透基底膜的能力。

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后,开始以单个或成簇的形式浸润周围基质, 这种肿瘤细胞团块被重新定义为恶性肿瘤。

如下图所示,基底膜可以通过使用针对层粘连蛋白(基底膜中的关键组分)的特异性抗体检测。

在A图分化程度比较高而侵袭性比较低的结直肠癌中,用抗角蛋白抗体标记癌细胞巢(红色),用抗层粘连蛋白a3链的抗体标记周围环绕的基底膜(绿色),癌细胞巢之间的基质是黑色的。

在B图分化程度比较低而侵袭性比较高的肿瘤中,可见缺失了基底膜的癌细胞巢边界(箭头所示),肿瘤细胞直接暴露于周围基质。

图2:穿透基底膜侵袭性肿瘤细胞造成基底膜分解,破坏了阻碍肿瘤细胞群进一步扩张的重要物理屏障。

同时,通过降解各种基底膜成分,侵袭细胞获得了促进细胞生长和存活的细胞因子,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因子常常隔离或深藏在特化的细胞外基质结构中。

肿瘤侵袭与转移

肿瘤侵袭与转移
Tiam1, NDPKA could interfere with this binding , modulating the GEF acting of Tiam1 by control of its binding to the plasma membrane
• Interactions regulating the activity of small GTPase
第八章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阻止肿瘤转移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第一节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一、肿瘤侵袭(tumor invasion)
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其起源部位沿组织间隙 向周围正常组织扩张性增生的过程。其 标志是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
肿瘤侵袭生长行为有以下特点: 侵袭的肿瘤细胞能侵占和排挤周围正常 组织,但瘤细胞并未与原瘤灶分离 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功能有干扰或破坏
二、肿瘤转移(tumor metastsis)个别瘤细胞能脱离原发肿瘤,通过侵润在周围间质中 生长,通过淋巴管或血管迁移至其他部位继续增殖生 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性质的继发肿瘤的全过程。 继发灶可再增殖,继发侵袭生长和形成新的肿瘤,并 进一步发生转移,产生继续扩散和转移。
侵袭生长是癌组织扩张的先行活动,转移是瘤体达到 一定数量和体积后才会出现的现象。转移时伴有侵袭 生长,但侵袭生长并不一定发生转移,两者相辅相成。
➢ NDPK regulates the MAPK pathway by modulating the phosphorylation site of the kinase suppressor of Ras (KSR)
➢ NDPKA functions as a GAP of Rad
•Interaction with transcription factors

肿瘤细胞迁移实验(细胞划痕法)讲义

肿瘤细胞迁移实验(细胞划痕法)讲义

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对肿瘤细胞迁移的影响(细胞划痕法)实验导读瘤组织的增殖失控、瘤细胞的分化异常、瘤细胞具有侵袭和转移的能力是恶性肿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征,而侵袭和转移又是恶性肿瘤威胁患者健康乃至生命的主要原因。

因此研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规律及其发生机制,对恶性肿瘤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肿瘤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至靶组织或靶器官,长出与原发瘤不相连续而组织学类型相同的肿瘤。

前者称为原发瘤,后者称为转移瘤或继发瘤。

图1肿瘤转移示意图根据肿瘤异质性理论,大多数恶性肿瘤最初虽属单克隆起源,但它在不断增殖演进至临床明显的肿瘤时,由于瘤细胞遗传性状的不稳定性(来自基因突变或缺失等)而不断地变异,造成该肿瘤内瘤细胞亚群表型的多样性,诸如瘤细胞的侵袭性、生长速率、转移能力,核型乃至对激素的反应性和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等,这些瘤细胞亚群具有被此不同的特性即所谓异质性。

异质性与肿瘤转移直接有关的就是癌细胞的转移潜能,癌细胞的转移潜能有高低之分,具有高转移潜能的筋细胞易发生转移。

肿瘤细胞的运动性,来源于细胞运动“接触抑制”的概念。

通过体外培养正常和恶性结缔组织细胞,发现正常纤维母细胞在移动过程中引起的皱栖脑膜与其他细胞的表面接触时,往往产生细胞膜活动的抑制和移动中细胞的缩短,然后停止。

当纤维母细胞生长过程中在培养皿上融合形成一单层时,细胞运动即显著受到抑制。

间变的肉瘤细胞则缺乏接触抑制,瘤细胞的运动不会被正常纤维母细胞所抑制。

针对肿瘤转移这一复杂的过程,人们研制了各种抗转移药物,如血小板凝集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稳定因子、干扰素-α以及其他化学药物。

细胞划痕法是测定了肿瘤细胞的运动特性的方法之一。

其借鉴体外细胞致伤愈合实验模型,在体外培养的单层细胞上,划痕致伤,然后加入药物观察其抑制肿瘤细胞迁移的能力。

下图即为划痕实验的示意图,图中可见,在细胞层上出现一道空痕(A),当加入药物后,由于药物的作用使细胞迁移受到抑制(B),而未加入药物的细胞保持了原有的迁移能力,在一段时间后通过迁移将划痕掩盖(C)。

肿瘤细胞的转移与侵袭机制

肿瘤细胞的转移与侵袭机制

肿瘤细胞的转移与侵袭机制癌症是一种由于细胞命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导致未受控制的细胞生长。

虽然癌症的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依然是一种危害巨大的疾病。

其一大特点是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

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是癌症治疗和预防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关于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机制的研究进展。

1.肿瘤转移的类型癌细胞的转移是癌症的主要致命因素之一。

肿瘤转移指的是癌细胞从原始肿瘤位点移动到其他部位,并在那里正常组织中增殖和形成继发性肿瘤的能力。

根据癌细胞移动的方式和转移的路线,肿瘤转移可分为两种类型:局部转移和远处转移。

局部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扩散到与其相邻的淋巴结和周围组织。

远处转移是指癌细胞离开原发病灶,进入其他部位,包括肝、肺、骨和脑等器官。

这种转移往往是癌症的主要因死原因。

2. 肿瘤转移的流程肿瘤细胞的远端转移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涉及到肿瘤细胞内部的改变和激活,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交互。

在癌症的早期阶段,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具有相似的表型和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癌细胞的倍增时间逐渐缩短,细胞凋亡率降低,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之间的互作发生了变化。

这些改变使癌细胞从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并拥有了肿瘤发生的基本特征。

此外,在癌症细胞中还发现了很多启动子和抑制子并且其调控程度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获得新的物质和能量,癌细胞需要进一步扩散和侵入周围组织。

这是由于一些蛋白质和糖类的表达增加,增强了癌细胞的识别和附着能力。

此外,癌细胞还会将新的细胞自由放出到血道系统或淋巴道系统中。

在移动过程中,一些癌细胞会脱落并分离出来,形成单个或小团的“微转移”。

为了形成远处转移,在新领地上开始繁殖和扩散,癌细胞需要达到大量被称为“微环境”的条件。

此环境通常由激活的血管和细胞外基质分子构成。

此时,癌细胞需要更多的变化和适应能力来适应新环境并繁殖。

3.肿瘤细胞转移的机制在肿瘤细胞转移和侵袭过程中,细胞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表型变化、及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附着和迁移能力等。

恶性肿瘤研究解码肿瘤侵袭与转移的关键因素

恶性肿瘤研究解码肿瘤侵袭与转移的关键因素

恶性肿瘤研究解码肿瘤侵袭与转移的关键因素恶性肿瘤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侵袭性和转移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可以发现,肿瘤细胞在侵袭与转移过程中表现出许多异常的生物学行为,这些行为通常受到多种关键因素的调控。

针对这些关键因素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肿瘤侵袭与转移机制,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基因突变与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一些关键的肿瘤抑制基因(如TP53)的突变会导致细胞凋亡的抑制和肿瘤发生。

同时,肿瘤相关基因(如KRAS、EGFR等)的异常表达也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因此,深入研究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对于揭示肿瘤侵袭与转移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细胞外基质的重塑与降解肿瘤细胞在侵袭与转移过程中需要通过破坏细胞外基质(ECM)来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营养物质。

鉴于此,一些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分泌的降解性蛋白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能够降解基质蛋白,破坏细胞外基质的完整性,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

此外,肿瘤细胞还能通过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诱导细胞外基质的重塑,以适应肿瘤细胞的侵袭性需求。

因此,细胞外基质的重塑与降解在肿瘤侵袭与转移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

三、上皮-间质转化(EMT)上皮-间质转化是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关键步骤之一。

正常上皮细胞通过转化为间质细胞,失去上皮细胞的架构和功能,获得一系列侵袭性的表型特征。

EMT过程中,一些转录因子(如Snail、Twist等)的表达上调,调控细胞间质转化。

同时,上皮细胞间质转化还促进了细胞骨架的重塑,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进而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四、肿瘤相关炎症炎症反应是肿瘤侵袭与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许多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参与了肿瘤相关炎症的调控。

炎症细胞能够分泌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细胞因子、化学因子等,刺激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另外,炎症反应还可以诱导血管生成,为肿瘤细胞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进一步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瘤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
一、瘤细胞从肿瘤母体脱离 1.瘤细胞黏附力降低 ①钙离子含量下降 ②肿瘤细胞某些表面成分的变化 ③桥粒、半桥粒和间隙连接的数量减少
2.肿瘤细胞表面电荷增多
二、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 1.肿瘤细胞蛋白溶解酶的释放 2.肿瘤细胞的运动 3.趋化因子的引导 4.肿瘤血管的形成 5.宿主组织的间质水肿 三、肿瘤细胞侵入血管或淋巴管 四、肿瘤细胞在循环中运行 五、肿瘤细胞在循环中成活 六、肿瘤细胞在血管内或淋巴窦内滞留和坐床 七、肿瘤细胞穿出血管壁 八、转移灶形成的机制
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精品
类型: 1.体外静止器官培养 ①半固体单个细胞器官培养
肿瘤细胞
宿主器官
②液体单个细胞器官培养 2.单层细胞器官培养
肿瘤细胞 宿主器官
肿瘤细胞 球体
3.瘤细胞球体器官培养
宿主器 官球体
(二)半体内半体外器官培养模型
(三)体内侵袭模型
1.皮下移植侵袭模型 2.肌肉内移植侵袭模型 3.爪垫皮下移植侵袭模型 4.小鼠耳廓皮下移植侵袭模型 5.睾丸包膜下移植侵袭模型 6.小鼠尾部皮下移植侵袭模型 7.肾包膜下移植侵袭模型 8.腹腔内移植侵袭模型 9.视网膜内界膜移植侵袭模型
第四节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
一、粘附 1.粘附的作用 2.粘附的分类:①细胞与细胞的粘附:同型细胞粘附;异型细胞粘附。
②细胞与基质的粘附。 3.细胞粘附分子:①钙依附粘附素家族②整联蛋白家族③选择素家族④
免疫蛋白超家族⑤透明质酸受体类等。 4.粘附分子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 二、降解 1.PA; 2.u-PA; 3.t-PA; 4.TAT; 5.MMP; 6.组织蛋白酶D 7.透明质酸酶;8.IV型胶原酶;9.丝氨酸蛋白酶;10.半恍氨酸蛋白酶;
(二)血道转移 1.肿瘤细胞的可能走向 2.血道转移模型 ①腋部背侧皮下移植瘤细胞 ②尾静脉内接种瘤细胞 ③肌肉内移植瘤细胞
三、转移过程 (一)淋巴道转移过程 1.转移前侵袭 2.瘤细胞靠近淋巴管 3.瘤细胞穿过内皮基底膜 4.瘤细胞在淋巴管内移动 5.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停留并增殖 6.瘤细胞在淋巴结实质内增殖 7.从一个淋巴结转移到另一个淋巴结 (二)血道转移过程 四、瘤细胞侵袭与转移之间的关系
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扩散到继发部位 称为转移 一、肿瘤转移的实验研究 自发转移模型:移植肿瘤在局部转移模型。 实验性转移模型:将瘤细胞直接注入血管或 淋巴管后出现的转移称为实验性转移模型。
二、肿瘤转移模型 (一)淋巴道转移 1.小鼠淋巴结的分布 2.小鼠的淋巴引流 3.淋巴道转移模型 ①腋部背侧皮下移植肿瘤细胞 ②肌肉内移植肿瘤细胞 ③爪垫内侧皮下移植肿瘤细胞 ④尾部皮下移植法
11.天门冬氨酸蛋白酶;12.基质溶解素;13肝素酶等 三、肿瘤细胞的运动 自分泌移动因子:AMF; ATX; ISF; MSF。 旁分泌移动因子:VN; FN; LN; I和IV型胶原及血栓反应素 生长因子:IGF; EGF; TGF等
感谢聆听!
二、肿瘤侵袭过程 (一)侵袭过程的形态学模式 1.瘤细胞向器官表面靠拢; 2.瘤细胞用丝状伪足紧贴于器官表面; 3.瘤细胞伸出伪足沿细胞的天然间隙穿过基
底膜; 4.瘤细胞进一步侵入器官深部形成癌巢。
(二)侵袭过程的定量分析 (三)侵袭能力的比较研究 (四)选择性侵袭与宿主器官和部位的关系
第二节肿瘤细胞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