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2011年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

2011年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论述题 2. 案例分析题 3. 应用题 4. 综合题1.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经常会用到隐性采访,你如何看待这一采访方式,在运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正确答案:隐性采访,也叫暗访,是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职业活动身份,或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采访意图的一种新闻采访样式。
隐性采访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旁观式的隐性采访,是指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而记者又是以旁观者、目击者的身份的采访;另一种是参与式(也叫体验式)的隐性采访,是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所要采访的事实的采访。
隐性采访不同于公开采访,具有公开采访所不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从而有助于记者了解并掌握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
二是不会因为采访意图与采访对象的利益相左而遭拒绝,从而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的主动权,尤其是能把握批评性、揭露性采访报道的主动权。
但是,隐性采访也存在着诸多弊端:第一,不少隐形采访是有一定危险的,记者需要有“深入虎穴”的精神,也要善于保护自己。
第二,记者的介入式体验,可能影响新闻的客观性。
有的记者为了刺探和揭露某些犯罪团伙的内幕,像公安部门的侦察员那样打人犯罪集团内部。
这种“介入”不但有很大的危险,而且事件本身也会以为记者的加入而难以保持原样。
第三,隐性采访如果不加以控制,极易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尤其是对隐私权、肖像权的侵犯。
因此,记者在运用隐性采访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考虑到可能会遭遇到的种种“不测”。
隐性采访,尤其是参与式的隐性采访,所面对的并与之打交道的对象,主要是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的对象,其中不少是社会的不法分子或敌对分子,故而这种采访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采访前工作的周全与否极为重要。
比如,记者隐瞒身份进行采访时应考虑到乔装打扮成什么身份,如何“装”得像,是否会露马脚,否则,一旦被对象识破,势必造成采访的失败。
2001到2011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上上海大学2001年传播学理论考研试题一、填空题1.对“传播”一词的定义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共享说、劝服说()。
2.()在其名著《舆论》中用“铅版”一词阐述了传播与“我们头脑中的图象”之间的关系。
3.传播的实现必须具备四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传播者、信息、()和受传者。
4.()是社会上相当数量的人对某一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
5.()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享有特权地位的报刊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6.《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的作者是()和凯文?温德尔。
7.传播者是传播过程的控制者,所以对传播者的研究在国外也叫()。
8.“两极传播论”认为,观念首先由传播媒介传给人群中比较活跃的(),然后再由他们传给不太活跃的其他人。
9.香农认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称为信息。
10.体语有三种类型,一是动态的动作,二是静态的姿势,三是利用语言的特点以表达意思的()。
11.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具有().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传播权利的普及和平等以及传播的个性化和个人化等特点。
12.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包括媒介有冷热之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和()等观点。
13.克拉帕认为,受众的心理特征和选择过程,群体以及群体规范和习俗(),使大众传播主要是作为一种激活,强化和维持受众原有态度和观点的力量用。
14.二次大战期间()主持的“士兵观看电影”研究,揭示了劝服的重要特征,并为战后的劝服研究铺平了道路。
15.传播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后者包括实地调查、控制实验和()。
二、判断题16.戴元光等编著的《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是我国第一本传播学专著蒹教材。
17.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商业电台是1906年12月24日在美国马莎诸塞州开始播音的KDKA 广播电台。
18.威廉斯蒂芬森认为,人类的讲话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本质上与绳子.棍子.盒子等工具没有什么区别。
19.新闻传播者既包括记者.摄影摄象和节目主持人等人员,也包括编辑.导演.导编.总编等人员。
2011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440)1、案例分析题(50分)据报道,《百家讲坛》栏目坚持“《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的节目制作理念,不断培养专家,学者的公众意识,不断强化媒体为受众着想的服务意识。
经常重拳出击,力推精品,打造更多具有公众意识的专家、学者,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百家讲坛》与中华书局合作出版的图书,在封面上都标明“百家讲坛,坛坛是好酒。
”结合媒介传播理论,分析这一传播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2、新闻写作(100分)2010年,罕见的高温袭击了北半球,从美国东部,欧洲到亚洲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天,但进入四季度后气温开始骤降,北半球气温可能可能要比往年偏低,气象专家警告说,欧洲可能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中国等亚洲地区可能难以幸免。
国庆节期间,我国媒体报道的“千年极寒”话题引起了多方的关注。
媒体的版本是这样的:波兰学者预测说,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流速度减缓和变冷,导致欧洲将出现“千年极寒”,然而,没有一个国家媒体说出是波兰哪个机构的学者所说,他姓甚名谁,哪个媒体首先报告的,也都含糊不清。
另外,人类有详细气候记录的历史不过150年,而世界气象组织于2010年10月19日有关欧洲将面临千年一遇严寒的说法是“臆测”,并无科学依据。
一条破锭百出的新闻,被不少媒体地报道;一个没有科学根据的观点,被不少人信以为真,一个连出处都甚少提入的消息,却许久看不到对它的追根溯源,不管新闻是否,大批取暖物质在市场火了起来,这把火甚至烧到了虚拟的股市,国庆节后的两个交易日,涨幅最大的板块是煤炭。
一、谈谈媒体关于“千年极寒”的话题的报道有何不妥?其原因何在?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应该如何报道这个话题?二、尽管媒体关于“千年极寒”的报道受到质疑,但近年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确实不争的事实、请你就此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新闻评论,自定题目,字数不少800字。
\综合能力(334)一、基础知识简答(40分)1、在人类传播史上,媒介形态的发展过程。
郑大新传专硕真题及答案2011

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一、名词解释1、陆定一的新闻定义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43年,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比较明确简洁地概括了新闻的特点,它强调了事实、新鲜、时效、报道这四个构成新闻最基本的因素。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对事实和新闻的关系做出了科学的分析,深刻的揭示出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事实的反映。
这个定义不仅划清了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在新闻定义问题上的界限,还深刻批判了各种“性质”说,澄清了当时留存在人们头脑里的一些模糊认识,对坚持党报的党性和真实性原则,对指导新闻工作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定义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武装了当时和后几代新闻工作者的头脑,为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队伍建设,作出贡献。
至今,这个定义仍然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实践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用以辨别真假新闻的重要标准。
2、韬奋精神“热爱人民,真诚的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于我国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先生的高度评价。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政治家,先后创办有《生活》《新生》《大众生活》等报刊,主张新闻自由,报刊应密切联系读者,并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呼吁记者应当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精神,对我国现代报业产生巨大影响。
故而毛泽东同志将其一生办报风格总结为韬奋精神,以激励后辈新闻工作者向其学习,韬奋精神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新闻领域。
3、皮下注射论“皮下注射论”又称为“子弹论”、“魔弹论”。
背景:在20C初至30年代,传播效果研究的第一时期,大众传媒发展势头迅猛,产生巨大社会冲击;社会各界对传媒的利用达到空前程度;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论盛行;一战的宣传战史和宣传技巧研究。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案例分析题 2. 综合题 3. 论述题1.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7月1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数字采编发布系统”正式上线。
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成立,创建“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杭州日报》创造“报即是网、网即是报”模式,与杭州日报网同用一个编辑部,同用一批采编人员,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
2009年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正式上线,并于2010年3月13日与盛大网络组建联合运营公司,进行全面战略合作。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推动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1月2 1日印发)明确指出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010年2月8日上海广播电视台下属的“第一财经”频道通过宁夏卫视面向全国播出。
2010年3月27日青海电视台与湖南广播电视台签约,以51:49的持股比例组建新公司合作运营青海卫视。
2010年8月12日新华通讯社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成立搜索引擎新媒体国际传播公司。
问题:上述现象体现出了媒介形态怎样的变化轨迹与发展趋势?并据此谈谈你对“媒介即信息”的理解。
正确答案:上述现象反映了在我国,在新媒体的出现和新传播形态的作用下,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以及我国正努力推进三网融合不断向前进的趋势。
媒介融合有几个显著特点:一、媒体间的合作性,无论是传统媒体之间,还是新媒体之间,或者新旧媒体间,合作是融合的外部条件,包括技术合作和内容合作等全方面的合作将在媒体间展开;二、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加强,媒介融合必将把传受者之间的互动发挥到极致,从目前媒体的运作来看,互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在媒介融合中,互动将更为明显;三、媒介融合是在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的运用使媒介融合的水平和层次不断得到提升,而且其前景无限,由此,媒介融合以技术为依托,将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2011年南开大学722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722新闻传播学基础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11年回忆版真题一、填空(1×20=20分)2、从传播发展历史来看传播的手段包括()()()()4、民国后的名记者有黄远生,刘少少()()()()()()7、60年代大鸣大放其间上海表现突出的报纸是()北京的是()8、美国著名的周刊()()()二、名词解释1.普利策2.英敛之3.“热媒介”冷媒介4.意见领袖5.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6.“自我互动”理论三、简答题1.谈谈对下面话的理解。
2.传播制度中的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作为《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王韬在一系文章中论述了哪些问题?4.简述杰斐逊的新闻自由观。
5.在《民呼日报》被查封后,……“民吁”二字的含义是什么?四、论述题结合现实论述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五综合题论述新闻媒介的正负效应2一段关于“失控姐”的材料,求论述。
4.3.1 2011年真题答案一、填空题1.广泛性、混杂性、隐蔽性。
2.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取代叠加3.宫门抄、上谕、章奏4.略5.《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6.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7.《人民日报》《文汇报》(不确定请查书)8.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9.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二、名词解释1.普利策:匈牙利裔美国人,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
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
创办了《纽约世界报》等,其报纸上动用漫画黄孩子,成为黄色新闻的起源。
2.英敛之: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曾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同情戊戌维新变法的文章。
1902年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任总理和编撰工作。
3.“热媒介”冷媒介:热媒介(Hot media)是相对于“冷媒介”而言的。
这两个词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
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苏州大学真题解析2011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新闻传播专业201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传播基础(15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软新闻【考察重点】考察考生对新闻分类的掌握程度,在书上有明确定义【答案解析】指那些时效性上不强而人情味浓厚、容易激发阅读视听兴趣的新闻。
写法上比较轻松活泼,容易满足人们的娱乐、放松等反面的心理需求,但对公众的生活影响不会强烈而持久,在新闻接受者那里产生的是“即使效应”2、社会责任论【考察重点】书上的一节内容,要讲出这是什么理论,谁在哪里提出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案解析】该理论是传播制度的四种理论之一,在施拉姆等人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中被提出。
其产生背景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媒体经营的垄断化和低俗化。
主张新闻自由应受社会制约,新闻传播要对社会负责的新闻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
社会责任论强调报刊要为政治制度服务,对社会负责,实行“ 有控制的新闻自由” 。
3、文化规范论【考察重点】考察对传播效果理论的掌握程度,是书上的明确内容,需要记忆。
【答案解析】是美国传播学者德弗勒提出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之所以能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人们不知不觉地依据媒介逐步提供的“参考架构”来解释社会现象与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媒介的这种影响是日积月累、缓慢地渗进受众思想中去的。
4、调查性新闻【考察重点】扒粪运动为源头,考察对新闻类型的记忆和掌握,书上能够整理出的概念,同时需要【答案解析】起源于20世纪初的黑幕揭发运动,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复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腐败现象空前滋长的一种反应。
内容上往往聚焦于不义、丑闻或违法活动,披露被某些人后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
对之给予披露并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尽可能深入全面的调查,初级社会深层问题。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12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公民新闻2.文化帝国主义3.万国公报(上海)4.默多克5.微内容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析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2.简要论述人际网络在创新的扩散中有何作用。
3.简要叙述1949年以前中国广播业的发展历程。
4.分析CCTV、BBC与英国《太阳报》这三个传媒组织在目标上的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2010年9月胡锦涛在参观人大时指出要寻找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概括现在新闻传播的几个特点并进行论述。
2.分析何种因素影响受众选择媒介的动机。
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612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公民新闻【分析】学术前沿问题,要点是强调受众参与新闻生产,不再由专业媒体组织垄断;当年热点问题,比较容易。
答: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
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
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了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
“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2.文化帝国主义【分析】比较老的概念,发展中国家为对抗西方的优势地位而提出,学术上有争议,认为凭空建构的,没有实质内容,如果是简答题要深入讨论,作为一个名词解释,只要答出西方国家带后殖民色彩的文化输出就可以了;稍难,老概念可能复习时忽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小报
2、媒介权力
3、党性原则
4、有偿新闻
5、第四媒体
二、简答
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3、简述新闻事业的功能。
三、论述
1、如何认识西方新闻媒介批评政府的现象?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也叫“新闻”。
它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内容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信息较灵通,时效性较强,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朝廷政事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
小报出现后,一直被统治者看作是一种非法出版物而受到查禁。
2、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
这种支配作用,一是通过新闻报道的内容安排,形成人们的注意中心;二是通过选择和评价事实,表达和引导舆论;三是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4、“有偿新闻”是我国当前新闻行业风气不正的突出表现。
其特征是谁给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5、第四媒体,也叫国际互联网,英文名称为INTERNET,简称为“互联网”或“因特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二、简答
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责任新闻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
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新闻真实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
对单篇新闻作品来说,不仅要确保个别事实的准确无误,做到微观真实,还要求在事实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力求宏观真实。
对新闻媒体来说,首先要做到每篇新闻真实可信,但每篇新闻真实未必等于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现实世界。
所以还必须对实际情况做全面、客观的正确估计,通过控制报道量和连续报道等方式,做到宏观真实。
3、简述新闻事业的功能。
(1)报道新闻,传播信息
(2)反映舆情,引导舆论
(3)传授知识,普及教育
(4)提供服务,文化娱乐
(5)刊播广告,服务经济
三、论述
1、如何认识西方新闻媒介批评政府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营垒通常分为一些不同的政党和政治集团。
它们一般都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
为了争夺利润和政治权力,各个垄断财团之间的矛盾必然会经常激化,代表它们利益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工具必然会互相攻讦。
当某一垄断财团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对政府制定的某项政策不满的时候,代表该财团的报纸就会批评政府。
因此,西方新闻界对政府的批评,常常是表现得比较充分的。
但是要看到:第一,这些批评总是以公正的公众批评的形式出现,实质上却大多是代表报团老板们的观点的批评,它们大多是财团与财团、在野派与在朝派
之间的斗争通过新闻工具的反映;第二,这些批评不管如何抨击现任政府和现行政策,西方国家产生的始终是资产阶级政府,制定的始终是资产阶级政策;第三,这些批评是资产阶级内部调节关系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资产阶级就可以防止个别集团、个别人物独霸政权,从而把政权置于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监督之下,使政府不单为某一个资产阶级集团服务,而能兼顾其他集团的利益。
通过新闻舆论工具对骂和互相拆台,是资产阶级两党或多党制互相斗争和互相制约的形式之一,在这种互相斗争和互相制约下,各个垄断集团的利益得到协调,整个资产阶级利益得到了保障。
除了对政府、总统、高官及政府政策进行有分寸的批评外,西方资产阶级报纸上还常有一些对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失业、犯罪等社会痼疾的批评。
这些批评可以提请资产阶级政府引起关注,及时解决,树立政府高效为民的形象,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起到“社会排气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