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打印版】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
【完整打印版】冀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囫囵吞枣》教案

16囫囵吞枣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二、课前准备:录音机、字词卡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激趣引入1、游戏:成语接龙2、引出课题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配乐)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可笑。
生:我觉得故事中的年轻人笨死了,他想的办法根本不是“两全其美”的,还很自以为是。
生:我觉得……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肯定了学生课前积累的习惯。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肯定了学生课前积累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
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检查生词(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理解词义: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小学语文冀教版 二年级下册16《囫囵吞枣》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冀教版二年级下册16《囫囵吞枣》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学生表演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领悟故事的喻义。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囫囵吞枣的道理。
2学情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达到了语文学习的目标,对于语文学习有着一定的兴趣。
乐意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
往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充分给学生们一个自由展示空间。
3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学生表演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领悟故事的喻义。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讲授】囫囵吞枣的一、复习字词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字词。
齐读课题《囫囵吞枣》。
观察囫囵的字型有什么相同之处?查字典解释这个词。
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二、默读课文,概括大意默读课文,思考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要求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三、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对话师:一天,一个年轻人到主人家去做客,那么主人是怎样招待年轻人的呢?用横线画出来。
,师:年轻人是如何表现呢?从哪里看出来的?师: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师:谁能带着动作,再去给我们读一读。
说说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师:看到年轻人这样去吃梨,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主人又是怎么说的? 师:谁来再去读一读主人的话?适量的是什么意思?师:主人说这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的?师:如果你是主人,你会怎样说?谁来再来读一读师:年轻人听懂了主人的话吗?他是又怎么做的?师:年轻人理解成什么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益处是什么意思呢?如何吃枣才能对身体有益处呢?师:主人说的话都是有益年轻人的身体健康。
师:带着动作。
我们去体会年轻人与主人的对话呢?你们读得深情并茂,表现的不错。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年轻人和主人的对话。
老师读旁边的话,男生读年轻人的话,女生读主人的话。
师:年轻人听了主人的话,他的表情又是什么样子?师:为什么愣住了?如果你是哪个年轻人,你此时在想什么?师:若有所悟是什么意思?好像明白了?那他明白吗?那年轻人明白成了什么?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师:谁来再给我们读一读主人的话?两全其美什么意思?师:年轻人认为的两全齐美办法是什么?他的办法真的是两全齐美吗? 师:主人的话是什么意思?师:听了主人的分析,年轻人有什么样的表现?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师:为什么满脸通红呢?师:在场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师:前仰后合什么意思?用前仰后合造一个句子。
2019年(春)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囫囵吞枣》教学设计2 冀教版

2019年(春)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囫囵吞枣》教学设计2 冀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本课13个生字。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囫囵吞枣”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深层次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对话、故事情节,运用朗读、默读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孩子们,我们的祖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这五千多年来流传着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你们都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呢?生说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个成语故事,点击出示囫囵吞枣生齐读师:我们都已经预习过了,赶紧打开书16课,自己再来读一读。
注意读准字音。
二、初读课文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听?开火车,一人一句。
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要是小火车发生了什么故障,要等他读完后马上举手帮他纠正,好吧!生开火车读。
师:小火车顺利到站了,你们真棒!我这里还有几个难读句子,谁想试试。
(指名读)师:呀,句子读的真不错,再来看看这些词,能读好吗?(枣核、脾胃、抓起、有益、肚子、嚼烂、咽下、接待、若有所悟、囫囵吞枣、前仰后合、两全其美)师: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完成地真棒!师:(顺势出示脾、肚、胃)认真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生:都是月字旁师:为什么它们都是月字旁呢?想知道吗?出示小篆文字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猜猜,这是谁?能找到月字旁吗?胖胖的,像一块肉,所以月字旁又叫肉月旁,表示和人体部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月字旁的字吗?(肺、背、肝……)用一个偏旁就能一下就记住了这么多字。
再看看其它字,有没有也能用这种方法记忆的?(咽、嚼)(抓、接)师:汉字多有趣呀,只要你平时细心观察,还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呢,好了,字词我们都没问题了,现在,让我们用默读的方法再来读这篇故事,想一想,这个年轻人是个怎样的人,画出相关的句子,再在小组内读一读、说一说。
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囫囵吞枣》教学设计1 冀教版(2021学年)

2017春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囫囵吞枣》教学设计1 冀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春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囫囵吞枣》教学设计1冀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春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囫囵吞枣》教学设计1 冀教版的全部内容。
《囫囵吞枣》教学目标:2.(一)知识目标ﻫ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ﻫ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ﻫ(二)能力目标ﻫ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ﻫ(三)情感目标ﻫ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ﻫ教学重难点: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ﻫ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教学媒体:录音机、字词卡片ﻫ教学时间:2课时ﻫ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ﻫ1.游戏:成语接龙2.引出课题ﻫ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配乐)ﻫ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ﻫ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ﻫ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
ﻫ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囫囵吞枣》教案及教学反思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囫囵吞枣》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课题: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囫囵吞枣》教学教学目标:1. 掌握生词“囫囵”、“吞枣”;2. 理解故事情节,并能够复述故事;3. 学会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囫囵吞枣》;2. 学生准备教材: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3. 教师准备教具:图片或幻灯片;4. 学生准备教具: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一颗枣子,并问学生:“你们喜欢吃枣子吗?”引导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
教师可继续问学生:“你们小时候喂养小鸟时,会将食物全部放进它们嘴里吗?”引导学生回答“不会”。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会,然后告诉学生我们将学习一个故事《囫囵吞枣》,请大家听故事的内容。
Step 2:教授新词(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生词“囫囵”和“吞枣”,并解释其含义。
教师可以辅助图片或幻灯片展示相关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词。
Step 3:故事导读(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让学生注意故事的人物和情节。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主人公是谁?他最后是怎么处理枣子的?”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Step 4:故事复述(15分钟)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通过讨论和思考,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鼓励他们进行分析和总结。
Step 5:学习文化知识(10分钟)教师可以介绍《囫囵吞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让学生了解成语的魅力和运用。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确认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合,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并能够复述故事。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囫囵吞枣》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囫囵吞枣》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教学重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教学媒体:录音机、字词卡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游戏:成语接龙2.引出课题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配乐)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
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查生词(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理解词义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3.检查读文情况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三、理解课文1.提出问题师:这些词语l (1)年轻人听了这家主人的话为什么愣住了?(2)年轻人想的办法真的是“两全其美”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教案及教学

讨论:这个办法真的就两全齐美吗?
在场的人听了他的想法后,有什么反应呢?理解“前仰后合”的意思。
师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清楚了年轻人为什么要“囫囵吞枣”呢?(学生简单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采用了主人和年轻人的(对话)向我们讲述了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同学们想不想扮演一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表演一下呢?
师讲故事(配乐)
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
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
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目标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真是让我哭笑不得,这就是回家预习的结果?是没把作业当回事儿?我说:“下面,你们认真的读一遍课文,告诉老师课文中哪里写着年轻人的名字叫囫囵。”孩子们大声的读起来,读完后,再问:“谁能告诉老师你是从哪句话看出年轻人的名字叫囫囵的?”王鑫伟站起来读到:“吃枣只咽不嚼,这不成了囫囵吞枣了嘛!”原来如此,她们不是没好好预习,而是理解上出了偏差,不明白囫囵是什么意思,就把它当成了人的名字。
看来,孩子们的想法和我们的想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时很简单,有时很独特,在引导他们理解知识时,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为主导,要多想一想,孩子们会怎么想,多问一问,他们在想什么,根据他们的理解程度再去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劲儿才能使在刀刃上。
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教案及教学反思范例

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教案及教学反思范例囫囵吞枣(h ln tūn zǎo)是成语,出自《答许顺之书》。
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教案及教学反思范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二年级语文《囫囵吞枣》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教学重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教学媒体:录音机、字词卡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游戏:成语接龙2.引出课题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配乐)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
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1.查生词(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理解词义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
16囫囵吞枣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二、课前准备:录音机、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入
1、游戏:成语接龙
2、引出课题
师:你们知道的成语真不少,其实每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3、听完了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可笑。
生:我觉得故事中的年轻人笨死了,他想的办法根本不是“两全其美”的,还很自以为是。
生:我觉得……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肯定了学生课前积累的习惯。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肯定了学生课前积累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义
师:同学们的意见很多,也都很合理,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个故事还不太了解,下面同学们亲自来读一读这个小故事吧。
师: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查字典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
1、检查生词
(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理解词义: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为学生提供多种方法,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3、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为体会文章中心做了很好的铺垫。
同时也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理解课文
1、提出问题:
师:这些词语你们理解的真好,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读懂的地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
师: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讲,你们就已经读懂了这么多,那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对于简单问题,当时利用学生资源给予解决,与文章中心有关的或共性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预设:
(1)年轻人听了这家主人的话为什么愣住了?
(2)年轻人想的办法真的是“两全其美”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3)为什么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年轻人哪里可笑?
2、解决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囫囵吞枣”的含义。
随即指导感情朗读。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不但自己提出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读课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收获。
四、拓展延伸
积累词语:
师:这篇课文不但短小,但读起来却朗朗上口,现在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成语,一会儿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读课文,画喜欢的词语。
师:谁愿意读出你找到的成语?
学生读。
师抓住“两全其美”、“前仰后合”“囫囵吞枣”“若有所思”等成语,鼓励学生再次积累成语,写在“小本本”上。
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代替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逐段地给学生讲解。
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尽量肯定他们有价值的意见,给予表扬。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
词语积累为以后的写作、口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六、作业
1、把这些成语抄在积累本上。
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这一活动将课内知识有效地拓展到课外,不仅调动了学生课下自学的积极性,而且以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