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 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1:请说出你所选衣服出现的大概时期 2:联系所学的知识谈谈所选服装所反映的时代信息( 如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人们的心理等)
2、饮食方面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
粤菜
鲁菜
川菜
淮扬菜
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 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封 建 迷 信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 去辫子。
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 最多不过一寸。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5、影响中国社会生 活变化的因素
近代服饰:多元 化与新旧并存
50年代的时 尚:列宁装
60年代的流行: 绿军装
列宁装
绿军装
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 等苏式服装会受到青睐呢?
20世纪60、70年代的服饰在颜色和样式上呈现怎样 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 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谢谢指导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西装
清 朝
民 满族妇女衣着(特点:宽袍大袖)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旗袍的演变 国 改良旗袍(民国初年) 上 袄 下 裙
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三民 主义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 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 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中青年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青年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Ⅰ※要点概述专题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个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是第三阶段,衣食住行、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的变化迅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便捷的联络方式。

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Ⅱ※逐课阅读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①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②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二)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4、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6、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
基本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发展要求: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时可紧密联系生活体验、社会经验,抓住某个领域,从微观着手,实现见微知著;进行宏观分析,将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二课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

认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说明:教学时可以结合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来加深对历史的感悟.
第1页共1页。

中国近代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6.(2008·江苏历史6)1869年,《教会新报》的 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 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 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布拉吉(政治色彩强烈) 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 出现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的豪宅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维 新变法开始); 婚姻: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 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 葬→殡仪馆、公墓、火葬 社交礼仪:跪拜、作揖→ 点头鞠躬、握手; 称呼: “老爷”“大人” →“先 生”“同志”(民主平等 观念) 1988“菜篮子工程” 食物简单,凭票供应 (粮票、布票、油票) 住房拥挤 取缔黄赌毒黑等丑 恶现象; 制定《婚姻法》, 实行新婚姻制度: 废除包办婚姻,一 夫一妻,男女平等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农村住房不断更新, 1995年城镇“安居工 程”
第五单元
单元知识体系: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的阶段 2.变迁的表现 3.变迁的特征 4.变迁的原因 5.变迁的影响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
1.第一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 近代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但同时 也传入了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但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二、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
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
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1、服饰(1)近代(1840-1949):①鸦片战争后,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②出现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 (中西合璧)。

特点:服饰变化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新中国::① 50—60年代,列宁装和连衣裙流行;②“文革”时期,绿军装和“干部服”(中山装)盛行。

③改革开放以后,从单调走向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1)旧中国:①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比如______________;②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西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特点:受自然物产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饮食的变化速度相对缓慢。

(2)新中国①成立后,国家对粮油棉等实行统购统销,但多数人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

②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

3、居室建筑①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南方则是石库门和里弄住宅。

②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最早在租界开始出现。

③一些商人和官员建起高级公寓和花园式洋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④新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特点:变化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内地和农村几乎没有变化。

4、社会习俗的变化————以____________的变迁最为明显①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丧礼趋于简单化,一些城市建立_______;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开始向_______改革。

③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活动,_____在官方活动中实施,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取代跪拜作揖,成为社交礼节。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 ,坚如磐石。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近代后服饰变化总体趋势:由、、、向、、、转变。

2、近代:(1)男子服饰: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是长袍马褂,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2)女子服饰:着装主要是旗袍。

晚清旗袍的特点是宽松肥大,20世纪20年代之后,对其改进,特点是、。

4、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中西合璧、新旧并存二、饮食的变化1、中餐:四大菜系2、西餐:后,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北方传统典型民居,后,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

2、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出现许多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房屋,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影响因素: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2、殡葬风俗的变化(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并出现了带有色彩的新式丧礼,城市建立了,但是,农村仍是实行传统丧礼。

(2)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开始向改革。

3、其他礼节的变化:民国成立后,开展了、、、等活动,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女子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4.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总体趋势:牵引动力由、向演进。

2、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又称“脚踏车”。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并成为主要代步工具,中国被称为。

3、机械牵引:(1)年,中国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

(上海轮船招商局)(2)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2006年,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的事件。

(3)1906年,第一个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4)年上海开始有运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ARJ21---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 新支线飞机
2007年12月21日,ARJ21-700在上海 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这标志着中国飞 机正式跻身世界民用客机行列。
北京首都机场 第三航站楼
空中客车A380
计划于2006年投 入使用的空中客 车A380客机的模 拟图片。这种被 称为最先进、宽 敞和高效的超级 巨型客机将拥有 555个客舱座位。
古代的交通工具
木船、马车、轿子 百姓步行 动力:人力、畜力 特点:速度慢
▲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进步: 1.轮船——航运交通 3.汽车——公路交通 2.火车——铁路交通 4.飞机——航空交通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动力:机械动力(蒸汽—内燃—电气)
▲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的进步 1.电报:有线 无线 2.电话:有线 3. 无线 4.
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用料广
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 于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 调制。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烤乳猪
(3)清淡爽口。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调 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
①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公路和航空都 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同时由于顽固势力阻扰、 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经济落后,总体发展缓慢 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之间的交通发展不平衡
古代的通讯方式 书信(带信、飞鸽、驿站)
烽火
春 望 杜甫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老式 电话
20世纪90年代起, 开始逐渐普及,当 时国人有句流行语 “有事就call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清单
【知识网络】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带来的强烈冲击。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改变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

③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兴起发展,都冲击着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

④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在一些通商口岸的兴起,使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特点:①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③变化在城乡之间差异极大,地区之间发展也极不平衡。

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旧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2.近现代的服饰变化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3.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4.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5.习俗风尚:
(1)“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①“断发”——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留学生纷纷“改装去辫”,这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次冲击;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从此革除了男子结辫陋习。

②不缠足运动——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妇女缠足的陋俗,但屡禁不止。

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倡导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直到20世纪30年代,女子才不再缠足。

(2)礼仪的革新:①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新文化运动对礼仪的革新着重表现在新道德的建设上。

②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③婚俗礼仪的变化——新文化运动及国民大革命推动了婚姻的变革进程,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

④丧葬礼仪的变化——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习俗引起国人注目。

⑤新节日:辛亥革命后,民国
政府颁布法令,采用公元纪年,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事业的发展
(1)原因:①根本上看,是西方工业革命冲击的结果。

②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②西方列强为扩大在华经济利益和加强控制中国,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并操纵中国的交通;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铁路的发展:①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③20世纪初,中国人民兴起了收回利权运动的斗争,其中,以收回铁路建筑权为核心的保路运动最突出。

④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蓬勃发展,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3)水运与航空的发展:①1872年,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打破列强垄断局面。

②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但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事业的发展
(1)近代邮政: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20世纪初,清政府设邮传部,中国近代邮政正式独立发展起来。

③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2)电报和电话:①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近代电讯业开始发展。

主要用于军事和商业。

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此后发展缓慢。

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电讯事业迅速发展。

3.近代交通、通讯业发展的作用:①新式交通、通讯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读报与办报刊:①19世纪初,中国出现近代中文报刊。

②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③从维新运动时起,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戊戌变法期间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等发挥着制造舆论、唤起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④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

下层民众最欢迎的是各类通俗报刊。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⑥新中国报刊事业发展迅速。

2.影视业
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成功的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诞生。

1913年的《难夫难妻》
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1935年的《渔光曲》成为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

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渐普及。

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状况:中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5年以来,由于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

影响:①互联网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②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迅速传递和共享。

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

④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重难阐释】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总体认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主要经历了四次重大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第一个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第四次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但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

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中。

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