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1语文试题试题分析
高考新课标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寒假作业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1卷(含答案解析)【精选】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语文第Ⅰ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行伍(háng)名宿(sù)恶贯满盈(yíng)厉兵秣马(mù)B倾轧(zhá)不啻(chì)补苴罅漏(xia)荆钗布裙(chāi)C.巨擘(bò)河蚌(bàng)得不偿失(cháng)莘莘学子(shēn)D.解剖(pāo)羁绊(jī)火中取栗(lì)感慨系之(xì)【答案】A【解析】A项厉兵秣mò马,B项倾轧yà,D项解剖pōu。
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常见误读字的读音,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宿”;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如“血”;四要注意记少不记多,像“蚌”只有地名“蚌埠”中读bèng,记住这一处特殊读音既可;五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答案】B【解析】A、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
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
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高考专题06名句默写-三年高考(2016-2018)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含解析

高考1.【高考新课标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为政》中“,”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
文末所说的“”,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答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解析】【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
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
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
2.【高考新课标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饥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答案】(1)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
做题时,一定要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和易错字形。
本题应注意“蹴、绡”。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采用的仍然是情景式默写题型,与2017年相比,分值增加,选材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经典,命题更加突出对理解名句内涵的考查。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
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
2016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

解读三
今年的作文题和去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都是属于任务驱动型的作文。而从和学生的关系来说,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他会感到有话可写。从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今年有一个全民阅读,从中央到地方都比较重视,而材料中提高语文素养其中有一条就是阅读,这是切合当今的社会大主题的。从题目阐述内容来看,它既涉及学生的个人价值,也是回答对整个社会对国家的执行力等内容,题目切合了个人、国家和社会,充满了正能量。从学生的写作来看应该是不难,因为题目审题没有难度。只要把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分析方法掌握了,写作便不容易偏题。学生在写的时候,他可以写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写比较的过程。所以从这点来看,还是比较好写的。但是,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没有审到语文素养,而是只片面地谈那三条途径,这样他就肯定偏题了。另外从今年的高考要求来看,说法跟以前稍微有点变化。比如说“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这个是以前没有过的。立意方面,以前是自主确定立意,今年是“明确立意”,这就强调了立意的明确性。这也是人物驱动型作文要求的一个特点。
如果抓住题目前面的话,从语文素养的作用角度立意,则不是最好的选择了,甚至有偏离题目要求之嫌。不过,在讨论途径时涉及到其作用,则又另当别论,只是分清主次而已。
整体而言,关于语文素养的题目,考生在题目的引导提示下,都能有话说,能够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作文。但要想写精彩,出亮点,得高分,也很不容易。这需要考生关注到学科内与学科外,关注到课堂内与课堂外;这需要考生既要有知识的积淀,还要有思维的深刻;这需要考生既能埋头学书本,又能抬眼看天下。总之,这个作文题目让大多数考生能有话可说,让少数优生能说出精彩。
这个题目充满了思辨性,并且漫画背后潜藏着给考生的规定性任务:“你(考生)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而且如果想写出高分作文,还必须完成一个“比较”的动作,即两位学生的分数差距悬殊,为何遭遇却不同。
2016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①字形辨识法,②语义辨识法,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不容易出错;③结构分析法,做到“字不离词
”;④ 语境辨识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词语词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
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字形。字音设误点“伫”是习惯误读字,对于这种情况,在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
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
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
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淳厚从容。要真
草木,人尚古衣冠”突出了环境的清幽,所以此处只能选“幽美”;“领略”和“领悟”词义轻重不同,适用对象也不
同,据此可判断出答案;“繁杂”和“繁复”适用对象不同,范围大小亦不同,前者多指事情多而乱,而后者的使用范
围要广一些,文中用“繁复”最恰当。
3.
试题分析:根据顿号的使用方法,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分清语句或段落的层次 ,大致确定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 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即分清所给文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祈使句,句号、问号和叹号仔细辨析,注意 前后关照,准确句中标号和句末点号,引号、括号等标号和句末句号或问号的位置。4. A. B. C. D. 【答案】D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一考点是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定,仍然是传统的四选一形式 ,指向明确,难度较低。从历年高考来看,成语类试题测试重点: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 ,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注意注意形似神异注意感情色彩5. A. B.1.3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 D. 【答案】A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采用的是山东高考一贯使用的独立辨析形式,属于传统题型,指向明确 ,难度适中,考点比较全面。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 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 ,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 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 倒等角度考虑。1.32倍”和“优势明显”前后矛盾,不合事理;C项设置了成份残缺类语病,句中缺少与“掌握”相呼 应的宾语中心词,可补上“方法”“技能”之类词语;D项设置了搭配不当类语病,“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 ”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 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 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 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 ,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 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 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 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 ,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 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 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 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 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
2016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6高考全国Ⅰ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2016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卷2)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解析(全国卷)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 却能“ 上食埃土 , 下饮黄泉 ”是用心专一 的缘故。 (2)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 先帝刘备过早去世,“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 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 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 望能够“ 封狼居胥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 最终却“ 赢得仓皇北顾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根据4d2h丢了“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扩大了范围。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 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 个新的时期。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诗歌鉴赏: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 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 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 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赏析
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 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诗的前两句 “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 湍。”都写 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 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 切中题旨 ,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为读者绘制了一幅 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 的巨大影响和 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 盛世蓄好气势。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 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 烈地歌颂盛世,在一 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英雄 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 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 体,从而自然又蕴含丰富地 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Ⅰ.总体评价一、总体评价2016年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高考语文试题牢牢把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主题,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提升命题质量,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强化能力主导、素养立意,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体现语文科考试的人文特点与时代气息,使高考语文科考试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课堂、体现我国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窗口、引领高考内容改革的旗帜和考查考生语文素养的标尺。
二、试题特点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是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突出特点。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2016年工作重点中把“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列为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发挥好、利用好“指挥棒”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不仅是高考命题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学科,一段阅读语料会让考生铭记终生,一个作文题目会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人思考。
2016年高考语文通过对材料的细致甄选、试题设计的明确指向、答案构拟和评分收束等多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内化依法治国理念,自主强化创新意识,并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1.窗口:精选试题材料,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为了全方位地体现我国社会的新发展,秉承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的命题原则,高考语文试题从新闻、科普文章、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激发考生紧跟时代、锐意进取的使命感和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
全国Ⅲ卷作文以“小羽的创业故事”为材料,引出青年技术创新和自主创业、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法制建设和政府职能等话题,考查考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能力,也从侧面体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之间的密切关系。
小羽的梦想是她个人的梦想,但为个人梦想提供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提供蓬勃生长空间的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国I卷的文学阅读试题选取作家李锐的一篇小说《锄》,呈现了吕梁山区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洪流中的现实状况,通过农民六安爷以锄地为“过瘾”的情节设置及大段对劳作的深情描绘,传达出乡土社会对绿色发展的渴望,发人深思。
2.旗帜: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综合性《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査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在2016年高考语文中落实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阅读方面,试题材料广泛选取多种体裁的文本,包括诗歌、小说、散文、传记、科普作品、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多种文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如文字、思维导图、表格等;材料之间组合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体现了大数据、自媒体时代的阅读特征。
试题的设问更侧重对作为所有学科学习基础的逻辑思维等能力的考查。
在表达方面,既有对字、词、句、篇等综合语言技能的考查,也有展现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材料作文试题。
这些试题的命制思路都倾向于将答案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学会面对不同的见解或意见并做出选择。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有效地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的能力和风采。
3.标尺:满足高校选拔要求,提高考试信度和效度高考必须要满足高校对合格新生的选拔要求。
这就要求考试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通过均匀分布考点、合理搭配试题难度、增加试题区分度、防止宿构套作等方式提高考试信度和效度。
试卷内容覆盖全面,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背诵、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等。
不同试卷侧重的内容略有区别,但方方面面均有涉及。
考查的能力层次丰富合理,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
以2016年全国卷为例,在2015年全国卷的基础上,2016年全国卷调整了部分题型,删减了考点重复的试题,试题难度保持总体稳定而又有所优化,以难度适中的试题取代过难和过易的试题。
保证公平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标准。
选材方面,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之间的考生的差别,努力避免有失公平性的问题出现。
比如全国卷在选择试题材料时,避用新式传播媒介中热议而传统传播媒介中罕见的话题,避用经济发达地区常见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稀少的事物,避用新近流行、被赋予特定内涵的词汇。
在试题设问时,以公布的《考试大纲》为依据,题干清晰简洁明了,避免出现阅读障碍。
2016年是高考改革的“深化年”,语文试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体现出改革方向,并对语文素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查。
Ⅱ.试题分析全国Ⅰ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第一大题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阅读材料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一文,经适当删改,适合高中毕业生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参考答案】 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D。
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A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B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学者们只能从《史记·殷本纪》《尚书·盘庚》等有限的文献资料里了解到中国历史存在过一个商王朝。
但是《史记·殷本纪》成于汉代,《尚书·盘庚》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这些文献并非成于商代,因此B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C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可见,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诗经》时代开始进行。
因此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D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只是证明了殷商王朝确实存在,但是并不能证明《史记·殷本纪》中所有内容的真实性。
事实上《史记·殷本纪》中记载了诸多的神话传说,想要证实其真实性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D项是正确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