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中医理论思辨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治疗神经科疾病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治疗神经科疾病在现代医学的体系中,神经科疾病常常给患者和医疗工作者带来诸多挑战。
然而,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在治疗神经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中医理论的核心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中药治疗神经科疾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理念。
在神经科疾病中,阴阳失衡常常是发病的关键因素。
比如,失眠多梦、焦虑烦躁等症状,可能是阴虚阳亢所致。
此时,中药治疗会侧重于滋阴降火,选用如熟地、知母、黄柏等药物,以恢复阴阳的平衡。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神经科疾病中,这种关系的失调也可能引发病症。
以帕金森病为例,从中医角度来看,可能与肝风内动有关。
肝属木,肾属水,若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就可能导致肝风内动,出现震颤等症状。
治疗时,可能会选用滋水涵木的方法,运用熟地、山茱萸等滋补肾阴,以及天麻、钩藤等平肝息风的药物。
经络学说在中医治疗神经科疾病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若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就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比如,偏头痛患者,可能是由于经络气血瘀滞所致。
通过中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如使用川芎、赤芍、桃仁等药物,有助于缓解疼痛。
气血津液理论同样不容忽视。
气血不足或运行失常,津液代谢紊乱,都可能影响神经系统。
像神经衰弱的患者,常常表现为气血亏虚。
治疗时,会选用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白术等,以补充气血,滋养神经。
在具体的中药治疗中,方剂的运用至关重要。
例如,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补阳还五汤,以黄芪为主药,补气以行血;再配合当归、赤芍、地龙等活血通络之品,共同发挥益气活血、通络化瘀的作用。
对于神经痛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独活寄生汤。
其中独活、寄生等药物祛风湿、止痹痛;杜仲、牛膝等补肝肾、强筋骨;当归、川芎等养血活血。
诸药合用,能有效缓解神经疼痛。
除了方剂,单味中药在神经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作用。
远志具有安神益智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失眠、健忘等症状;天麻能平肝息风,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等与神经相关的病症;酸枣仁养心安神,对于焦虑、失眠有较好的疗效。
精神疾病的中医理论思辨

精神疾病的中医理论思辨全文概述了气机升降出入,从癫狂之发病、癫狂之病理、癫狂之治疗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与阐述。
针对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等流行认识,力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癫狂,对临床有所启发。
标签:气;气机;升降出入;癫狂现代医学的精神疾病,在中医学多属于“癫狂”范畴。
本文结合古今医家对癫狂的总结和阐述,从气机方面进行了认识与思辨。
1概述气机升降出入气机升降出入是中医重要的基本理论,贯串于中医病机、治疗、方药等各个方面。
《难经》曰“气者,人之根本也”。
而气机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周学海在其《读医随笔》中论:“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籥,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
”吴东旸在《医学求是》中论:“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
”在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上,肾是升降的总动力,心肾为根本,脾胃为枢纽,肝肺为辅佐。
此外,论气机升降出入离不开气的有余不足,气是升降的基础,有余不足均会影响气机的升降。
基于这些认识,本文从气机的角度来认识癫狂。
2癫狂之发病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发病或复发规律是1~4月份及9、10月份为全年的两个高峰,且以3、4月份发病最高。
有学者认为精神疾病的不安状态,与温差有关,因温差太大,引起体温调节中枢障碍,从而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1]。
还有学者认为,气压与骚动不安有着显著的相互关系,春天气压变化大,使气候迅速改变,才影响精神分裂症的骚动状态。
Tromp对精神病人高度骚动不安与气象、气候的变化进行研究,认为气象性骚动的发生,与气象变化引起精神病人的血液生理―生化状态变化有关[2];国内学者对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气温差及光照时间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推论气候变化可能直接影响易感人群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情绪和性腺调节中枢的正常功能,使其生物节律紊乱,产生情绪波动,从而诱发易感素质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发作[3]。
中医精神科中医对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

中医精神科中医对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中医精神科作为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致力于研究和治疗精神疾病。
与西医精神科相比,中医精神科注重整体观念和综合治疗方法,将人的身心和环境因素视为统一整体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精神科中医对精神疾病的经典综合治疗方法。
1. 中医辨证施治法中医辨证施治法是中医精神科最基本和核心的方法之一。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确定病因病机,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进行施治。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中医辨证施治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情绪状态、病理表现以及脏腑功能紊乱情况,进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精神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安神定志、理气活血等功效的草药进行配方。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平衡、舒缓神经系统、改善情绪等方面来治疗精神疾病。
同时,中药治疗相对温和,很少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对长期服药的患者来说更加适合。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精神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之气。
对于一些痛苦和焦虑等症状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针灸疗法可以缓解症状,恢复患者的身心平衡。
同时,针灸疗法也可以调整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也有积极的效果。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患者的特定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运行,舒缓紧张情绪和压力。
此外,推拿按摩还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于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
综合来看,中医精神科中医对精神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辨证施治法、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以及推拿按摩等。
这些方法均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旨在调整患者的身心和环境因素,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精神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精神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精神病中医称为癫狂。
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癫狂的病机关键是脏气不平,阴阳失调,脑之神机逆乱。
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涉及脾胃,久而伤肾。
病理因素以气、痰、火、瘀为主,四者有因果兼夹的关系,且多以气郁为先。
癫与狂的病机特点各有不同,癫病以痰气郁结,蒙蔽神机为主;狂病以痰火上扰,神明失主为。
病理性质均属本虚标实。
癫证痰气郁结证候主症: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时太息,言语无序,或喃喃自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秽洁不分,不思饮食,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脾失健运,痰郁气结,蒙蔽神窍。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代表方: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甘草、枳实、木香、香附、半夏、陈皮、胆星、郁金、石菖蒲。
加减:1.痰伏较甚者予控涎丹,临卧姜汤送下,尤其制成丸剂,小量服用,祛痰饮而不伤正。
2.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宜理气豁痰,散结宣窍,先以苏合香丸,芳香开窍,继以四七汤加胆星、郁金、石菖蒲之类,以行气化痰。
3.病久痰气郁结,面黯,舌紫,脉沉涩,酌加桃仁、红花、赤芍、泽兰等活血化瘀。
4.不寐易惊,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痰郁化热,痰热交蒸,干扰心神所致,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加减。
心脾两虚证候主症: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锐减,言语无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癫证日久,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气血俱衰,心神失养。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代表方: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香附、神曲、苍术、茯苓、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
加减:1.若心气耗伤,营血内亏,悲伤欲哭,加淮小麦、大枣清心润燥安神。
2.气阴两虚加太子参、麦冬。
从中医角度认识精神病

从中医角度认识精神病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影响情绪、思维和行为的疾病,包括大家熟知的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
精神障碍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治疗精神疾病,但很多患者非常恐惧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而选择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精神病的基本理论是“以人为本,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经络、精气、血液等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任何一方面的失衡都可能导致精神病。
因此,中医药治疗精神病,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缓解症状,改善脏腑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1精神病的中医认识中医将精神病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患者体质等综合因素进行分类。
不同类型的精神病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痰火内扰型精神病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妄想、口干、口苦、脉弦、苔黄等症状。
中医认为病因是由于长期情绪不畅或饮食不当,导致肝气郁结、痰火内扰所致。
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可以使用中药丹参、黄连等。
肝郁气滞型精神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认为病因是由于长期的情绪压抑,导致肝郁气滞所致。
治疗方法是疏肝理气、舒筋活血,可以使用中药柴胡、枸杞子等,目前还有舒肝解郁胶囊等中成药物可以使用。
脾虚湿困型精神病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泻、脾虚胃弱等症状。
中医认为病因是由于长期的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良,导致脾虚湿困所致。
治疗方法是健脾化湿、温中益气,可以使用中药白术、山药等。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外,中医还将精神病分为心神不宁型、气阴两虚型、血瘀阻络型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病,中医医师会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改善脏腑功能,缓解症状,达到治疗精神病的目的。
2中医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中医药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身体锻炼等。
中医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辨证与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是指由于复杂的心理、社会、生物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病理状态,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辨证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理论基础、辨证方法和治疗方式等方面探讨中医在精神心理疾病领域的应用。
一、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精气神学说等。
其中,“精气神”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与精神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精神活动是由于人体的精气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在中医理论中,心脏是主宰精神活动的脏腑。
中医将人体的情志与脏腑联系起来,不同的情感状态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比如,长期的忧思担忧会伤及脾胃,引起消化不良;愤怒发怒会损伤肝气,导致肝火上升,使人易怒躁烦躁等。
二、中医的辨证方法中医的辨证方法是通过观察、问诊、闻问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基于中医理论对病因病机进行综合分析。
在精神心理疾病的辨证过程中,中医着重关注患者的精神症状、舌象、脉象等。
例如,对于抑郁症,中医会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心情低落、失眠多梦、食欲不振等症状。
同时,中医还会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舌体状况以及脉搏的弦细、数等特点。
通过这些观察和问询,中医可以推测出不同病因病机,为后期的治疗提供依据。
三、中医的治疗方式中医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按摩疗法和心理疏导等。
1.草药治疗:中医中药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药中的一些苦寒药物可清热解毒、舒肝解郁;而一些辛温药物则可温通经络、疏散寒湿。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中医师会配伍不同的草药,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针灸疗法可以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改善睡眠质量,从而减轻症状。
中医对精神疾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精神疾病的辨证施治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的一类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精神疾病是由于心神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导致的。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以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等治疗目的。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精神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
一、辨证中医对精神疾病的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以及脏腑功能状态进行的。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通过辨证可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1. 证候分析中医将患者的症状进行分类,常见的证候包括心悸、失眠、焦虑、抑郁等。
针对不同的证候,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2. 体质辨识中医注重患者的体质辨识,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特点。
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中医可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
二、施治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灵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白芍、川芎、当归等,它们有活血化瘀、平肝养心等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调节患者的情绪。
2. 针灸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患者的脏腑功能,改善精神疾病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百会穴、神经血管反射区等。
3. 推拿推拿是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来调理患者的气血循环,舒缓精神紧张状况。
常见的推拿手法有捏、按、搓、揉等。
4. 气功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调整身体姿势等方式来调节患者的精神状态。
常见的气功有八段锦、五禽戏等。
三、中医辩病案例以下是一个中医对精神疾病的辨症案例:患者小明,男性,25岁,抱怨头晕、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
通过中医辨证,确定其为肝郁气滞、心火偏盛所致。
治疗方案:通过舒肝理气、清心泻火的方法来治疗。
方剂为柴胡泻肝汤加味,同时针灸足三里、内关穴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头晕减轻,睡眠质量提高,情绪稳定。
随着病情好转,治疗方案会有所调整。
总结中医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
中医精神病学

中医精神病学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在现代医学中,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心理药理学和心理治疗等方法。
然而,逐渐浮现的中医精神病学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中医精神病学将中医传统理论与精神病学相结合,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五脏六腑等,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就中医精神病学的理论基础、经典病型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一、理论基础中医精神病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相互联系,气血运行畅通,才能维持身心的健康。
而当身心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精神病学认为,精神疾病是由于情志不舒导致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二、经典病型中医精神病学根据临床表现将精神疾病分为不同的病型,每个病型都有其独特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经典病型:1. 心神失常型心神失常型的患者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思维紊乱,口齿不清等。
中医认为,心为神明之主,所以心神失常型疾病的治疗主要以安神定志为主要方法,常用药物有柴胡、黄连等。
2. 脑力衰退型脑力衰退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精神活力下降等。
中医精神病学认为,脑力衰退型与肾精不足有关。
因此,治疗重点是补肾益精,常采用补肾药物如何首乌、淮山药等。
3. 痰火浸润型痰火浸润型患者主要表现为焦躁易怒,口舌生疮,睡眠不安等。
中医精神病学认为,痰火浸润型与湿热蕴结有关。
因此,治疗痰火浸润型疾病以清热化痰为主,采用药物如黄柏、竹茹等。
三、治疗方法中医精神病学主要依赖于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等自然疗法。
中药治疗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平衡和阴阳平衡,以达到治愈精神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逍遥散、安宫牛黄丸等。
针灸疗法则通过调节患者的经络,疏通气血,缓解患者的精神症状。
此外,中医精神病学还包括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方法。
总结:中医精神病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疾病的中医理论思辨作者:徐天朝刁焕伟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第36期[摘要] 全文概述了气机升降出入,从癫狂之发病、癫狂之病理、癫狂之治疗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与阐述。
针对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等流行认识,力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癫狂,对临床有所启发。
[关键词] 气;气机;升降出入;癫狂[中图分类号] R2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6-58-02现代医学的精神疾病,在中医学多属于“癫狂”范畴。
本文结合古今医家对癫狂的总结和阐述,从气机方面进行了认识与思辨。
1概述气机升降出入气机升降出入是中医重要的基本理论,贯串于中医病机、治疗、方药等各个方面。
《难经》曰“气者,人之根本也”。
而气机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周学海在其《读医随笔》中论:“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籥,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
”吴东旸在《医学求是》中论:“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
”在脏腑气机升降出入上,肾是升降的总动力,心肾为根本,脾胃为枢纽,肝肺为辅佐。
此外,论气机升降出入离不开气的有余不足,气是升降的基础,有余不足均会影响气机的升降。
基于这些认识,本文从气机的角度来认识癫狂。
2癫狂之发病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发病或复发规律是1~4月份及9、10月份为全年的两个高峰,且以3、4月份发病最高。
有学者认为精神疾病的不安状态,与温差有关,因温差太大,引起体温调节中枢障碍,从而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1]。
还有学者认为,气压与骚动不安有着显著的相互关系,春天气压变化大,使气候迅速改变,才影响精神分裂症的骚动状态。
Tromp对精神病人高度骚动不安与气象、气候的变化进行研究,认为气象性骚动的发生,与气象变化引起精神病人的血液生理―生化状态变化有关[2];国内学者对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气温差及光照时间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推论气候变化可能直接影响易感人群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情绪和性腺调节中枢的正常功能,使其生物节律紊乱,产生情绪波动,从而诱发易感素质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发作[3]。
《素问·脉解篇》论:“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甚则狂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
”此论初春之际,阴阳转换,阳气上越,阴寒下潜,天人间属一体,故其气亦随之而浮越,火者阳之体,阳浮则火动,潜阴下亏不得涵养,火扰心君,神离失守则发为狂癫疾。
明·吴昆《灵枢注证发微·癫狂第二十二》论:“手太阴主天,足太阴主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天地之气,昼明夜晦,人之两目,昼开夜阖,此人应天地之昼夜开阖者也。
一息之中,有开有阖,以应呼吸漏下者也。
天地开阖之气不清,阴阳出入之气混浊,则神志昏而癫狂作矣。
”此段论人应天地之气升降出入,癫狂发生是由于气机升降出入异常所致。
可以认为,癫狂之所以季节性发病,是因为患者机体自身已存在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春夏之时自然界气机升发旺盛,人体未能与之适应,失调更盛,扰乱心神,导致心神不能正常地感应、评价外界事物,表现为癫狂。
3癫狂之病理3.1七情病理因怒而引起气上逆,扰乱神明而成癫狂。
如清·刘默《证治百问·癫狂》云:“狂妄之病,起于暴怒,郁怒损伤肝木,肝木生火,火乘于胃,胃火与肝木并发,发则令人心神躁妄,狂言失志,……。
”因思虑则气结于中焦,上下不能贯通,气结则津液不行,易化痰蒙蔽心神而引发癫狂。
如清·程杏轩《医述·癫狂痫》云:“积忧积郁,……,三阴蔽而不宣,故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
”清·潘楫《医灯续焰·癫狂脉证第五十八》云:“或抑郁不伸,谋思不遂,悲哀不置,侘傺无聊,久久藏神凝结,情识昏述,灵明何有,此癫之成于神志者也。
”因恐则气机下陷,致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神惮散而发癫狂。
如《灵枢·癫狂》云:“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
”因喜过旺,心气涣散过度而不能收藏,心神外越,发为癫狂。
如《灵枢·本神》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后,欣喜过度,发为狂疾,即为心神涣散不收所致。
3.2虚、火、痰、瘀、寒病理历代医家论述癫狂的发病机理及证治方药时,大都从虚、火、痰、瘀、寒五个方面来论述,此五者正是通过影响人体气机这一核心环节而引致癫狂的。
虚。
明·张三锡《医学六要·癫狂》论“癫……,狂……,痫……。
三者轻重之分,虽分痰火郁挹,未必不由心神耗散,气虚不能胜敌,痰火猖狂犯上之所致。
”清·程杏轩《医述·癫狂痫》论“发如狂不治者,由心之阳不胜其阴气之逆,神明散乱。
”可理解为因虚引起心君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而致:心阴血虚则虚火逆上而扰神;心气虚则心君无为不治,心神散乱;心阳虚,心神不能固守,神气外越。
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言在狂证的发生中,火热致病的普遍性。
火性炎上,易动风,引起气机逆乱。
火既可以引起气机升降的异常,即升之太过,也可因火的特征,导致心之气阴的耗散,心君不能正常行令。
痰。
痰性粘滞而浊,主要是滞碍气机的升降出入,或蒙蔽神窍,使气机无法正常运行,神明失司,遂出现癫狂之证。
瘀。
瘀为有形之邪,阻滞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之通路,如《医林改错》云“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或妨碍新血生成,血虚神耗,虚而无制,神机散越,出现神不守舍。
前者为影响气机之升降,后者为气机浮越散乱,亦即出入异常。
寒。
寒性收引,阴寒内盛会导致机体气机升降出入缺乏动力,脏腑之气蔽而不宣,除了表现阴寒证候如脉沉细,畏冷等外,精神症状会出现呆滞,懒散,甚至木僵等缺乏生机动力的癫证类精神或行为表现;或者阴盛格阳,虚阳外越,神机散越而出现的狂证。
临床上绝大多数情况下,上述五种病理因素并非单独出现而引起癫狂,而是错综复杂地糅合在一起,比如虚火上炎,痰火上扰,痰瘀互结、寒痰内阻、或火痰瘀胶结等。
各种病理因素可以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相互化生,这些病理因素,最终是以扰乱机体气机,使之无法正常的升降出入,心神功能失常,出现“神明之乱”而发癫狂。
4癫狂之治纵观历代治疗癫狂,以气机而论,不出以下几类。
4.1降逆降逆主要针对气机升而太过,其因不外火炽,肝阳上亢,或虚而无制。
降逆法,主要包括重镇降逆与苦寒降逆。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本草论》载:“气上厥癫疾,必重剂以镇之。
……重可去怯,即磁石、铁粉之属。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分析其治疗痰火上扰,气机上逆之癫狂方剂荡痰汤时,云:“癫狂之证,乃痰火上泛,瘀塞其心与脑相连窍络,以致心脑不通,神明皆乱。
故方中重用赭石,借其重坠之力,摄引痰火下行,俾窍络之塞者皆通,则心与脑能相助为理,神明自复其旧也。
”除了重镇降逆外,苦寒降逆也为常用方法。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癫狂》中对于火旺上逆者,治之以将军汤,方以“大黄(四两酒浸一宿),用水三升煎之,分作三服”。
他分析道:“癫病者,贼邪之并于肝。
狂病者,贼邪之并于心也。
此皆实病,宜泻而不宜补,故用大黄以泻之,取其苦寒,无物不降,可以泻实。
”综合历代文献,苦寒降逆的药物中,使用较多的主要是大黄、苦参、黄芩、黄连等。
4.2升举升举主要针对气机升降缺乏动力;或因病理因素导致阻滞气机升降,需以升举来调理气机,当然对因气机阻滞者,一般配合开塞法,二者兼用之。
升举法,主要包括吐法与回阳升举法。
朱震亨在《丹溪手镜·癫狂》中论癫,“盖因痰者,乃血气俱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视听言语皆有虚妄,宜吐之。
”论述中的治疗原则及方法,显然是在阐述吐之升举作用,利用涌吐上升之性,调动人体气机之升,达到治疗癫狂的目的。
回阳升举法,最为推崇的当数清代湖湘名医郭楚贤,他在《癫狂条辨·癫狂痫总论》云:“或病之初起,或初接他人手审症未的,俱宜以独活汤升发之,……若直中癫症,则又以温中升阳为主,寒凉断不可用。
”对于临床上一些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他们表现为精神萎靡,行止懒散,瞬视怠缓,音低语简,动作迟缓,兴趣索然,脉象与舌苔有时呈虚寒之象等。
周康[4]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痰迷心窍理论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认为此类病人属阳气不足之症,采用兴奋机能,大壮元阳为主的处方,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处方为:附子60g、干姜15g、甘草10g、肉桂10g、仙茅15g、仙灵脾15g。
从气机升降角度来分析,此类患者表现出一派“懒、散、呆”的症状,为气机升降缺乏动力,神机滞蔽,故见如此。
肾为气机升降的总动力,以大剂量温阳补肾之品,启动气机升降之源,促进气机之升,全身机能调动起来,故能收效满意。
4.3收补收补主要针对气血虚弱,神不守舍,或受大惊吓神机外散而致癫狂者,属于气机出入异常。
不少医家论及心神耗散,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癫狂源流》云:“癫……;狂……;要必由心神耗散,气虚不能胜敌,……此癫狂之原本相同。
”李培生治疗一李姓男子,因精神迭受惊恐刺激,发而为狂,用泻火化痰安神治狂诸套药无效。
审其脉微细无力,舌质淡白,神情疲惫,时而喃喃独语,时而惊作发狂,尿频汗多。
认为是心肾阴阳两虚神气外越之证,治之以芍药甘草附子汤加红参、磁石、五味子、龙骨、牡蛎、茯神数剂而病愈。
李培生分析为心肾阴阳两虚,神无所附,神气外越。
更兼受惊,惊则气乱,所以以红参、甘草补心气,以芍药、五味子收散乱之神明,以龙骨、牡蛎降收浮越之神气,全方收补心气兼调整气机的升降出入,故能获效。
4.4开塞因病理因素导致气机阻滞,升降失常,需疏通开塞,调理升降。
这些病理因素主要指一些有形邪气,主要包括痰、湿、瘀血以及它们相互凝结之物。
痰、湿、瘀血等阻滞气机的正常运行。
一般而言,临床少有单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引发癫狂,即便早期有,也多会通过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而变生有形之邪。
所以临床开塞法常寓于降逆、升举及收补之中,或一些以开塞为主的方药本身已蕴涵升降之性。
如活血化瘀之癫狂梦醒汤,方中除以桃仁、红花、苏木、赤芍活血化瘀外,还以柴胡、香附、苏子、青陈皮等大量升提或降气之品,以燮理升降。
在临床中,我们可以根据病人的证候特征,从气机升降出入的角度来辨识,立论,在治疗上,以调理气机为要务,以降逆、升举、收补、开塞等综合施治。
当然,在治疗过程中,不是单一方法与原则的应用,一般采取综合施治,如升中有降,降中寓升,升降中有补有收,有开有散等,审机求属,视病机而定,所谓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参考文献][1]陈仲舜. 精神疾患的季节变化[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0,(2):92.[2] 史鸿章. 气象与精神病关系[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79,(2):80.[3] 陈耀金. 气候因素与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关系探讨[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21(4):33-35.[4] 史宇广,单书健.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癫狂痫专辑[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1-46.(收稿日期:200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