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中医辨证诊治
精神病的中医治疗

精神病的中医治疗中医理论认为,人总是有七情六欲,当人们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各种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可以归纳为中医理论中的"喜、怒、哀、乐、惊、恐、愁"等几种情绪。
当某一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影响到人体内部脏腑的平衡。
比如一个人过度生气或焦虑,初期会出现口干舌燥、眼睛发红等症状,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肝火大动,火灼伤阴,炼液为痰,严重时痰迷心窍,进而出现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等症状(1)气郁痰结,痰蒙清窍。
【主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语无伦次,时喜时悲,哭笑无常,不知秽洁,饮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多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顺气导痰汤加减:茯苓9克,法夏9克,陈皮6克,甘草6克,胆星9克,枳实9克,香附6克,郁金9克,菖蒲6克,远志9克。
【方解】由于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被郁,脾气不升,气郁痰结,阻蔽神明,故出现种种精神异常的证候。
痰浊中阻,故不思饮食而舌苔薄腻。
痰气郁结,则脉弦细或弦滑。
方中半夏、陈皮、胆星、茯苓利气化痰,香附、菖蒲、枳实、郁金解郁开窍,甘草、远志养心安神。
若失眠不寐者加磁朱丸12克;便结者加生大黄6克;神识不清者加白矾3克。
(2)肝火挟痰,上扰心神。
【主证】素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
突然狂乱无知,语言颠倒,叫骂不休,甚至毁坏器物,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生铁落饮加减:生铁落15克,胆南星9克,瓜蒌30克,橘红9克,石菖蒲6克,川军9克,元参12克,川连9克,茯苓9克。
【方解】暴怒伤肝,肝火暴张,火盛痰结,上扰神明,蒙闭清窍,则狂乱无知,胡言乱语,毁坏器物。
肝火暴盛,上扰清窍,故头痛、面红、目赤。
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大,均属痰火壅盛,阳气独胜之象。
方中生铁落镇心平肝,胆南星、瓜蒌、橘红清涤痰浊,菖蒲、茯苓宣窍安神,元参、川连养阴清热,川军泻热通便。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在中医的诊断体系中,望闻问切四诊是极其重要的方法。
对于精神类疾病的诊断,中医同样依靠这四种手段来获取信息、分析病情、判断证候。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运用望闻问切来诊断精神类疾病的。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来获取诊断信息的方法。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中医首先会观察其神态。
若患者神情呆滞、目光无神,可能提示其精神不振、思维迟缓;而如果患者神情亢奋、目光炯炯,可能意味着其情绪激动、心神不安。
观察患者的面色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面色苍白无华,可能是气血不足导致的精神疲惫;面色潮红,则可能是心肝火旺引起的烦躁易怒。
此外,还会留意患者的形体姿态。
例如,肢体颤抖可能与肝风内动有关,动作迟缓、肢体无力可能反映出气血亏虚、心神失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在诊断精神类疾病时,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患者说话语速过快、声音高亢,往往提示其情绪激动、心肝火旺;反之,说话语速缓慢、声音低微,则可能是气血不足、心气虚弱的表现。
闻患者的口气也能提供一些诊断依据。
口气臭秽,可能是胃火炽盛,导致患者情绪烦躁;而口气清淡无味,则可能是脾胃虚弱,影响了精神状态。
问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医生会详细询问其睡眠情况。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通常表明心神不宁;而嗜睡、整日困倦,则可能是阳气不足、心神失养。
还会询问患者的情绪变化。
是否经常感到焦虑、抑郁、恐惧,以及这些情绪出现的诱因和频率。
比如,长期的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可能导致肝郁气滞,从而出现情绪抑郁等症状。
此外,饮食情况也在问诊范围内。
食欲不佳、食后腹胀,可能是脾胃虚弱,影响气血生化,进而导致精神不振;而食欲亢进、消谷善饥,则可能是胃火旺盛,扰乱心神。
切诊主要指的是切脉。
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气血阴阳状况。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常见的脉象如弦脉,往往提示肝气郁结;细数脉可能表示阴虚火旺,导致心神不安;而沉弱脉则可能反映出阳气不足、精神萎靡。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阳明实火,上扰神明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阳明实火,上扰神明(一)主证:热极狂甚,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四肢有力,倍逾平时,彻夜不眠,妄言骂署,面红目赤,呼吸气粗,不机不食,或多食多饥,大便秘结,腹多数胀满,舌苔黄燥,甚则焦起芒刺,脉实。
(二)证候分析:胃在五行属阳土,位居中央,是"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之地。
七情内伤,五志化火,皆可转归阳明而使其势造极。
阳明经脉上绕头面,火邪随经脉上蒸故面目俱赤。
气受火烁,故呼吸俱粗。
胃经上通于心,胃火炽盛则心神颠倒而狂乱和妄言骂詈、彻夜不眠。
四肢为诸阳之本,火为阳邪,阳气盛则四肢有力而倍逾平时。
火邪外迫则恶热故脱衣而走。
火灼津液故口渴多饮。
肠道津液被火灼伤故大便秘结。
燥屎堵塞肠道故腹部胀满。
苔燥脉实俱为阳明火实腑结之征。
(三)辨证须知1. 概括地说,狂的病因主要是气、火、痰,病位主要在肝、胆和阳明。
中医认为肝无外窍,必赖阳明作为转邪外出的通道,所以治疗肝胆火邪炽盛的方剂常常加入泄泻阳明大肠的泻下药物。
可见火在这三个不同病位所表现出来的临床证状虽然不同却并不是界线绝然分明,而是互有相兼。
中医赖以划型、立法、选方、择药的依据主要是看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切忌削足适履。
明于此,就能对狂态几乎完全一样而病位、病机、治法却又不同的证型作出鉴别。
2.腹满、苔燥、脉实不弦皆为本证型的独有之特征,足以与肝胆火逆型作出鉴别。
3.口渴多饮而尿色黄足以与阴不潜阳、肾关不固的多饮尿清相鉴别。
(四)治疗法则:通下泄火,荡涤浊秽。
(五)选方用药:加减承气汤。
生大黄15~30克(后下),芒硝15-30克(冲),积实1218克,礞石15~30克,皂角3~4.5克,猪胆汁1~1.5汤匙(冲),醋30~50开(冲),竹沥汁30~60毫开(冲),朱砂2~3克(冲),石膏15~30克,知母12~18克。
加减法:大渴甚者加石膏60~90克,知母12~18克;无口渴喜饮者去石膏,知母。
(六)方义:本方系由气、皂角丸和白虎汤合剂化裁而成。
中医四诊在精神病临床中的运用

四诊在精神病临床中的运用四诊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手段来收集疾病外在征候以作为辨证施治依据的诊察方法。
中医治疗精神病亦不例外。
但因精神病有别于一般的内科病,故在四诊的运用上亦有其特殊之处。
本章仅简要介绍与精神病关系密切的有关内容,并非四诊内容的全部。
一、望诊(一)面,中医的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三阳的经脉又皆上汇于面部,所以凡精神活动异常大多数要在面部表现出来。
如满面深红兼见目赤气粗,多属阳明经邪火炽盛,常见于狂病、外感热病的极期阶段和醉酒者。
如红色仅见于颧部或面见粉红色多属阴虚火旺,可见于心肾阴虚的失眠症。
面色晦暗常显云体内多有痰或血瘀。
面色乍青乍白多由惊恐引起,常见于癔症或诱因为惊恐的癫症。
面色无华而兼有心悸者,多属心血不足。
(二)目,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多种精神活动皆可从目中反映出来,所以目才会有心灵窗口的美称。
临床实践所见,不管七情内伤,还是外感六淫,都能耗伤五脏六腑的精气,都能影响正事的精神活动功能,都能从心灵的窗口中显示出来.。
1.双目睁开、同时兼见攥拳、深度昏迷、牙关紧闭、呼吸气粗……为闭证;双目闭合同时兼见口开、深度昏迷、呼吸微弱、脉微肢冷、或两手撒开,或遗尿,或汗出如油……属于脱症。
二者均多见于脑出血或其他急性病的垂危期。
2.目不认人、兼见面赤气粗为火邪炽盛,多见于急性感染病的极期或躁狂症;兼见神呆如痴或目瞪不瞬大多数属于痰迷心窍,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躁狂忧郁症的抑郁型。
3.眼神涩滞不流利,或眼眶周围尤其下眼睑皮色晦暗,皆为湿痰内停。
明代医家楼英在《医学纲目》一书中曾经说过“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烟灰黑,一看便知,不必诊脉”。
4.双目巩膜红赤,毛细血管充血明显,多属阳明头炽或肝火上炎;毛细血管虽充血,但色嫩红则为阴虚火旺。
5.双目巩膜的毛细血管呈暗黄色为内有湿痰。
6.双目巩膜白中罩青色为肝气郁结太甚而尚未化火,或虽化火而火势不甚,仍以气郁为主。
(三)舌,中医的心开窍于舌,肝的经脉络舌,脾的经脉贯舌,肾的经脉系舌、胃为水谷之海,舌为水谷人胃的必经之地。
[中医辨证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沙名源堂中医馆名老中医罗新民
![[中医辨证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沙名源堂中医馆名老中医罗新民](https://img.taocdn.com/s3/m/19ce0eb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3.png)
[中医辨证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沙名源堂中医馆名老中医罗新民
病案举例
胡某,男,17岁,湖南衡阳人。
因偏执,抑郁,思维紊乱,胡言乱语一年余,于2014年9月12日来我处就诊。
父亲代诉:因上高中学习紧张,期末考试没考好,出现头痛,精神紧张,性格偏执,抑郁,思维紊乱,胡言乱语,乱摔东西,有时沉默不语,来回踱步,无所事事,疑心重,自已扯头发,剪眉毛,有时发脾气,有时烦燥不能入睡,饮食可,口干,大便溏,小便黄,面部稍浮肿,舌苔黄,脉滑数。
中医辨证:肝气郁结,痰热蕴结
治疗法则:疏肝解郁,清热化痰
方剂:礞石滾痰丸和黄连温胆汤加减
药物:青礞石30克,黄芩10克,沉香10克,黄连7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竹茹10克,枳壳15克,胆南星15克,远志7克,香附15克,夜交藤30克,合欢皮2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炒白术15克,党参15克,龙齿15克。
10付,一日一剂,一日二次,水煎服。
复诊:父亲代诉:服上药后,精神好些,面部不浮肿,不扯头发不剪眉毛了,能安静入腫,大便成形。
余症同前,方药对症,继服原方20付后,症状完全消失,并能去工厂工作,隨访无复发。
此方需在医师辨证指导下才能应用,不要自行应用,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方法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方法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
1.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精神疾病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
中药治疗的原则是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
根据不同症状和体质,中医会开具针对性的药方。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丹参、黄连等,这些中药具有舒肝解郁、调节气血的功效。
2.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精神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神门穴、心兪穴等,这些穴位与情绪调节、心理舒缓有关。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摩身体来调整气血流通的方法。
它可以舒缓压力,促进放松,改善精神状态。
例如,对于焦虑症患者,可以通过揉捏掌心、抚摸心脏区域等方法来舒缓情绪,缓解焦虑症状。
4. 草药泡脚:草药泡脚是一种中医常用的疗法,通过泡脚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精神状态。
常用的草药有菊花、熟地黄等,这些草药具有镇静安神、安抚情绪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精神疾病通常采用综合疗法,即结合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和生活调理。
中医认为,精神疾病是机体失衡的表现,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身体的整体状态,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强调预防精神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注意调养身体,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例如,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合理饮食等都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为基本原则。
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草药泡脚等都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
同时,中医也强调通过心理疏导和生活调理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重要的是,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整体状态,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肝胃火旺,神明错乱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肝胃火旺,神明错乱(一)主证:起病急骤,头痛不眠,面红目赤,狂妄不安,毁物自伤,骂人打人,奔跑呼叫,不避亲疏,渴喜冷饮,大便秘结,数日不解,舌质红绛,苔黄厚糙,或灰黑,脉弦滑数。
(二)证候分析:胃阳索盛之体,暴怒伤肝,气机逆乱所化之火极易横逆犯胃而形成肝胃之火并炽之势。
肝开窍于目,胃经上达头面,肝胃炽盛之火循经脉上冲,故面目俱赤,头痛失眠。
火性暴急而传变最速,故起病急骤。
火能令人昏狂。
火势盛极故狂妄奔跑,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水能敌火。
胃火盛极欲求水自救故渴喜冷饮。
火邪损伤肠道水液故大便秘结。
舌质红绛、苔黄厚糙或灰黑,脉弦滑数皆为肝、胃火旺的体征。
(三)辨证须知1.本证型的临床特征主要是躁狂,属于运动性精神兴奋症状群。
在本病称为心因性意识朦胧或反应性兴奋状态,临床可参考之。
2.除本症外,本证型还可见于躁狂忧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均可依本型的治法治疗。
不同的是,巩固性治疗的时间要长得多。
3. 本证型与肝胆逆火(《躁狂忧郁症。
二型》)和阳明实火(七型)的临床证状几乎完全一样,鉴别在于∶ ①病位∶躁狂二型主要在肝胆,七型在阳明,本型则在肝胃;②症状∶肝胆逆火以口苦为特有,尿赤为显、苔黄腻但不至糙裂,七型便秘腹满,舌苔黄糙,甚则焦黑,虽易与本型相混,但脉实不弦;本型与躁狂二型的脉象易混,可从舌苔糙裂和渴饮、便秘程度等几个方面着眼;③治法∶躁狂二型以苦寒重剂清泻肝胆实火为主,佐以通腑而使肝胆之邪外出;七型主要是荡涤阳明实火、燥屎和秽浊,本型则肝胃并重。
(四)治疗法则:清肝通腑,泻火安神。
(五)选方用药:加减大柴胡汤。
柴胡9~15 克,黄芩9~15 克,半夏12~24 克,赤芍9~15 克,枳实9~15 克,胆星9~12 克,石膏24~25 克,生大黄15~30 克,芒硝12~24 克,大枣3~6枚,黄连9~12 克。
加减法∶舌苔兼腻象者,加厚朴9~12 克,九菖蒲9~12克;痰多者加大贝12~18克,白矾3~4.5 克(冲);肝火盛甚者加龙胆草9~15 克;血热者,加生地18~30 克,丹参9~15 克;肝气上逆者加代赭石18~30 克。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反应性精神病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反应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亦即心因性精神病,系由强烈的精神刺激所造成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在情绪方面。
临床表现为不言不语、呆若木鸡、对事物毫无反应为心因性木僵。
或撕衣毁物、兴奋多语、狂呼乱叫、自伤或伤人,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有错觉幻觉者,一般称为心因性蒙胧或反应性兴奋状态。
以持久性情绪低落为主的反应忧郁症,或以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幻觉或妄想为主的心因性妄想,多见于持久而严重的精神刺激。
反应性精神病的病因主要是精神因素。
但并不是说所有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异常都是反应性精神病,精神因素必须十分强烈,如意外天灾人祸,突然而严重的精神打击,或者持久而剧烈的心理矛盾等等,方足以产生反应性精神病。
一般说来,反应性精神病的病程不长,急性的兴奋躁动或木僵状态多数在两周内缓解,忧郁或幻觉妄想持续时间长一些,但大多数不超过三个月。
唯精神刺激持续存在的极少数患者的病程才会延长。
本病痊愈后良好,只有极少数患者遗留类似神经官能症症状。
由于反应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躁狂忧郁症临床表现的精神症状颇为近似,且无特异的检查手段,所以鉴别的方法主要依赖于临床观察,依赖于掌握丰富的、确实可靠的病史资料和对病人进行仔细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精神检查,依赖于对病人的全部临床症状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
明于此,就不难对这三种在临床表现上颇为近似的精神病作出明确的诊断。
反应性精神病的心因性木僵、幻觉、错觉和妄想属于祖国医学的癫症范畴,反应性忧郁则属于中医的郁症,而心因性兴奋状态则正是中医所说的狂症。
究其病因病机无不与七情、脏腑、气血、痰火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恐则气陷,惊则气乱,悲则气消,优思则气结。
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秩序既因陷、乱、消、结而紊乱,则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致使水液内蕴而酿成湿痰。
痰邪上蒙清窍则神明失聪,发为癫证,痰浊壅甚则呆若木鸡。
同是七情的怒则使气机暴涨而逆上。
气有余便是火。
火邪灼炼津液则酿成火痰。
痰、火上扰神明则神明错乱,发为狂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神机受累引起元神失控,意识丧失,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二便失禁,或发则怪叫,移时苏醒,除疲乏无力外,一如常人。
分证论治
『发作期』
方药:程氏生铁落饮。
·痰结血瘀
治法:豁痰化瘀开窍。
方药:癫狂梦醒汤。
·瘀血阻窍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味。
·火盛伤阴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二阴煎。
·心肾失调,
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阿胶汤合琥珀养心丹。
【预防与调摄】
狂病预防、调摄的关键在调情志,加强妇幼保健工作,以及积极治疗情志为患之疾。护理着重在于配合治疗,防止意外,早日康复。
·肝肾阴虚
症状:痫病频作,神思恍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脉沉细而数。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大补元煎。
郁病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方药:天王补心丹。
·肝阴亏虚
症状:情绪不宁,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或头痛且胀,面红目赤,舌干红,脉弦细或数。
癫病
癫病是由于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导致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或阴阳失调,精神失常,临床表现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喃喃自语,出言无序,静而多喜少动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精神病。
西医学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碍中的抑郁症,其临床表现与本病类似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肝郁气滞
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沉默不语,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
根据郁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病及焦虑症等。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当这些疾病出现郁病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泻热涤痰熄风。
方药:黄连解毒汤送服定痫丸。
·阴痫
症状:发痫则面色晦暗青灰而黄,手足清冷,双眼半开半合,昏愦,偃卧,拘急,或抽搐时作,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声音微小。醒后周身疲乏,或如常人,舌质淡,苔白腻,脉多沉细或沉迟。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
方药;五生饮。
『休止期』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
·痰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
·心神惑乱
症状: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脉弦。
·阳痫
症状:病发前多有眩晕,头痛而胀,胸闷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症状,或无明显症状,旋即仆倒,不省人事,面色潮红,紫红,继之转为青紫或苍白,口唇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甚则二便自遗。发作后除感到疲乏、头痛外,一如常人,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狂病
狂病多因五志过极,或先天遗传所致,以痰火瘀血,闭塞心窍,神机错乱为基本病机,临床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骂詈毁物,动而多怒,甚至持刀杀人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精神病。
西医学的精神分裂症与情感障碍中的躁狂症等,出现与本病类似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洽。
分证论治
·痰火扰神
治法:清泄肝火,涤痰醒神。
·气虚血瘀
症状:头部刺痛,精神恍惚,心中烦急,头晕气短,唇舌紫暗或舌有瘀点、瘀斑,脉弦而涩。
治法:补气化瘀,定风止痫。
方药:黄芪赤风汤送服龙马自来丹。
·心脾两虚
症状:反复发作不愈,神疲乏力,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治法:补益心脾为主,辅以理气化痰。
方药:归脾汤合温胆汤。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
·气郁化火பைடு நூலகம்
症状: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
·血行郁滞
症状: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或身体某部有发冷或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
·心脾两虚
症状: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
·心阴亏虚
症状: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
·痰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秽洁不分,不思饮食。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方药:加味导痰汤。
·心脾两虚
症状: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锐减,舌淡苔腻,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养心,调畅气机。
方药:养心汤送服越鞠丸。
·气阴两虚
症状:久治不愈,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怒,躁扰不寐,面红形瘦,口干舌燥,舌红少芒或无苔,脉沉细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四君子汤送服大补阴丸。
痫病
痫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脏腑受伤,神机受损,元神失控所导致的,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又称为“痫证”、“癫痫”、“羊痫风”等。自新生儿至老年均可发病。
·痰火扰神
症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甚则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多沉弦滑而数。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风痰闭阻
症状:发病前多有眩晕,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舌质淡,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治法:涤痰熄风镇痛。
方药:定痫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