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精神病的中医治疗

精神病的中医治疗

精神病的中医治疗中医理论认为,人总是有七情六欲,当人们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各种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可以归纳为中医理论中的"喜、怒、哀、乐、惊、恐、愁"等几种情绪。

当某一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影响到人体内部脏腑的平衡。

比如一个人过度生气或焦虑,初期会出现口干舌燥、眼睛发红等症状,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肝火大动,火灼伤阴,炼液为痰,严重时痰迷心窍,进而出现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等症状(1)气郁痰结,痰蒙清窍。

【主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语无伦次,时喜时悲,哭笑无常,不知秽洁,饮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多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顺气导痰汤加减:茯苓9克,法夏9克,陈皮6克,甘草6克,胆星9克,枳实9克,香附6克,郁金9克,菖蒲6克,远志9克。

【方解】由于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被郁,脾气不升,气郁痰结,阻蔽神明,故出现种种精神异常的证候。

痰浊中阻,故不思饮食而舌苔薄腻。

痰气郁结,则脉弦细或弦滑。

方中半夏、陈皮、胆星、茯苓利气化痰,香附、菖蒲、枳实、郁金解郁开窍,甘草、远志养心安神。

若失眠不寐者加磁朱丸12克;便结者加生大黄6克;神识不清者加白矾3克。

(2)肝火挟痰,上扰心神。

【主证】素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

突然狂乱无知,语言颠倒,叫骂不休,甚至毁坏器物,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生铁落饮加减:生铁落15克,胆南星9克,瓜蒌30克,橘红9克,石菖蒲6克,川军9克,元参12克,川连9克,茯苓9克。

【方解】暴怒伤肝,肝火暴张,火盛痰结,上扰神明,蒙闭清窍,则狂乱无知,胡言乱语,毁坏器物。

肝火暴盛,上扰清窍,故头痛、面红、目赤。

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大,均属痰火壅盛,阳气独胜之象。

方中生铁落镇心平肝,胆南星、瓜蒌、橘红清涤痰浊,菖蒲、茯苓宣窍安神,元参、川连养阴清热,川军泻热通便。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湿痰内停,蒙蔽清窍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湿痰内停,蒙蔽清窍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湿痰内停,蒙蔽清窍(一)主证:神思迷惘,表情呆钝,目瞪不瞬,不言不语,问之不答或答非所问,不叫不知吃喝,不知登厕,姿势木僵,小便清长,大便糖薄,舌淡红,苔薄白腻而滑、脉滑不数。

(二)证候分析:阳主动,阴主静。

本型神思迷惘,目瞪不瞬,不言不语,姿势木僵……一派阴盛阳弱、多静少动之象,属于痰浊蒙蔽清灵之窍无疑。

究其原因,或因素体阳衰湿盛,复被七情所伤,或因患癫狂病后过用苦寒重剂,克伐无辜,损伤了脾胃之阳,致使运化失司,水湿内蕴,酿成湿浊之痰。

心主神明,在五行属火。

阴盛则火衰,火衰则阴浊之痰愈加妄行,无所不至,上蒙清灵之窍则神明失聪。

心为十二官之主,表情、达意、说话、行动,统统均由心神所主宰。

今心之窍被蒙,故一切失常,呆若木鸡。

舌淡苔白是阳弱之据,苔、脉俱滑为湿痰壅盛之征。

(三)辨证须知1.本型临床表现的突出特点是"呆"。

中医所说的"呆"与现代医学以木僵和亚木僵为主的紧张性症状群颇为相似。

木僵又分为蜡像屈曲和违拗型两种类型。

2.木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见于急性反应性精神症或癔症,而中医阴邪壅盛痰迷心窍和瘀血阻滞脑窍等又都可以导致木僵的发生。

3.木僵是运动抑制的表现,而感觉并非一定抑制,所以对周围事物仍可感受,只是不起外表反应而已。

中医"呆"的外延较木僵为大,它可包括运动抑制和感觉抑制两方面内容。

4.本型与痰浊内壅,阻塞神明同是阳弱湿痰壅盛,本型阳衰为显,后者痰更壅盛,二者只有程度上的差异,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临床上可互相比照选方。

(四)治疗法则:温阳豁痰,兴奋神明。

(五)选方用药:温阳豁痰醒神汤。

党参18~30 克,桂枝12~18 克,干姜9~12 克,半夏9~15 克,陈皮9~15 克,巴戟天9~12 克,仙茅9~12 克,白术9~15 克,大枣3~5 枚,合欢花18~30 克,夜交藤18~30 克,茯苓9~15克,甘草3~6 克。

老中医治精神病案例

老中医治精神病案例

老中医治精神病案例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给患者和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

在现代医学中,精神病的治疗通常借助药物和心理疗法来进行,但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老中医也有着丰富的治疗精神病的经验和方法。

下面我将分享一位老中医治疗精神病的真实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患者小王,女,35岁,因情绪异常、幻听、妄想等症状就诊于我院。

患者的家人表示,小王最近几个月来情绪非常不稳定,经常出现情绪激动、大笑或大哭的情况,还经常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同时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我发现小王的舌质发暗,苔腻,脉弦细,诊断为肝郁化火、痰火上扰的证候。

在治疗上,我采用了中药调理结合针灸疗法的综合治疗方案。

首先,我选用了柴胡、黄芩、丹参等清热解郁的中药,帮助患者舒解肝郁化火的症状。

同时,我还结合了针灸疗法,选用了足三里、太冲等穴位进行调理,以平抑患者的情绪波动和幻听症状。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

她的情绪变得稳定了许多,幻听和妄想的症状也有了明显的减轻。

在随访中,患者的家人表示,小王的生活状态明显好转,工作和生活都恢复了正常。

患者本人也对中医治疗的效果表示满意,对我院的老中医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老中医在治疗精神病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重视整体调理,注重平复情绪和调理气血,对于某些症状明显的精神病患者,中医治疗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可以完全替代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而是需要在综合治疗中加以考虑和运用。

综上所述,老中医治疗精神病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希望我们能够在精神病治疗中多方面地探索和尝试,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帮助。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也希望患者们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和快乐的生活。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肝寒脾虚,神不守舍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肝寒脾虚,神不守舍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肝寒脾虚,神不守舍(一)主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淡,头痛失眠,多猜善疑,易恐易惊。

悲观厌世,常欲自杀。

有时焦虑工安,甚则发怒,食纳减少,常吐涎沫,体弱气短,四肢欠温.舌质多淡,苔白或黄,脉多沉弦。

(二)证候分析: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寒脾虚、疏泄和水谷的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产而酿成痰饮。

痰饮阻蔽清灵之窍,故精神失常,异态种种。

痰饮属阴邪,阴邪盛则阳。

气衰,故表情淡漠,情绪低落。

阴阳各造其极,肝为阳刚之脏,正气与阴邪抗争故发怒。

头为六阳会首,肝脏的经脉上达颜顶,阴寒之气循肝经上行而占居阳位故头痛。

痰饮蟠居中焦阴阳不得交媾故失眠。

痰饮上泛故常吐涎沫。

脾虚阳弱故体弱气短,四肢欠温。

舌淡苔白,脉沉而弦,皆为肝寒脾弱之象。

(三)辨证须知1.本证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以悲观厌世、多猜善疑和表情淡漠等为主的情绪低落,属于中医的郁症和癫症范畴,临床可参考之。

2. 常吐涎沫、苔淡苔白、脉弦而沉和四肢欠温是本证型所特有,临床足以以之与其他近似的证型相鉴别。

3.本证型在临床虽然比较少见,却可见于各种精神病,皆可以本证型的治法治疗。

(四)治疗法则:温肝补脾、化痰醒神。

(五)选方用药1.补气消痰汤(见反应性精神病)。

2. 吴茱萸汤∶党参15~30 克,吴茱萸9~18 克,大枣4~8枚,生姜4~8 片。

加减法∶痰多者加半夏9~15 克;神迷甚者加九菖蒲9~15 克,茯苓神各9~15 克;肝气上逆者加生铁落30~60 克。

(六)方义:本方见于《金匮·呕吐哕下利篇》和《伤寒论·厥阴篇》。

原书主治由肝寒脾虚导致寒凝胸膈而引起的"呕而胸满"和"干呕,吐涎沫,头痛"等证。

因其功能与本证型的病机相符,故临床用之有效。

方中吴茱萸温肝散寒,生姜温中散寒,人参益气,大枣甘温而补脾。

至于所加各药,无非法因证施、药随法变而已。

(七)随机变法1.本方药性平和,见效相对较缓,服药病反加重或服五剂以上无效者,再改投其他方药治疗。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脾伤气陷,痰迷心窍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脾伤气陷,痰迷心窍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辨证治疗-脾伤气陷,痰迷心窍(一)主证: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心悸易惊,善恐善悲、自卑感严重,或哭笑无常,或沉默寡言,或喃喃独语,语无伦次,面色胱白,倦怠无力,女子多有月经淋沥不止或量多色淡红的病史。

舌质淡胖,苔薄白而润,脉沉滑无力。

(二)证候分析:脾主统血必赖其升发之气为动力。

脾气素盛之体可因思之太甚而至气结;脾气虚弱之体则易因惊恐而致气机散乱和下陷。

脾气郁结能使水液代谢的功能失调,脾气下陷或散乱也能使之失调而在体内酿成湿痰。

痰迷真窍故哭笑无常,语无伦次。

湿痰属阴邪,阴邪盛则阳气衰,故表情淡漠,目光呆滞,沉默寡言,自卑感严重。

脾与心为母子之脏,脾虚必累及于心。

心脾俱虚故心悸易惊,善恐善悲。

脾虚则倦怠无力,虚而不能统血故月经淋沥不止或量多色淡红。

血不足不能荣面故面色酰白。

舌质淡胖,脉沉无力为正虚之候,脉滑则为痰实之据。

(三)辨证须知1.本证型的临床特点是情绪低落,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属于反应性忧郁和心因性朦胧,临床可参考之。

2.本证型由脾虚气陷和痰邪迷窍两个要件构成,缺一即不能构成本证型。

3.本证型虽属少见,但可见于各种精神病,均可以本型的治法治疗之,不过疗程要延长。

4.本证型绝大多数见于女子,男子少见。

5.本型与前两型证型均属中医的癫证范畴。

临床证状也颇近似,但病机不同,治法也不一样。

在这三型中,一型属于忧思导致气机郁结而酿成湿痰,上蒙清灵之窍,治拟开结解郁,健脾运湿,补气消痰,开窍醒神。

二型属于体内湿浊之痰壅盛而阻塞神明,甚于前者,治拟疏肝健脾,涤痰开窍。

本型则属于脾虚气陷而湿痰迷窍,治拟补脾扶正、祛痰开窍。

(四)治疗法则:补脾扶正,化痰开窍。

(五)选方用药:归脾导痰汤。

茯苓9~15 克,陈皮9~15 克,半夏9~12 克,竹茹12~18 克,胆星6~12 克,枳实9~15 克,郁金9~15 克,九菖蒲9~12 克,甘草6~9克,归脾丸(以药汁送服)9~15 克。

(六)方义:本方系由导痰、温胆两方合剂再加郁金菖蒲和归脾丸组成。

中医怎么治疗精神病

中医怎么治疗精神病

中医怎么治疗精神病在我们生活中,常会听到关于精神病的这种疾病。

患有神经病将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

那么精神病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中医治疗精神病方法。

中医治疗精神病方法1、精神病治疗之环境治疗法由于病人对发病当时的处境,有明显的创伤X体验,为了促使病情早日好转,应尽可能地调整环境,消除发病的不良刺激。

实践证明,将病人转移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新环境中,反应X精神病的症状对,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2、精神病治疗之睡眠护理我们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强烈的光线、噪音等都是会影响到患者睡眠质量的。

要帮助患者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不要看一些会引起患者情绪激动的电视、电影、小说等。

3、精神病治疗之培养兴趣性格影响着我们方方面面,甚至还能够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

因此,积极乐观的性格是有利于我们生活的。

若是现在的你感到很无聊,不妨培养一下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做一件事情,如绘画、学习乐器、学习一项运动等。

4、精神病治疗之心理疗法传统观念认为,精神病是不可治愈的,一旦患上精神病,只能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正常的精神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心理疗法可以彻底治疗部分精神病,在北京等地,部分对精神病有深入研究的心理咨询机构已经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彻底治愈精神病。

5、精神病治疗之饮食疗法食疗,又称食治、饮食疗法,又称食疗、食治,系利用各种食物经过特定工艺加工制成食品,通过食用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西医和中医均有食疗。

西药食疗通过膳食补充或控制各种营养素摄入,达到治疗营养缺乏性疾病或与营养有关的疾病的目的。

而中医食疗则是利用食物或药食两用药物按照中医理论严格配伍,并用特定炮制工艺制成食品,通过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而达治疗疾病之目的。

中医的食疗比西医食疗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包括西医学中的营养疗法,还包括诸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食除积、补精益气等治疗作用在内。

精神病的原因1、感染:感染包括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治法-祛瘀法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治法-祛瘀法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治法-祛瘀法祛瘀法是用具有祛瘀作用的方药使血流畅通,瘀滞消散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包括活血和化瘀两方面内容,属于"消法"范畴,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中医治法之一。

祛瘀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能用祛瘀法治疗的疾病已越百种,这里所介绍的仅仅是与治疗精神病有关的部分内容。

具有祛瘀功能的药物从药性可分为寒、热、平三类,从功能上可分为活血和破血两种。

其中常被用来治疗精神病的祛瘀药物有桃仁、大黄、水蛭、虻虫、赤芍、琥珀、麝香等多味。

祛瘀方剂以祛瘀药物为主而组成,其中常被用来治疗精神病的方剂有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安神生化汤、癫狂梦醒汤以及血府逐瘀汤等等。

血瘀的临床指征是∶ ①舌质紫、罩紫气,或有瘀血点;②环口青色; ③脉沉涩;④肌肤甲错;⑤女子闭经或行经突然停止;⑥如狂、发狂或善忘而少腹硬满拒按,小便自利者;⑦产后恶露当下而不下,临床出现精神异常者……。

由瘀血阻滞导致的精神病可分以下几种类型∶(一)下焦蓄血(又称热入血室)证见小腹急结,或硬满疼痛,拒按、如狂发狂,或健忘、大便色黑、小便自利,乱质紫,脉沉涩或沉实。

治用活血逐瘀法,以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丸)为首选方。

(二)败血冲心产后恶露当下不下,或烦躁发狂,或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腹满硬拒按,舌质可见瘀血点,脉或涩或数或滑不一,治拟破血逐瘀法。

如属偏热者,可选妇科回生丹加味,如偏寒者,可选安神生化汤治疗。

(三)瘀阻脑窍证见哭笑不休,留骂歌唱,不避亲疏而属血瘀气结,痰浊内蕴,舌质或紫或罩紫气,或见瘀血点,或环口色青,脉或涩或滑或弦,治拟祛瘀理气,化痰开窍。

以癫狂梦醒汤或血府逐瘀汤为主治疗。

在运用祛瘀法治疗精神病时,必须注意以下儿点∶1.祛瘀法属于攻病法,务必辨准患者确有瘀血方可选用该法,以免误伤正常之血。

2.瘀血既有寒凝和热结的不同属性,又易与痰搏结。

只有辨证确切,立法恰当,用药精纯,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3.祛瘀法中除丸剂外不宜久用。

中医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

中医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

中医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精神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和行为的疾病,对患者和家庭都会造成巨大的困扰。

传统的中医治疗在治疗精神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治疗精神病的临床应用,包括治疗方法、疗效评估和患者注意事项等方面。

一、中医治疗精神病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在治疗精神病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配制出符合个体化治疗需求的药物方剂,如黄芪、川芎等药材常被用于调理脏腑、舒缓精神压力。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在治疗精神病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针灸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症状。

3. 推拿按摩:中医认为通过推拿按摩可以调理经络,疏通气血,促进身体的阴阳平衡。

对于精神病患者,推拿按摩可以缓解疾病带来的身心压力,促进康复。

二、疗效评估1. 精神状态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对患者的精神状态进行定期评估,包括情绪、行为等方面。

通过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疗效。

2. 体格检查:精神病患者常伴有体力下降、食欲不振等身体症状,要及时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对于出现异常体征的患者,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定期复诊:精神病患者需要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整。

患者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自行更改药物或剂量。

三、患者注意事项1. 家庭支持:精神病患者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家人要多陪伴患者,不断鼓励和关心他们。

2.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强调饮食调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的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3. 生活方式:精神病患者在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量参与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远离不良的情绪因素。

总而言之,中医治疗精神病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坚持长期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病中医治疗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精神病的高发季节是什么,为什么是说高发的季节,那是因为精神病医生发现,在不少的患者中有不少是复发的患者也有不少是平时不注意这个而引发精神病发生的,而同时也发现精神病在春季发生的发病率是最高的,真应了那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很多人给自己预设了一年的工作目标,目标过高会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到了一定程度会出现狂躁症状。

病人体内褪黑素的相对缺乏,引起睡眠质量不高,也容易引发一些心理疾病。

这也是引发精神病病因之一。

以往有精神病史的患者,没有遵医嘱维持治疗,擅自减量、停药或换药。

问题家庭也是促使精神病病因产生的主要因素。

家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足,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在病人犯病的初期没有及时就诊。

社会的偏见也是精神病病因的因素之一,曾经得过精神疾病的人,社会舆论的环境并不宽松,舆论的贬低会促使其旧病复发。

精神因素是导致精神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我们的统计30%~50%的患者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后发病,70%~80%的患者因精神紧张而复发使精神分裂症加重。

这主要是由于肝主疏泄,肝气被郁,出现气郁痰结,病根在肝;而忧郁不解,心气耗伤,气血亏损,不能奉养心神,病根在心;而因暴怒伤肝,肝胆气逆,郁火乘胃,结为痰火,痰火上饶,蒙蔽心窍,造成神志逆乱而发病,病根在脾、肾,这也是引发精神病的原因之一。

精神病中医治疗医生也说到引起精神病这种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所以,在这里还建议患者家属把患者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正规的检查,这样对患者来说也是有好处的,不过还是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好的生活习惯,对待事情能够顺其自然,避免疾病的出现给大家带来的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