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精神心理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精神心理疾病在当今社会,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诊治精神心理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情志内伤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从脏腑功能的角度来看,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肾主藏精,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失常都可能影响到精神心理状态。
例如,心的气血不足可能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肝气郁结则可能使人情绪抑郁、烦躁易怒。
气血津液的失常也是导致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气血不足会使心神失去濡养,而气滞血瘀、痰浊内生等则可能阻塞心窍,导致思维混乱、情绪失控。
情志内伤更是直接影响精神心理的关键因素,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会损伤相应的脏腑,进而引发精神心理问题。
中医内科学在诊断精神心理疾病时,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则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情志状态等;切诊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病情。
综合这些诊断方法,中医能够全面把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特点。
在治疗方面,中医内科学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情志疗法等多种手段。
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心脾两虚型的失眠患者,常用归脾汤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对于肝郁气滞型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会使用逍遥散来疏肝解郁。
针灸推拿则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
例如,针刺神门、内关等穴位可以宁心安神,改善睡眠;按摩太冲穴有助于疏解肝气,缓解情绪。
情志疗法是中医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一大特色。
中医强调“以情胜情”,即通过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
比如,喜悦可以克制忧愁,愤怒可以克制思虑。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志状态,采用相应的方法来引导和调节患者的情绪。
此外,中医还注重患者的生活调理。
精神病的中医治疗

精神病的中医治疗中医理论认为,人总是有七情六欲,当人们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各种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可以归纳为中医理论中的"喜、怒、哀、乐、惊、恐、愁"等几种情绪。
当某一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影响到人体内部脏腑的平衡。
比如一个人过度生气或焦虑,初期会出现口干舌燥、眼睛发红等症状,如果进一步发展就会肝火大动,火灼伤阴,炼液为痰,严重时痰迷心窍,进而出现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胡言乱语、打人毁物等症状(1)气郁痰结,痰蒙清窍。
【主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语无伦次,时喜时悲,哭笑无常,不知秽洁,饮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多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顺气导痰汤加减:茯苓9克,法夏9克,陈皮6克,甘草6克,胆星9克,枳实9克,香附6克,郁金9克,菖蒲6克,远志9克。
【方解】由于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被郁,脾气不升,气郁痰结,阻蔽神明,故出现种种精神异常的证候。
痰浊中阻,故不思饮食而舌苔薄腻。
痰气郁结,则脉弦细或弦滑。
方中半夏、陈皮、胆星、茯苓利气化痰,香附、菖蒲、枳实、郁金解郁开窍,甘草、远志养心安神。
若失眠不寐者加磁朱丸12克;便结者加生大黄6克;神识不清者加白矾3克。
(2)肝火挟痰,上扰心神。
【主证】素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
突然狂乱无知,语言颠倒,叫骂不休,甚至毁坏器物,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生铁落饮加减:生铁落15克,胆南星9克,瓜蒌30克,橘红9克,石菖蒲6克,川军9克,元参12克,川连9克,茯苓9克。
【方解】暴怒伤肝,肝火暴张,火盛痰结,上扰神明,蒙闭清窍,则狂乱无知,胡言乱语,毁坏器物。
肝火暴盛,上扰清窍,故头痛、面红、目赤。
不食不眠,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大,均属痰火壅盛,阳气独胜之象。
方中生铁落镇心平肝,胆南星、瓜蒌、橘红清涤痰浊,菖蒲、茯苓宣窍安神,元参、川连养阴清热,川军泻热通便。
精神疾病的中医治疗

• • • • 通达汤系列1号方(基础方):三棱、香附、川牛膝、鸡血藤; 2号方:1号方加苍术、石菖蒲、炒白术; 3号方:1号方加八月札、绿萼梅、 玫瑰花; 4号方:1号方加枸杞子、山茱萸。
• 本方在活血化瘀调经的前提下,再根据辨证分型, 配以清化湿热,豁痰消脂,理气逐瘀和相应的方 药,标本同治,正本清源,故能取效
• 柴胡桃仁汤对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治疗
–能有效缓解患者TD症状 –用柴胡疏肝解郁;龟板滋阴清热生津,濡养筋 脉;桃仁活血行血;疏通经络;胆星清热化痰 通络。
中药对药物副作用的治疗
• 双通汤在减轻体重的增加、通经、通便等 方面都取得了可重复性的疗效 • 以大黄蔗虫丸和当归芦荟丸为基础,进行 加减组成
中药对药物副作用的治疗
什么是根治? • 精神疾病发作一次治疗后再无复发 • 精神疾病复发的比率大约是84%
中医对精神病治疗无效吗?
•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 精神疾病的产生,是一定的内在病理之邪所致
•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一是掌握病机,二是掌握病 理,两者结合起来,即是中医的标本兼治的大法, 也是根本治疗手段
第三代(如氯氮 平、奎硫平)
EPS/TD较少
不升高
疗效较广
精神分裂症
西药治疗的副作用 • 肝损 • 肥胖 • 闭经、泌乳、性功能障碍 • EPS • TD
精神分裂症的中医治疗
• 中医药治疗精神障碍早在公元前3~2世 纪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木郁达 之”, “生铁落饮”治疗狂证之“热盛”。 后世医家则论述更多
精神疾病的中医治疗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丁瑛 主任医师
•
现代医学所说的精神疾病、神经症以及部分心身疾病也就是中医所 论的神志疾病。“神志”即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情感活动, 是属于人的大脑的特殊机能活动范畴。
中医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中医药结合传统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
其中,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是通过阴阳平衡来维持的,而精神疾病往往是阴阳失衡所致。
五行学说则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而精神疾病通常与环境因素有关。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信息传导的通道,而精神疾病可能是由于经络阻塞导致的。
这些理论为中医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中医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核心方法之一。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
例如,柴胡、香附等中药可以舒肝解郁,安神定志,对抑郁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益智仁、茯苓等中药则可用于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对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有效果。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人体经络系统,调节气血运行,针灸可以缓解精神紧张、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
例如,悬灸、合谷穴针灸可以缓解焦虑症的症状,百会穴针灸可以改善抑郁症的情绪。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药的另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按摩人体的特定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舒缓神经,改善精神疾病的症状。
例如,捏脊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推撩足三里穴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三、中医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认为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同样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2. 综合调理中医药在治疗精神疾病时注重整体调理,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而是从调整患者的体质出发,提高患者的整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如何利用中药调理精神心理疾病

中医如何利用中药调理精神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中,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调理精神心理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中医认为,精神心理疾病的产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情志过激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当某个脏腑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影响到情志,导致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
比如说,心主神明,心的功能失常可能会出现失眠、多梦、心慌、健忘等精神症状。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抑郁、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则可能导致思维迟缓、乏力、食欲不振等。
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可能引起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等。
那么,中医是如何利用中药来调理这些问题的呢?首先,是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来选方用药。
中医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属于何种证型,然后针对性地选择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肝郁气滞型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其中的柴胡、白芍、当归等药物可以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对于心脾两虚型的失眠患者,归脾汤是常用之方,其中的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等能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其次,中药的运用注重药物的配伍。
通过不同药物的相互搭配,增强疗效,减轻副作用。
比如,在调理肝气郁结时,常将疏肝理气的药物如柴胡、青皮、郁金等与养血柔肝的药物如白芍、当归等配合使用,以达到气血同调的目的。
再者,中药调理还会考虑到药物的性味归经。
根据药物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等性味,以及归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作用于相应的脏腑经络。
比如,寒性的药物如黄连、黄芩常用于清热泻火,治疗心烦易怒等症状;热性的药物如肉桂、附子常用于温补肾阳,改善畏寒、精神萎靡等。
除了方剂和药物的运用,单味中药在调理精神心理疾病方面也有独特的作用。
远志,具有安神益智、祛痰开窍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等。
中医如何运用中药调理精神心理疾病

中医如何运用中药调理精神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调理精神心理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情志内伤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调理精神心理疾病需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从脏腑功能的角度来看,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气,肾主藏精。
如果这些脏腑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
比如,心脾两虚可能会引起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肝郁气滞可能会导致情绪抑郁、烦躁易怒等问题。
中药调理精神心理疾病,常常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对于心脾两虚的患者,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归脾汤。
归脾汤中的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等可以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等能够养心安神。
通过调理心脾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睡眠和精神状态。
肝郁气滞的患者,逍遥散是常用的方剂之一。
逍遥散中的柴胡、白芍、当归、薄荷等药物具有疏肝解郁、养血调经的作用。
服用后能够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调节气血的运行。
除了方剂,单味中药在调理精神心理疾病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百合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心烦失眠的患者;远志能益智安神,常用于健忘、惊悸等症状;茯神能宁心安神,对于心神不宁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在中药调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药物的配伍和用量。
不同的药物相互搭配,可以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有一些外治法可以辅助调理精神心理疾病。
比如,艾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
对于心脾两虚的患者,可以艾灸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对于肝郁气滞的患者,可以艾灸太冲、期门等穴位。
此外,中医还强调情志调节在精神心理疾病调理中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过度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中医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与整合

中医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与整合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功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近年来,中医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探索。
本文将就中医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整合。
首先,中医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针灸、中草药、推拿和气功等方法。
其中,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的功能和平衡的方法。
通过针灸可以调整精神疾病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症状。
一些研究也发现,针灸可以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中草药在中医治疗精神疾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相比于西药,中草药治疗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相对较低的成本。
许多中草药具有镇静安神、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等作用,可以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和改善心理状态。
然而,中草药的应用也需要严格的剂量控制和个体化调配,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推拿作为中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精神疾病的效果也受到一定的认可。
推拿通过按摩和调整经络,能够促进气血运行,调理心脑功能。
一些研究发现,推拿可以缓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减轻压力和疲劳感。
但是,推拿的治疗效果受到操作技术和治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除了传统的中医技术,气功也被广泛运用于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中。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达到调和阴阳和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目的。
气功的练习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和专业指导,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减轻症状。
然而,中医技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中医技术的治疗效果主要是个体差异性的,对于一些特定的症状,不同的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其次,中医技术的治疗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疗程和耐心的调理,对于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此外,中医技术的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以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支持。
精神疾病的中医治疗

精神疾病的中医治疗引言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等。
传统中医学认为,精神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或郁火内生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独特而古老,通过平衡人体的阴阳和调整气血运行,可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
中医草药疗法中医草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症状,中医医师会选择不同的草药配方来治疗患者。
常用的中药材包括何首乌、黄芪和当归等,它们具有滋补和养心安神的作用。
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加入开水冲泡后,患者可以口服。
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渗入体内,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效果。
草药疗法可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并调整气血的运行,针灸能够起到平衡阴阳、舒缓症状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太冲、涌泉和神阙等。
在进行针灸疗法前,中医医师会细致地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病史,然后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刺激。
刺激的方法可以是用针刺、轻轻按摩或者灸烧等。
针灸疗法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和采用。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疗法是一种古老且有效的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
通过手法的推、拿、揉和按摩,能够刺激全身的经络和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达到平衡阴阳、改善精神状态的效果。
推拿按摩疗法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尤为有效。
比如,对于抑郁症患者,医师通过按摩头部的阳明穴和内关穴,可以缓解患者的压力和抑郁情绪。
同时,推拿按摩疗法还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帮助消除疲劳。
草药浴疗法草药浴疗法是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将中草药加入到热水中,让患者浸泡在其中。
热水和中草药的气味和温度会刺激肌肤,使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被患者吸收。
草药浴疗法的特点是安全、舒适且易于接受,因此广受患者欢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阴、阳性症 状都有效
第三代(如氯氮 EPS/TD较少 平、奎硫平)
不升高Leabharlann 疗效较广12精神分裂症
西药治疗的副作用 EPS TD
13
精神分裂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药治疗精神障碍早在公元前3~2世纪的 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木郁达之”。后世 医家则论述更多
中西医结合运用西医药的特长,疾病的检查、诊 断方法,明确疾病的诊断,再用中医的辨证论 治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气滞血瘀、脏腑归属 等
精神疾病的中医治疗
1
病例:
患者:男性,23岁 主诉:凭空闻声、行为异常5年,近1月夜眠
差,冲动、打人 自18岁起病,曾两次住院治疗
2
一.中医能根治精神病吗?
什么是根治? 精神症状发作一次经治疗后再无复发。 精神疾病复发的比率:大约84%。
3
二.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误区
全盘肯定:中医能除根 全盘否定:中医治疗无效
9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
治愈 复发
10
精神分裂症
----维持治疗时间 第一次发作 第二次发作 多次
1~3年 3~5年 长期, 甚至终生
11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
EPS/TD
催乳素
第一代(如HPD、 EPS/TD严重 CPZ等)
催乳素升高
疗效
仅对阳性症状 有效
第二代(如利培 EPS(TD)与 升高 酮、齐哌西酮) 剂量有关
4
二.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误区
5
二.中医治疗精神疾病的误区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精神疾病的产生,是一定的内在病理之邪所致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一是掌握病机,二是掌握
病理,两者结合起来,即是中医的标本兼治的 大法,也是根本治疗手段
6
三.中医能治疗哪些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神经症
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息风止痛的功效,主 要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神昏.肝阳眩晕.耳鸣头痛. 心烦不寐及癫痫狂燥,对精神分裂症有一定抗 复发作用
18
精神分裂症的中医治疗
针灸合并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幻听 选穴:百会穴,听宫穴(双侧),翳风穴(双侧)
19
2.抑郁症
1、抑郁情绪 内心体验:压抑、沮丧、悲伤 外在表现:兴趣的下降或缺乏
27
焦虑症
副作用
嗜睡、过度镇静 智力活动受影响、记忆力受损 运动的协调性减低
28
焦虑症的中医治疗
电针加心理疗法治疗 取穴神门、三阴交、百会、足三里、水沟,用
平补平泻法
29
四.中医对药物副作用的贡献
TD 肥胖
30
迟发性运动障碍
在长期慢性治疗过程中发生(数月或数年) 异样的不自主运动综合症
32
EPS及TD的发生率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EPS发生率为50%-70%
新一代药物EPS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但是对内 分泌系统等的影响已引起关注
TD平均年发生率为3-4%,可高达24%,在慢 性病为主的医院可高达30%-40%,平均于抗精 神病药物治疗6.2年后发病
33
% TD发生率
60
50
经典药物的TD发生率
7
1.精神分裂症
病因未明的一组精神疾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 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 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8
精神分裂症
通常意识清晰 智能尚好 自然病程迁延,多数呈复发和加重,慢性化和衰退的过程
部分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终生患病率:6.55‰ 我国目前患者:近700万 性别比:女:男=1.6:1
特征为口—舌—颊
也可以表现为躯干或四肢舞蹈或指划样动作 可在服药,减药或停药时发生
31
TD
平均年发生率为3-4%,可高达24%,在慢性病 为主的医院可高达30%-40%
平均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6.2年后发病 影响因素:药物种类,剂量,疗程,年龄(老
年人、儿童和青年人更易发生),人种(黑人 >白人;非洲最高,欧洲次之,亚洲最低), 伴发疾病(情感障碍、脑器质性疾病),个人 敏感性等 急性EPS与以后TD的发生成正相关
---住院病人的患病率22%-33%
22
抑郁症
抗抑郁药物分类:
三环类抗抑郁药 单胺氧化酶抑郁制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其他递质机制的抗抑郁药
23
抑郁症
不良反应
抗胆碱能副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 心血管副作用 性方面的副作用 体重增加 过敏反应 过量中毒
24
抑郁的中医治疗
20
抑郁症
思维和行为的抑制---抑郁综合征的伴随症状
焦虑情绪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觉醒增多、缺乏睡眠
感等) 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和妄想) 躯体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和疼痛)
21
抑郁症
全球有抑郁症患者约1.2-2.0 亿 WHO(1996)在中国的调查发现抑郁症的患
病率已经达到7% 初级保健中的抑郁障碍患病率>10% 躯体疾病中的抑郁障碍
16
精神分裂症的中医治疗
改良葛根液 组成:葛根、赤芍、丹参、川芎、冰片、黄芪、
茵陈蒿、柴胡、当归、银杏叶 葛根液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均有
效
17
精神分裂症的中医治疗
牛黄宁宫片是一种疗效好,副反应少,安全性 高的治疗精神病的中草药
组成:牛黄、瑚珀、珍珠、蒲公英、大黄、猪 胆膏、黄连、黄芩、朱砂、雄黄等27味中药
14
精神分裂症的中医治疗
选用当前确有疗效的西药予以治疗,即急则治 其标
可同时施以中医的辩证论治,即可减少西药的 副作用又可增加疗效
15
精神分裂症的中医治疗
当前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一是涤痰开窍 一是活血化瘀 两者合而用之 但至今尚无突破性进展,而对一般的精神障碍则多
从心肝脾肾四脏论治,或是疏肝解郁,或是养心安 神,或是清热泻火,或是健脾补肾等等,通过辨证 论治多可收到一定疗效
电针治疗重症抑郁 而电针与氟西丁治疗无显著差别 取百会和印堂穴 电针有明显的抗郁作用
25
3.焦虑症
焦虑障碍患病人数超过15%,其中
约有8-10%的人罹患恐惧障碍 有5%的个体发现有广泛性焦虑障碍 有1-3%的个体患有强迫症(强迫障碍)
26
焦虑症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苯二氮卓类 β-受体阻滞剂: 心得安 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多虑平
年轻病人 老年人
56%
40 29%
30
20
10
5%
0 1
15%
3
年
34
Kane 1988, Jeste 1995
TD的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办法,一旦出现应认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