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导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学校班级姓名学号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近代民族工业主要代表与近代工业;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中国Array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与原因。
教学难点:近代民族企业艰难发展原因与特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发生变化原因与特点。
二、教学设计【情景导入】【自主学习】(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产生: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刺激了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家创办了,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事业的热潮。
3.“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
4. 阻碍因素: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和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受的摧残。
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等著名的企业家。
5.特点:中国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落后。
它们,,,而且主要集中在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等沿海的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交通革新:19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明的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的流通。
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和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风俗习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做中华民国的。
强令男子,劝禁女子;废除有损人格的,代之以简单的;取消“”的称谓,代之以“”的称呼,体现了的新风尚。
3.生活方式:人们的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展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内容涉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城市居民生活的改善、交通通讯的发展、教育科技的进步等各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直观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教学难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图片,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
2.视频资料:准备相关教学视频,用于展示和讲解。
3.PPT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一张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什么情况?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出本课主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十五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导学案及答案

2.发展
时期
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后
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jian)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④饮食:西餐、西式蛋糕、洋酒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
⑤服饰: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⑥婚丧: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
⑦休闲娱乐:公园、咖啡馆也在大都市风行一时。
(3)特点:
①变化的不平衡: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2)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4.特征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
(2)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②总体特征: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三、课堂检测
1.(2016福建福州中考)张謇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实业家、近代儒商的典范。他以“实业救国”为理想,创办的企业是【D】
A.轮船招商局B.汉阳铁厂
C.湖北织布局D.大生纱厂
2.(2016山东聊城中考)如图的漫画形象的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推动这一变革的历史事件主要是【C】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设计

初二历史上教案编号1/ 8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通过比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和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和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2/ 8齐读标题,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齐读学习目标: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和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第三步:自学指导(自查互记,导学知识梳理辅助10分钟后抽查。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自主学习基础梳理(圈点勾画,4分钟)PPT出示如下自主学习目录:找学生回答如上问题.为了巩固如上知识点,利用图片及史料进行梳理巩固,增强记忆。
最后PPT出示如下知识点,学生2分钟记忆。
3/ 8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重点通过图片对比感受其变化,方式如下:4/ 8最后汇总如下: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文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讯事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重点通过图片对比感受其变化,方式如下5/ 8生活方式的变化最后汇总如下:1.强令男子剪掉辫子;2、劝禁女子缠足;3、废除跪拜礼;(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4、易服饰;5、新式风。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材,主要围绕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展开。
本节课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对于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如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商业发展等,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导学案无答案)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2.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变化;3.根据所学知识能够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过程;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备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辛亥革命(1911年);一战期间(1914-1918)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二、新课讲授:◆(要求:课前预习,将相应笔记标注在书上)1、千呼万唤始出来——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2、小荷才露尖尖角——发展:创同年七月(1895),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
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
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道路。
3、忽如一夜春风来——短暂春天(黄金时期):转眼时间来到了1915年,这个时候张謇的企业可以说办得有声有色了,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想一想:张謇的企业进入“黄金时期”,结合当时的背景想想此时他遇到了什么机遇呢?◆合作探究:当老板!注意:(1)你们所设计的事物必须符合时代特征;(2)小组展示过程中留意是否有错误并记录;(3)体现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变化;提示:活动要求:(1)由小组代表上台选取任务!小组记录员作好记录!(2)仔细阅读导学案及纸盒里的提示,参照课本122—123页按要求设计!(3)小组时间6分钟!4、愁云惨淡万里凝——衰落:然而好景不长,1919年开始,洋厂、洋货再次普天而至,生意锐减,许多企业濒临破产倒闭。
张謇的企业在这次冲击之中一蹶不振……想一想:此时造成张謇生意日渐衰落的原因有哪些?【情感升华】1926年,张謇的企业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键入窘境,张謇最终抱憾而亡……此后,抗日战争爆发,更多的实业家坚持实业救国的道路,捐资捐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骞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
二、自主预习1.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状元实业家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和。
4.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的特征。
三、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爱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孙中山请回答:(1)根据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判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2)结合课本所学基础知识,请你分析一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这是为什么?(4)孙中山对材料二现象的认识是什么?(5)根据材料一,请你谈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怎样对待这种现象的?说明了什么?四、随堂演练1.右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B.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D.资金少,规模小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便捷的手段是()A.写封书信 B.拍有线电报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3.锁定瞬间即逝的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发明的()①电报②电影③电脑④照相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①③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张骞3.纺织业面粉业4.新旧并呈、多元发展三、合作探究1.(1)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发生的变化。
(2)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西方文明成果的传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新版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活动二:分组讨论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121页文字内容、结合荣氏企业图片和相关史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张謇主张“实业救国”。
他说:“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为此,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
由于经营有方,大生纱厂规模逐渐扩大,一战期间,纱厂得到较大发展。
但好景不长,20世纪20年代后,纱厂就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1)身为状元的张謇主动弃官,选择办实业的道路。
结合材料谈谈他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变化;
3.根据所学知识能够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过程;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备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辛亥革命(1911年);一战期间(1914-1918)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
二、新课讲授:◆(要求:课前预习,将相应笔记标注在书上)
1、千呼万唤始出来——产生(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2、小荷才露尖尖角——发展:
创同年七月(1895),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
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
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道路。
3、忽如一夜春风来——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转眼时间来到了1915年,这个时候张謇的企业可以说办得有声有色了,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想一想:张謇的企业进入“黄金时期”,结合当时的背景想想此时他遇到了什么机遇呢?
◆合作探究:当老板!
注意:(1)你们所设计的事物必须符合时代特征;
(2)小组展示过程中留意是否有错误并记录;
(3)体现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变化;
提示:活动要求:
(1)由小组代表上台选取任务!小组记录员作好记录!
(2)仔细阅读导学案及纸盒里的提示,参照课本122—123页按要求设计!(3)小组时间6分钟!
4、愁云惨淡万里凝——衰落:
然而好景不长,1919年开始,洋厂、洋货再次普天而至,生意锐减,许多企业濒临破产倒闭。
张謇的企业在这次冲击之中一蹶不振……
想一想:此时造成张謇生意日渐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情感升华】1926年,张謇的企业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键入窘境,张謇最终抱憾而亡……此后,抗日战争爆发,更多的实业家坚持实业救国的道路,捐资捐躯。
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一种怎样的精神?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从产生到发展都深受国内封建主义和国外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资本经济命运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呢?吸取历史教训,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课堂小结:梳理知识体系
◆课后检测
1.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曾被誉为“中国轻纺工业第一人”,又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此人是( )
A.张謇B.李鸿章C.陈启元D.张之洞
2.令李鸿章伤感反省——“洋务是纸老虎”;让康有为、梁启超愤然上书——变法图强;使张謇暗下决心——“实业救国”的共同背景是( )
A.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的推动②辛亥革命的鼓舞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
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
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