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案 鲁教版
《雨的诉说》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

《雨的诉说》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项目创意: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通过搜集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品读“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
参加人员:1个教学班的学生语文老师主要活动:分小组搜集并整理资料;课外练习朗读;课堂展示活动成果。
赞颂大自然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丰富心灵。
九年级第一单元安排了《雨的诉说》的综合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也能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给了学生近1个月的课外时间准备,并对各组作了如下分工:(一)组:采风组和采音组搜集雨的图片和声音资料。
(二)组:采诗组搜集有关“雨”的诗、词、文。
(三)组:采歌组搜集有关唱“雨”的歌曲。
(四)组:采知组搜集有关“雨”的功过知识,整理后出一套知识竞赛题。
明确任务后,我指导同学们或深入大自然,或走进图书室,或利用网络,分头去完成任务。
我自己则每三天一询问,每周一抽查,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4个星期之后,同学们个个磨拳擦掌,因为他们已成功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
于是,我适时地安排了一节活动成果展示课,以实现资源共享。
现将活动过程和各组成果摘要展示给大家:一、看看我的风采说说你的感受一组同学在网上下载了20多幅风格迥异的雨的图片,并夹以哗啦啦、淅沥沥的雨声和一阵阵沉闷的雷声,让人身临其境。
看完课件,同学们急不可待地道出了自己的感受。
学生甲:雨中踏水的图片给人以激情,让人感到一种抛开烦恼,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快感和轻松感。
学生乙:小孩戏水的图片,让我嫉妒,仿佛雨只会跟孩子们说悄悄话,而我们似乎已远离了童年,远离了童真,多想和雨亲近亲近啊。
学生丙:雨是多情的、无私的、伟大的,它滋润万物,哺育嫩苗,洗涤污秽,清洁空气……二、读读我的韵味净净你的心灵采诗组的同学,表现得更为积极活跃,他们不仅搜集了大量的诗文资料,还亲自笔录,一丝不苟。
现将该组搜集的部分条目摘录如下:(1)古诗:杜甫《春夜喜雨》(春雨);辛弃疾《西江月》(夏雨)李商隐《夜雨寄北》(秋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冬雨)(2)现代诗:戴望舒《雨巷》;余光中《雨声说些什么》;汪国真《江南雨》(3)散文:《春雨滴翠》;《雨》课外,同学们认真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文。
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雨的诉说》

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雨的诉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材分析】《雨的诉说》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丰富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韵味;品读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学习写景、状物、抒情的方法,写“情景交融”的。
【学情分析】综合性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说是对学生的解放。
因此对于综合性学习,学生很感兴趣。
已经具有的兴趣加上前两年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所以这次综合性学习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
【学习目标】1.丰富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品读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学习写景、状物、抒情的方法,写“情景交融”的。
【学习重点】学习写景、状物、抒情的方法,写“情景交融”的。
【学习难点】丰富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一.导语引入:1、“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本没有特别之处。
可是在不同人眼中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失意人那里,雨平添了惆怅;在得意人那里,雨会让他欣喜若狂。
今天我们细心的倾听雨灵动的诉说,走进雨的世界,去读懂它,并用心来抒写它!(出示课题)2、明确目标二.听听雨的足音:1、对于“雨”大家并不陌生,那么哪次和雨的邂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给大家讲讲吧!2、概括看到的画面,描摹听到的雨声,说出内心的感受(顺次播放图片和雨的声音)画面概括声音雨景描写引申比喻绵绵细雨沙沙斜风细雨春风化雨(展示)倾盆大雨哗哗大雨淋漓风雨无阻(合作)雷雨交加隆隆狂风暴雨血雨腥风(自主)三.读读雨的韵味:“雨”作为一个抒情意象,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
所以雨就成为他们烘托气氛、抒发情感的得力助手。
下面就让我们读写雨佳句,感雨中景语。
1.引语:怎样用语言描述雨的声音呢?请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看是如何做到的?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抓住特点、巧用修辞2.引语:夏天的雨下得大,怎么大?请读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课时教案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的习惯。
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优美的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雨的诉说;的主题,深人生活,进行实际查访。
利用书籍资源或网络资源,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集成资料夹。
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或专题辩论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倾听自然和文学中雨;的声音,体会自然的美好,感受艺术的魅力。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搜集并整理有关雨;的资料,学会利用资源,品味资源共享的快乐。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案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案教案:《雨的诉说》一、教材分析《雨的诉说》是综合性学习的一本教材,内容涵盖了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等学科的知识。
通过课文、文学作品、数学问题和科学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跨学科地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雨的认识和理解,了解雨的形成和作用。
2.通过课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3.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索和实践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教学内容1.雨的形成和作用3.数学问题解决4.科学实验:探索雨的形成过程四、教学过程1.雨的形成和作用(时间:3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认识雨的形成和作用。
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雨的诉说》,通过问题导读、语文知识讲解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可以提问,教师进行解答。
3.数学问题解决(时间:60分钟)教师提出一系列与雨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如果雨滴每分钟下落10个,那么1小时内下多少个雨滴?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尝试寻找解决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分享解决过程。
4.科学实验:探索雨的形成过程(时间:6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科学实验,以探索雨的形成过程。
教师提供所需材料和实验步骤,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讨论和总结,明确实验目的和结论。
五、巩固和拓展(时间:2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成果。
学生可以回答一些复习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以巩固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和实验报告等形式进行评价。
评价重点在于学生对课文、数学问题和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也可以评价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雨的形成和作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九年级上册综合性、作文教案1、“雨的诉说”教案

九年级上册综合性、作文教案1、“雨的诉说”教案1 《雨的诉说》教学设计《雨的诉说》教学设计教材说明:《雨的诉说》是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
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
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但是,雨也给人类带来灾难。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
课堂活动时间安排:2 课时。
活动准备:学生: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
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
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
活动过程:一、倾听雨的足音(一)听雨去独自一个,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
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
(二)听雨,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
说说我听到的雨声——讲述听雨感受听听我收集的雨韵…播放雨的录音二、感受雨的诗意(一)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
(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flash 动画,插入音乐,播放。
)(二)感受雨的情丝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字幕:杏花?春雨?江南——雨的情丝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朗诵,并鉴赏语言美,意境美。
九年级上册综合性、作文教案1、“雨的诉说”教案

九年级上册综合性、作文教案1、“雨的诉说”教案1 《雨的诉说》教学设计《雨的诉说》教学设计教材说明:《雨的诉说》是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以抒写大自然的诗为主题,让学生从欣赏诗词作品中更好地体味自然的诗意,感受人生情趣。
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
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
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但是,雨也给人类带来灾难。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活动前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运用电脑制作课件,使课堂活动情感化、艺术化。
课堂活动时间安排:2课时。
活动准备:学生: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
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
活动前,让学生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独自倾听、体味雨的韵律,可以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录下雨的音符,记下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了解雨的奇特现象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设计听雨的要求、内容;搜集整理有关雨的音像文字资料,制作课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编辑,装订成册。
活动过程:一、倾听雨的足音(一)听雨去独自一个,带着录音机,观察雨幕,倾听雨韵,感受雨情。
要求做好记录,比如,听雨地点、季节、雨的特点,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以及自己观雨时的心情,等等。
(二)听雨,以小组为单位,把大家听雨所得集中到一起,经过编辑整理,制作课件或者串联起来;课堂展示活动时,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的听雨所得,略加描绘,并展示听雨成果。
说说我听到的雨声——讲述听雨感受听听我收集的雨韵…播放雨的录音二、感受雨的诗意(一)展示学生编辑的雨的诗集,并作简评。
(可以将他们最成功的页面扫描成图片,再做成flash动画,插入音乐,播放。
)(二)感受雨的情丝意境:幽深的小巷,一把油纸伞字幕:杏花•春雨•江南——雨的情丝音乐:伴着悠扬的笛音,朗诵,并鉴赏语言美,意境美。
九年级语文上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活动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活动设计
【活动简析】
“雨的诉说”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熟悉却并不关注的雨等几种常见现象,来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诗意之美,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
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来开展。
【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活动建议】
1、学生三项活动任选一项,自愿组成活动小组。
2、活动在第一课《雨说》教学之后提前布置活动。
3、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
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
活动前,请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有关雨的古诗名句可参见《读写导航》。
)
2、将自已搜集并喜欢的有关雨的文学作品,制作成配乐诗文,在展示课上与同学分享。
四、全体同学:抒写雨的情怀。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设计4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设计前言《雨的诉说》是由迪士尼和皮克斯公司联合出品的一部动画片,具有高度的视觉艺术性和故事情节的感染力。
本教学设计将以《雨的诉说》为基础,通过综合性学习的模式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 实现对学生艺术教育、科学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1.通过《雨的诉说》了解雨水的形成过程、性质和作用,具体了解雨水与生活的关联;2.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3.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自然的态度和责任感。
教学步骤第一步:观看动画片《雨的诉说》本次课程的主要教材是《雨的诉说》动画片,是一个美丽而富有启示性的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认真观看,注重场景的构图、主角的情感变化、气氛和音乐的呈现等,思考如何通过艺术表现方式传递了雨水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科学解读雨水的产生和利用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并理解概念,加深对雨水的认识。
学生将能够了解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括与地球上的大气、陆地、海洋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雨水的形成和利用。
第三步:艺术创作引导学生在雨水的艺术表现上提高绘画、摄影和音乐的技能,鼓励学生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通过漫画、诗歌、音乐或其他艺术作品的创作,学生将能够进一步表现他们对雨水、自然和环境的理解和爱护。
第四步:语文分析与表述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在理解雨水和自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
老师可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雨水的意义和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影响,进而帮助学生撰写文章、辩论或讨论汇报。
第五步:展示和评估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各自的艺术作品与语文分析,从而提高学习成果和自己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完善制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本教学方案强调综合性学习的模式,将科学、艺术和语文面向学生全面展开,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案鲁教版
雨的诉说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8—20页。
这是第一单元的主题活动,结合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辅助诗歌的学习与理解。
诗作将“雨”拟人化,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向学生娓娓道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投入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描写景物。
2.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由此及彼的写作手法。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锻炼查找、搜索资料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主题,深人生活,进行实际探访。
2.利用书籍资源或网络资源,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集成资料夹。
3.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或专题辩论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自然的美好。
2.培养公正、客观的评价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能够搜集到“雨”的资料,并且资源共享。
2.能够流利、有条理地向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3.能够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独立完成以“雨”为话题的作文。
◆难点
1.能够从不同角度客观地评价事物。
2.朗读诗歌时,能够领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恰当地读出感情。
◆教学突破
查找有关“雨”的诗歌、音乐、图画等,比较各种艺术形式下“雨”的不同展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设计主题活动过程,组织学生查找资料。
2.有条件的可以制作课件,以创设课堂情境。
3.选择朗诵能力较强的学生,准备课上范读一些优秀作品。
◆学生准备1.查找以“雨”为主题的诗歌、散文、音乐、图画等。
2.选择“雨”的一个特点,进行思考。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可作精品的范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并介绍给同学,自读。
荐朗读文章。
2.从写作内容和角度入手对资料进行2.配合教师,对资料进行分析。
概括和分析。
3.围绕“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3.结合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和体会,
它的形象和意蕴,并进行写作练习。
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进行写作。
4.比较文学作品中和自然界中“雨”的4.能够认识到文学形象与现实形象的
不同,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能够流利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陈述观点和说服他人的练习。
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二、围绕雨.从不同角度倾听“雨”(约分钟)
三、畅所欲言.展开辩论
(约 分钟)
本课总结
作为诗歌单元的总结,这个主题活动,以流畅优美的文字表述开篇,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
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设计灵活、丰富,开展活动的空间很大。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根据居住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调查本地雨季的情况,做一份当地降雨量的调查报告,分析年降雨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在文学作品中,“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由此推开,月亮、星星、落花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又是什么?以此理解诗歌。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请你列举描写“雨”的文学作品。
2.你能够听到“雨的诉说”吗?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讲给同学和老师听。
3.以某一季节中的雨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个性练习设计
1.以组为单位,对所在地的降雨进行调查。
可以调查本地历史上降雨的变化,由此研究气候变迁;可以调查降雨分布对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在班里举办一次诗歌朗诵会,鼓励自我创作。
3.将师生查找到的雨的资料,以及学生所写的散文、诗歌等进行分类归纳,以“雨”为
题,整理成册。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常常忽略身边的细微小事。
如何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是教学的目标之一。
初三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不高,尤其是客观、清晰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缺乏,在与人辩论时,很少能够做到有理有力有节。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逐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