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技术2(6)-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司)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物和污染物被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土壤污染治理技术1.1 土壤修复原则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需要采用不同的修复原则。
常见的修复原则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1.2 物理治理技术物理治理技术是利用物理手段将有害物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或改变其形态,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
常见的物理治理技术包括热解、蒸汽提取、电动力场等。
1.3 化学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是利用化学方法将有害物质转变为无害或减少其毒性。
常见的化学治理技术包括氧化还原法、酸碱中和法、络合剂法等。
1.4 生物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过程来修复土壤污染。
常见的生物治理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土壤堆肥等。
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2.1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吸收、转运和转化能力来减少或清除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
常见的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悬浮液培养法、土壤堆肥法和农田种植法等。
2.2 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来降解有害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化合物。
常见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菌种增殖法、菌种接种法和菌根共培养法等。
2.3 土壤堆肥技术土壤堆肥是将有机废弃材料与土壤混合,通过微生态过程降解有机废弃材料中的有害成分,使其转化为稳定性较高的有机质。
常见的土壤堆肥技术包括堆肥堆制法、厌氧发酵法和静态堆肥法等。
三、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案例3.1 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农田种植在农田种植中,可以通过悬浮液培养法和土壤堆肥法等技术,将有机废弃物与农田土壤混合,促进有害物质的降解和转化,提高农田土壤质量。
3.2 工业废弃物污染地区的修复对于工业废弃物污染地区,可以采用化学治理技术和生物治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将有害污染物转变为无害或减少其毒性,并利用悬浮液培养法、菌种增殖法等生物修复技术进一步降解有害污染物。
常识考点生物技术的四大工程

生物技术的四大工程是指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
这些工程在当代生物科技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等部分详细阐述这四大工程的相关知识。
引言: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细胞、生物体以及生物分子进行研究和创新的技术,它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医学、农业、环保等。
而生物技术的四大工程是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且影响最大的四个重要分支。
这四大工程是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
概述:1.基因工程(Geneticengineering)基因工程是指通过改变和重组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来实现特定目的的技术。
它涉及到DNA分子的提取、修饰和重新组合。
基因工程的应用包括基因治疗、基因工艺和转基因技术等。
小点详述:(1)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方法;(2)基因工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3)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4)基因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5)基因工程的伦理与社会问题。
2.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s)生物制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药物的过程。
这些药物是以细胞、组织和生物分子为基础的。
生物制药工程包括生物反应器设计、工艺优化和纯化技术等。
小点详述:(1)生物制药的发展历程;(2)生物制药的原理和流程;(3)生物制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4)生物制药的质量控制;(5)生物制药的发展前景。
3.农业生物技术(Agriculturalbiotechnology)农业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和动物的产量和质量的技术。
这包括常见的转基因农作物、动物遗传改良以及农业生物制剂等。
小点详述:(1)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2)转基因农作物的优缺点;(3)农业生物技术在动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4)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5)农业生物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4.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环境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治理与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以期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微生物或其共生系统对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
其中,植物修复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选择适应能力强、具有吸附、转移、降解有机污染物能力的植物,促进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吸收、降解和转化,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同时,微生物修复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能力来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修复土壤。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剥离、土壤改良和土壤通气处理等方法。
土壤剥离是一种将污染土壤与污染源进行物理分离的方法,通过剥离污染土壤来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
土壤改良是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改良剂,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从而降低有害物质的活性和移动性,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土壤通气处理是一种通过通气来改变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形态和迁移路径,进而修复土壤。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还原、化学稳定化和化学氧化等方法。
化学还原是一种通过还原剂还原有害物质,降低其毒性和迁移性的方法。
化学稳定化是通过添加稳定剂改变有害物质的化学性质,降低其溶解度和活性,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风险。
化学氧化是通过添加氧化剂氧化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使其降解为无害物质。
4. 热解修复技术热解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高温处理污染土壤,将有害物质迅速破坏、分解或转化成无害物质的方法。
高温热解可以有效地降解有机物和改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可利用性。
综上所述,治理与修复土壤污染的技术应综合考虑土壤类型、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治理成本等因素。
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热解修复等技术,各有优劣,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为了实现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和治理土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壤污染修复介绍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土壤污染修复介绍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和技术土壤污染是指在土壤中存在着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有害的化学物质,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害的现象。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土壤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
土壤污染修复旨在恢复受损土壤的质量和功能,降低污染物的含量,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本文将介绍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一、生物修复法生物修复法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等生物体的作用,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以降低或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生物修复法包括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方式。
1. 自然修复自然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机制来恢复土壤质量。
这种修复方式无需人为干预,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降解、植物的吸收和物理化学过程的作用,污染物逐渐降解、转化、稀释或迁移,最终达到修复的目的。
2. 人工修复人工修复是指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植物或生物体来加速土壤污染物的降解和修复。
常见的人工修复方式包括菌种添加、菌菇园、人工湿地和植物修复等。
例如,通过添加特定的细菌或真菌,利用其降解能力来分解有机污染物;利用菌菇园种植特定的菌类,通过菌类的吸收和降解作用来修复土壤;同时,人工湿地和植物修复也是常见的方法,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吸收和生物降解等过程来修复土壤。
二、物理修复法物理修复法主要是利用物理过程来修复土壤污染。
它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环境条件,实现对污染物的迁移、分离、转化和稳定。
1. 土壤热疏浚法土壤热疏浚法是指利用高温热处理来实现对土壤污染物的去除。
通过将高温传导到污染土壤中,使污染物被升温,进而挥发或分解,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热稳定性较差的有机污染物。
2. 土壤冷冻法土壤冷冻法是指利用低温处理来修复土壤污染。
通过降低土壤温度,将有机污染物冷冻并使其形成固态,然后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和去除。
这种方法适用于低温稳定性较差的有机污染物。
三、化学修复法化学修复法是指利用化学物质来修复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方案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方案土壤污染是目前全球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土壤中出现各种有害物质,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解决土壤污染问题,许多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与方案被提出并广泛应用。
一、土壤污染修复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利用植物、微生物或它们的相互作用来修复受污染土壤。
例如,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从而减少其在土壤中的含量。
微生物修复则是利用某些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来分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可持续发展等优点,逐渐成为土壤污染修复的主流技术之一。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利用物理手段来修复土壤污染。
例如,土壤蒸汽抽取技术通过加热土壤,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转化为气态,然后通过抽取装置将其抽出,从而减少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此外,还有土壤热提取、电动修复等物理修复技术,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有害物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达到修复的目的。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方法来修复土壤污染。
例如,化学固化技术利用添加剂与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发生反应,形成固体复合物,降低有害物质的毒性和迁移性。
此外,还有化学氧化还原技术、离子交换技术等,都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或使其与土壤发生反应,达到修复的效果。
二、土壤污染修复方案1. 选址调查在制定土壤污染修复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选址调查,确定受污染土壤的范围和程度。
通过采集和分析土壤样本,了解土壤中各种有害物质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为后续的修复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2. 污染物控制与隔离污染物控制与隔离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案。
通过建立屏障或设置隔离层,有效阻止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
这种方案适用于土壤污染范围较小或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
3. 修复技术组合应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常常需要综合使用多种修复技术。
环境科学中的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

环境科学中的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土壤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承载着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对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安全和品质,还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土壤污染的成因和修复技术成为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土壤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工业废水排放、农药和化肥过量使用、垃圾填埋、矿产资源开采等。
这些活动将大量有毒物质排入土壤中,引起土壤污染。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统计数据,我国约有16.1%的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约有3.3%的土壤超过了国家允许的安全门槛。
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土壤修复技术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关键。
传统的土壤修复方法主要有土壤氧化、化学稳定、还原等。
这些方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修复土壤,但对于持久性重金属等难以降解的污染物,效果有限。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土壤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是一种新兴的土壤修复技术。
它是利用一些特定的微生物或植物来降解、稳定或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
生物修复方法有多种多样,比如菌根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
菌根修复利用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系相互共生的特性,通过菌根吸收和转化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来修复受污染的土壤。
植物修复则是利用某些植物的吸收和累积能力来修复土壤污染。
而微生物修复则是利用某些能够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来修复土壤。
这些生物修复方法在修复污染土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除了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也是一种常用的土壤修复方法。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热处理、土壤替代和土壤抽取等。
土壤热处理是通过加热土壤,使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挥发或分解,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土壤替代则是将受到污染的土壤替换成没有受到污染的土壤,以达到减少土壤污染的目的。
而土壤抽取则是通过抽取土壤中的污染物,将其从土壤中移走,从而修复土壤。
尽管以上技术在土壤修复中有一定的效果,但要实现真正的土壤修复还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技术。
土壤污染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的化工厂、电镀厂、冶炼厂等陆续出现。
由于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都要不断排放到环境中,而其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成分会进入土壤,导致土壤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土壤污染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进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因此,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一、土壤污染的原因1. 工业废气、废液、废渣的排放;2. 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3. 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排放;4. 矿物开采、建筑工程等活动带来的污染;5. 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土壤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含量逐渐增加,导致土壤污染不断加剧。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1. 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品质,影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2. 污染地下水,影响饮用水安全;3. 危害人类健康,引发各种疾病;4. 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因此,治理土壤污染已经成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三、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热化学修复技术是指在土壤中注入化学药剂,然后将土壤加热到高温,使化学药剂和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产生反应,进而形成水溶性化合物,使其易于移动和去除。
这种技术对于重金属类污染较为有效,但同时可能对土壤产生二次污染。
2.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基于微生物代谢作用的污染物修复技术,可以降解掉污染物或将毒性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
该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小,可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效果,但是需要考虑微生物是否适应于具体的环境条件。
3.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种植植物来吸收和转移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的成本较低,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小,但是需要针对不同污染环境选用合适的植物种类。
物化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吸附剂、化学还原剂等从土壤中去除有害物质的技术。
这种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但同时也容易对土壤产生二次污染。
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土壤污染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包括化学品、重金属、农药、工业废水等多种因素。
一、土壤污染的危害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非常大。
一方面,它会导致作物生长的困难,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它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造成严重的影响。
此外,一些有毒物质进入土壤后还会被植物吸收,造成食品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带来相当大的威胁。
二、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为了解决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人类通过多种方式对土壤进行修复。
土壤修复技术可以分为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生物修复。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通常是以添加化学物质为主要手段。
其原理就是将一些化学物质加入到污染土壤中,促使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其中,最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是原位化学稳定化技术,此技术涉及到添加化学稳定剂、硬化剂、穴坑壁或者屏障物质等。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通常是利用物理力量对污染物进行治理,常用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水力剥离、热释放、电泳移动、气固萃取等方法。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对有毒物质进行生物降解,从而达到修复的效果。
生物修复技术通常包括土壤增氧、土壤改良、微生物接种、土壤暴露等方法。
三、土壤修复技术的运用与展望目前,土壤修复技术已开始在环境治理中被广泛运用,但是,仍存在技术不成熟、成本过高、修复周期过长等问题,需要未来在技术上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从整个社会和大众的角度来看,土壤污染的修复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政策、技术、社会力量等多方面的综合参与,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土壤的修复和重建,从而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污染物生物降解和转化的特点
2.1.2 生物降解和转化的特点
(1) 反应迅速; (2) 微生物是主要作用者; (3) 生物降解与微生物的生长直接相关; (4) 受环境因素影响大; (5) 生物降解和转化的产物变化大。
2.2 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2.2.1 脂烃类的降解特点(掌握)
septic t ank leakage
Municipal landf ill Accidental fuel spill
Lat eral intrusion of saline wat er
Brine leakage from ruptured w ell casing
Conf ining Unit
1.2 土壤污染的特点(重点)
(1)隐蔽性或潜伏性:
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比较直观,严重时通过人的感官即能 发现:而土壤污染则往往要通过农作物包括粮食、蔬菜、水 果或牧草以及摄食的人或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从 遭受污染到产生恶果有一个相当长的逐步积累过程,具有隐 蔽性或潜伏性。日本的第二公害病——痛痛病60年代发生于 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直至70年代才基本证实是镉污染土壤所 生产的“镉米”所致。
1.3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
大气沉降(土壤酸化、多环芳烃和二恶英等) 污水排灌(重金属、多环芳烃等) 化肥农药施用(硝酸盐、PCB、DDT等) 固体废物堆放处臵(各种污染物) 工业生产(石油、多环芳烃和重金属污染等) 交通运输(三氯乙稀等) 全球物质循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2.4 影响微生物降解和转化的因素
(1)微生物活 性:这是最重要 的影响因素,包 括微生物的种类 和生长速率等方 面。不同种类微 生物对同一有机 底物或有毒金属 反应不同。
2.4 影响微生物降解和转化的因素
(2)化合物的结构: 通常,结构简单的较复杂的 易降解,分子量小的较分子量大的易降解,聚合物 和复合物抗生物降解。碳原子上的氢都被烷基或芳 基取代时,会形成生物阻抗物质。
2.2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2.2.2 脂烃类的降解特点
(1) 链烃的降解方式:单末端氧化、双末端氧化、次末端氧 化和直接脱氢。
(2) 环烷烃的生物降解:
2.2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2.2.2 芳香烃的降解特点
(2)单环芳烃的好氧降解
由加氧酶氧化为儿茶酚,二 羟基化的芳香环再氧化,邻 位或间位开环。邻位开环生 成已二烯二酸,再氧化为β— 酮已二酸,后者再氧化为三 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琥珀酸 和CoA。间位开环生成2—羟 已二烯半醛酸,近一步代解 生成甲酸、乙酸和丙酮酸。
(3)生物污染:细菌、真菌等;
(4)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核素等。
1.5 土壤污染的危害
(1)影响人体和生物健康: 土壤可以通过食物链影 响人体健康;
(2)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植物可从污染土壤 中吸收污染物,从而引起代谢失调,生长发育受阻 或导致遗传变异通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2.2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2.2.2 芳香烃的降解特点
(2)多环芳烃的降解
由双加氧酶催化,生成 顺-萘二氢二醇,然后脱氢 形成1,2-二羟基萘,再环氧 化裂解,接着去除侧链,形 成水杨酸;水杨酸进一步 转化为儿茶酚或龙胆酸 后开环。
2.2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2.2.3 多氯联苯的降解特点
1.2 土壤污染的特点(重点)
(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
土壤一旦遭到污染后极难恢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污 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而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一个 比较长的降解时间,例如1966年冬至1977年春,沈阳—抚顺污 水灌区发生的石油、酚类以及后来张土灌区的镉污染,造成大 面积的土壤毒化、水稻矮化、稻米异味、含镉量超过食品卫生 标准。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包括施用改良剂、深翻、清灌、 客土、选择品种等各种措施,才逐步恢复其部分生产力,付出 了大量的劳力和代价。
2 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
2.1 污染物生物降解和转化的特点 2.2 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2.3 重金属的微生物转化 2.5 影响微生物降解和转化的因素
2 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
自然环境中的有机化合物,受到光化学的、化学的和生物的 作用而降解转化。 有时转化很快,如葡萄糖之类易代谢的化合物被加到含大量 微生物和丰富O2的环境中时; 有时降解过程非常缓慢,如贮于黑暗、干燥的埃及法老坟墓 中的谷粒,埋在庞贝(意大利古城,因附近火山爆发而被埋) 壁画中的有机色素,以及我国的马王塔古尸、“楼兰美女”, 都经过几千年而不腐变,是因环境条件不适合降解之故。 研究证明,在土壤中,生物降解是主要的机制,而微生物又 在生物降解中占首要地位。
重点
2.2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
2.2.4 典型农药的降解特点
DDT
DDT 的共代谢
2.3 重金属的微生物转化
当今人们主要关心的是:汞、砷、铅、锡、锑、铜、 镉、铬、镍和钒。它们以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物 以及食品残渣之类各种各样的化学形态存在于环境 中。 金属在一定浓度时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 重金属在很低浓度时,对大多数微生物即有明显毒 性。 金属对微生物的毒性强度固然与其浓度有关,但更 取决于其存在状态。例如,六价铬比三价铬毒得多; 在各种汞化物中,甲基汞的毒性最强;有机锡比无 机锡毒,烷基锡比芳基锡毒,三烷基锡比四烷基锡 更毒。
2.1 污染物生物降解和转化的特点
2.1.1 有关术语(掌握) (1) 合成化学品 (2) 异生素:也称作外来化合物、生物异源物质,指由人工合 成,异于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一般指农药、医药和化工原料, 以及石油烃; (3) 抗生物降解物质:也就是难降解有机物,包括许多异源物质 和一些天然高分子聚合物,如腐殖质和木质素等; (4) 可生物降解性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和有机酸等;
Municipal wat er w ell
pond
Leaking pet roleum tank Ocean Infiltrat ion of pesticides and fert ilizers from farmlands W ater t able Fresh wat er Saline W ater Leakage f rom hazardous waste site Cont aminat ed shallow well
2.1 污染物生物降解和转化的特点
(5) 持久性物质:化学稳定性强,难于转化或降解,长期滞留 在环境和生物体内,如重金属、PAHs等; (6) 生物转化:在生物酶的作用下,使污染物的形态、结构发生 改变,因而使污染物的毒性加强或减弱; (7) 生物降解:有机物在生物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生物 化学反应转化为简单化合物的现象; (8) 矿化: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有机态化合物转化为 无机态化合物过程的总称。因无机态亦称矿质态,故名。也 称终极生物降解,指有机物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9)共代谢:不与微生物生长相关联的有机物降解代谢,即微生 物只能使有机物发生转化,而不能利用它们作为碳源和能量维 持生长,必须补充其它的基质;
1.3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
土壤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1)天然污染源: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 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活动的火山; (2)人为污染源: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后者是土壤污染研究和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对象,而在 这些污染源中,化学物质对土壤的污染是人们最为关注的。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按照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 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
1.1 污染土壤的定义 1.2 土壤污染的特点 1.3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 1.4 土壤污染的类型 1.5 土壤污染的危害
1.1 污染土壤的定义
“绝对性”定义:由人类的活动向土壤添加有害化合 物,此时土壤即受到了污染。这个定义的关键是存 在有可鉴别的人为添加污染物。 “相对性”定义:以特定的参照数据来加以判断, 如以背景值加两倍标准差为临界值,若超过这一数 值,即认为该土壤为某元素所污染。 “综合性”定义:不但要看含量的增加,还要看后 果,即加入土壤的物质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
第二章 土壤污染修复的 生物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 内蒙古科技大学 生物技术系 司万童
内容设置
1、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 2、 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与转化 3、 污染土壤修复的现场调查与评价 4、 污染土壤修复的可处理性研究 5、 污染土壤典型修复技术及原理 6、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专题
1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
Conf ining Unit Abandoned oil well Deep Aquif er
1.4 土壤污染的类型(掌握)
土壤污染的类型目前并无严格的划分,如从污染物 的属性来考虑,一般可分为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 染、生物污染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1)有机物污染: 石油、有机农药等;
(2)无机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等;
共代谢(co-metabolism) 有一类物质称为外生物质或异生物质,是指一些天然条 件下并不存在的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例如杀虫剂,杀菌 剂和除草剂等,其中许多有易被各种细菌或真菌降解,有些 则需添加一些有机物作为初级能源后才能降解,这一现象称 为共代谢。 相关文献中的解释为: (1)解释一:必须在生长基质和其他可转化化合物存在下, 微生物对非生长基质的转化作用。 (2)解释二: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 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