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两则

合集下载

5 《坛经》两则

5 《坛经》两则
岁月如奔不可遮,即今杨柳已藏鸦。
· 客中常欠尊中酒,马上时看檐上花。
末路凄凉老巴蜀,尚在家。
【注】①范舍人:范成大,曾任中书舍人。②天魔:天子魔的简称, 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③维摩: 维摩诘,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
王维,字摩诘,号“诗佛”
经典原文
南能北秀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
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 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 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 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 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 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范舍人①书怀 陆游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坛经》两则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 蔡紫慧
经典原文
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 《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 “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 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 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写作延伸
佛经有很强的文学性,也蕴含着极强的 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 质。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说说 你的理解。
①一切皆为虚幻。 ②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 ③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④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错。 ⑤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5《坛经》两则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5《坛经》两则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5 《坛经》两则'乙知人论世)慧能(638 —713),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

禅宗创始者,在世界思想界享有崇高地位,与孔子、老子并称“东方三圣人”,被欧洲学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其少年家贫,以卖柴为生。

青年时赴湖北黄梅拜五祖弘忍为师。

得五祖密传衣钵后,为避对手加害,隐遁在广东四会、怀集等地达15年。

后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剃发受戒,此后在曲江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讲经说法近40年。

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故居国恩寺圆寂,享年76岁。

其真身(肉身)及衣钵此后迁回宝林寺,供奉至今。

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佛教禅宗最有名的偈语,是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禅意诗。

慧能遇二僧辩论风吹幡动,一日风动,一日幡动,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被毛泽东称作“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大跃进”。

慧能主张“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和“暗不自暗,以明故暗,以明变暗,来去相因”的宗旨,将佛教中国化、平民化。

《坛经》为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

禅宗六祖慧能说,弟子法海辑录。

书中记载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后经神会顿教一系大力弘扬。

其内容丰富,文字通俗。

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等。

据流传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行由、般若、疑问、定慧、坐禅、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这一思想知识整合一)与《涅槃经》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脉相承。

、注音三更_________ 信禀 _________曹溪_________ 利钝 _________二、解释词义•慧能一闻,言.下便悟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子曰:盍各言.尔志.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便传顿法及衣,广_____________法即一宗,人有南北____________法曷尝不法圣人哉殚残天下之圣法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若住此间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住家在虾蟆陵下住.•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汝即须速去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即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及庄公即位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法即一种,见.有迟疾___________何以渐顿____________四、分析句式类型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___________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____________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__________何以渐顿__________五、积累名句,当令自悟。

第五单元 《坛经》两则

第五单元 《坛经》两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禅宗的文化常识2.学习本课选段中蕴含的哲理☆作家作品1.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

稍长,卖柴养母。

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

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

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神秀(约606—706),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2.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

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

所以称之为“渐悟”。

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

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时北宗神秀大师所传“坐禅”(坐禅入定法门)即是次第法门。

由北宗神秀法门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坛经》曾记录“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

”而南宗慧能大师最忌讳学佛法者执着于类似”坐禅观定“的有为法《六祖坛经》中亦记录云:“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为佛之心印,不拘泥万法而领悟得道,由是不论次第,直了成佛。

(出自六祖坛经自序品,顿渐品)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

坛经两则 翻译

坛经两则  翻译

五祖弘忍(方丈)于夜半三更时分叫慧能到方丈室,讲解《金刚经》。

慧能一听,当下就大悟。

那一夜传授佛法的事,其他人都不知道。

五祖就把佛法和世代相传的衣钵正式传与慧能,说:“你现在就是第六代方丈,衣钵将成为信物,以后代代相传,佛法就以心传心,让他自己领悟。

”五祖说:“慧能!自古以来,传授佛法,就好象靠一根丝吊着那么危险。

如果你住在这里,有人会来害你,你必须快快离开."
普天下的人都说南惠能北神秀,这是不明白事情的根源。

(且: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主持修行,惠能大师在韶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住,禅法虽然同一宗派,传人分为南北,因为这样而有了南北之说。

为什么有了渐顿和顿悟的区别?禅法就是一种,人的悟性有慢有快,悟性慢的就渐顿,悟性快的就顿悟,佛法本身没有渐顿和顿悟的区别,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的区别。

5 《坛经》两则

5 《坛经》两则

时时勤拂拭, 本来无一物,
勿使惹尘埃。 何处惹尘埃。
——神秀
——慧能
污染心灵的“尘埃”(不良习气)本身就是人的妄念
(错误的念头)所致,而妄念是“虚幻的假象”
(有生有灭,空无自性)。心本来就是空的话,
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
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两相比
较,慧能所作的偈子更彻底地体现了佛教“空”
南宗 慧能
韶州曹溪山 (南)
顿悟
直接领悟 (快)
根器 敏捷
北宗 神秀
当阳玉泉寺 (北)
渐修
循序渐进 (慢)
根器 迟钝
两个流派是否根本对立?(在原文找依据)

法即一宗(师承一处)

法即一种(见性成佛)

法无渐顿(随缘说法)
畅所欲言
谈一谈本课对你的启发。
领略禅趣
禅, 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给芸芸众生一个视角, 让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的思想。
研读“南能北秀”
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 本的缘由。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 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 山修行。佛法均属一个宗派,因为传人居住一南一 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 区别?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 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 的方法。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 的根器有迟钝和敏捷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 称。
研读“慧能受法”
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 到佛堂里,为他解说《金刚经》。慧能一经传授, 顿时就领悟了佛法。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 知道。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信物 袈裟传给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 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 ’,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弘忍又说:“慧能 !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 在发丝上一样!如果你在这里停留,有人就会害你 ,你应该即刻就离开这里。”

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五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Word含解析

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五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Word含解析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的序幕;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

他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

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

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

娇妻幼子,弃之不顾,琴弦俱断,色彩尽失,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

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余秋雨《庙宇》)佛经蕴含着极强的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质。

请选取你熟悉的一句佛经进行阐发,并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花未全开月未圆。

示例:花开半时偏妍,花开全时浓烈;月圆是一种贪婪,月半是一丝惆怅。

花未全开,月未圆——半未全,才是一种境界。

一条抛物线,当它爬至顶峰,接踵而至的,必是急剧俯冲的悲哀。

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也如此。

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巅峰之期,笑傲苍穹。

而唐朝随着遗留的诗篇,香消玉碎;清朝则背着丧权辱国的骂名,灰飞烟灭。

“全”若是一时之幸,“半”则为一生之福。

勿说人,且谈物。

那在艳阳下绚丽多彩的肥皂泡,随风轻扬。

那是大自然与人的杰作,人赋予其生命,阳光添其外衣,但它却是易碎之物。

你若吹得过胀,则其命不久矣,但你若吹得适宜,不至饱满,化为飞沫固然是不变的结局,可至少延长了它的生命,也延长了它的美丽。

正如清人李密庵所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一、基础巩固1.下列“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便传顿法及衣A.世人尽传南能北秀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舍相如广成传舍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动词,传授。

A项动词,传说;C项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项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答案:B2.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解析:C项,动词,作为。

A、B、D三项都是介词,替。

《坛经》两则

《坛经》两则

合作探究
任务二:“相关读物”中所选的《百喻经》故事, 浅显易懂,富有情趣。任选一则故事谈谈自己对 故事寓意的认识。
愚人食盐 入海取沉水 诈言马死
渴见水 尝庵婆罗果 驼瓮俱失
愚人食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
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 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 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 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 愚蠢的举动。
诈言马死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
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 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 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 人。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 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 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 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 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故事抨击了欺诈的 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 却心存伪诈之人。
译:于是(弘忍)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 信物袈裟传给了慧能。Fra bibliotek课堂检测
④当令自悟。 译: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 。 ⑤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译: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 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 ⑥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译: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 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 悟的方法。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 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普陀山 观世音菩萨代表佛教的慈悲(爱心),九华 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 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 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 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 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 1.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2.解救苦难地藏菩萨 3.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4.德行圆满普贤菩萨

5 《坛经》两则

5 《坛经》两则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 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 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 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 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 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 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3)普及化。《坛经》是唐代白话语录体,文风不像其他大 经典雅深奥,也不像后来禅宗公案艰深晦涩,故适合大众学 修。深入者自可领略宗旨,初学人亦自觉有入手处。学修禅 宗,出家固然好,然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 由此,可获广大社会群众参与,富于充沛生命力。
(4)革命化。禅宗一反印度外在形式的佛陀崇拜风格,而取 佛陀教化的精神实质,崇尚吾人对自己心性的觉悟,可谓一 场认识上的革命,将“归依”重心转向当人“自心、自性”。 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也深契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弱化对外在权威的崇拜,重视 现实人生之心性修养,张扬了人间佛教。
《坛经》记载了慧能得法传宗的经历和启发门徒的言教,是禅 宗最重要的经典。此经主张人生觉悟和解脱之道在我不在天, 在内不在外,唯一的正途是认识自身本性,实现自我。此经倡 导“众生平等,无有高下”“凡圣如一”“众生皆有佛性”, 因此蔑视言教,挑战权威,视一切名言经典只不过是开智悟道 的方便之门。
《坛经》不论在中国佛教史还是思想史上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主旨归纳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 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 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从速离开。这实际上是弘忍 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么选择《坛经》 为什么选择《坛经》
一是相对于其他佛经拗口的语言、 一是相对于其他佛经拗口的语言、繁 琐的经义, 琐的经义,这是两部比较浅显且富有趣味 的书籍,适合中学生阅读; 的书籍,适合中学生阅读; 二是由于《坛经》 二是由于《坛经》是佛教史上汉人高 僧所著唯一被尊为“ 的著作, 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此书确 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 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推到一 个新的高峰, 个新的高峰,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 的地位; 的地位;
慧能与禅宗
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 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 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 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 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 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 慧能祖师,俗姓卢。 慧能祖师,俗姓卢。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 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 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 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 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坛经》是佛教史上唯一被尊为“ A、《坛经》是佛教史上唯一被尊为“经”的著 作,它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 架。 弘忍选择慧能作为禅宗六祖, B、弘忍选择慧能作为禅宗六祖,是因为他所作 的偈子更彻底的体现了佛教“ 的思想, 的偈子更彻底的体现了佛教“空”的思想,符合 禅宗提倡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的观念。 禅宗提倡的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的观念。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C、“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一方面说明慧能 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也符合禅宗“ 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也符合禅宗“当 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令自悟”的传法宗旨。 课文虽选自佛经, D、课文虽选自佛经,却没有其他佛经那种拗口 的语言和繁琐的经义,语言浅显且富有趣味。 的语言和繁琐的经义,语言浅显且富有趣味。
《坛经》两则 坛经》
《坛经》又称《六祖坛经》或《六祖法宝坛经》, 坛经》又称《六祖坛经》 六祖法宝坛经》 中国佛教禅宗典籍。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中国佛教禅宗典籍。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坛经》大致由三部分组成: 《坛经》大致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主要叙述了慧能于大梵寺说法, 第一部分:序。主要叙述了慧能于大梵寺说法, 法海集记《坛经》的缘起。 法海集记《坛经》的缘起。 第二部分: 坛经》的主体部分。 第二部分:《坛经》的主体部分。这部分经文约 占全书的三分之二, 占全书的三分之二,集中阐述了慧能独创性的祖宗学 说。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主要是叙述了慧能去世前对十名弟子 等的嘱咐及临终前后的事情。 等的嘱咐及临终前后的事情。经文还描述了慧能去世 后的情景,并以此作为全经的结束。 后的情景,并以此作为全经的结束。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法即一种, A、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法即一种,见 有迟疾。 有迟疾。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见迟即渐, B、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见迟即渐,见疾 即顿。 即顿。 C、如为六代祖 衣将为信禀 何以渐顿? D、法以心传心 何以渐顿?
课后练习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言下:一言之下, 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言下:一言之下,顿 时 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停留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性, C、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见:见性,悟彻清 净的佛性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D、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利:锋利
下面对课文《南能北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面对课文《南能北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南能北秀” A、“南能北秀”是人们对弘忍死后禅宗所形成的南北二宗的称 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 呼。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 南能北秀”虽然南北地域不同, B、“南能北秀”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他们的师承实际上是一 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认识上, 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认识上,他们也是 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 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 颠倒不能觉悟。 颠倒不能觉悟。 南能北秀”的悟道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C、“南能北秀”的悟道方式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即“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因此禅宗南 北两宗始终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北两宗始终是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 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 D、法本身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 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所以, 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所以,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 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 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 施法。 施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