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坛经》两则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佛理禅趣
经典原文 5 《坛经》两则
学国学 1.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古文今译】 堂堂正正的人,总是持守质
朴淳厚之道,不实行虚华无用之礼;行为忠 厚朴实,摒弃浮华浅薄之事。
【评说】 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问过李嘉诚:一个企 业最宝贵的资产是什么?李嘉诚说不是土地、 厂房、 设备, 甚至不是人才,是你的商誉和品牌。也就是说,李嘉诚在 香港经济最萧条的时候, 他凭着商誉可以不用一分钱的抵 押从银行贷款。这就是品牌和人格的力量。
习者自己领悟。”五祖说:“慧能!自古以来,传授佛法相当危险!
当:应当。气如悬丝:意思是生命 若 住 此间,有人害汝, 犹如悬在发丝上,比喻相当危险。如果你停留在这里,有人害你,
汝即须 速 去。”住:停留。即:即
你应该即刻离开。”刻。去:离开
《南能北秀》 世 人 尽 传 南 能北 秀, 未 知
②名词,声明的文告。 例句:发表声明。 申明:动词,郑重地陈述和说明理由,含有解释、申辩的 意味。 例句:申明理由/我们为什么要对他进行批评,必要时可 以申明一下。
2.中止· 终止 二者都有“停止”的意思,但停止的时间不同:“中止” 指做事中途停止;“终止”指结束,停止。 例句:如果投保人还未交保金,合同中止后两年内,双方 仍未达成有效协议,保险公司有权终止该合同。
1.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 法的故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 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从速离 开,实际是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2.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 派。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 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 秀。“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5.5《坛经》两则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52021/8/520,不要越轨。2021/8/52021/8/5August 5,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5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5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5日星期 四2021/8/52021/8/52021/8/5
【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
便传顿法及衣( )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 1.法 曷尝不法圣人哉(《庄子·胠箧》)( ) 殚残天下之圣法(《庄子·胠箧》)( )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晋灵公不君》)( ) 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 答案:名词,法门/名词,佛法/动词,效法/名词,法规、制度/名词, (记事的)原则/动词,按照法律
参考示例:禅宗的创始人慧能不仅是佛教信徒,也是我国历史上有重 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智慧,禅宗 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宗教范畴,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以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通过对《坛经》的学习,我们能获利对佛法的正确认识,在日常 生活中自醒警觉,即不拘寻常种种心行、作务,不管身处何处,都能 够参禅,在实际行动中加强修养,让生命充满正能量。
答案:名词,见性,佛教用语/动词,看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 怎么样,相当于“我”/通“现”/被/名词,看见的东西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五单元 5 《坛经》两则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 唤慧能堂内,
说《金刚经》。
到了夜里三更时分,五祖叫慧能到佛堂里,讲解《金刚经》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说;讲解言下:一言 给他听。慧能一听,顿时就能领会。 之下,顿时。
悟:领 其 夜受法, 人尽不知。 便传顿 悟,明白。 那天夜里传授佛法,外人都不知道。就传授顿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坛经》是唐代白话语录体,文风不像其他大经深奥晦涩,故适 合大众学修。④革命化。禅宗一反印度外在形式的佛陀崇拜风 格,而取佛陀教化的精神实质,崇尚吾人对自己心性觉悟,可谓 一场认识上的革命。⑤实践化。《坛经》立意在现实可行,将最 重要的真实道场安置于个人的“念头”,可谓方便至极。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 译文: 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 佛堂里。 句式: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唤慧能于堂内”。 (2)汝为六代祖。 译文:你就是六代祖师了。 句式: 判断句,“为”表判断。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里接受禅法的故 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 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从速离开。实际是弘忍安排 接班人的过程。
2.《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 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 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南能北秀”实 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佛法本身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与迟钝的区别,
故 名 渐 顿。利:敏捷。 所以才有渐、顿之别。钝:迟钝。
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讲义

禅宗南宗始祖——慧能慧能(638-713),亦作“惠能”。
唐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被推为禅宗六祖。
本姓卢。
世居范阳(治今河北涿州),生在南海(今广州市)新兴。
据说是个不识字的樵夫。
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
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
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饱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慧能被授为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坛经》是“具有中国特色”佛教——禅宗的代表性经典,是中国至今佛典中唯一的“经”。
它全面阐述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它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
《坛经》不仅是一部中国佛教特有名著,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品之一,以其深远影响,对世界文化也做出了贡献。
《坛经》有五大特点:①简明化。
高度浓缩了佛教宗旨与修行方法,直截了当地提倡个人反省自觉,顿悟成佛。
②中国化。
六祖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前五代尚不具备此意义。
③普及化。
《坛经》是唐代白话语录体,文风不像其他大经深奥晦涩,故适合大众学修。
④革命化。
禅宗一反印度外在形式的佛陀崇拜风格,而取佛陀教化的精神实质,崇尚吾人对自己心性觉悟,可谓一场认识上的革命。
⑤实践化。
《坛经》立意在现实可行,将最重要的真实道场安置于个人的“念头”,可谓方便至极。
1.《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
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从速离开。
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第5课《坛经》两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

栏目链接
3.佛家经典多佶屈聱牙,《坛经》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
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质朴简洁,对“何以渐顿” 的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二是善于运用譬喻。比如《慧能受法》中“自 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气息悬在丝线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 生动形象。
栏目链接
二、审美鉴赏——培养你的情趣 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教归纳起来,有两条路,就是“顿悟”与 “渐修”。禅宗过去是标榜“顿悟”。顿悟谈何容易,所以六祖说: “我此法门,乃接引上上根人。”上等根器还不算,要上上根器,最 上等智慧的人。言下顿悟,一句话就顿悟了。另外一条路是“渐修”, 慢慢来,一步一步来。这就是南顿北渐。 东山法门,起源于四祖道信,完成于五祖弘忍。四祖的东山法门 禅法,也就是“念佛禅”,念佛禅的修行模式为“甚深般若、一行三 昧、念佛者谁”。念佛禅的历史使命就是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的禅宗,通过有佛经文字,有修行模式,成为让一般修行人能接受的 禅宗法门,史称北渐。
栏目链接
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佛 教禅宗最有名的偈语,一首堪称千古绝唱的禅意诗。慧能遇二僧辩论 风吹幡动,一日风动,一日幡动,慧能则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这被毛泽东称作“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大跃进”。慧能 主张“佛在我心,净心自悟,见性成佛”和“暗不自暗,以明故暗, 以明变暗,来去相因”的宗旨,将佛教中国化、平民化。
高中语文 《坛 经》两则

南北二宗,划分依据:
一是地域不同, 二是悟道方式不同。慧能一系强调顿悟, 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 系强调渐悟,慢慢打除心灵上的种种障碍。
南能北秀
•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 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 原因,根由 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 担任 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 住持 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 虽然 为何有渐悟和 顿。
生命如同悬挂在发丝 上,比喻相当危险。
《坛经》两则
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 经》。慧能一闻,言下顿悟。其夜受法,人尽 不知。便传顿法及衣:自悟。” 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 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如果你停留在此地,有人害你,你须立即 从速离开。
人的见性有迟有疾。 顿悟的区别 利,利根,即素质高悟道就快; 见指见性,佛教用语。 钝,即钝根,即素质低悟道就慢。 意思是悟彻清净的佛 性
视频
• 慧能南方传法
风吹幡动,众人为风动还是幡动辩论起来。 慧能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2014 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不知道禅宗的修习对乔布斯的个性有着怎样
2007年陈晓旭在长春 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 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 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爱因斯坦
佛教宗派: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佛 教 ( 印 度 )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藏传佛教 (西藏)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 缅甸、柬埔寨)
禅 宗
中土禅宗六代祖师: 初祖: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5.1 《坛经》两则(共20张PPT)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单元风向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慧能(638—713),俗姓卢,唐代新州(今广东新会)人。 家境贫寒,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 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 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后来,慧能在广东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言行后被其弟 子法海汇编成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法宝坛经》。慧能主张教 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 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 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记载言论的书籍
单元风向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便传顿法及衣 名词,法门 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名词,佛法 法 曷尝不法圣人哉 动词,效法,学习 殚残天下之圣法 名词,法规 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名词,原则 若住此间 动词,停留 住 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动词,做住持 家在虾蟆陵下住 动词,居住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1-
单元风向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由公元前 6世纪至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 多·乔达摩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族,故又被称为释迦牟尼。两汉时 期,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流传的地区也有限,佛教信徒较少,多 为社会上层人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 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 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佛教的鼎盛 期在唐朝。这一时期佛教繁荣的主要标志是众多佛教宗派的形成, 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 密宗八宗。五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除禅宗、净土宗持续发 展外,其他宗派或者消失或者影响甚微了。
第5单元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 配套练习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李叔同,留学日本首演《茶花女》,揭开中国话剧史的序幕;又以音乐绘画,刷新故国视听。
他英姿翩翩,文采风流,从者如云,才名四播。
现代中国文化,正待从他脚下走出婉约清丽一途。
突然晴天霹雳,一代俊彦转眼变为苦行佛陀。
娇妻幼子,弃之不顾,琴弦俱断,色彩尽失,只换得芒鞋破钵、黄卷青灯。
李叔同失落了,飘然走出一位弘一法师,千古佛门又一传人。
(余秋雨《庙宇》)说,首先要谈他那著名的脍炙人口的偈:佛经蕴含着极强的哲理,看似平淡的一句,却参透了人生的本质。
请选取你熟悉的一句佛经进行阐发,并说说你的理解。
[角度]花未全开月未圆。
示例:花开半时偏妍,花开全时浓烈;月圆是一种贪婪,月半是一丝惆怅。
花未全开,月未圆——半未全,才是一种境界。
一条抛物线,当它爬至顶峰,接踵而至的,必是急剧俯冲的悲哀。
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也如此。
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巅峰之期,笑傲苍穹。
而唐朝随着遗留的诗篇,香消玉碎;清朝则背着丧权辱国的骂名,灰飞烟灭。
“全”若是一时之幸,“半”则为一生之福。
勿说人,且谈物。
那在艳阳下绚丽多彩的肥皂泡,随风轻扬。
那是大自然与人的杰作,人赋予其生命,阳光添其外衣,但它却是易碎之物。
你若吹得过胀,则其命不久矣,但你若吹得适宜,不至饱满,化为飞沫固然是不变的结局,可至少延长了它的生命,也延长了它的美丽。
正如清人李密庵所说:“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一、基础巩固1.下列“传”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便传顿法及衣A.世人尽传南能北秀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舍相如广成传舍解析:例句与B项均为动词,传授。
A项动词,传说;C项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D项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答案:B2.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为.天下兴利除害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C.衣将为.信禀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解析:C项,动词,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禅宗的文化常识2.学习本课选段中蕴含的哲理☆作家作品1.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
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
稍长,卖柴养母。
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
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
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神秀(约606—706),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2.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
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
所以称之为“渐悟”。
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
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时北宗神秀大师所传“坐禅”(坐禅入定法门)即是次第法门。
由北宗神秀法门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坛经》曾记录“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
”而南宗慧能大师最忌讳学佛法者执着于类似”坐禅观定“的有为法《六祖坛经》中亦记录云:“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为佛之心印,不拘泥万法而领悟得道,由是不论次第,直了成佛。
(出自六祖坛经自序品,顿渐品)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
只记录”面壁九年”这四字而已。
而其禅宗宗趣,常以问答形式导引人悟道。
☆整体感知《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
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速速离开。
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
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
“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问题导学1.“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2.课文对“南能北秀”有怎样的认识?3.“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句话应怎样理解?1.提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2.提示:课文对“南能北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3.提示:这“法即一种”中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
因为众生的清净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
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
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合作探究1.“佛”在禅宗中应该怎样解释?提示:“佛”是“佛陀”的略称,其意义是“觉者”或“智者”。
狭义上的佛是指释迦牟尼。
在禅宗中多从广义上来进行解释,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在《慧能受法》中就强调“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只要不断修行,就能够大彻大悟,也将能够修行成“佛”。
☆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慧能一闻,言下..便悟言下:一言之下,顿时B.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自悟:自我醒悟C.若住此间..此间:这时候D.未知根本事由..事由:原因,根源解析:C项,此间:此地,此处。
答案:C2.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五祖夜至三更..B.自古..传法,气如悬丝C.未知根本..事由D.因此便立南北..解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
答案:D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五祖(于)夜至三更(时),唤慧能(到)堂内B.法以心传心,(你)当令(自己)自悟C.(如果)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这里)D.何以(区分)渐(与)顿解析:B项,“自悟”前省略的应是“弟子们”。
答案:B4.下列王维的诗句中,最能体现受佛家思想影响的一项是()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D.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解析:B项,最能体现受禅宗影响,该诗写禅院的山光、潭影给人的感受,其中“鸟性”和“人心”都能体现禅宗的自心反省和自心觉悟来正知正见。
答案:B二、、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慧能拜师慧能慈父,本官范阳,左降迁流岭南,作新州百姓。
慧能幼少,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
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忽有一客买柴,遂令慧能送至于官店。
客将柴去,慧能得钱。
却.向门前,于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在彼,门人有千余众。
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
”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僚,若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节选自《坛经》卷二)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慧能得钱,却.向门前却:回头B.慧能闻说,宿.业有缘宿:准备C.大师遂责.慧能曰责:责备D.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发:安排解析:B项,宿:过去的,本来的。
答案:B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艰辛贫乏,于.市卖柴②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B.⎩⎪⎨⎪⎧①即.得见性,直了成佛②便即.辞亲C.⎩⎪⎨⎪⎧①唯求作.佛法②令随众作.务D.⎩⎪⎨⎪⎧①大师欲更.再共语②大师更.不言解析: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
B项,“即”,①②都是副词,就。
C项,“作”,①传授,②干,从事。
D项,“更”,都是“再,又”的意思。
答案:C12.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慧能对佛法具有悟性的一项是()①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明便悟②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③慧能闻说,宿业有缘④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唯求作佛法⑤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⑥獦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②⑤D.②④⑥解析:②是描述弘忍大师的。
④是慧能要求弘忍传授佛法的,只能显示其学佛法的热情,不能表现其悟性。
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A1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慧能为禅宗第六祖。
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
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
B.弘忍和尚曾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当时随从的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可以想象当时传法的盛况。
C.弘忍问慧能是何地人来干何事,慧能答道是岭南人,特地远道求见只是想求成佛之理。
弘忍认为穷乡僻壤的野蛮人,没有资格学法成佛。
D.慧能一番人分南北,而佛性不分南北,人分尊卑,但佛性不分尊卑的话,使弘忍十分震惊,于是弘忍迫不得已留下慧能在寺院做粗活。
解析:D项,“迫不得已”理解错误。
原文为“大师欲更再共语,见左右在傍,大师更不言”。
答案:D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问客曰:“从何处来持此经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有一行者,遂遣慧能于碓房,踏碓八余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句中“乃”“持”是翻译的重点,同时注意疑问语气。
(2)句中“行者”不同于现代汉语,“踏碓八余月”也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
答案:(1)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2)当时弘忍大师身边正好有一个还没有剃发的出家人,于是大师派遣慧能跟随那人到了碓房,干了八个多月踏碓舂米的活儿。
参考译文:慧能的父亲,原来在范阳做官,被贬官后又遭流放,到了岭南,成了新州的普通百姓。
慧能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地去世了,孤儿寡母,辗转迁徙来到南海,过着艰辛贫穷的日子,在集市上靠卖柴为生。
有一天,忽然有一位客官买了慧能的柴草,于是让慧能把柴草送到客官所在的旅店去。
到了客店,客官把柴草搬走,把钱给了慧能。
慧能转身往门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有一人在读《金刚经》,慧能一听那人读的,心里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于是慧能向那人询问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拿到这部佛经的?”那人回答说:“我在蕲州黄梅县东冯墓山,礼拜了五祖弘忍和尚,现在他还在那里,弟子们有一千多人。
我在那里看见弘忍大师向百姓布道讲法,手里只拿着一卷《金刚经》,就能够‘见性成佛’,透彻人心。
”慧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认为自己本来就与佛教有缘,就立即告别了母亲,前往黄梅冯墓山,去礼拜五祖弘忍和尚。
弘忍和尚问慧能说:“你是何方人氏,到这座山上来向我礼拜?你现在到我这儿来想要点什么?”慧能回答说:“弟子我是岭南人,新州的百姓,今天特意从远方来礼拜大师您,我不要求您给我别的东西,只求您给我传授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