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写作艺术赏析
石壕吏译文及赏析

石壕吏译文及赏析石壕吏译文及赏析石壕吏译文及赏析1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及注释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
《石壕吏》鉴赏_写作技巧

《石壕吏》鉴赏《石壕吏》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石壕吏》鉴赏,欢迎阅读。
《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杜甫《石壕吏》鉴赏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
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杜甫《石壕吏》及赏析

【导语】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以沉郁为主。
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杜甫《⽯壕吏》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壕吏唐代:杜甫暮投⽯壕村,有吏夜捉⼈。
⽼翁逾墙⾛,⽼妇出门看。
吏呼⼀何怒,妇啼⼀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男附书⾄,⼆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完裙。
⽼妪⼒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翁别。
译⽂⽇暮时投宿⽯壕村,夜⾥有差役来强征兵。
⽼翁越墙逃⾛,⽼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妇⼈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个⼉⼦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刚刚战死。
活着的⼈姑且活⼀天算⼀天,死去的⼈就永远不会复⽣了!⽼妇我家⾥再也没有其他的⼈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
因为有⼩孙⼦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件完好的⾐裳都没有。
⽼妇虽然年⽼⼒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翁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
逾(yú):越过;翻过。
⾛:跑,这⾥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妇⾛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杜甫《石壕吏》艺术特点

杜甫《石壕吏》艺术特点《石壕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全诗篇幅不长,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石壕吏》艺术特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艺术特点:《石壕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全诗篇幅不长,一共才24句,120字。
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紧张,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并且蕴含着作者强烈鲜明的感情。
可以说,《石壕吏》精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言简义丰的佳作。
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指的就是诗歌表现上的这一特色。
稍作分析就会发现,作者借助了虚实相生的写法来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以精炼的叙述和描写渲染差吏捉人的气势首句“暮投石壕村”,画面上虽然只交代了诗人与暮色苍茫之时向小村投宿而来的事情,其实,作者“暮投”村而不走大路去旅店住宿的举动中已暗示出兵荒马乱,附近的城镇荡然一空的不祥气氛。
《石壕吏》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石壕吏》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石壕吏唐·杜甫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石壕村:现名干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前,上前,向前;致,对……说。
邺城:卽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至,回来。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乳下孙:正在喫嬭的孙子。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
去,离开,此指改嫁;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杜甫《石壕吏》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请:请求。
从:跟从,跟随。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犹得:还能够。
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
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路。
独:唯独、只有。
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优秀5篇)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优秀5篇)将主观的评价和深沉的感情寓于事件的叙述之中篇一诗人从“暮投石壕村”到“独与老翁别”,正好经历了事件的全过程,却始终没有开口,没有直接书写感情,没有发表一句议论。
然而,文中无不透露出作者对事情的主观评价。
如“有吏夜捉人”句,这是直属其事,但作者不用“点兵”“征兵”,而用“捉人”这个词,足以看到了作者的揭露、批判之意。
一个“捉”字,差吏的凶暴、社会的黑暗都自在其中,再加一个“夜”字,就更见差吏“捉人”手段之狠毒与气氛之恐怖。
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者强烈对照,在加上两个“一何”修饰,也就用不着说差吏怎样可恨,老妇怎样可怜,因为恨与怜都蕴于其中。
再如结尾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情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如”字,化实为虚,说明诗人已被深深触动,已分不清是人在泣,还是自己的心理作用。
天明的告别,一个“独”字,表明了老妇已被捉走,作者心情沉重: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却只能跟逃走归来的老翁告别了。
感慨之情,尽在叙事中,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石壕吏》这首诗,虚实两方面配合极为恰当,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含丰富,真正是一篇言简义丰的叙事佳作。
作品简介:篇二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
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写作艺术赏析
《石壕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全诗篇幅不长,
一共才24句,120字。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
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
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紧张,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并且蕴
含着作者强烈鲜明的感情。可以说,《石壕吏》精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一篇
不可多得的言简义丰的佳作。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指的就是
诗歌表现上的这一特色。稍作分析就会发现,作者借助了虚实相生的写法来达到
这样的艺术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精炼的叙述和描写渲染差吏捉人的气势
首句“暮投石壕村”,画面上虽然只交代了诗人与暮色苍茫之时向小村投宿而
来的事情,其实,作者“暮投”村而不走大路去旅店住宿的举动中已暗示出兵荒马
乱,附近的城镇荡然一空的不祥气氛。“有吏夜捉人”句中的“夜”字含义十分丰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
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于百姓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这不禁让人
想到其时的石壕村定是人声嘈杂、鸡犬不宁,空气十分紧张。清人浦起龙说这两
句“有猛虎攫人之势”。然而,作者并不去正面描写差吏捉人的声势,而是转过来
描写老翁一家的紧张痛苦动作:“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一听到门外有响动,
就知道差吏又来“捉人”了,经验告诉他们,藏在家里不安全,老翁只得立刻“逾
墙”逃走。这时打门声、叫喝声很急,老妇只得开门应付。读者不难想象,捉人
的差吏一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大群,全村被捉的也一定不是老翁一家,而是很
多家。整个石壕村定是鸡飞狗叫,一片混乱。简短的两句,就把官吏捉人的声势
和全村惶惶不安的情景渲染的那么真切。接着诗人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两句来概括展现这个特写镜头,一“呼”、一“啼”、一“怒”、一“苦”,两相对照有
力地衬托出差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开头六句,虽然只是粗线条的
勾勒,但实中有虚,以虚补实,差吏捉人的汹汹声势被渲染的淋漓尽致。
二、在老妇哭啼的语言描写中暗写差吏捉人的情状
老妇的“前置词”共有13句,是全诗的主干。老妇的这番话全是诉说给差吏
听得,按理说,其实差吏绝非在洗耳恭听,应该把差吏当时的反映写出来才是。
但作者对差吏的言行却一句也没有写。其实,细心读老妇的“前置词”,可以明显
的感受出差吏是在说话和活动着的。这十三句多次换韵,明显表现出多次波折,
暗示了官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老妇的哭诉应是差吏一次次怒呼、逼问的结果。
可以想象差吏见是个老妇人,扑了个空,定会怒吼:“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
快点叫出来!”老妇于是说明三个儿子的下落。但差吏并不罢休,继而厉声追问“家
里还有什么人”。差吏的大声诉问把老妇的孙儿吓哭了,老妇只得以“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来回答。这时,差吏循声闯入室内,发现了老妇的儿媳妇,老妇只
好说“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既解释了儿媳妇一直躲在屋里不出来的原因,
又借以哀求差吏,儿媳妇要哺育孙儿,万万不能被抓去。但一心只顾捉人交差的
差吏哪能听得进去,绝不空手而归,于是退而求其次,坚持要捉走儿媳妇。在这
种情况下,老妇出于无奈,只得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可见,“听妇前致词”这一节,不是一幅老妇啼哭诉苦的静
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画面的镜头在差吏与老妇之间交错移动,巧妙地将差吏
的形象融入了老妇的“前置词”中,虚实交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加深了诗
歌的主题。
三、将主观的评价和深沉的感情寓于事件的叙述之中
诗人从“暮投石壕村”到“独与老翁别”,正好经历了事件的全过程,却始终没
有开口,没有直接书写感情,没有发表一句议论。然而,文中无不透露出作者对
事情的主观评价。如“有吏夜捉人”句,这是直属其事,但作者不用“点兵”“征兵”,
而用“捉人”这个词,足以看到了作者的揭露、批判之意。一个“捉”字,差吏的凶
暴、社会的黑暗都自在其中,再加一个“夜”字,就更见差吏“捉人”手段之狠毒与
气氛之恐怖。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者强烈对照,在加上两个“一
何”修饰,也就用不着说差吏怎样可恨,老妇怎样可怜,因为恨与怜都蕴于其中。
再如结尾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个“久”
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情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如”
字,化实为虚,说明诗人已被深深触动,已分不清是人在泣,还是自己的心理作
用。天明的告别,一个“独”字,表明了老妇已被捉走,作者心情沉重:昨日傍晚
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却只能跟逃走归来的老翁告别了。
感慨之情,尽在叙事中,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石壕吏》这首诗,虚实两方面配合极为恰当,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
相映,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含丰富,真正是一篇言简义丰的叙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