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12章“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壬戌学制中学阶段采取()。
A.三三分段B.4年一贯制C.5年一贯制D.6年一贯【答案】A2.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D3.下列教育思潮中,不属于五四时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潮的是()。
A.复古主义教育思潮B.平民主义教育思潮C.工读主义教育思潮D.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答案】A4.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下列措施不是教育部所采取的是()。
A.废除教会学校,将教会势力驱逐出中国B.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元年教育宗旨的精神C.开放女子教育,教育普及有一定发展D.白话取代文言,改革了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答案】A5.新文化运动首创( ),反对封建专制,掀起教育观念变革A.民主和自由B.平等和博爱C.自由和平等D.民主和科学【答案】D6.新文化运动中,教育下移民间,体现教育民主变化的是( )。
A.教育个性化B.教育平民化C.教育实用化D.教育科学化【答案】B7.有关新文化运动促进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应体现个性化,应尊重个性B.教育应是平民大众的教育,而不是少数人应享有的C.科学的思想应该贯穿到社会各项事业D.教育观念虽有所变化,但还不务实【答案】D8.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A.蔡元培B.鲁迅C.陈独秀D.李大钊【答案】C9.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
①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②撰写了《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两部著作③提出了“全人生教育”的青年教育思想④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C10.杨贤江在对待教育的功能时,反对的学说中不包括()。
A.教育万能论B.教育救国论C.先教育后革命论D.教育“斗争武器”说【答案】D11.杨贤江在对待青年教育问题上,倡导()。
A.无条件关心B.全人生指导C.职业指导D.生活指导【答案】B二、名词解释“壬戌学制”(华中师大2003、2004研)答:“壬戌学制”是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到的学制系统,是年为旧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圣才出品】

第17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试述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及其意义。
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的亲自督促和领导下,首先在教育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的工作。
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是以批判“两个估计”为突破口,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以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重点而逐步展开的。
(1)教育领域中“拨乱反正”的主要措施①推翻“两个凡是”,批判“两个估计”。
邓小平通过多次谈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直接否定了“两个估计”,不仅为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教育发展奠定了明确而坚定的思想基础。
同时,还逐步解除了强加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束缚,推动了对“四人帮”罪行的揭发和批判,为平反冤假错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②平反冤假错案。
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从1977年初开始,至1980年初基本结束,持续三年之久。
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在邓小平的全力支持下,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许多影响重大、涉及面甚广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或纠正。
③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并经邓小平亲自修改,教育部制定出《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讨论了高等学校招生问题。
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予以批转。
明确了废除“群众推荐”,进行文化考试;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报考;实行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④恢复研究生教育,建立学位制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加快培养高级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同时,便着手恢复研究生教育,并建立了相应的学位制度。
1978年5月,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工作的考试正式开始。
在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邓小平积极推动中国学位制度的建立。
1980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于次年1月1日正式施行。
⑤肯定知识分子的价值,提高教师的地位。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圣才出品】

第14章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1.清末到民国时期政府对教会学校分别采取的政策如何?答:(1)1921年4月9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教会所设中等学校请求立案办法》,对教会中学提出六项明确要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科内容及教授方法,不得含有传教性质”,否则不准立案。
在国家教育法令中首次把“宗教教育”与立案问题联系起来。
但是,教会教育者对之却表现出置之不理的漠视态度。
(2)1925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对教会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宗旨、课程分别作出了规定。
立案的原则主要涉及教会学校的中国化、世俗化两大根本问题。
第一,把教会学校移交中国人管理,使一切学校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中,较之以前的法令更加明确。
第二,宗教与教育分离,要求把宗教课从必修制改为选修制。
但是,除个别教会学校外,多数西方新教传教士反对向政府申请注册。
(3)1926年10月,广州国民政府的中央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的《私立学校规程》和《私立学校董事会规程》把教会学校划入私立学校之内,与北洋政府相比,对于教会学校的中国化程度要求更高,在世俗上要求也更加严格、细致。
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在政治与军事方面,不在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西教士掌控的教会学校对之采取抵制行为,因此,立案条例并没有付诸实施。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再次对所有私立大学在大学院立案作了强制性的规定。
各个新教差会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表态与反应。
但都未承诺教育的世俗化。
(5)1929年8月,由蒋梦麟担任部长的教育部公布新的《私立学校规程》,对包括教会学校在内的私立学校立案要求更严格。
该《规程》除了继续坚持限制宗教原则外,还加强了教育行政机关对私立学校的监管。
国民政府统治全国后,对全国各类教育监督管理的决心很大,态度强硬,加上各界对于收回教育权呼声很大,全国各教会学校大都被迫接受国民政府关于注册立案的规定,并且按照注册的条例进行各项准备。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民国初期的教育)

第11章民国初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一、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抨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剥夺人权的奴隶教育,并进一步批判清朝政府的保皇派大倡尊孔读经的逆流及其利用孔子愚弄百姓的真面目。
革命派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批判,还表现在他们普遍地抨击了封建的道统观念,号召人们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的网罗,冲决贵族与平民的网罗,冲决男子与女子的网罗。
在反对“尊孔”“读经”的同时,他们提出学生应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教育上的这种革命的、批判的、进取的精神,是他们推翻封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要求的反映,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对当时反封建专制主义有进步意义。
2.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教育救国论”的批判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开民智、普及教育作为变法图强之第一步,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已经普遍展开,他们依旧宣传这种主张。
对此,孙中山坚决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并同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
革命派在革命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也不反对“开民智”“愈民愚”,只是反对先教育、后救国,以教育去救国,而是主张先革命后教育,先经济后教育,在革命过程中使民众增强智慧,养成民众的民主、共和的精神。
3.开展社会教育,举办革命学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尖锐地批评保皇派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并非忽视教育的作用,他们在致力于武装斗争的同时,努力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去启发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的革命热情,培养革命人才。
革命党通过大办报刊,开展社会教育。
他们所办的报刊、书籍,都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起了思想动员的作用。
除了广泛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外,革命党人还十分重视举办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爱国学社、爱国女校和大同师范学堂。
(1)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1902年4月,蔡元培与上海教育界人士叶瀚、蒋观云、林少泉等人集议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一、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国子学与太学并列(1)完善太学管理制度①完善了太学的考试制度。
为了鼓励学生向心于儒学,魏初设计了一套“五经课试法”,并在太学推行。
它把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控制能力,这在古代学校管理发展进程中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经课试法把太学生分为两类:刚入学者为门人,类似今天的预科生或试读生;满两年试通一经才得称为弟子,取得正式太学生资格。
它规定以通五经为太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年级越高,通经越多,所授官位也就越高。
这一思路使太学教育管理目标更为具体化,按年分级递进的管理框架初现端倪。
②加强学生管理。
为严肃太学纪律,意欲从两个方面加以整顿。
其一,从纯洁太学生成分入手,使太学成为官僚子弟教育之所,以强化太学生对其身份的荣誉感,促使太学生能珍惜学习机会,进而达到努力向学的目的;其二,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2)增设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西晋时期创办国子学以突出贵族子弟的教育特权,使封建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
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与庶族地主对立在教育上的反映。
2.南朝的专科学校(1)魏晋南北朝,教育体制冲破了“独尊儒术”的樊篱,先后涌现了史学、文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玄学、道学等专科教育学校。
尽管当时专科教育在形式、内容、规模上都还未形成完备的制度,开办的时间也不长,但确实形成了多学科教育的格局,对隋唐专科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魏晋南北朝专科教育的发展:①魏晋之际,产生了魏明帝创办的崇文馆和律学,西晋的书学。
但这时专科教育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②南朝时期,专科教育发展比较有名的是宋文帝办的儒、玄、史、文四馆,宋明帝办的总明观,梁武帝办的五馆。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2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官学的的衰废是()出现的。
A.西周B.东周C.战国D.春秋【答案】D2.私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出现B.“文化下移”和“四民”阶层的出现C.生产力发展D.官学失守【答案】A3.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
A.孝B.礼C.忠D.仁【答案】D4.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教育家是()。
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答案】B5.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原则。
A.启发诱导B.“教亦多术”C.“教学相长”D.“有教无类”【答案】A6.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B.“过而勿惮改”C.“言必信,行必果”D.“一以贯之”【答案】A7.下列说法没有体现启发诱导原则的是()。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叩其两端而竭焉”C.“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D.“君子之教,喻也”【答案】C8.孔子在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上提出的观点是()。
A.因材施教B.由博返约C.学思并重D.启发诱导【答案】B9.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B10.最早进行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教育的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B11.道家的教育主张是()。
A.“不言之教”B.“以吏为官”C.“以法为教”D.“化性起伪”【答案】A12.“人法自然”的主张是()提出的。
A.道家B.农家C.杂家D.儒家【答案】A13.《学记》中提出了“预、时、孙、摩”的教学原则,其中,“孙”指的是()。
A.循序渐进B.及时施教C.预防性D.学习观摩【答案】A14.《学记》中的“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指的是()原则。
A.藏息相辅B.教学相长C.及时施教D.长善救失【答案】A15.“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是()提出的。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宋元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6章宋元时期的教育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影响。
答:(1)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尊孔崇儒。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太宗特别提倡科举,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儒学的地位。
宋真宗以后,儒学更得到大力提倡,名人编纂十三经正义大量印行,并赐给州县学校,作为官方指定教材。
宋仁宗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
下诏州县皆立学校,自此教育在全国兴起,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聚徒讲学,传授孔孟典籍,对维护宋王朝集权统治,起了巨大作用。
②提倡佛道。
宋太祖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以争取南方地主阶级的支持,佛教及佛学大大发展起来。
宋太宗认为佛教“有裨政治”,对佛教更为热心。
真宗时是北宋佛教最盛时期。
直到南宋时期,佛教仍保持支配地位。
道教是宋朝第二大宗教,北宋历代皇帝都对道教较为热心,道士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政治。
南宋时,道教虽不再直接参与政治,但仍享有特权。
③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由于宋代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复杂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
周敦颐首先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的理论,把佛、道二教的禁欲主义和服从封建纲常的教条结合起来,要求人们既做一个忠臣孝子,又具有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精神境界,成为理学的开端。
接着,经过张载、程颢、程颐的发展,奠定了理学的基础。
南宋朱熹则从理论上加以总结,集其大成,完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的官方哲学——理学的体系。
此后,经元代对理学的提倡,成为明、清各代官方统治思想。
(2)宋代“重文”文教政策的作用和影响①积极作用和影响:a.宋代“重文”文教政策把尊孔崇儒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同时支持佛、道二教,使儒、佛、道三派融合起来,促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使儒学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b.“重文”政策还大大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得宋代在科技、文学与史学等领域,都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秦、汉教育)【圣才出品】

第3章秦、汉教育一、选择题1.“文翁兴学”的旧址在现在的()。
A.南京市B.北京市C.洛阳市D.成都市【答案】D2.“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答案】A3.初步建立学校系统——官学和私学是在()。
A.汉代B.南北朝C.西周D.两晋【答案】A4.“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出现的。
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答案】B5.在中国教育史上,提出对知识要坚持“效验”、“有证”,对师长要敢于质疑问难的教育家是()。
A.墨翟B.孟轲C.王充D.韩愈【答案】C6.视学成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开始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国【答案】B7.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
A.董仲舒B.韩愈C.朱熹D.王守仁【答案】A8.封建社会地方官学何时开始设立?()A.秦代B.西汉C.东汉D.魏晋【答案】B9.什么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太学的成立?()A.五经博士B.视学制度C.博士弟子制D.察举制【答案】C10.一经师的学说已“立于学官”,设立了博士,那么他的经说即称()。
A.家法B.师法C.视学D.射策【答案】B11.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是()。
A.太学B.鸿都门学C.四姓小侯学D.蒙学【答案】B12.汉代察举制实施时,在郡国推荐的是()。
A.进士B.秀才C.孝廉D.举人【答案】C13.汉代察举制中,皇帝根据需要临时指定选士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叫做()。
A.常科B.制科C.射科D.特科【答案】D14.下列教育家中,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说法的是()。
A.董仲舒B.李斯C.公孙弘D.王充【答案】D15.察举制登上汉朝仕进舞台的标志是()的设定。
A.秀才B.孝廉C.博士D.太学【答案】B16.汉代蒙学的识字课本是()。
A.千字文B.三字经C.急就篇D.百家姓【答案】C17.我国古代以声名选士的制度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普选制【答案】A18.将儒学系统化,纳入官学体系,对此作出最大贡献的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0.1 复习笔记
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从1898年6月11日进入高潮,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论争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兴办新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取士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等。
这一切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抵制,双方展开尖锐的论战。
这场争论反映在文化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
(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
2.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活动
自1888年,康有为上第一奏折开始,维新派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
另外,他们还在社会上广泛地制造舆论,通过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
(1)兴办学堂
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以下两类:
①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0)、湖南时务学堂(1897)。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
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
但这些学堂,也还存在一些封建主义因素,在课程上还有不少封建主义的内容,在道德训练的方法上,不少是出自宋明理学家的教育主张。
②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
著名的有北洋西学堂(1895)与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
其他具有维新性质的学堂如严复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徐树兰捐资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1897)、谭嗣同发起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7)等也都较为著名。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
著名的有1895年8月康有为与陈炽在北京发起并筹资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等等。
总之,维新派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进行维新思想的启蒙,与维新学堂相互补充,起到了扩大教育面,开民智、新民德的作用。
使不少人逐渐认识到维新变法的意义,参加和支持变法,扩大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
3.“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
①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②设立京师大学堂;
③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
④派人出国游学;
⑤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百日维新”最后以失败告终。
教育改革自然也逃不掉此厄运,除保留下京师大学堂尚继续筹办外,其他措施宣告废止。
(2)教育改革的评价
从教育历史发展全过程看,中国旧教育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阶段,应该是从戊戌变法运动时期开始的。
在维新浪潮的冲击下,科举制度已走上末路;建立新式学堂成为不可阻挡之势;西方知识在课程中逐步确定并不断扩大范围;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产生做了舆论准备,打下了实践的基础;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在维新运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呼之欲出。
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
传统教育空疏无用,从地主阶级改良派的龚自珍、魏源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就连一般的官僚和封疆大吏如张之洞、袁世凯也纷纷批评科举的积弊。
因此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势在必行。
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以下三个步骤:(1)改革科举内容:废八股,改策论,废武试;
(2)递减科举中额;
(3)科举制度完全废止。
1905年,光绪帝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也立即停止。
至此,在封建社会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告废除。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
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
2.清末新学制的建立
(1)学制的形成
1902年,张百熙主持拟定了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统称《钦定学堂章程》,被称为“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1904年,清政府又公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订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被称为“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详备。
(2)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共三级13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共三级11~12年。
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3)学制的性质和特点
清末学制包含了资本主义和封建性因素,是传统性和近代性的综合产物。
清末学制直接参考了日本,间接吸纳了欧美的学制,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诸多特点:
①学制整体结构仿照西方流行的三级学制系统模式;
②规划了义务教育(强迫教育)的目标,反映了对教育普及性的要求;
③在教育目标上确立了德、智、体三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三育”模式;
④设置了众多的实业学堂,以适应和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⑤重视师范教育,加强了教师的职业训练;
⑥将分年课程规划、班级授课制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等等。
学制又表现出一些局限性:延续时间过长,总计30年之久;在课程设置上,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学校管理上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仍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3.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1905年底,清政府效仿日本文部之成规,正式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司下设科,另设司务厅负责内勤。
学部的直属单位还有编译图书局、京师督学局、学制调查局、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会议所。
1906年4月,清政府根据学部奏请,决定各省裁撤学政,改设提学使司,统辖全省学务。
提学使司的办公机构称学务公所,下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六课。
1906年,学部奏定,在各厅、州、县建立劝学所,管辖本地学务,设视学一人,由省提学使委派曾出洋留学或曾习师范者担任,地方官监督办理学务。
自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才完全建立起来。
4.教育宗旨的厘定
1906年3月,根据学部的建议,清帝下谕,正式确定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体现了“中体西用”精神。
宗旨的前两项强调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儒家礼教,体现封建教育的根本性质。
后三项分别与德育、体育和智育对应,但出发点都是国家
本位的。
“尚公”强调国家利益和公民道德,“尚武”的目的是强兵,“尚实”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
至于对个人品质健全发展及个人生活改善的需求,这个教育宗旨根本就没有顾及,这也是中国传统封建教育的基本特点所在。
5.新教育制度的意义、实质和新学堂的兴办
(1)新教育制度的意义
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教育的瓦解,资产阶级新教育的制度在形式上正式确立。
中国教育从此才有了统一的教育宗旨,完备的互相衔接的学校体系和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管理机构。
这是从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化的重要一步,对以后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2)新教育制度的实质
①封建性。
清末学制在形式上多模仿日本,同时添进了很多传统封建教育的内容。
新学制虽然具有了资本主义的形式,比起原来的封建教育制度是前进了一大步,但封建主义的实质还是相当浓厚地保存着。
②半殖民地性质。
这个学制从学校体系、课程设置、教育行政组织都抄自国外(主要是日本),不切合中国实际,课程中除读经讲经占了大量的学时以外,外国语受到特别的重视,还有留学教育迅速发展。
以后,留学教育逐渐发展成中国教育的灵魂,支配了整个中国教育,其他教育成为留学教育的预备。
所以新学制又具有半殖民地教育的特性。
以癸卯学制为主建立起来的新教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建立起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教育制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与经济在教育上的反映。
(3)新学堂的兴办
在新教育制度的推动下,全国掀起了办学热潮,学校迅速发展。
全国学校总数和学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