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1、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碳、碳化物不吸收可见光,专门吸收地球辐射它们允许50%的太阳辐射通过,同时拦截地面辐射,降低能量损失,并释放出来,相当于温室的暖化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2、有效积温:作物的某一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3、温度三基点: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温度三基点4、冻害:指作物体冷却至冰点以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伤害或死亡的现象。

5、冷害:作物遇到零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称为冷害。

死亡前叶绿素破坏,叶片变黄、枯萎。

6、复种:复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间作:在一个生长季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8、基本耕作:指人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9、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0、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在其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1、表土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人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地,消灭杂草,为播种出苗和植株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2、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在播后和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13、杂草:杂草一般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

14、晒田:又称烤田或搁田,指水稻分蘖盛期后到幼穗分化前排干水造成轻微水分胁迫的农艺措施。

15、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全年总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6、种肥:种肥是在播种或移栽时局部施用的肥料。

17、作物需水临界期:指作物一生中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一般是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的时期。

18、营养临界期: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养分的要求在绝对量上虽不算太多,但需要的程度很迫切,此时如缺少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造成的损失,即使后来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纠正和弥补过来。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要点总结考试包过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要点总结考试包过

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作物生产和作物学的地位,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栽培学性质。

难点:作物生产的本质与地位,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作物与作物学作物: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农作物作物林木作物狭义的作物: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物。

又称大田作物。

对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的行业就是种植业。

对狭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就是作物栽培。

作物学:一般指大田作物生产管理和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作物学范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品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探索通过生长调控、管理优化决策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作物遗传育种学——主要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遗传改良以及种子生产等理论、方法和技术作物学性质应用学科:自然学科:主要应用于——对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获取产品高产、优质、高效;——产品生产过程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科:人类所需的农产品数量、质量的安全平衡人类所从事的作物生产利用的资源的平衡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作物生产的特点: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人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重要的生物质能源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2个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

1个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个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作物栽培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作物栽培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作物栽培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作物生长发育1. 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种子发芽是作物生长发育的第一步,它受到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氧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了解种子的发芽条件和发芽率对于作物的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而幼苗生长阶段则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注意土壤湿度、适当施肥和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措施,以保证幼苗茁壮成长。

2. 茎、叶、根的生长茎、叶、根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生长受到水分、养分、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在茎、叶、根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修剪和疏通、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等措施,以保证作物生长的健康和稳定。

3. 开花结果作物的开花结果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它受到温度、光照、水肥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作物的花期和结果期、花粉传播和受精、果实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对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栽培技术1. 土壤肥料土壤肥料是作物栽培中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了解土壤肥料的类型、施用方法、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对于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还需要关注土壤养分的平衡和肥料的配比,以避免土壤盐碱化和养分失衡。

2. 水分管理水分是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了解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土壤的持水性、灌溉的方法和时机对于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还需要注意土壤排水和保湿,以避免水分过多或不足对作物的影响。

3. 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是作物栽培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了解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病虫害的危害和预防对于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还需要关注农药的使用注意事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避免农药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4. 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作物栽培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了解适宜的播种时间和密度、合理的田间距离和田间管理措施对于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还需要注意畦畔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保证作物的生长健康和稳定。

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

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1.作物的概念广义: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经过人工栽培的植物。

一般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和林木三类。

狭义: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糖料,麻类,烟草和饲料等种植业所栽培的大田作物。

2.作物栽培的特点①强烈的季节性②严格的地域性③对土壤的依赖性④生产的连续性⑤系统的综合性⑥技术的实用性3.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品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其与条件环境的关系,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优化决策,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生态,安全,高效,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科学。

4.作物栽培学性质与特征①作物栽培学以作物群体为研究对象②作物栽培学以优质,高产,生态,安全,高效为研究目标③作物栽培学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④作物栽培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5.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①“深耕细锄”,“少种多收”,耕作体系的革新②农业用具发明与改进③历代重视农田水利建设④开辟了多种肥源,创造了沤肥,堆肥,熏土等一系列肥料积制方法第二章作物起源传播与分类一,作物起源1.中国起源中心黍,稷,粟,稗,大麦,荞麦,大豆,红小豆,山药,大麻,水稻等2.印度起源中心稻,绿豆,甘蔗,芝麻等3.中亚起源中心小麦,豌豆,蚕豆,亚麻等4.近东起源中心小麦(各种),黑麦,燕麦等5.地中海起源中心小麦,甜菜等6.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小麦,高粱,亚麻,芝麻等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玉米,甘薯,陆地棉等8.南美起源中心马铃薯,花生,烟草,木薯,海岛棉等二,作物的分类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1.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烟草,玉米耐寒作物:麦类,油菜,豌豆,蚕豆2.按作物光周期特性分类长日作物:日照时间长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麦类,油菜,萝卜等短日作物:日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水稻,大豆等中日照作物:日照时间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荞麦,豌豆等定日照作物:只有在某一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甘蔗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C3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烟草等C4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低,在强光下,光合强度比C3作物高,玉米,高粱,甘蔗等景天科作物:景天,剑麻,菠萝,兰花等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分类1.按播种期分类: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2.按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分类:中耕作物(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密植作物3.按收获季节分类:夏粮作物,秋收作物根据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1)谷类第一类禾谷类(麦类)小麦,大麦,黑麦,燕麦,小黑麦第二禾谷类作物(粟类)水稻,玉米,高粱,谷子,糜子,薏苡其他谷类作物荞麦,藜麦(2)豆菽类大豆,杂豆(3)薯类马铃薯,木薯,甘薯,魔芋,菊芋2.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棉花,麻类等(2)油料作物花生,油菜,向日葵(3)糖料作物甜菜,甘蔗,甜叶菊(4)其他作物①嗜好作物:烟草,茶,咖啡,可可等②特用作物:桑,橡胶,香料等③编织原料作物:席草,芦苇等3 .饲料与绿肥作物苜蓿,羊草等4.药用作物枸杞等需要育苗移栽的作物:水稻,甘薯,烟草第三章作物生长发育特性1.生命周期:作物由播种出苗到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为作物的生命周期,也称为作物的一生。

作物栽培学总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总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作物栽培用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研究对象是大田作物1、作物栽培学特点:复杂性、季节性、地区性2、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作物生理研究法3、作物种植一般分为三大类:粮食作物(谷类、豆类、薯芋类)、经济作物(纤维、油料、糖类、其他)、饲料和绿肥作物1.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不可逆增加。

通常可以用大小、轻重和多少来度量。

2.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即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3.分化:细胞、组织和器官在形态结构、内部代谢和生理功能发生的变化。

4.S形生长过程:作物的个别器官、整个植株的生长以及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均经历前期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一条S〃形的曲线。

(S型曲线的应用: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最高速率)、缓慢下降期)生产上的指导意义:可作为作物检验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应密切注视苗情,使之达到该期应有的长势长相,向高产方向发展。

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作物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超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5、棉花的主茎各节均可出生分枝,一般主茎第5~7节位以下着生的分枝多为叶枝(营养枝),其它节位着生的多为果枝,在果枝中,棉铃对叶生,枝条曲折,与茎垂直、叶枝中叶片多锐角。

棉叶为子叶、先出叶、真叶。

4、作物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它包括植物学上的三类器官,即由胚珠发育成的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以及用作无性繁殖的根茎等营养器官选用粒大、饱满、整齐一致的种子,对保证全苗壮苗有重要意义。

作物栽培学 期末复习材料

作物栽培学 期末复习材料

作物栽培学总结[1]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和技术的关系,进而采取栽培措施使各生产要素合理组合,已达到生产作物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目的,使投入发挥最佳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一门科学。

[2]作物种子,种子休眠作物种子:凡在农业生产上可利用作为播种材料的任何器官或营养体的部分种子休眠:在适宜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3]出叶速度;叶面积指数等生长指标概念、收获指数出叶速度:作物主茎发生新叶的速度,常用主茎发生一片新叶所需的天数或生长日度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绿叶面积的总和收获指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

[4]群体与个体作物群体:指某种大田作物许多个体的聚集体作物个体:指单独占有周围环境的孤独生活的生物体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个体是群体成员中的个体,组成群体的个体并不是独立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作为群体成员组合成有机的整体[5]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作物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生物产量:作物在生产发育过程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包括矿物质)[6]生态因子及生态因子的分类与作物相关的所有环境因子,统称生态因子。

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7]作物生育期与生育时期生育期:把作物出苗到成熟期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称为全生育期生育时期: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物候期: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定具体指标,以便科学的指导作物的生育进程[8]蒸腾系数和凋萎系数蒸腾系数:指作物制造1克干物质所需要的水分量。

常用来表示作物需水量,蒸腾系数大,利用水分效率低;蒸腾系数小,利用水分效率高凋萎系数:植物由于缺水发生永久性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9]温度/营养/水分临界期温度临界期:作物性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开花时,对外界温度最敏感,即温度逆境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的时期(营养、水分同上)[10]叶龄、叶龄指数与叶龄余数叶龄:植物发育过程总的不同阶段,一般来说,植物长出几片完全叶就称几叶龄。

作物栽培学重点(DOC)

作物栽培学重点(DOC)

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人工栽培的植物狭义:大田作物(人工栽培的大田植物)2、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言之,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即“作物-环境-措施”。

3、作物的感温性:作物因温度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4、作物的感光性:水稻作物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5、基本营养生长性:在温度和光照最适宜的条件下,水稻必须经过的最短营养生长期。

6、生物产量(MY):由个体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利用光能、水、CO2和矿物质养料而组成个体的全部体重或提体积的总称7、经济产量(EY): 是群体的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即群体主产品的产量,由生物产量减去非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8、收获指数:又称经济系数,指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9、破胸:胚根突破谷壳,生产上称为“破胸”或“露白”10、现青:幼芽最先出现的是芽鞘,为筒状、无叶绿素,然后从中抽出一个不完全叶,它含有叶绿素,所以它出现后秧苗开始现绿色,称之为“现青”,现青是水稻“出苗”的标准。

11、离乳期:水稻三叶期的胚乳中养分已耗尽,称“离乳期12、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形成的分枝。

或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

13、水稻抽穗:穗顶露出剑叶鞘即为抽穗。

14、抽穗期:有50%稻穗时为抽穗期。

15、齐穗期:有80%稻穗时为齐穗期。

16、结实率:指禾谷类作物饱满谷粒占颖花总数的百分率17、糊化温度:淀粉粒受热吸水后发生不可逆膨胀时的温度。

18、垩白:胚乳充实不良引起光折射下产生的白色不透明区,有腹白、背白和心白3种19、垩白面积:垩白占整粒米投影面积的百分比(用垩白观测仪测定)20、垩白米率:整精米中垩白米粒所占百分比21、垩白度: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等于垩白米率×垩白面积的乘积22、抛秧:指用塑料软盘或常规育秧等培育带土秧苗,以人工或机械将秧苗向空中定向抛撒,利用秧苗乘自身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23、生理需水:指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护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

作物栽培学复习

作物栽培学复习

作物栽培学复习《作物栽培学》复习第⼀章绪论⼀、名词解释。

1.作物栽培学:是指研究作物⽣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栽培措施达到⾼产、稳产、优质、⾼效率、环保的⼀门应⽤科学。

简⾔之,是研究作物⾼产、稳产、优质、⾼效率、环保的⽣产理论与技术措施的科学。

2.作物(⼴义):⼈⼯定向选择、驯化改良并⽤适当⽅法种植管理的植物。

3.作物(狭义):主要指农⽥⼤⾯积栽培的农作物,⼀般称⼤⽥作物或庄稼。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对象是⼤⽥作物。

【作物可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林⽊作物】⼆、简答题。

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栽培措施达到⾼产、稳产、优质、⾼效率、环保的⼀门应⽤科学。

简⾔之,是研究作物⾼产、稳产、优质、⾼效率、环保的⽣产理论与技术措施的科学。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包括作物的特征特性、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根据这⼆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栽培措施,以达到稳产、⾼产、优质、⾼效、环保的⽬的。

2.作物栽培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得以发挥。

【作物栽培是通过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发挥作物品种的潜⼒。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

(1)复杂性;(2)季节性;(3)地域性;(4)变动性4.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法有哪些?(1)⽣物观察法;(2)⽣长分析法;(3)⽣长发育究法;(4)发育研究法5.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

(1)⼈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基因库”,利⽤有⽤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类所利⽤(⽔稻的两次绿⾊⾰命);(2)可了解作物起源地的⽣态地理条件,达到⼈为控制作物⽣长的⽬的;(3)进⼀步研究⼈类的农耕⽂化。

6.作物起源的研究⽅法。

(1)调查野⽣种、栽培种等种质资源的分布;(2)⽂化遗物考究;(3)史书⽂献考究;(4)语⾔学考究;(5)杂交育种与细胞学研究(如分析杂交种的育性、同功酶酶谱类型、基因⽚断诊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复习要点绪论:名词解释:作物、作物(crop)的概念也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目前世界上被人们所栽培的植物约1500种,大致可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三类,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烟、桑、菜、果、药、杂等。

对这种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种植业。

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对这种狭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作物栽培。

耐寒作物: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在1~3o C左右,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喜温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 0o C左右,如稻谷、玉米、高粱、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

短日照作物:凡在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作物。

长日作物、短日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填空题:作物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按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有:1.粮食作物2.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或称工业原料作物3.绿肥及饲料作物(forage andgreeruaanure crops)按作物感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作物、短日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

简答题: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轮作复种、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本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的特点:1.作物生长的规律性2.作物种植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3.作物生产的持续性4.作物系统的复杂综合性作物栽培学的代表性理论成就:1、作物产量源库理论2、作物叶龄模式理论3、作物群体质量理论 4、作物化学调控理论水稻名词解释:水稻品种的“三性”(感光性、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性)分蘖: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分蘖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形成的。

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水稻的生理需水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为生理需水,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是水稻生理耗水的二大主要形式。

在各种作物中,水稻的生理需水并非最多。

水稻的生态需水水稻的生态需水是指用于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养料、抑制杂草等生态因子,创造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田间环境所需的水分,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二部分。

填空题:栽培稻种的起源: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有一共同的祖先,而后在亚洲和非洲独立、平行演化,即多年生野生稻→一年生野生稻→一年生栽培稻。

中国栽培稻种的演变与分类:丁颖曾根据它们的起源、演变和栽培发展过程,把我国栽培稻种分为5级:籼、粳亚种,早、中季稻和晚季稻群,水稻和陆稻型,粘稻和糯稻变种,栽培品种。

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水稻的一生,在栽培上是指从种子萌动开始,经过生根长叶、分蘖拔节、孕穗开花、灌浆结实,最后形成新种子的生育过程。

根据水稻生育特点可划分为幼苗期、分蘖期、长穗期和结实期四个生育阶段。

米粒的形成①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叶、蘖同伸现象:母茎第n出现时,正是(n-3)叶位的分蘖出现期。

水稻产量: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4个因素构成,即上述各因素的形成与各器官建成、群体物质生产、运输和积累等过程紧密相关。

按时间进程,水稻产量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穗数形成阶段、穗粒数形成阶段以及结实率和粒重形成阶段。

稻米品质:我国对稻米品质的评价从加工、外观、蒸煮与食味、营养及卫生品质等方面进行评鉴秧龄三种表示方法:天数、叶龄和积温。

简答题:水稻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占我国粮食作物总产近1/2。

水稻种植区域广,适应各种不同的土壤;稻米的营养价值较高;稻谷加工后的副产品用途很广。

壮秧的标准及意义:壮秧的标准:(1)壮秧的形态特征:叶宽苗健,扁蒲白根,生长整齐,适当秧龄等。

抛秧栽培的优点:具有省工、省力、争季节,省种、省水、省秧田,增产、增收及有利于实行专业化规模育秧与供秧等多方面的优点。

论述题:高产稻田土壤基本特征和耕整原则:1.高产稻田土壤的基本特征土壤整体构造良好;土壤养分充分协调,不缺微量元素;有适当的保水保肥力;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生化强度高,保热、保温性能好,升温降温较缓和。

2、稻田的耕整原则田平整,土壤膨软,土肥相融,无杂草残茬,无大土块,有利于插秧和插秧后早生快发。

晒田的作用及技术:晒田又名烤田或搁田,指水稻分蘖盛期后到幼穗分化前的排水晒田,是我国水稻灌溉技术中的一项独特的措施。

(1)晒田的生理生态作用一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更新土壤环境。

二是调整植株长相,促进根系发育。

(2)晒田技术晒田技术主要在于掌握好晒田时期和晒田程度。

确定晒田时期的原则为“到时晒田”和“够苗晒田”。

“到时晒田”是指在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晒田。

“够苗晒田”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总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90%左右时排水晒田。

对于土壤肥力高,苗数增长快,长势旺的田块,一般以“够苗晒田”为准;对于土壤肥力低,苗数增加慢,长势差的田块,一般以“到时晒田”为准。

晒田程度有重晒、轻晒和露泥(晾田)三种。

一般对“够苗晒田”的田块,应重晒,晒到田边开大裂,中间“鸡爪裂”,人立不陷脚,叶色明显落黄;对于“到时晒田”的田块,应轻晒或晾田。

轻晒的标准为:田边开“鸡爪裂”,中间稍紧皮,人立有脚印,叶色略退淡;晾田则只排于水。

通过晒田,应使禾苗出现“风吹稻叶响,叶尖刺巴掌,下田不缠脚,叶挺茎秆壮”的长相。

水稻直播栽培:(一)直播稻的技术优势省工、省力,劳动生产率高;提高复种指数;节本增效;便于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二)直播稻的生育特点全生育期缩短,植株变矮,主茎叶片数减少;分蘖早而多,有效穗数高,成穗率低;根系发达,集中分布于表土层。

株型矮小。

(三)直播稻配套栽培技术1.选用良种应选用高产优质生育期适宜的品种,一般以选用早熟品种(组合)为宜。

要求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株型较紧凑,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抗逆、抗病能力强。

2.全苗技术在精细整地,适时精细播种的基础上,播后灌3cm左右的浅水层,保证种子获得必需的水分。

待稻种发芽后适时排水晾田,促进扎根立苗,若田面发白,出现小裂缝,再灌跑马水,保持田土湿润,到2叶1心后保持浅水以促分蘖。

3.除草技术精选稻种、消除杂草种子、早建水层、以水控草、拔净杂草及实行水旱轮作等措施可有效防止杂草。

化学防治可采用播前或播后苗前土壤封闭灭草,出苗后主攻防除第2批杂草和第1批残留杂草的方法,并辅之人工拔除和化学补除。

4.防止倒伏技术注意科学施肥,防病治虫。

掌握“浅水分蘖,多次轻搁,后期间歇灌溉”灌水的原则。

于拔节期(即抽穗前30d左右)喷施300mg/kg多效唑可使水稻株高降低15%左右。

小麦栽培技术名词解释:冬小麦、春小麦分蘖节的概念:由麦苗基部若干密集在一起的节所组成。

小麦温光反应特性:小麦营养体生长一定程度后,需要一定的温度茎端生长锥才能开始转向分化幼穗,以后又需要一定的日长才能使幼穗正常发育。

填空题:栽培小麦的祖先包括乌拉尔图小麦、野生一粒小麦、栽培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等原始种。

小麦的春化类型(1)春性型这类品种对低温要求不严格,一般在0~12o C,经过5~15d即可通过感温阶段,但不经低温春化也能正常抽穗。

(2)冬性型这类品种对低温要求较严格,需在0~3o C下35d以上才能通过感温阶段。

(3)半冬性型这类品种对低温要求介干冬性品种与春性品种之间,通过感温阶段要求的温度为0~7o C ,时间为l5~35d。

小麦的经济产量是由每公顷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3个因素构成小麦子粒品质可分为形态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3类冬季镇压(压麦):土壤过湿、有露水、封冻、盐碱土等情况及3叶前和拔节后麦苗不宜镇压。

简答题:栽培小麦的祖先与演化过程:栽培小麦的祖先乌拉尔图小麦、野生一粒小麦、栽培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等原始种。

世界各国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措施。

世界各国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措施包括:(1)采用高产、优质、抗逆的优良品种;(2)增施肥料、科学施肥;(3)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作物培肥地力;(4)扩大灌溉面积,改进灌排技术;(5)合理密植,化学除草等。

论述题:小麦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感温(春化)阶段:萌动的小麦种子或者幼苗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产生的质变的发育阶段叫做春化阶段,是小麦发育的第一阶段。

质变部位在胚芽的生长点上或幼苗茎的生长点上。

光照阶段:小麦通过春化阶段之后,需要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发育才能产生质变,这一发育阶段称光照阶段。

光照阶段仍以穗部质变为标志,一般认为当雌雄蕊原基出现时,本阶段发育已经结束,自二棱期至雌雄蕊出现是对光照反应敏感的时期。

(二)小麦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1.引种(1)北种南引:由于感温阶段要求低温,且通过时间长,光照阶段要求长日照,南方很难满足其要求,因而常表现迟熟,甚至不能正常抽穗,故引种不易成功。

(2)南种北引:低温、长日照能够满足,一般表现早熟,但抗寒性弱,易遭受冻害,难以越冬,产量低。

所以,原则上应从纬度相同或相近的生态区内引种。

2.品种布局与播期(1)冬性品种:感温阶段要求温度低且时间长,早播年内不会拔节抽穗,同时还有利于扎根分蘖,增穗增产。

(2)春性品种:播种过早,因通过感温阶段温度范围较宽,且时间较短,则很快通过感温阶段而进入光照阶段,年内就有可能拔节抽穗,易遭受冻害而减产,所以应适当迟播。

3.种植密度(1)冬性强的品种:感温阶段较长的品种,分蘖力较强,基本苗应少些,充分利用分蘖成穗。

(2)春性强的品种:感温阶段较短,分蘖力相对较弱,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主要利用主茎成穗。

4.加速育种世代缩短小麦感温阶段,可缩短其生育期,育种上可用此原理加速育种世代。

5.器官促控(1)感温阶段结束的标志是二棱期,光照阶段结束的标志是雌雄蕊分化期,小麦感温感光特性影响穗分化进程。

(2)小麦温光特性还影响主茎叶片数目,春化时间越长者,叶片数目越多,分蘖数越多,单株穗数越多。

(3)充足的基肥和苗肥,可以培育壮苗; (4)中期管理好肥水,有延缓光周期反应、增加小穗和小花数的作用; (5)孕穗期保证充足的水分和矿质营养,可提高小花结实率,达到培育大穗,夺取高产之目的。

倒伏及预防措施:①倒伏减产的主要原因粒重降低,倒伏越早越严重,粒重越轻,减产越大。

粒重减轻主要是光合产物积累和分配遇到障碍。

倒伏后光合总生产量下降,干物质生产少,茎秆被折断或弯曲呈“屈臂”生长,输导系统破坏或不畅,物质运输受到阻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