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土地利用变化报告汇总,推荐文档
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驱动力
资源条件驱动: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不均,会推 动土地利用的调整与优化,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 开发利用。
自然环境驱动:气候条件、土壤质量、水资源等自然 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有直接影响,适宜的自然条件有 利于土地的高效利用。
综上所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市场需 求以及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等多个驱动力共同作用于 土地利用变化。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综合考虑这些 驱动力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和区域发展的平 衡。
经济发展驱动
经济增长带来产业扩张、城市化进程加速,进一步引发土地利用的转变,如工 业用地、商业用地的增加。
政策调整与市场需求驱动力
政策调整驱动
政府土地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直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如农业补贴政策可能影响农 业用地的规模与布局。
市场需求驱动
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商业发展的需求等市场因素,会导致土地用途的调整,如商 业用地和住宅用地的转换。
结合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 展,提升整体土地利用水平。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在未来的土地利用中,应更加重视生态保护与修复,防止过度开发 破坏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进一步工作建议
1 2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现有调查成果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明确未来土地利用的目标、布局和重点任务。
强化土地利用的生态约束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充分考虑生态因素,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 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土地生态修复
对受损的土地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提升土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自我修复能力。
建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联动机制
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响应,为政策制定 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精选全文

2.1 中国LUCC概况
中国土地利用分布不均,东西部各类土地利用比例差 距很大。东部地区耕地、园地、林地、工矿、居住地 及交通用地比例大,而西部地区多草场、荒漠、戈壁、 冰川等难利用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决定了东、西 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目录
第二节
2.1 中国LUCC概况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 2、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 面的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可以说是 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在这方面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的综合研究,已成为两大学科领域众多学者的共识。
1.1 背景及意义
• 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的IGBP和隶属于“国际社 会科学联合会”的IHDP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 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4)日本 • 日本国立科学院全球环境研究中心提出了“为全球环境保护的土
地利用研究”,该项目着眼于亚太地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第一 阶段主要目标 是预测2025年和2050年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状况(包括耕地、林地、城市用地及荒漠化土地)及土地第一性生产 力的时空变化。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自1993年国际科学联合会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成立了土 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核心项目计划委员会以后,一些积极参与全 球环境变化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跟进,启动了各自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项目: (1)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
IIASA于1995年启动了“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的3年期项目。旨在分析1900年到1990年欧洲和北亚地区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的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环境效应,并预测在全球环 境、人口、经济、技术、社会及政治等因素变化的背景下,该区域 未来5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趋势。
2012610324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2012610324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2012610324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简介本报告是关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分析报告,以2012610324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统计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 数据收集:收集2012610324地区近年来的土地利用数据。
2. 数据预处理:清洗和整理收集到的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去除异常值和填补缺失值。
3.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
4. 结果解释:解释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分析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关系。
结果1.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通过对历年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发现2012610324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林地等。
在近年来,农业用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和林地则逐渐增加。
2. 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发现2012610324地区的土地利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集中分布在不同区域。
结论1. 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和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是最主要的驱动力。
2. 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议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合理安排各类土地利用,确保可持续发展。
2.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以上是对2012610324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分析报告,希望能为相关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土地利用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分析报告1. 引言土地利用分析是一种评估和理解特定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方法。
通过分析土地的不同用途和分布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的特点和潜在问题。
本报告旨在通过步骤化的思考,详细讨论土地利用分析的流程和方法。
2. 数据收集在进行土地利用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数据可以来源于多个渠道,例如土地登记簿、卫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等。
这些数据将为我们提供土地利用情况的基本信息,并支持后续的分析工作。
3. 数据预处理在收集到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一步骤旨在清洗数据、处理缺失值和异常值,并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格式化。
通过数据预处理,我们可以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土地分类土地利用分析的核心是对土地进行分类。
分类的目的是将土地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划分,例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等。
分类可以基于多个因素,如土地利用历史、土地质量、土地现状等。
通过土地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特点。
5.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土地利用不是静态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我们需要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这一分析可以通过对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和当前土地利用数据的比较来完成。
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土地利用的趋势和变化的原因。
6.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分析的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
根据土地利用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可以考虑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7. 结论土地利用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变化。
通过合理的数据收集、预处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详细的土地利用分析报告,并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分析的结果将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当前土地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02
土地利用现状概述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根据土地利用的主要功能和特征,将土 地利用类型划分为以下几类
未利用地:包括荒山、荒地、沙漠等, 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生态用地:包括森林、湿地、水域、自 然保护区等,主要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 。
农业生产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 、牧草地等,主要用于农业生产。
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用地、 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主要 用于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时间特征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建设 用地迅速增加,同时农耕地的减少速 度也相对较快。
空间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 著,城市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地区 农耕地面积的减少则较为明显。
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因素
01
02
03
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 发展,导致建设用地的需 求大幅增加。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
经过调查,发现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农 田、森林、草地、工业用地、城市用地等,呈现 出多样化的特点。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不均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城市用地集中在中心区域,农田和草地主要分 布在外围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显著
与历史数据相比,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显 著变化,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农田和森林面积相 应减少。
展望未来土地利用的趋势和发展
城市化进程继续推动土地利用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城市用地有望进一步扩大,可能会继续占用农田和草地等资 源。
生态保护意识增强,促进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未来土地利用应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生 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023年土地利用情况总结

2023年土地利用情况总结2023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土地利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的一年。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城市化、农业发展、工业扩张等等,这些变化对土地资源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2023年,我们将对全球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一个总结,以便了解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城市化是2023年土地利用的一个重要特点。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导致城市扩张的速度加快。
在2023年,全球主要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0亿,相应的城市用地面积也大幅增加。
一些城市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开始向郊区和农田扩展,这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农业发展在2023年仍然是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之一。
虽然城市化导致了一部分农田的消失,但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灌溉设施的完善,土地利用效率在继续提高。
在2023年,全球农田的利用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产出已经实现了大幅增长。
而且,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动下,全球农业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经营。
第三,工业扩张对土地利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2023年,随着许多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园区和工业用地。
然而,与城市用地相比,工业用地的需求量相对较小。
在一些先进国家,工业用地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而一些新兴国家仍然面临工业用地不足的问题。
因此,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工业用地的合理分配,以促进工业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在2023年的土地利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因此,2023年的土地利用规划中更加注重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恢复。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生态修复计划,例如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湿地保护计划等。
最后,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报告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为了了解当前土地利用状况,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本报告将详细阐述调查的目的、方法、结果及建议。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各类用地的分布、面积和利用程度,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我们采用了实地勘察、问卷调查、遥感影像解译等多种方法进行调查。
实地勘察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问卷调查主要是向当地居民了解土地利用的历史变化情况;遥感影像解译则是利用卫星影像图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和解译。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调查发现,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生态用地等。
其中,农业用地占据了较大比例,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比例逐渐增加。
土地利用程度不均。
部分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如建设用地过于集中,农业用地被挤占等。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各类用地的功能分区和利用方向,避免盲目开发和无序竞争。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各类用地的比例,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土地整理和改造。
对利用率较低的土地进行整理和改造,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和利用价值。
强化监督和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和管理,对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罚,确保土地政策的落实和执行。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公众对土地利用问题的和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和参与土地利用的良好氛围。
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对土地利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

要点二
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监 管
建立健全土地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加 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区域等重 点区域的监管和保护。
要点三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提高农业 生产效益,降低对土地生态环境的破 坏和污染。
提高土地调查和监测水平
01
加强土地资源调查和 监测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机构, 提高调查和监测技术水平。
03
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地区降雨 量增加或减少,影响土地利用类 型。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可能导 致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
地质特征
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差异较大, 如沙漠地区沙土较多,难以利用 。
人为原因
农业活动
农业活动如开垦荒地、种植结 构调整等都会对土地利用产生
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变化趋势
近年来,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呈现出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 其中,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大,而建设用地增加速度较快。
变化特点
土地利用变化受政策、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例如,城市化进程加速 导致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加,同时农业结构调整也导致部分农用地转化为其他 用途。
02
报告指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土地沙化、湿地减少、自 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03
报告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资源保 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虽然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提供了大量有 价值的信息和结论,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 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报 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图2. 2000年、2009年土地利用分布图 2.1.3 精度检验 执行监督分类后,需要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用之前选好的验证样本对分类后的影像进行精度评价。使用Confusion Matrix工具可以把分类结果的精度显示在一个混淆矩阵,用于比较分类结果和地表真实信息。ENVI可以使用一幅地表真实图像或地表真实感兴趣区来计算混淆矩阵。 在Classification——Post Classification——Confusion Matrix——Using Ground Truth Image下完成精度评定的工作,得到下面的报表: 表1 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精度评价表
2009年土地利用精度检验 类型 建设用地 耕地 水体 林地 总计 建设用地 1662 164 269 0 2095 耕地 240 3183 0 597 4020 水体 150 0 1072 0 1222 林地 4 602 239 1254 2099 总计 2056 3949 1580 1851 9436
总精度=75.9962% ;Kappa=0.6610
2.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土地覆盖主要表达的是土地表层以植被为主要覆盖物的自然类型和状态;土地利用则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使用状况。因此,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
2000年土地利用精度检验 类型 建设用地 耕地 水体 林地 总计 建设用地 2275 72 0 159 2506 耕地 2 5110 71 253 5436 水体 307 15 2260 6 2588 林地 363 232 0 2612 3207 总计 2947 5429 2331 3030 13737
总精度=89.2262% ;Kappa=0.8506 的区域差异等方面。 2.2.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全面而又具体地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结构特征与各用地类型变化的方向,因而在土地利用变化和模拟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对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直接分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信息上。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源于系统分析中对系统状态与状态转移的定量描述。如表2中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中行表示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列表示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非对角线上百分比表示2000年-2009年期间一种土地类型转换为另一种土地类型的面积占2009年该种土地利用类型总面积的百分比;对角线上的百分比表示2000年-2009年期间土地利用类型保持不变的面积百分比。 表2 2000-2009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2000-2009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面积(Km²) 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 建设用地 耕地 水体 林地 总计
2009年土地利用类型
建设用地 63.3855 116.9687 21.0657 20.3223 221.8496 百分比 28.57 52.72 9.50 9.16 100 耕地 70.7224 423.9598 13.7578 85.4306 594.1856 百分比 11.90 71.35 2.32 14.38 100 水体 1.8663 5.1144 4.2806 0.6524 11.9181 百分比 15.66 42.91 35.92 5.47 100 林地 14.2299 27.7788 2.3925 43.4614 87.9535 百分比 16.18 31.58 2.72 49.41 100 总计 150.2041 573.8217 41.4966 149.8667 1447.3822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9年的建设用地有28.57%对比2000年保持不变,有52.72%是由耕地转换来的,有9.5%和9.16%是由水体和林地转换而来的。而耕地除了保持不变的部分,分别有11.9%、2.32%和14.38%是由建设用地、水体和林地转化而来的。对水体而言,2009年相比于2000年有42.91%是由耕地转换而来的。林地有31.58%是由耕地转换而来的,这可能与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有关。总之,十年来临潼区的土地利用转换较大。但总体上建设用地和耕地是呈增长趋势,而水体和林地等依靠土地自身再生的资源却呈减少趋势,值得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和保护。
2.2.2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对比较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和分析、预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剧烈程 度。土地资源数量变化可以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来表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式为: %1001TUUUKaab
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K的值就是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 采用上述公式,我们对西安市临潼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在ENVI软件中进行了统计,并对其动态度进行了计算,得到以下结果: 表3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计算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土地类型 2000 2009 年份间隔 动态度 建设用地 1503008 2218496 10 4.76 耕地 5741017 5941856 10 0.35 水体 415464 119181 10 -7.13 林地 1499403 879535 10 -4.13
由表3可知,土地利用的动态度有正数也有负数,但总体而言变化率并不是很大。水体和林地的动态度为负数,变化较大,表明该土地利用类型减少较快,说明水体和林地开发速度较快;而建设用地和耕地则相反,其动态度均为正数,表明该土地利用类型有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必须占用土地以适应城镇化的发展。而耕地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对自然林地的改造利用上,可能是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基数的快速增加,致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张。
2.2.3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 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反映了土地利用中土地本身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根据刘纪远先生等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土地利用程度按照土地自然综合体在社会因素影响下的自然平衡状态分为若干级,并赋予分级指数,从而给出了某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定量化表达:
niiijCAD1100
400,100jD
式中,Dj为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i为研究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分级指数;Ci为研究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n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 按照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的分级标准,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建设等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程度最高为第一级,第二级为耕地、园地以及其他农用地,第三极的是林地、牧草地和水域,土地利用程度最低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