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民间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简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传承和发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庆祝方式。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3. 常见的中国传统节日及其特点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传统节日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3. 常见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及其代表作品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2. 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影响四、教学难点:1. 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价值2. 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和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发展及其影响。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哲学等2. 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非遗文化教案模板及范文

非遗文化教案模板及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以及我国主要的非遗项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 了解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我国主要的非遗项目。

2. 掌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

2.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非遗文化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工具。

2. 学生准备:分组名单、考察记录表、总结报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非遗文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非遗文化知识。

二、新课导入1. 教师展示非遗文化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非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

三、小组合作1.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选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传承现状。

2. 小组讨论,总结所选非遗项目的特点及传承与发展策略。

四、课堂展示1.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分享所选非遗项目的特点及传承与发展策略。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非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我国主要的非遗项目。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

二、拓展学习1. 教师展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建议。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项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活动。

2. 各小组展示活动方案,教师点评并给出修改建议。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表达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

嵩山文化教材教案

嵩山文化教材教案

第一课时课题:嵩山历史文化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登封市嵩山文化、历史文化。

中岳嵩山被称为五岳之尊、万山之祖,古称外方、崇高、嵩高等。

嵩山西起龙门,东至郑州,长 120 公里,绵亘于黄河南岸, 自西而东由万安山、紫云山、大苦山、当阳山、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浮戏山) 等组成。

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位于登封市境内,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 1495 米,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

8 米.嵩山位居天中,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等赞誉 .禅宗祖庭,道教洞天,儒学圣地,武林盟主,乾坤之中,五世同堂,齐集嵩山,因此我们只能以仰视的角度来审视嵩山。

一、历史文化远古时代,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伏羲画八卦、二郎担山赶太阳等众多神话传说,在嵩山地区都留下了回响的遗迹.距今 9000 年到 7000 年的裴李岗文化在嵩山地区有43 处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密为全国之冠。

距今4500 年到 4000 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在嵩山地区更是星罗棋布,王城岗、八方遗址、颍阳遗址、杨村遗址、君召南洼遗址分别是全国和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时期,人文始祖黄帝诞生于嵩山余脉凤后岭下的轩辕丘,战胜蚩尤建功立业,一统华夏后定都于嵩山脚下。

唐尧、虞舜的重大政治活动在嵩山地区的也不少,尧晚年数次到登封箕山拜访许由,留下了箕山、颍水、洗耳泉、饮牛坑、许由冢等文化遗存,后来帝尧巡狩阳城,并以百岁之高龄驾崩于嵩山脚下的登封阳城 .舜帝传说曾经到登封负黍城经商和到嵩山访贤大禹。

大禹身为崇伯鲧之子,继承父亲未竟的治水大业。

十三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把嵩山南麓的洪水疏导入黄河,他即化为力大无比的黄熊开凿轩辕关,并和妻子约定闻鼓饷夫。

一次涂山娇发现大禹身化黄熊的秘密,遂化为巨石,并石破北方而生启。

现仍屹立在登封市区周围的启母石、汉三阙正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明证,而嵩山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也因大禹的两个妻子涂山娇、涂山姚分别居住其下而得名。

登封 文化常识教案

登封 文化常识教案

登封文化常识教案教案标题:登封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登封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特色。

2. 学习登封市的著名文化景点和传统节日。

3. 培养学生对登封市文化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常识。

教学内容:1. 登封市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介绍。

2. 登封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重要事件。

3. 登封市的著名文化景点介绍,如嵩山、少林寺、白云观等。

4. 登封市的传统节日介绍,如清明节、中秋节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登封市的地理位置,并引导学生了解其所在省份、邻近城市等。

2. 引发学生对登封市的兴趣,提问学生对登封市有何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

内容展开:3. 介绍登封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其作为古都的历史地位、文化传承等。

4. 介绍登封市的重要事件,如曹操在登封的活动、唐朝的登封之变等,以故事形式讲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5. 介绍登封市的著名文化景点,包括嵩山的自然风光、少林寺的武术文化、白云观的道教文化等,结合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

6. 介绍登封市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的扫墓习俗、中秋节的赏月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巩固与拓展:7.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登封市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8. 组织学生进行文化常识竞赛,巩固所学内容。

9.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推荐相关书籍、电影或纪录片,拓宽他们对登封市文化的了解。

评价:10. 设计简单的问答题或填空题,检查学生对登封市文化常识的掌握程度。

11. 对学生的参与度、表现和作品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对登封市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教学资源:1. 登封市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有关登封市历史文化的书籍、资料或网站。

3. 相关文化节日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登封市参观文化景点或参与传统节日活动。

2. 鼓励学生进行小研究项目,深入了解登封市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并进行展示。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民俗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你们对民俗文化有什么了解呢?有没有参加过一些民俗活动?生:……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2.知识讲解(1)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2)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①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②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③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④民间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⑤民间饮食:如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等。

3.案例分析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

(1)案例一:春节习俗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详细。

春节习俗主要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

(2)案例二:端午节习俗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4.互动环节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互动环节。

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所了解的民俗文化,然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生:……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幼儿园大班传统民间艺术教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幼儿园大班传统民间艺术教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幼儿园大班传统民间艺术教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民间艺术的定义与特点;2.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和技巧;3.开展创新活动,结合传统民间艺术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1.了解传统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和技巧;2.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基本动作和动作组合。

教学难点:1.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创新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观看一段传统民间艺术表演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和技巧(20分钟)1.介绍传统民间艺术的定义和特点,如舞蹈、杂技、刺绣等;2.分别介绍传统舞蹈、传统杂技和传统刺绣的表演形式和技巧;3.播放相关视频进行示范。

三、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基本动作和动作组合(25分钟)1.分组进行动作学习,每组选择一种表演形式;2.指导幼儿学习该表演形式的基本动作和动作组合;3.练习动作,提高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四、展示创新活动结合传统民间艺术表演(30分钟)1.指导幼儿结合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创新活动;2.幼儿结合所学表演形式和技巧,自由创作小节目;3.进行小组表演并互相欣赏。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传统民间艺术的不同表演形式和技巧;2.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创新活动相结合。

教学延伸:1.让幼儿通过家庭作业或课后活动,深入了解一些具体传统民间艺术,并分享给全班同学;2.邀请专业艺术家或民间艺术传承人到幼儿园进行现场指导和表演。

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通过幼儿自由创作的小节目,评价其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我国的节日民俗3. 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4.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 身边的民俗文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节日民俗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身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民俗文化相关书籍、资料。

2. 课件:民俗文化图片、视频等。

3.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剪纸、风筝等民间艺术制作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掌握。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制作风筝等。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想,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第二课时:讲解我国的节日民俗3. 第三课时:分析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4. 第四课时: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 第五课时:调查身边的民俗文化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身边的民俗文化。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民俗文化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节日民俗和民间艺术,让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身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登封民间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登封市直属第二初级中学
一、课程资源分析
登封的民间传统风俗是不断发展变异的历史文化流动载体,是我们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积淀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心里特征和文化特质。

不了解登封的民间传统风俗,就难以充分认识登封。

登封有厚重的民间历史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生活、礼仪往来、民俗崇拜,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又有嵩山地区的独特性,可使我们深深感触到登封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大气磅礴的凝聚力、博大精深的融合力和继往开来的创造力。

登封地区流传着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大致可分为创世帝系神话、佛道宗教故事、中岳风物故事、嵩山龙神传说、登封特产传说、少林武术故事、历史名人故事、民间故事等几个系列,尤其是创世帝系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滚麽成亲》《龙马负图》《夸父追月》《杨二郎担山赶太阳》《皇帝战蚩尤》《尧访许由》《舜帝访贤》《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文学教授、民俗学研究专家张振犁先生通过对登封地区、嵩山地区的神话故事的考察、对比和分析,认为嵩山开辟了创世神化,认为三皇五帝功业在嵩山,最后得出了“嵩山是中华民族的神话集中的神殿,嵩山是东方的奥林匹亚圣山”的结论。

登封是佛、道、儒三角荟萃之地,登封的民俗信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登封市人民既崇拜中华民族的始祖和英贤,如三皇、大禹,又信仰佛道二教的神灵,如佛祖、观音、太上老君、关帝、登封人民还信仰有鲜明嵩山地域特征的中岳大帝、无极老母和九龙圣母等。

中岳大帝是嵩山的山神,无极老母作为登封民间道教最高的神灵,理所应当受到敬奉。

因出于善心,为道士洗袍而未婚生育的九龙圣母和“九龙爷生的丑,掂住尾巴扔到山后头”的九龙王也备受人们崇敬礼祀。

春节期间,登封农村都要供奉各类神灵,如天地全神、灶神、门神、井神、送子神、龙王爷、马王爷、土地神等。

灯节期间,很多村庄都要做火神社、花姑社等神社,这些在展示登封民间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展现出了我们汉民族信仰的历史文化轨
迹,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多种特征,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信仰中振奋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

春节是登封最重要的民俗节日,自腊月二十三日起,人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做各种准备工作。

有一首民谣点明了春节前的各项准备:“二十三烙灶干儿;二十四,扫房子儿;二十五,磨豆腐儿;二十六,发面糊儿;(或杀年猪儿);二十七,砍柏枝儿;二十八,粘嘎嘎儿(即贴春联儿)二十九,捏香炉;年三十,包饺子儿;大年初一,厥屁股作揖儿。

”除贴春联烘托年节气氛外,登封人民还在门窗上插一些柏枝,并在大年初一五更时点燃柏枝火,以驱赶受伤的九头鸟。

正月初二开始拜节、串亲戚。

灯节可以说是登封独居特色的“狂欢节”,人们荡秋千、玩花灯儿、吃元宵、做神社、玩社火,是一年中最放松、最开心的欢乐节日。

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初一等也是登封人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每年中秋之夜,登封人民都要到嵩山法王寺赏月,因此“嵩门待月”被称为中岳八大景之一。

十月初一,人们都要到祖坟上送寒衣,是除二月二上坟后的有一次祭祀祖先的重大活动。

当然,“冬至疙瘩(饺子)夏至面(面条),腊八吃顿稠捞饭(米饭)”,这也充分说明冬至、夏至、腊八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国无礼不安,家无礼不宁,人无礼不往。

礼仪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手段,也是调整人际关系的法门。

从出生时的报喜、送米面、挪臊窝,到周岁后的抓周、剥花痂、认干亲,认从一出生就开始经受礼仪的熏陶。

剥花痂是以前为预防天花种牛痘而形成的习俗,认干亲则有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民俗意蕴,有的将儿女认到世交、朋友、亲戚身上,有的出于感恩,认到恩人身上,有的认给儿女多的家庭,有的干脆认给柏树、石头或神灵。

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结婚,则备受人们的重视,无论是过去的媒人提亲还是现在的自由恋爱,礼仪程序缺一不可,从过贴(订婚)、添箱、送花布、迎亲,到拜天地、闹房、回门,都有章可循,有礼可遵。

每逢闰年,已出嫁的女儿还要给父母送雁,以求延年益寿。

祝寿是民间尊老美德的体现,一般从六十岁生日开始,儿女们就要为父母一过寿诞……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研究登封的民风民俗民谣等,对登封文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对登封民俗民谣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 培养学生调查、收集资料的能力,并将结果整理归纳,撰写调查报告、布置展览、或课件等。

4. 在自主实践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登封民间传统文化,增强合作意识。

(二)活动组织形式:
本活动是在学生对登封民间传统文化较为熟悉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来了解登封文化的一个活动。

这个活动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询问、观察、探访、调查等过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登封文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第二步:通过展示收集来的各种材料、视频,让学生产生想了解登封文化相关知识的欲望和浓厚兴趣。

第三步:通过各自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和图片等,深入了解登封文化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有收集材料到整理,形成文字材料。

(三)教学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调查、搜集资料、录制视频等形式,培养学生一种主动参与的思想和合作精神。

2、活动难点:让学生有收集资料到整理,形成文字材料。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各小组制定各自所要收集的材料及方案(如民俗、歌谣等。

民俗如春节风俗、婚丧民俗等),通过调查、探访、观察、录制视频等途径了解登封文化的相关知识。

教师准备:登封文化的视频、图片等。

(五)、教学活动课时:1课时
(六)、教学活动过程:
1、展示、讨论、评比:
(1)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民风民俗民谣等,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成果。

(这一环节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学生讨论:学生的展示一定会引发更多学生对某一方面民风民俗民谣的回忆,让学生回忆、交流、补充……(引发学生对这一活动的更大参与热情。


(3)学生评比:通过学生对展示内容的观展、交流、补充。

让学生评比各小组参与活动的评价等级
2、参照对比:
(1)教师出示一些其他地方相同活动的不同风俗的资料、图片或视频等。

(2)学生讨论:地域不同,风俗不同,不同的做法代表不同的寓意。

(3)总结:民俗随地域的变化而变化,但是都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学以致用,现场表演:
(1)某家举行结婚庆典,请你作为司仪主持这一仪式:
(2)某家老爷爷80岁大寿,请你来主持寿诞庆典:
(3)女孩子跳皮筋,边唱边跳:
(4)小孩子拍手歌谣,边拍边唱:
4、资料整理
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收集,加上班级讨论、补充,资料再整理,形成系统的文字材料,班级就登封民间传统文化出一本知识小册子。

三、活动评价
1、本次活动有三项活动,对各项活动的评价方法应各有差异,评价内容也应该各有侧重:
第一项:资料收集活动,其评价侧重于学生资料收集的能力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态度;
第二项:展示、讨论,其评价侧重于学生资料展示的效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第三项:资料的再整理:其评价侧重于学生书面材料的整理能力。

2、教师评价要紧紧扣住“口语交际”和“写作”来进行,即要时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口语表达如何,文字表达如何。

三项活动的开展都落实到“说”和“写”上来。

3、教师跟踪评价,即教师要参与活动过程,对学生的活动予以督导和评价。

教师不可能对每项活动自始至终参与,可以巡回知道并及时予以评价。

4.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可以由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是相互评价,亦可采取自我小结。

自我反思来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等方式进行评价等
5.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再评价。

亦可通过调阅小组长和每位学生的实施评价,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作文情况给予全面评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