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单位读书会发了六本书,一眼被《月亮与六便士》幽幽暗暗的蓝色封面吸引,打开读了起来。
但是很快被晦涩难懂的译文和西方人名弄得真有点读不下去,这种一开始读不下去便放弃的书有很多……哎,我这个“迎难而退”、躺在舒适区不愿跳出的人。
下个决心慢慢读下去。
意料之外,这两天,在不知不觉中,我竟然被毛姆那静悄悄旁观世界的视角和慢悠悠踏寻未知的脚步,一路带入了100年前的塔希提岛,在这个远古的原始的世外桃源,尽然有点走不出来了。
不由感叹“经典就是经典”。
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这一千个读者心中必然有一千种月亮和无数个六便士了。
看了一些书评和很多篇读后感,大部分人认为月亮代表理想,而六便士代表现实。
我倒是感觉这月亮并不明确的仅仅代表理想,而是代表很多虚幻或者未知的东西——虚幻的未来,未知的前途;虚幻的灵魂,游荡的心灵;虚幻的精神,善变的情感;虚幻的爱情,美丽的谎言;还有那个梦中的世外桃源……不论如何,不论何时,月亮一直在那里,闪着微弱的光,虽然不刺眼、不耀目,但是有一种暗暗的力量,有时会引领现实中的人快乐前行,有时却会扰得现实生活全部错乱,这玫月亮,就是让现实中的人梦幻也让现实中的人挣扎的那一盏灯,从未熄灭过。
在我看来,大部分人是贪恋现世的繁华与美好的。
很多人都是在月亮和六便士的取舍与挣扎中度过一生的。
也有一种人,只选择六便士而不抬头看月亮,这样的人可能会平静安稳满足中度过一生,也可能在六便士的现实中挣扎一生,在恐怖与无奈中死去。
那么是不是还有一种人,只选择看月亮,不在乎六便士呢,这个人应该是梵高,因为他有个为他提供六便士的弟弟,他可以尽情享受月亮,成为大师。
而斯特里克兰德则是一个“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月亮”的人,他离开了外人看来美满稳定舒适的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无钱任性”的十多年的流浪生活。
围绕着斯特里克兰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选择,特别是书中描述的那个亚伯拉罕医生,他当年突然的放弃与追逐,为卡迈克尔医生换来了幸福和满足,颇有些看头。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亲爱的家人们大家早上好!非常感恩明妈的盛情邀请,让我有机会在这里为大家分享读书的一-点心得。
也感恩平台的精心安排,带领大家坚持阅读。
我本来还是喜欢看书的,这些年也看了一些书,但都没写读书心得,看过就忘了。
也没养成每天看书的习惯,甚至近些年不知选什么书看,一年也难看完两本书。
去年年底开始,平台推荐书单,每个月一本书,大家看书的热情高涨,我也因此而受到感染。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是1-3月份的书单,我刚开始没注意按书单的顺序读,想着这一本是我没听说过的,加上页数不多,就先读了这一-本,用两天的时间就读完了。
这本书主要讲男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本来是一位很普通的证券交易员,他有一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只不过与大多数女性一样,有点爱慕虚荣,两个孩子也健康快乐。
在大多数人看来,他真应该满足于人世的快乐,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
但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有前途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
人们都以为他有了外遇,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么专长绘画。
别人都以为他疯了,他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的画作也完全没有品味,除了个别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
他不停地流浪,最后他来到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一塔希提岛,与17岁的土著人艾塔生活在了一起,并且永远定居了下来。
尽管患上了无法治愈的麻风病,却坚持绘画,生活安定且幸福。
后来他身体溃烂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在他过世数十年后,他的画作以其独特抽象的风格震惊世人,在这个时候,他完成了他穷极一生的梦想。
本书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生活。
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感情与理智的冲突,充满矛盾。
斯特里克兰追求梦想的途中历经坎坷,穷困潦倒,吃尽苦头,可他从不抱怨命运,从未失去勇气,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坦然、平静。
理想与现实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

理想与现实《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理想与现实《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前段时间看了很多电影,把豆瓣前250排行榜,看完了差不多三分之二。
但没写几个影评,我觉得既然花了时间去看,就得产出点什么东西来,不然感觉那些看过的东西都白看了,只是浪费时间。
我希望通过输出倒逼输入,功利就功利吧。
这两天把《月亮与六便士》书看完了,所以我强迫自己写点什么出来。
有人说,这本书是描写理想生活与现实的,六便士就是钱,而月亮就代表理想。
看过这本书后,我觉得这本书就是在描写斯里特克兰看到那个他发泄情欲的女人,他甚至会不寒而栗。
他的思想这时会平静地飘浮在九天之上,对那个女人感到又嫌恶又可怕,也许那感觉就像一只翩翩飞舞于花丛中的蝴蝶,见到它胜利地蜕身出来的肮脏蛹壳一样。
斯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物欲,追求灵魂自由的人。
后来斯里也还是一直很穷,颠沛流离,他后面阴差阳错去了一个小岛,他感觉在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他安定了下来,专注自己的画画,直到他死。
期间,他在这座小岛上也娶了个老婆,而且还生了孩子,他的老婆也是主动爱上斯里的,通过酒店一个老板的撮合,斯里没有拒绝,也许后面他感觉到有个安稳的家对他来说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创作(这只是我的猜测)。
斯里在最后的几年,得了麻风病,即使他知道医生说这种病没有几年存活了,也还是非常的平静,他一直专注自己的画画,后面他把自己的房间整个都变成了壁画。
有一次医生去看望他,看到那壁画很完全震惊了,他无法形容那样的一幅画,他置身于那副画下,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但又不是恐惧,他无法想象那种感觉,一种超脱的震撼的,就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这是一幅创世之作。
但斯里吩咐他老婆,在他死后,把这座壁画烧了。
作者:桃子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2000字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心得2000字从去年到今年,我一直被一个男人震撼着。
他是一位小有成就的证券经纪人,有一个还算貌美贤惠的妻子,有一双听话懂事的儿女。
在外人看来,他的生活是幸福而优渥的。
可是,突然有一天,他毫无征兆地从自己生活的世界里彻底消失了。
对,这个人就是思特里克兰德,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
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的倏然消失,他妻子只有一个想法:他同自己喜欢的女人私奔了。
熟识他的人也这么想他。
在俗世人的眼中,似乎一个男人只可以为了女人,为了私情抛却一切。
换句话说,追逐爱情的男人世人尚可接受,倘若是追逐其他,比如梦想,就可能被冠以离经叛道、荒谬有加。
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是这样评判没失踪前的丈夫的:跟你说啊,他压根没有文艺细胞;就是个大俗人;他在证券交易所做事,是个普通经纪人。
估计能把你无聊死。
这样一个被她估计会把人无聊死的丈夫,却毫无来由地“与人私奔了”,她觉得不可思议。
她拜托别人去浪漫之都巴黎寻找,果然如她所想,找到了。
但是,思特里克兰德又并不如她所认为的有了“一同私奔的女人”,他只是独自一人,寄居在一家寒酸的小小的旅馆里,口袋里所剩仅100来磅。
并没有什么迷住他的女人,真正迷住他的只有颜料与画布。
原来,思特里克兰德之所以从现有的生活中抽身而退,仅仅是因为他小时候的画家梦想。
小时候就想当个画家的思特里克兰德,被他父亲勒令学经商,他父亲认为艺术不赚钱。
可是,在他四十岁之际,这个梦想像一根针,不时地狠命地锥他,锥他的心,令他无法漠视。
在一家小酒馆里,当委托人询问他为何要抛妻弃子来巴黎过如此穷困不堪的生活时,思特里克兰德毫不犹豫平静地回答:“我要画画。
”那人很是不屑,说你都四十了,他回答说,所以要赶紧行动。
他甚至觉得自己比十八岁的年轻人更有画画的天分。
“你凭什么觉得自己有天分?”他没有立即作答,兀自凝视来往人潮,却视而不见。
他的回答等于没有回答:“我非画不可。
”因为非画不可,他在巴黎不被同行待见、甚至被当成“笑料”也无所谓;因为非画不可,哪怕整整五年穿着“污迹斑斑褴褛不堪几乎散成布丝”的衣服也无所谓;因为非画不可,他几乎饿死在小旅馆里也无所谓……后来他四处流浪,在马赛,他甚至蹲过夜间收容所,连活命的小钱都无法挣到。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欣赏2000字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欣赏2000字 写下上面这段文字,我正沐浴在亚热带冬日的阳光里。内心充满无限忧伤。那忧伤的底色却是明亮的,一如窗外阳光流泻。 勾起我此番感慨的,是手中这本《月亮和六便士》,当然,此刻我已读完了它。它成了我谈资里的过去式,却又化为我即将前行的每一步。我知道,从此以往,当自己深陷泥泞却异常坚定地迈向前方时,跨出的每一步里,都有毛姆透过这本书投递来的能量。 这本小说像在诉说一群真实的人的短暂一生。即使读者已经知道这仅仅只是小说,但却毫无防备地对其信以为真,陷入毛姆的一本正经的谎话里:为梦锻造,不惜毁灭手下人生的查尔斯,凉薄而浅陋的查尔斯夫人,南太平洋岛屿上让人在其面前便自惭形秽的土著女孩爱塔 这一些人,直至小说读到最后一页,也并不曾消逝,反而化成意象黏贴在概念里,让人不惜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去搜寻现实里的查尔斯和爱塔,并重新构建生存的思维途径。 关于选择。 是的,毛姆所述不过是在论述一个关于“选择”的命题。毛姆的高明之处就在此,为了让自己所述免于上纲上线的俗套,他将道德衡量与判断的桥段巧妙地揉入“月亮”与“六便士”这两种意象里。 当读完全文,读者会讶异与惊叹,甚或为毛姆细腻而敏锐的描述技艺拍案叫绝,他成功唤醒了我们对于自生生活的观照——我们毫无例外地常常陷入“月亮”与“六便士”的两难抉择之中。 “月亮”高悬于天,犹如我们那些灿烂却遥远得困难重重的理想。很多人为月光的美而痴迷向往,却止步于它的遥远无期。 “六便士”就在脚边,廉价得甚至让物质优沃之人不愿弯腰理睬。但太多的人却选择了弯腰拾起“六便士”,并为轻易拾得“六便士”而沾沾自喜。 对于他们来说,无数个“六便士”堆叠起来的生活,远比遥不可及的白月光来得实在得多。但尽管如此,别不承认,我们的现实生活如一地鸡毛,琐碎得就是廉价而平庸,甚至一文不值。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文中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两难。然而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月亮”,与此同时,毫无疑问的,他曾经那靠无数“六便士”垒砌起来的生活之邦叮铃哐啷顷刻瓦解。他的妻子、两个孩子、社交网络里的人碎了一地。 然而查尔斯,头也不回地走了。 如他自己所说:“我已经四十岁了。我想画画。正因为我知道我已经四十岁了,才觉得要赶紧开始。” 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查尔斯如此这般义无反顾。直至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美”的近乎绝望的渴望与爱惜。什么是“美”,大概已经少有人知了。 对于“美”的定义,人们已经将其扁平化:宠物滑稽的举动、姑娘们镶着花边的裙子、摇晃的酒杯这在日常生活中取代了“美”的位置,鸠占鹊巢也不过如此。 真正的“美”,因为麻木与遗忘,反而成了一种精神信仰,它变得深不可测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能认出它来。查尔斯便是其中之一。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查尔斯做出了一个让人惋惜的选择。毕竟他是以放弃自己现有的安逸生活为代价,去遵循美这一信条的。而事实上,谁又能真正界定什么才是正确而划算的抉择呢。 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心去做出取舍,在重新的抉择中安稳地直立行走,而不必为社会契约下的权力尊贵而卑躬屈膝,为灵魂争夺畅快地肆意奔驰在旷野里的权力,这又有什么错呢?难道这是糟践自己吗?
追寻灵魂的归属_《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

追寻灵魂的归属_《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追寻灵魂的归属_《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毛姆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因为他教会了我欣赏一个从前我甚至有些“嗤之以鼻”的伟大艺术家。
有人说成长就意味着慢慢能够忍受过去所无法忍受的事物,而今我才发现成长的另一个标志是学会欣赏曾经所无法读懂的人和事。
高更的画对我来说一直都不具有任何吸引力,颜色的“俗腻”(一种属于热带却又并不那么奔放的色彩。
)(我发现要用文字去阐述绘画艺术,实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像用语言告诉人们某首歌有多么的悦耳动听是如此的空洞、苍白和滑稽。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具有专属于它的在这个世界上无可取代的艺术生命力。
),构图的简洁,笔触的单调根本无法与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精致绝伦的绘画相比拟,甚至也无法与同为印象派的画家德加,莫奈,马奈能够带给人美感的作品相提并论。
但是,在毛姆的笔下,我看到了生命意志力如此坚韧,整个灵魂都在为绘画所沸腾的高更。
在那一刻,我为自己的庸俗平凡和渺小而感到羞愧难当,也觉得当年自己如此之有眼不识泰山实在过于幼稚。
我无法欣赏的并不代表它不好,也许只是我还没有那个能力。
话说回来,毛姆的小说确实帮助我打开了通往艺术道路的另一扇大门,但我也不能把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等同于高更,文学虚构人物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虽说他确实是以高更的生活与艺术创作道路为原型。
人性·爱情·艺术人性人的年纪越大,越能够体会人性的复杂。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便是把人性的复杂纠结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个人。
他极度自私,毫无人性,没有这个社会所普遍拥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他对抛弃自己结婚十几年的妻子和儿女没有一丝愧疚之心。
他非但不感谢自己的救命恩人,还“勾引”了他的妻子,最后以致救命恩人的妻子自杀他都无动于衷。
别人越是巴结他他就越是鄙薄别人,而别人越是厌恶他他则越要与之亲近。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人性上让你厌恶鄙视到骨子里的人却会在追求艺术道路上使你对他肃然起敬。
话题作文之《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名著读后感2000字

话题作文之《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名著读后感2000字《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名著读后感2000 字【名著读后感2000字篇一《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毛姆的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前面一小半花了我快两星期的功夫,每天睡前看一段;后面一半却在两个晚上就看完了。
毛姆确实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罗嗦了小半本书,前面还写得跟论文似的,当你快没有兴趣的时候,突然来了个转变,发生了大事,于是你一路飞快地看了下去,还激动得不行。
读完全书,我也没发现哪里提到月亮,哪里又提到六便士,不知道他为什么起这么个名,也许只是个名吧。
实际上我对毛姆基本是只知道名字,刚才google 了一下才看了他的生平。
又有说法说这本小说是以画家咼更的生平为基础的,于是我又google 了一下咼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虽然高更确实落魄过,确实跑到过塔希提岛,也确实画了很多原始生活的画。
但小说本身确实和高更关系不是很大,没有高更这个人也完全没有关系,倒是毛姆在那里自言自语,自得其乐。
先说一下大概的故事。
作家先讲了番某画家如何如何优秀,他的画如何热卖,他的家人如何八卦等等。
然后就讲我在伦敦,混一些文学类的日子过,认识一些人,其中一位是个证券经纪人的老婆,她自己不写,但热爱文学及文学男女青年,于是经常请他们吃饭。
偶尔遇到她的丈夫,发现就是个标准的老实的职员类型的中年人,也不说话。
然后他们去度假。
这已经是小半本书了当我正要看不下去的时候,突然间,这位老实的事业小成的职业中年突然跑掉了,抛弃了家庭,金钱,职业,什么都不要,跑去了巴黎。
然后这位妻子就讲作家帮忙去巴黎找他。
这位中年男子已经变了个人,完全不讲情理,对家庭社会这一套完全失去了兴趣,也完全不认为自己所为有什么不妥。
他全部身心都在画画上,自称感受到了召唤, 整个人受到某种力量的支使,而不再是他自己了。
虽然我不认为他画得如何,另外一位二流画家却认为他画得很好, 不世之作,于是老是借他钱,帮助他,他快病死了还请他到家里去养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
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
这是一本很多人都看过的书,“月亮”代表着纯洁的理想,“便
士”意味着苟且的现实。
故事有这样一个版本:
一个年近不惑的大叔,做着收入不菲的证券工作,有一个温柔大
方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住着另人羡慕的大房子,拥有着较高的
社会地位。就那么突然的有一天,他放弃了这里的一切一切,带着家
人的数落,旁观者的责骂和所有人都看不起的作品去远方追求他的绘
画梦想。他身无分文,穷困潦倒,住在肮脏的孤岛,与世隔绝,没卖
出过一副画,终日疾病缠身,最终痛苦死去,而生平最满意的作品也
被自己一把火烧掉,永世不得相传,即便最终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也是他死去很久以后的事了。
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一个怀揣梦想的大叔,终于有一天冲突了世俗的眼光,道德的束
缚,带上画架去了艺术的国度。在那里,他仿佛到了梦想的天堂,他
全情的投入,心无旁骛的作画,绘画带来的满足让他忘记了身体的疼
痛,他一刻不愿停歇的创作,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此生最满意的作品,
并将它带到坟墓,实现了灵魂与肉体的真正共存。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前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后者是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人。
其实写一份书评可以有好多出发点,故事的编排,写作的技巧,
作者的经历都行,今天我想从思特里克兰德这个人本身,去思考一些
关于人的问题。
很多人并不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做法,一个男人不应该像他这样
毫无责任感;但更多人会选择中立,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讨论对错
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平庸的人,既没有天赋和勇气去
追梦,又不甘于太过平凡。
那么什么是梦想,是一个会刺激你荷尔蒙飙升的词?是一个会让
你获得快乐的源泉?还是一个你一直想去又到不了的远方?我想都
不是,书中没有介绍思特里克兰德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的痛苦和瓶颈,
更加没有任何说明他有经历怎样的挣扎、折磨甚至放弃。但我们都曾
有过兴趣爱好,健身?读书?画画?弹琴?哪一个坚持过几十年如一
日?最初的兴奋都逐渐会被过程中的困苦所消磨,直至放弃。
如果你觉得我在灌鸡汤劝大家去追求月亮,你就错了,我并没有
兴趣讨论什么才是梦想,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资格去拥有。我也
没有因为读完这本书而感受到强烈的悲伤或是兴奋的冲动,我最感慨
的是拥有梦想这件事带给思特里克兰德的冷静和理智,以及对人性的
洞察。
思特里克兰德的智慧
看似冷血的思特里克兰德早就看穿了人性,妻子的哀怨更多是因
为自己的离开使她没有了生活的依靠,她明明憎恨思特里克兰德,却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他成名后在家中挂满了他的遗作,并与来访者谈笑风生,虚荣心被
彻底的满足。他因为与朋友的妻子私通而害得朋友妻离子散也未曾感
到一丝内疚,因为他知道“女人可以原谅男人对她的伤害,但是永远
不能原谅他对她做出的牺牲”,而这位朋友刚好是妥协了他妻子不堪
回首的过去,对于妻子而言,他是自己耻辱过去的鲜活证明,她的背
叛是早晚的事。
“你同我吵嘴,实际上是因为我根本不在乎你对我的看法。”中
间人劝说思特里克兰德回家的时候,无法忍受其冷漠的态度便气愤的
与其争吵,带着世俗所认为的道德,理直气壮。而思特里克兰德却平
静的说出这一句。虽然我们没有明确的意识到或者我们根本不愿承认,
我们还是非常重视别人是否看重我们的意见,我们在别人身上是否有
影响力,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看法受到他的重视,我们就沾沾自喜,
如果他对这种意见丝毫不理会,我们就会讨厌他。所以当你沉默以对
的时候,那些说不喜欢冷暴力而同你不停争吵的人,真的是因为TA
嘴上说的越在乎才越生气吗?
说到这,我停更这么久也多少与此有关。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停
的听取着他人的意见,你年纪不小了,你该成家了,你该好好规划人
生,你该有个普通女生该有的样子,你也没有那么优秀,你......于是
我照着他们的说法不断的修正自己,小心翼翼的学会如何说活,如何
闭嘴,写文章也都是想着怎么迎合大众的胃口,怎么写一些老少皆宜
的“干货”,然后我什么都没写出来,然后我也成功的不再知道自己
是谁。思特里克兰德对世俗的冷静处理态度引起了我的敬畏,其实写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写字而已嘛,哪有那么复杂,懂的人看到交流交流最好,不懂的人就
算评头品足也不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除非是我自己给了他可以影响
的机会。抑郁的人大多是因为想不开这一点吧。
总结:
或许一个人如果想体会到生活中的浪漫情调就必须在某种程度
上是一个演员;而要跳出自身之外,则必须能够对自己的行动抱着一
种既超然物外又沉浸于其中的兴趣。一直想问上帝一个问题,他是如
何看穿了人性后又能对人饱以热情的。其实生命中会面对很多不同的
环境,不同的人,各有各的正负面,而浪漫的那一面需要你像一个演
员一样忘记剧本以外的不美好,安心投入到角色中才能体会到;而你
因此付出的代价又需要你跳出自己,以免过度悲喜;可是太冷静又会
让你变得很无趣,你必须在跳出自己的同时又对自己的经历悉心照顾,
像看待孩子成长一样,平和又喜悦。
所以,对于大多数平凡的我们,除了吃饭睡觉没有不做就会死的
事情的我们,如何饶有兴趣的活在世俗中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
作者:王不懂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